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 太上感應篇匯編白話解(全四卷)
- (古)佚名原著 曾琦云編著
- 6852字
- 2021-01-18 11:13:16
因此,天地主管世人過惡的神明,就會依照世人所犯罪的輕重來奪去人的壽命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因此,天地主管世人過惡的神明,就會依照世人所犯罪的輕重來奪去人的壽命)
此句至“算[1]盡則死”為一節,言人之一生,日夜時刻,上下四旁,皆有鬼神鑒察也。天有三官[2]五帝[3]、百神諸司[4]。地有五岳[5]四瀆[6]、城隍[7]里社[8]。又有舉意司,專主關達人起念處之善惡。凡此皆為“司過之神”。犯,即自召也。奪,除去也。算,百日也。
此句到“算盡則死”為一節,這一節是說人的一生,從早到晚時時刻刻,從上到下四面八方,都有鬼神在暗中鑒察(常言舉頭三尺有神明即此意——譯者注)。天上有三官五帝、百神官署。地下有五岳四水、城隍土地。還有舉意司,專門主管有關世人起心動念的善惡。大凡這些都是“司過之神”。犯,即自召(因為犯罪才召來“司過之神”,故說自召——譯者注)的意思。奪,除去的意思。算,人的壽命,以百日為一算。
天心仁愛,欲人于獨知之地,為善去惡。因有司過之神,檢察人之所犯,量度重輕而奪算焉。故曰:“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也。”詩書中亦曰:“上帝臨汝,日鑒在茲,十目十手[9],神之聽之[10]。”則吾心獨知之地,自有鬼神,更嚴于昭布森列之時矣,此天人合一之理也。
上天的心是無比仁愛的,想要世間的人在只有自己一個人知道的地方,為善去惡(這樣才能得到善果,這是上天的希望——譯者注)。因為有天地司過之神來檢察人所犯的罪過,根據輕重來除去人的壽命。所以說:“人間竊竊私語,上天聽到就像打雷一樣;在暗處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神的眼睛有如閃電一樣看得清清楚楚。”詩書中也說:“天帝親臨你身邊了,每天都派遣神明在監視你,十個人看著你,十只手指著你,神明聽到了你的一切。”那么就應當知道我內心獨知之處,也自然有鬼神在監督,我們更要在神明森然羅列公布罪狀之前嚴格要求自己,這樣就進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華嚴經》[11]曰:人生各有二天人隨之,一曰“同生”,二曰“同名”[12]。天人常見人,人不見天人,即善惡二部童子是也。人于每日十二時中,舉意發言動步,遇物應緣之處,常念此二天人,勿令惡念相續。偶或起一惡念,急著精彩[13],拽[14]轉頭來。克[15]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直窮究到念頭起滅處。則無邊業障,一時清凈,湛然[16]如太虛矣。如此,則與奪之權在我,鬼神不得操之,尚何“司過”“奪算”之足云乎?
《華嚴經》說:人一生下來都有二位天神跟隨他,一位名叫“同生”,一位名叫“同名”。天神常常可以看見人,人卻看不見天神,這兩位就是天上主管善惡二部的童子。人在每天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小時)中,心中起念,口里發言,舉足動步,待人接物,各方應酬的地方,常常要想到有此二位天神在身邊,不要讓惡念相續。偶然起了一個惡念,趕緊提起精神,把惡念拽轉過來。克制自己必須從難制伏的地方去制伏,一直找到源頭,追究到念頭起滅的地方。那么,無邊業障就會一時清凈,我們的心就會清澈無塵有如虛空了。如此下去,則生殺與奪的權在我,鬼神不能主宰,那還有什么“司過”“奪算”可說呢?
明沂州王用予,為人厚重簡默[17],素奉文昌[18]最謹。與里中[19]結社[20],每歲元旦,輪建醮壇[21],祈福于云中山頂之文帝行宮。社中俞麟者,以孝謹[22]稱,遠近皆負笈[23]相從。又郁從周者,姿偉氣俊,議論風生,下筆千言立就。里中推服二子。
正統[24]辛酉元旦,用予先期赴宮宿壇。夢帝君升殿,天下城隍匯報鄉試榜冊。
一朝冠[25]絳服[26]神,抱大冊,送帝君簽押。
用予潛問抱冊神曰:“本省榜中,有王用予及俞麟郁從周否?”
曰:“無。”
少頃諸城隍神退候,絳服神抱冊入殿,跪陳幾前。帝君一一批閱,每名下書一押[27],亦有躊躇不下筆者。
良久,絳服神發冊宣諭[28]云:“仍付各省城隍,速查陰德之家、仁厚之子,報名以換榜中未押者。”
用予隱身柱下,忽聞殿內傳呼王用予入見。
用予匍匐階下,召進幾前。
帝君曰:“功名事,為天曹[29]秘錄,未可輕泄。因汝至誠,十余年如一日,故召汝析之。汝祖父甚樸謹,自食其力,從無負人,已注爾前榜鄉科,彰傳家忠厚之報。因汝平生遇神佛稽首,但默求功名如意,及妻楊氏病痊,白頭相保。孀[30]母在堂,并未祈佑一語。以此降爾兩科,中在下榜五十三名。汝宜改行,毋更觸天心也。”
用予叩頭謝罪。
帝君又曰:“同社周吉,今科本省解元[31]也。”
時社中惟吉最恂懦[32],而文字復不勝諸人,聞之不勝愕然,因叩問中元之故。
帝君曰:“周吉父祖俱為士,從無一字入公門,從不奸淫一婦女,相沿三代,未嘗形人一短,暴人一惡。且其曾祖作《百忍說》以勸人,感化者多。故其父子祖孫,以簡靜基福者,六十余年。最上陰德,人皆不知;上帝克嘉,注昌三代。今吉發元,特福澤之肇端耳。”
用予復叩首云:“同社俞麟、郁從周,未審[33]發科第否?”
帝君檢閱太原士子冊,色若不懌[34]云:“俞麟應得一科,因事親腹誹,且溪刻[35]論人,不近情理,而妄以君子自命,故黜其科,使其窮年潦倒諸生間矣。”
用予請問:“何謂腹誹?”
帝君曰:“彼于父母,言語舉動,心輒不然,但勉強不露聲色,浮沉順之,真性日離,偽以相與[36],是視親如路人矣。假行竊名,最攖[37]神怒,故爾[38]罰之。至郁從周,生畀[39]異才,二十六成進士,三十余應遷中丞[40],四十五晉大司空[41],兼領司農司寇諸印,五十四以少保[42]致仕[43],至六十九歲善終。緣自十七歲為諸生后,恃才傲物,諧謔[44]譏彈[45],語多湊巧。冥司錄其輕薄口過,已滿二千四百七十余條,上帝震怒,注于陰惡籍中,悉除所有。倘不知悔過,溢三千條,將奪其壽算矣,將錄其子孫入丐籍矣。傷天地之和,犯神明之忌,莫此為甚。故其罪與殺生邪淫等,爾輩慎之。”
良久,又諭云:“淫殺口過,絲粟有報,不待言矣。但淫殺二業,自愛者,猶知禁戒。至于口頭訕笑,隨意譏彈,誅隱賊心,習矣不察。究至言貌心胸,盡成輕薄,鬼神悉記,兇惡相隨。向來福澤胎元,頓易為貧窮軀殼,可惜可懼!汝當廣勸世人,鑒茲為戒。毋煩吾簽榜時,大費躊躇也。”
用予再拜而退,晨鐘驚寤,雞三唱矣。遂叩謝而援筆記之。及秋榜開時,周吉果冠一省,用予因布此告世云。
明朝時候,在沂州(原著如此,疑為忻州——譯者注)這個地方,有一個人名叫王用予,為人厚重,簡約靜默,平時敬奉文昌神最為虔誠。他與同里的人組織文昌社,主修《文昌帝君陰騭文),每年元旦(今春節),輪流建立祭壇,在云中山(在山西省北部、呂梁山脈北段分支)頂文昌帝君行宮祈福。文昌社中有一個人叫作俞麟,憑孝順恭謹而有美名,遠近讀書人都背著書箱來跟從他。還有郁從周,外表魁偉,氣度俊朗,論辯時十分活躍,下筆千言一揮而就。同里的人最佩服這兩人。
正統六年(1441)元旦(今春節),王用予提前赴文昌神行宮祭壇,住在里面,住一個晚上,叫“宿壇”,晚上他夢見文昌帝君升殿,天下各地城隍神紛紛前來匯報鄉試榜冊。
有一位帶著官帽穿著赤色官服的神,抱了一大名冊(估計是各地名單總匯——譯者注)趕來,準備進殿送文昌帝君簽押。
王用予偷偷問抱冊神說:“本省(山西省)榜中,有王用予與俞麟、郁從周嗎?”
回答說:“沒有。”
一會兒,各地城隍神回避等候,穿赤色官服的神抱冊入殿,跪在文昌帝君桌前將名冊陳列。文昌帝君一一批閱,在每個名字下畫押,有時也猶豫不決,遇到難以下筆的人。
過了很久,赤服神發下名冊,向大家解釋,宣布命令說:“仍然發回各省城隍,速查有陰德的家庭,尋找為人仁厚的人,報上名來換掉榜中沒有畫押的人。”
王用予當時躲在殿外大柱下,忽然聽到殿內傳呼:“王用予入見!”
王用予慌忙跪在階下,匍匐前進,在文昌帝君案前被召見。
帝君說:“人間功名的事,是天府秘密記錄的,不可輕易泄露機密。因為你很虔誠,十多年如一日敬奉我,所以我喊你來仔細分析給你聽。你的祖父為人很儉樸謹慎,自食其力,從來沒有對不起別人,已經注定你在前科就登鄉榜,以顯揚你王氏傳家忠厚的報應。但是,因為你平生遇神佛叩頭頂禮,只是為了默求你自己功名如意以及你妻子楊氏病愈,白頭偕老。對于堂上孤苦伶仃的老母親,你卻并未祈佑一句話。因此把你的功名推遲兩科,在下榜五十三名應考中。你應當趕緊改變你的行為,不要再觸犯天心了。”
王用予叩頭謝罪。
帝君又說:“你同社的周吉是今科本省解元。”
當時文昌社中周吉最為膽小懦弱,文章也比不上大家,王用予一聽非常驚奇,就跪問帝君周吉高中的緣故。
帝君說:“周吉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讀書人,從來沒有什么事麻煩衙門,從來沒有奸淫一個婦女,連續三代,從來沒有說過一個人的短處,沒有暴露過一個人的隱私。而且他的曾祖寫《百忍說》來勸化人,受他感化的人很多。所以他們父子祖孫,因為做人低調,簡樸靜默,六十多年來,已經培植了最好的福報基礎。最上的陰德,眾人都不知道,但上帝能夠嘉獎,所以注定要三代興旺。現在周吉考中解元,只是他家福報的開始罷了。”
王用予又叩頭問:“同社的俞麟、郁從周,不知道能不能考中?”
帝君檢閱太原的讀書人名冊,臉色現出很不高興的樣子,說:“俞麟本來應當考中一科,因為他侍奉親人腹誹,并且尖酸刻薄評論他人,不近情理,平時妄自尊大以君子自命,所以把他逐出科場了,使他一生潦倒在諸生這個層次了。”
王用予請問:“什么叫作腹誹?”
帝君說:“他對于父母的言語舉動,心里不以為然,只是勉強不露聲色,表面上順從他們,內心的真誠日日遠去,虛偽天天與他相隨,這是視父母如路人了。以假裝孝順的行為來竊取美名最容易觸怒神明,所以這樣懲罰他。至于郁從周,一生下來上天就給了他奇才之命,二十六歲成進士,三十多歲應當升遷為中丞,四十五歲晉升為大司空,兼領司農司寇大印,五十四歲以少保官位退休,至六十九歲善終。因為他從十七歲為諸生后,恃才傲物,常常取笑作樂,話中傷人,他講的話很湊巧,從表面上看起來,都是講得很有道理,實際上都在尖酸刻薄挖苦人。冥司記錄他的輕薄言論,已滿二千四百七十多條,天帝震怒,把他注冊到了陰惡簿籍中,除去了他的一切富貴。如果他仍不知道悔改,滿了三千條,將會奪去他的陽壽了,而他的子孫也會進丐籍。傷天地之和,犯神明之忌,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所以,他的罪與殺生、邪淫相等,你們要謹慎。”
過了一會兒,又告誡說:“邪淫、殺生、妄語等一切罪過,一絲一毫都有報應,不需多說了,你是讀書人,本來就應知道。但邪淫、殺生二種惡業,懂得自愛的人還知道禁戒。至于口頭上譏笑,隨意諷刺他人,暗中傷人,內心邪惡,這種人習慣成自然,竟然不覺察到自己犯了大罪。到最后他的言貌心胸全都變成了輕薄之相,鬼神全部記錄下來,兇惡就會跟隨他。過去積累了那么深厚的福報元胎,頓時改變為貧窮軀殼,可惜可懼!你應當廣勸世人,以此為戒。不要再讓我簽榜時大費時間,總是猶豫不決,難以下筆了。”
王用予拜了兩次退下去了,此時文昌帝君行宮晨鐘已經敲響,王用予夢中驚醒,雞已經叫了三遍了。王用予于是叩謝神的教導,拿筆把夢中所聞全部記錄下來。等到秋考開榜時,周吉果然全省頭名,王用予就將此記錄公布世人,以便警醒大眾及時行善。
宋光孝安禪師,定中見二僧相語。初有天神擁護,傾聽久之,散去。俄而惡鬼唾罵,仍[46]掃腳跡。蓋二僧初論佛法,次敘間闊,末談利養也。
談及世事,尚被鬼神瞋責,況今人之身口意業,有不止此者,其為神瞋鬼責,又當如何?亦可畏已![47]
宋朝光孝安禪師,一次在定中看見寺內兩個僧人靠著欄桿在談話。開始有天神在旁護衛并傾聽,過一陣便離去。一會兒來了些惡鬼,唾罵他們,并掃除他們的腳印。后來詢問兩人,原來開始談佛法,次談別情,最后談生活和名聞利養。安禪師從此終生不談論世俗事。
談及世事尚且都會被鬼神責罵,何況今人的身、口、意三方面的罪業遠遠不止于此,那么要被鬼神責罵到什么程度呢?太可怕了!
【注釋】
[1]算:數,指人的壽命數。
[2]三官:又稱三官大帝,三元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為道教較早供祀的神靈。一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3]五帝:一般是指指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圣明君主。最為流行的說法是黃帝、顓(zhuān)頊(xū)、帝嚳(kù)、堯、舜。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華夏信仰傳統。儒教中的五方上帝是:中央上帝黃帝,東方上帝青帝,南方上帝赤帝,西方上帝白帝,北方上帝黑帝。
[4]司:官署名稱。
[5]五岳: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米,位于湖南省衡陽市)、西岳華山(海拔2155米,位于陜西省華陰市)、北岳恒山(海拔2016米,位于山西省渾源縣)、中岳嵩山(海拔1512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泰山和嵩山曾經是是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6]四瀆(dú):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中國民間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
[7]城隍(huánɡ):為民間傳說中神界之地方司法官,而非佛教供奉之神祇。俗謂仁人君子死后可主其事。每于祭典時出巡全境,前有謝必安(七爺)、范無救(八爺)二將軍為其開道。此名詞出自周易“城復于隍,勿用師”之句,初指保護城市之防御工事。三國時,始建廟塑像。唐時已相當普遍。至明太祖更按京都、府、州、縣之城隍,依序晉封為王、公、侯、伯等爵位。至清代,則將祭祀城隍列入祀典。新官到任,并得前往舉行就任奉告典禮,始行視事。
[8]里社:古代里中祭祀土地神的處所。《史記·封禪書》:“民里社,各自財以祠。”
[9]十目十手:十個人看著你,十只手指著你。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離不開眾人的監督。《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10]神之聽之:出自《詩經》,“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君子啊,不要老是想要安逸。認真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巨大的幸福。
[11]華嚴經:佛教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時間,大約在2至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于南印度,后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漢譯三種:東晉佛陀跋陀羅譯,60卷34品,稱《舊(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80卷39品,稱《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唐貞元中般若譯,40卷,稱《四十華嚴》,為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譯,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12]指同生神、同名神,又叫同生天、同名天。舊本《華嚴》說一切之人,自有生以來,即有同生同名二天,常隨從侍衛。同生天者,此天與其人同時生也,同名天者此天與其人同名字也。此二神,藥師經叫作之“俱生神”。指常隨于各人身側并記錄其人所行善惡業的神祇,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所述:“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
[13]精彩:精神
[14]拽(zhuài):拉扯,用力拉。
[15]克:制伏。
[16]湛(zhàn)然(rán):清澈的樣子。
[17]簡默:簡靜沉默,簡約靜默。
[18]文昌:即文昌帝君,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詳見《安士全書白話解》有關解釋。
[19]里中:指同里的人。
[20]結社:意思是組織團體。
[21]醮(jiào)壇:道士祭神的壇場。
[22]孝謹:孝順而恭謹。
[23]負笈(jí):負,背著(指負重);笈:書箱。
[24]正統:正統皇帝英宗朱祁鎮(1427—1464),漢族,明朝第六位皇帝。年號正統、天順。明宣宗長子,九歲即位。初大事權歸皇太后張氏,以累朝元老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的各項政策,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
[25]朝冠:古代官員上朝時戴的官帽。
[26]絳(jiànɡ)服(fú):紅色之服,古官服常用絳色。
[27]押:在文書、契約上簽名或畫記號。
[28]宣諭(yú):解釋宣布命令。
[29]天曹:天上的官署。
[30]孀(shuānɡ):死了丈夫的女人。
[31]解(jiè)元:科舉時,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因為鄉試本稱為解試,故名。宋以前稱為解頭,宋元以后又作為讀書應舉者的通稱。
[32]恂(xún)懦:膽小懦弱。恂,嚴肅恭謹。
[33]未審:不知道。
[34]懌(yì):歡喜。
[35]溪刻:刻薄、苛刻。
[36]相與:相處;相交往。
[37]攖(yīnɡ):接觸,觸犯。
[38]故爾:故意如此;因此,所以。
[39]畀(bì):給與。
[40]中丞:秦漢文官,三國有置,有“二丞相”之稱,是古代文官的最高爵位。明清時用作巡撫的別稱。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職位相當于御史中丞,常用作巡撫的加銜,故有此稱。
[41]大司空:官名。“司空”這個官職是從堯帝以來就設有的,但歷代的職務有所不同。明、清習慣上常稱工部尚書為大司空。
[42]少保:官名,輔佐太子。明清少保皆為正二品。
[43]致仕: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代指官員辭職歸家。源于周代,漢以后形成制度。
[44]諧(xié)謔(xuè):詼諧逗趣,取笑作樂。
[45]譏彈:指責缺點和錯誤。
[46]仍:根據《緇門崇行錄》所記載,此“仍”似乎應當為“乃”,疑為古本刻錯。
[47]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不談世事”記載:宋光孝安禪師,住清泰寺。定中見二僧倚檻相語,初有天神擁衛傾聽,久之散去。俄而惡鬼唾罵,乃掃腳跡。詢其故,乃二僧初論佛法,次敘間闊,末談資養。安自是終年未嘗言及世事。贊曰:古人為生死行腳,才逢師友,惟汲汲商略是事,何暇他論?今人終日雜話,求如二僧,亦不可復得;鬼神在側,又當如何?噫,可懼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