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奧塞之決裂
自奧皇儲被刺之噩耗傳來,歐洲各國,莫不震驚失措,蓋咸料大禍之醞釀已久,爆發之期,已在眉睫,且爾時奧塞之關系,已一變而為“日耳曼”與“斯拉夫”兩大民族之問題矣!俄之于塞也,名雖同族,顧其南牧巴爾干之野心,無時少戢,至是時會之來,有所借口,勢不得不盡吾力以助塞。若夫德之于奧,則以同種同盟之關系,又不得不為之后盾。“日”“斯”兩族,一旦接觸,而均勢問題于以生。均勢問題者,“同盟”“協商”之接觸點也;于是全歐幾皆卷入漩渦中矣!
奧塞關系,既牽動歐洲全局,于是“同盟”“協商”兩方面,各事布置,以為萬一之備。七月五日,德皇威廉二世召集海陸軍首領外,若“克虜伯”炮廠總理,若財政要人,若駐各國德大使等,開軍事會議于寶珠頓行宮,所議秘密。傳說會議結果,先以外交取勝,以增進德意志之威權,文不能取勝,則繼之以武,是皆各軍官所一致渴望者也,德之方針于是決。或曰,奧之最后通牒,實此會議之所促成也!六日,德皇忽出巡游于挪威海濱,以為消夏計,蓋德皇于每年盛暑時,必出巡游;當此夏日炎炎,忽言出游,此尤足以表示其雍容無事之態度,而使人不疑也。二十日,法總統普嘉赍偕國務總理維維亞尼訪俄帝尼古拉二世于圣彼得堡,會商軍政要務,與外交上之一致行動。同時英之海軍,大演習于北海。“同盟”“協商”,各有盤馬彎弓之概,故至奧之最后通牒發出,與夫塞之嚴行拒絕,而大戰作矣!

◎戰云密布時法總統之訪俄皇
在全世界注目之奧京維也納城中,時則有示威運動,遍地皆是。“日耳曼”學生三百人,圍塞爾皮亞之使館,而焚其國旗,毀其器具。皇儲遺骸運歸都城時,學生結隊迎迓,慷慨激昂,歡呼震地。其最激烈者,則為波司尼亞首府,凡塞人所設之商店,被毀百三十余家,學生結隊游行,均首插紅旗,大書“愛國”二字,同聲高呼,誓不與塞人共天地。至塞京貝爾革拉特,塞人于奧,亦復裂眥嚼齒,握拳透爪,以圖一逞;甚至駐塞奧領事之被鴆,報章論調,不復以嚴究罪人為事。迨七月二十三日,奧以暗殺皇儲者,雖人為奧民,地為奧地,而主謀之處,則為塞都,塞政府之查辦,其結果不過敷衍塞責,乃遂對塞發最后通牒,限四十八小時答復,其內容如下:
(一)塞政府當治排斥奧國者之罪,并保證以后不再發生此種事變。
(二)塞政府當于官報宣言,申明排奧之失當。
(三)塞政府于凡加入排奧之官吏軍人,當表示歉意,并須一律罷免之。
(四)塞政府須嚴行處分暗殺事件之罪人及與此案有關系者。
(五)塞政府當立即通知塞王,將此宣言曉諭各軍。
(六)塞政府當嚴行禁止刊行排奧報章及別種印刷品。
(七)塞政府須解散“納洛德那奧特勃拉那”之秘密社,并禁止將來復組織此種排奧性質之團體。
(八)塞政府當嚴行禁止排奧教育。
(九)此次暗殺皇儲,隱有關系之軍人官吏,須一律罷免,并嚴重處罰;其關系人之姓氏,須由奧政府指定。
(十)處分犯罪人,奧政府須派代表至塞國,為共同之裁判。
(十一)塞政府當于奧皇儲既被刺之后,說明其在國內外當道之言行。
塞政府以第九第十兩條,與塞之獨立生存有關,且謂奧政府而未能滿意,可交海牙平和會公判之,否則取決于列強之會議。不謂答復至奧,奧政府意殊未饜,遂令駐塞公使,即日歸國,而駐奧之塞使,亦畀以旅行券,促令離去;于是雙方大下動員令,至二十八日,奧遂向塞宣戰矣。
初,英外交總長葛赍于月之二十四日提議于駐倫敦德法意各大使,調停奧塞之爭端,開會議于倫敦。時意先贊成,法亦允諾,而德使獨否認。蓋德以奧塞之交涉,當由奧塞兩國自決之,葛賚之提議,不啻如仲裁制;且俄以袒塞而俄奧之齟齬生,勢亦必由俄奧請求而后可,否則不能避越俎之嫌。至二十七日,德政府電其駐英大使里企諾夫斯基親王,使通知英政府,謂德不能坐令同盟國與塞爾皮亞之爭端,一聽列強之公斷;若俄奧有開戰之虞,則德愿調停其間耳。同日,又電謂德已勸告奧政府,與俄國自相交涉云云。翌日而第三電又至,則謂已得奧外長勃企杜特之答復,深惜其勸告之已晚,吾國已與塞開戰矣。要之,自奧皇儲被刺之后,奧之最后通牒,幾及一月始發出,此一月中,德奧兩國,已胸有成竹,且偵知爾時之列強,英則有愛爾蘭獨立問題之糾紛,俄則有罷工風潮之日益洶涌;至于法,則全國人民方竭全力以反抗其三年從軍之新制,其政府又復審判與政治極有關系之“飛加羅”報館主筆加而曼脫謀斃案(殺加而曼脫者,前國務總理喀煜妻也,世傳加欲宣揚喀之隱事,喀妻因殺之以滅口,釀成大案),警報迭來,自顧不遑,況是時總統總理,遠游俄都,協商機密,寧非“同盟”一方之絕好時機!至“協商”一方,塞之敢于毅然拒絕者,實恃有俄法英三國為之后盾。若夫俄法:一則雖敗衄于日,而元氣已復;一則雖見挫于普,而軍備已充。英則以海上艦隊甲天下,縱令德人急起直追,而仍有望塵莫及之虞。矧乃“協商”新成,精神團結;益以地勢之險阻,財力之雄厚,乘此以蹶德,其時會正不可復得!兩方盤旋已久,一旦奧塞決裂而“同盟”“協商”,如箭離弦,如刀出鞘,勢已不可復止。戰釁一啟,即偏小如蒙丹尼格羅,亦以與塞人同種,有唇齒輔車之誼,亦于月之二十九日向奧宣戰。

◎塞王彼得

◎蒙王尼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