第11章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全四卷)
-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 8103字
- 2021-01-18 11:13:16
善惡的報應,就如影子跟隨形體,一定不會有絲毫差錯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惡的報應,就如影子跟隨形體,一定不會有絲毫差錯)
“善惡”,就人心言;“報”,就天理言。形正影正,形斜影斜,總是一毫不爽之意。善因樂果,惡因苦果,圣人言之甚詳,無奈愚人不信,遂爾[1]背善向惡。蓋見今人,善或坎坷,惡或壽考,現世所受,種種不一,遂謂有不報之善,因果似不足信焉。抑[2]知世無數百年之人,天有未即結之案。純善純惡之人既少,可善可惡之機[3]最圓。念有轉移,報宜斟酌[4]。或在本身,或在子孫,或在現世,或在后身。大小遲速,變化遷移,絲毫不錯。語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論目前,當觀究竟,豈有不“如影隨形”者哉?
按佛經,有通論三世之說云。眾生造業,其報有三:一者“現報”,今生即受是也;二者“生報”,第二生受者是也;三者“后報”,第三生及十百千萬生受者是也。故世之造善得禍者,前生之惡熟也;造惡得福者,前生之善熟也。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非純善純惡也。
始福終禍,善心退也;始禍終福,惡心悔也。苦樂不移,顯直報也;災祥互出,隱巧報也。更有隱德隱過,非人耳目前之善惡也,亦非人耳目前之報也。
善惡是就人心來說的,報應是就天理來說的。形正影正,形斜影斜,總是沒有一點差錯的。種了善的因就一定有快樂的果報,種了惡的因就一定有痛苦的果報,圣人說得很詳細,怎奈愚癡的人聽了也不相信,于是乎背善向惡。大凡都是看見現在的人,有的為善反而人生坎坷,有的為惡反而延年益壽,現世所感受的人和事有很多不同的情況,就說為善不一定有善報,因果報應似乎不足可信。但是,我們要知道世上無活幾百年的人,上天有無法馬上了結的案子(這些案子因為我們壽命短就不可能看見——譯者注)。況且世上的人很少有純善或純惡的(純善就得純善報,純惡就得純惡報——譯者注),可善可惡根基的人最多,而善惡變化最容易圓轉。因為善惡之念轉移了,所以得什么報應,上天也應當反復考慮以決定取舍。有的報應在自己,有的在子孫,有的在現世,有的在后世。大小快慢,變化遷移,絲毫不會錯。俗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所以不要只講眼前,應當看看最后的結果,難道會有不“如影隨形”的嗎?
按照佛經來說,有總論三世因果的理論。眾生造業,所有的報應分為三種:第一是“現報”,就是現在這一生受報;第二是“生報”,就是來生(下輩子)受報;第三是“后報”,第三生以及到十、百、千、萬生受報。因此,世上為善的人反而得禍,是因為前生的惡業成熟了;造惡的人反而得福,是因為前生的善業成熟了。對于一般眾生來說,福中有禍,禍中有福,因為不是純善純惡(即善中有惡,惡中有善,所以報應各各不同——譯者注)。
開始得到福報最終卻是禍,是因為善心退了;開始得到惡報最終卻是福,是因為惡心懺悔了。苦樂是根據惡善而來,決定不會變化的,這就顯示直接的報應;災難與吉祥互相摻雜,這是上天施予隱約巧妙的報應。還有人隱藏了善德或者隱藏了過錯,不是顯露在大家耳目前的善惡,那么所得報應也不是人耳目前的報應(譯者注:如有大善人突然被雷擊而死,被人發現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實際是因為他暗中做了大惡事,大家不知道,所以他橫死也沒人知道)。
欒黡之汰報在書,欒盈之死報在黡。[5]顛之倒之,其例亦多矣。而白起[6]之坑降卒,李林甫[7]、秦檜[8]之毒流蒼生,非一生可畢其惡也。
晉國大臣欒黡驕橫跋扈,但他因為承接了父親欒書的功德,所以沒有受惡報。可是,他死了以后,他的兒子欒盈受報了。像這樣壞人不受報,好像為是非顛倒的報應,歷史上很多(先祖有德,恩及兒孫,反之亦是禍及兒孫——譯者注)。秦將白起殘暴坑殺趙國四十五萬降卒,唐朝李林甫、宋朝秦檜都是大奸臣,他們禍國殃民,流毒蒼生,他們的惡報絕對不是一世可以結束的。
譯者補充:
據史書《左傳》記載,欒書是欒黡之父,他的恩德一直存于百姓中間,因而人們愛護他的兒子,故欒黡即使驕橫不可一世,也不會有災禍(雖然有祖宗恩澤,但若為惡太多也容易享盡,白起最后自殺,不得好死)。然而欒黡死后,欒書的恩德逐漸消失,而人們對欒黡的怨恨很明顯,恐怕欒盈還來不及施恩于民,災禍就已經到來了!
總之前生后生,同是一生;人誅鬼誅,等是一痛。世更不之忖[9]也!然則報應何嘗有爽哉?而或者猶曰:“王者彰善癉惡[10],豈貴因循[11]?天何不即施行,使人警懼,而有姑徐徐云者何也?”此豈知王法尚有遺漏,天道必無疏虞[12]。且王者不忍,必與矜[13]全;天心至仁,每容悔禍。
古稱天公最有耐性,在人亦當有忍心。譬猶負債,責償在后,但所限歲月有異耳。夫一世、二世,至于三、四、五世,是亦天地償限之大數也。報遲則息必倍焉。且人視為久遠,天視之旦暮也。故曰: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莫道造惡不報,直待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又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是知三界苦樂,六道升沉,皆由自心感召。
天網難逃,即欲妄生趨避,如中路遇雨,四望皆濡[14],茫無躲處。但世人不悟,置焉不察。其報之遠者,固不及見矣;即及見之,其尋常順逆,既忽之而不覺。至大迪吉、大逆兇之可信者,又援[15]他不盡驗之事,以自眩[16]自疑,沉豫不反。就使閱歷既久,覺悟忽生,而年老習成矣。少年豪氣正熾,又復不信。此世之所以多迷途也,悲哉!
總之前生后生,同是一生;人殺鬼殺,都是一樣的痛。世人怎么不好好想想呢!難道報應竟然會有差錯嗎?有人還在說:“世間王法表彰好人好事,憎恨壞人壞事,難道會拖拖拉拉嗎?上天為什么不立即執行,使人警懼,卻還要拖到陰間,拖到后世,為什么姑息遷就,處理速度那么慢?”這些人哪里知道王法雖然有遺漏,而天道必無疏忽或失誤。只是我們要想想:世間國王對于懲罰罪人尚且不忍,因為憐憫就會盡力想法保全他;上天的心更是最仁慈的心,常常要處罰罪人時,希望容忍他,讓他能夠自我反省懺悔,而不降禍于他。
古稱天公最有耐性,做人也應有忍耐心。譬如有人欠債,責他稍后償還,只是償還期限會有不同罷了。那么,上天的報應,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等,就是上天規定償還的期限,期數更大罷了。報應那么遲,則無論善惡,利息將是加倍償還。況且在人看起來久遠,上天看起來就好像早晨到晚上一樣(因上天的壽命太長,人類無法相比——譯者注)。因此說:無論作善還是作惡,報應如影隨形。莫說造惡不報,一直會等到他惡貫滿盈;莫說修善無應,一直等到他功德圓滿。佛經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應當知道三界苦樂,六道升沉,都是自心感召。
天網難逃,就是妄想逃跑躲避,也如行路中途遇雨,四方望去全是雨水,茫茫曠野沒有躲避之處。只是世人不覺悟,置之不理。那些果報太遠的,人是看不見了;即使能夠等到看見,也把它當作尋常順境逆境,疏忽而不察覺。遇到大吉、大兇的報應,應當可信了,他又拿出一些不盡靈驗的事來比較,自以為是,自我迷惑,沉淪猶豫,不知反省。即使閱歷久了,忽然覺悟,可已年老,陋習想除也難除了。當少年時則豪氣旺盛,還是不信。此世那么多人都在迷途中,可悲啊!
清崇明黃永爵,相者決無其子,壽止六十。后有南洋一舟,遇風將覆,黃急出銀十兩,買漁舟救之,全活十三命。復遇相士駭曰:“君滿面陰騭紋[17],必有盛德,不特有子,且登大魁[18],己亦上壽矣。”后果生子,名振鳳,中康熙己未會魁,己壽九十余善終。天道之可恃如此,人何不去惡為善乎?
清朝時候,在江蘇崇明島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名叫黃永爵,看相師斷定他一生無子,只能活到六十歲。有一天,南洋來的一艘船在海上遇到風難,整艘船即將覆沒,黃永爵趕緊拿出十兩銀子,雇傭漁船將他們救起,一共救活十三人。后來,他又遇到那位看相師,先生驚訝地說:“你滿臉陰騭紋(看相師所說的眼眶下的紋路,為積陰德而來——譯者注),一定積累了很大的陰德。今后,不但會有兒子,而且還能考上狀元,你自己也能得長壽了。”后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振鳳,在康熙己未年(1679)考中狀元,自己也活到九十多歲才善終。可見天道至公可以依賴,善有善報不用懷疑,世人為什么不去惡為善呢?
秀水[19]屠潘奇,多行不義,教人斗訟,攘[20]人財物,淫人妻女,小不如意,怨讟[21]神天。忽死,經夜復醒,呼妻集眾。曰:“閻君言死者受報,生者不知,受者方苦,作者仍熾[22],真可悲痛!今潘奇惡極,借爾以告萬眾。”乃操刀自割其陰曰:“此宣淫報。”自剜[23]目曰:“此瞋視仙佛父母及眾生報。”自截手曰:“此屠宰生靈報。”剖腹刲[24]心曰:“此陰險殘賊報。”斷舌曰:“此欺妄詛罵報。”遠近觀傳,莫不警懼。奇宛轉六日,體無完膚而死。自作自受,其速如此!
東岳廟聯云:“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人何明知故犯,造苦無窮?愿猛生警悔,各早回頭。破浪乘風牢把舵,臨崖勒馬急收韁。則均出禍關,同登福路矣!
在浙江嘉興秀水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名叫屠潘奇,平時多行不義之事,教人打官司,侵奪別人財物,奸淫別人妻女,稍不如意就怨氣沖天,褻瀆神靈。突然暴斃,經過一夜又蘇醒過來,呼叫妻子集合大眾到他面前。說:“閻王說死去的人在陰間受報,陽世的人并不知道,受報的人正在陰間遭受萬分痛苦,可陽世作惡的人仍然是那么瘋狂,真是太悲痛了!現在屠潘奇是罪大惡極的人,讓他還魂,讓你們親眼看見他在陰間受報的苦,從此你們要警告大眾不可作惡。”于是屠潘奇拿起刀自己割去了生殖器說:“這是宣示淫亂的報應。”自己挖去了眼睛說:“這是怒視仙、佛、父母以及眾生的報應。”自己截斷了一只手說:“這是屠宰生靈的報應。”剖腹割心說:“這是陰險殘忍傷害別人的報應。”斷舌說:“這是欺騙妄語詛咒的報應。”遠近的人都來觀看,傳揚很廣,沒有人不感到警懼。屠潘奇就這樣經歷六天,體無完膚而死。自作自受的報應竟然是這樣快速!
東岳廟有對聯說:“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世間的人為什么要明知故犯,造苦無窮?但愿正在作惡的人猛然警醒懺悔,各自早早回頭。破浪乘風牢把舵,臨崖勒馬急收韁。這樣一來就都會闖出災禍的關口,共同登上幸福的大道了!
宋曹彬[25],忠誠事君,謙恭自處。不急貨利,不樹私恩。振[26]乏絕,恤鰥寡[27]。喜慍莫見,富貴不驕。帥師征討,未嘗妄殺。克成都,有獲婦女者,悉閉一室,竅[28]以度食。且戒左右曰:“是將進上,當密衛之。”事罷,訪其親還之,無者,備禮嫁之。克金陵,先焚香誓眾:“毋妄殺一人。”前后全活無算。他如舍怨而雪昌言[29],自誣而救全斌[30],緩決新婚之吏,不傷已蟄之蟲。皆盛德事。其子瑋、琮、璨,繼領節[31]。玘,封王爵,生光獻太后。子孫昌盛無比。
又如曹翰[32]克江州,忿城久守,悉屠之。翰死,未三十年,子孫有乞丐者。
夫二將成功雖一,用心則殊。天之報施,亦因之而異。克昌厥后[33],要在先正其心始矣。
司馬溫公[34]曰:“積金以遺[35]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子孫必有受其報者。”
宋將曹彬,忠君愛民,為人謙讓。不急于索取所屬利潤,不靠小恩小惠培養個人勢力。救濟那些貧乏走入絕路的人,體恤那些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喜怒從不現形于色,富貴也不驕奢淫逸。統帥大軍征討,也從來不亂殺人。攻克成都時,他把抓獲的婦女集中關在一起,在墻上挖洞送入飲食,秘密派人保護。他警告守衛的人說:“這些人是我要進貢上級的,你們要好好保護。”事平后,他就尋找她們的家庭送回去,沒有家人領取的就備禮嫁出去。討伐金陵時,他首先焚香發誓:“破城之日,不亂殺一人!”因為不亂殺人,他前后救的人不計其數。其他好事還有很多,例如不計前嫌為趙昌言雪冤,把罪認到自己頭上保全王全斌的性命,遲緩處決剛剛新婚的罪吏,不傷害已經冬眠的昆蟲。這些都是大功德事。后來他的兒子瑋(wěi)、琮(cónɡ)、璨(càn),都相繼為帥,皇上親賜旌鉞。小兒子玘(qǐ)追封王爵。后來的光獻太后,也是出自他家。子孫榮盛無比。
又如,當時有同姓將軍曹翰,因攻不下江州而大怒,大肆屠城,縱兵淫掠,死后不到三十年,子孫中就有人淪為乞丐。
兩位同時代同姓的將領,他們同樣都是建立功勛的人,但用心卻不同,上天的報應也就因人而異了。所以,要使子孫興旺發達,自己先要在正心上下功夫了。
司馬光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子孫必有受其報者。”
潘從先曰:“予友阮見田,見屠人宰一豬,皮有秦白起三字。”此沉淪鬼獄中,偶遣一方作豬,以彰業報。其千余年來,除受生屠戮外,必不絕刀山劍樹[36]之苦。未知何年,可結長平一案也。
又一耕牛,為雷震死。一士過之曰:“不向人間除惡孽,偏從田內打耕牛。”言訖,雷復震牛。裂膚作字云:“此是唐朝李林甫,三世為娼七世牛,而今絕矣。”由今計之,其受生現世所報,約略三百余年耳。外此陰府嚴刑極苦,殆無虛日,并求暫假為娼與牛,而復不可得者。惡業之難逃天網,固如此哉!
潘從先說:“我的朋友阮見田,看見屠戶宰殺一頭豬,皮上有‘秦白起’三個字。”這是坑殺降卒的白起墮落在地獄以后,偶然一世被閻王打發出去投胎為豬,用來向世人顯示殺生的業報。他在千余年來,除了投胎受生屠戮外,必在地獄遭受刀山劍樹之苦。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才能了結長平之戰坑殺趙卒一案了。
還有一件事,一頭耕牛,被雷擊而死。一個讀書人經過就說:“不向人間除惡孽,偏從田內打耕牛。”才說完,雷再次擊牛。牛皮裂開出字,寫著:“此是唐朝李林甫,三世為娼七世牛,而今絕矣。”到此為止,經過計算,他受生現世所報大約有三百多年了。此外他在陰間受嚴刑極苦,是沒有一天停止的,即使想要投胎為娼或者變牛都不可能實現。惡業難逃天網本來就是如此啊!
【注釋】
[1]遂爾:于是乎。
[2]抑(yì):文言連詞,表選擇,相當于或是、還是;表轉折,相當于可是、但是。又作文言發語詞。
[3]機:根機,即為善為惡各有不同的眾生,一般總是善惡摻雜一起。可分為很多種類。例如:欲修善法者,稱為善機;欲修惡法者,稱為惡機。以素質能力的高下、利鈍來看,可分為上、中、下三機。
[4]斟(zhēn)酌(zhuó):反復考慮以后決定取舍。
[5]《左傳·襄公十四年》:秦景公向士鞅詢問晉國的大夫誰會先滅亡,士鞅回答說是欒氏。秦景公說:“是因為欒黡(yǎn)驕橫的緣故嗎?”士鞅回答說:“是的,欒黡太驕橫了,但禍患恐怕要降落在欒盈身上。”秦景公問他為何,士鞅回答說:“欒書的恩德還留在百姓中間,而欒黡積累了太多的怨恨。到了欒盈一代,欒盈的恩德還沒能積累,欒書一代的恩德早就消耗完了,所以欒氏滅亡應該在欒盈一代。”秦景公認為士鞅說的話很有見地,就讓士鞅返回晉國,并請求晉悼公恢復他原來的職位。
[6]白起(?—前257):羋(mǐ)姓,白氏,名起,楚白公勝之后。因為使詐坑殺趙國四十五萬投降士兵,而被稱為“人屠”。公元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白起與人商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愿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后會成為災亂。”于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秦軍先后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
[7]李林甫(?—752):唐代奸臣,開元二十二年(734)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他收買嬪妃宦官,探得玄宗動靜,迎合意旨,因而獲得信任,掌握大權。為人忌刻陰險,對于才名高和受到玄宗重視的官員,必設法排斥,表面上甜言蜜語相結,背后卻陰謀暗害,時人稱他“口有蜜,腹有劍”。同時為相的張九齡、裴耀卿、李適之等皆被他排擠罷相。他竭力杜塞言路,補闕杜進上書言事,被他貶為下邽令。朝臣受其威脅,從此諫諍路絕。他極力支持玄宗廢太子瑛,勸立武惠妃子壽王瑁,玄宗卻立了忠王玙(后改名亨,即肅宗)。他怕太子即位后于己不利,屢興大獄,以動搖太子。他誅殺太子親戚和不附己的臣僚,株連數百家。他久踞相位,自張九齡罷相后,獨攬朝政。天寶八載(749),咸寧太守趙奉璋擬揭發李林甫罪狀20余條,被他指使御史臺以妖言逮捕杖殺。他和楊國忠有隙,死后,楊國忠唆使安祿山誣告李林甫與蕃將阿布思謀反,玄宗追削李林甫官爵,籍沒其家產。李林甫在相位19年,玄宗晚年政治腐敗,他有很大的責任。
[8]秦檜(huì)(1090—1155):字會之,宋朝江寧府(今江蘇南京)人。中國歷史上大奸臣,因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岳飛而遺臭萬年。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登第,補密州(今山東諸城)教授,曾任太學學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與宋徽宗、欽宗一起被金人俘獲。南歸后,任禮部尚書,兩任宰相,前后執政十九年。
[9]忖(cǔn):揣度(duó),思量。
[10]彰善癉(dàn)惡:表彰好人好事,憎恨壞人壞事。
[11]因循:拖延。
[12]疏(shū)虞(yú):疏忽,失誤。
[13]矜(jīn):憐憫,憐惜。
[14]濡(rú):沾濕,潤澤。
[15]援(yuán):執,持,拿。
[16]自眩(xuàn):即“自炫”。炫耀自己;自我吹噓。此處可理解為自以為是。
[17]陰騭紋:相學認為,若眼下陰騭部光明潤澤,紫色環繞,為行善積德所至,縱然有克子之兇兆,也會因為積有陰德而生貴子;相反,若多有不善之舉,則會使眼下青暗虛腫,而破吉相,有損子女;若改惡從善,助人積德,眼下即會生出陰騭紋,化兇為吉,絕處逢生。相傳春秋時有名商瞿者,年屆四十無子,孔子見其眼下隱現騭紋,斷其必得貴子,后來果被言中。
[18]大魁(kuí):舊時指狀元。
[19]秀水:在今浙江嘉興。
[20]攘(rǎnɡ):侵奪,偷竊。
[21]讟(dú):怨恨,憎惡。
[22]熾(chì):熱烈旺盛,此處可譯為猖狂。
[23]剜(wān):挖削。
[24]刲(kuī):刺殺,割取。
[25]曹彬(931—999):北宋初年大將。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以敗契丹、北漢功任樞密承旨,滅后蜀任都監。
[26]振:古同“賑”,救濟。
[27]鰥(ɡuān)寡: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說:“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
[28]竅(qiào):窟窿,孔洞。此處指挖洞。
[29]昌言:即趙昌言(944—1009),字仲謨,一作幼謨,山西孝義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進士。入仕后趙昌言任工部尚書,遷戶部侍郎。趙昌言作事有氣魄,為官以威斷立名。卒年六十五歲。朝廷追贈吏部尚書,謚號景肅。當時,曹彬等人帶領的軍隊紀律極為渙散,趙昌言讓鄭蒙上疏,請求誅殺曹彬等人,得到了太宗的褒獎,并召拜為御史中丞。
[30]全斌:王全斌(908—976),五代至北宋初將領,太原人。曾在后唐、后晉、后周為將。宋建立,參加平叛將李筠、攻北漢之戰,功升安國軍節度使。他攻入成都后,縱兵擄掠,殘殺無辜,激起蜀中軍民反抗。王全斌被指控,罪當殺頭,曹彬把罪認到自己頭上,保全他的性命。后王全斌降為崇義軍節度觀察留后,976年復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年病逝。
[31]鉞(yuè):古代將領領兵時由帝王賜給的一種象征權威的兵器。
[32]曹翰:有關曹翰的故事可參見《安士全書白話解》,他為將殺人,世世變豬。蘇州劉玉受,名錫元,萬歷壬子秋,為貴州房考官,路經湖廣之地,夢見一個長面偉人對他說:“我是宋將曹翰,在唐朝時為商,偶然經過一個寺院,看見法師講經,就發心設齋供養,接著又聽了半天經。憑借這個善因,就世世為小官,從不丟官。到宋朝時,當了偏將軍,就是曹翰。攻不下江州,就怒殺全城。因為這個殺業,就世世為豬,以償還所殺生命。曾經還做過您佃戶家的豬,因蒙您可憐沒有被殺。現在您停船的地方,就是我即將被殺的地方,明天第一個受宰的就是我。有緣相遇,特來哀求救命。”劉受驚而醒過來,仔細一看,停船之處,果然是殺豬場。沒過多久,就抬出一條豬,呼聲動地,劉就用錢把它買下來。這條豬放在蘇州城門的放生堂中,喊曹翰就答應,萬人目擊。
[33]克昌厥后:使子孫興旺發達。克,能夠。厥,他的。能夠昌盛他們的后代。
[34]司馬溫公:即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池之子。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35]遺(wèi):給予,饋贈。
[36]刀山劍樹:地獄酷刑之一。《阿含經·九眾生居品》:“設罪多者當入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