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舒適區:如何突破自我設限,獲得持久行動力
- (英)艾瑪·瑪德琳
- 924字
- 2021-01-04 17:40:33
第三章
擊破恐懼:別讓恐懼限制了你的行動
正如我們所知,我們之所以會難以走出舒適區、無法竭盡所能、不能獲得想要結果,歸根結底是因為某種恐懼,而意識到這種恐懼則是幫助我們取得成功的關鍵。本章將幫助你真正理解大腦和情緒的運作原理,以及我們為何會產生恐懼。
恐懼對于人和動物都是一種普遍現象。當我們本能地知道必須要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時,就會利用自然防御機制來應對危險。
在這樣的情景下,我們的腦干,也被稱作大腦的本能報警中心,就會指揮我們采取即時反射動作,在我們花時間思考和處理所發生的事情之前,就可保護我們免受傷害。
比如,當有大型物體朝我們靠近時,我們就會本能地躲避;當我們受到強大噪音的驚嚇時,我們就會本能地跳起來;當我們瞥見滑溜溜的、可能有毒的東西,就會本能地逃跑。我們的心臟開始咚咚地跳,手掌開始出汗——這便是我們開始評估剛剛發生了什么事之后,身體和情緒狀態出現的兩種“恐懼”的表現。
因此,人人都有恐懼,這是確定無疑的。說實話,恐懼本身也是件好事,因為如果沒有恐懼,我們可能不會存活至今。
如果不是因為我們害怕墜落,可能會一時沖動地冒險,站在高處的邊緣。
類似地,如果我們不害怕失去愛的人,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感受到真正的愛,或者那樣擔心他們的安全。
在此,我們談論的是本能的恐懼,是根植于我們內心深處的“戰或逃”的反應,最終可以保護我們。這種反應使我們的身體釋放大量的腎上腺素,我們要么逃跑,要么躲藏,要么通過戰斗來保護自己。因此,當我們談到面對和克服恐懼時,我們指的從來都不是這種本能的恐懼——那是可以幫助你保命和脫險于危急情況的本能。
我們都曾體驗過自然的恐懼,那種我們需要推動自己前進、不斷成長的恐懼。那種恐懼可以幫助我們培養韌性,不應被視為一件壞事,因為我們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體,這種恐懼會一直存在。只是我們的責任心和大腦告訴我們要專注——有時候恐懼會與焦慮相混淆,而實際上恐懼只是一種大腦的生理反應,提醒我們要專注。
然而,我們要警覺這種自然的恐懼演變成非自然的恐懼,過分的、非理性的恐懼會阻礙我們前進而不是推動。
從本質上來講,非理性恐懼對我們并沒有積極作用。比如,害怕失去愛的人很正常,但是如果日日擔心,追蹤他們的一舉一動,害怕自己的孤獨,那就是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