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理財:基礎、案例和方法
- 劉亮
- 3315字
- 2021-01-15 15:14:53
1.2 基本原則和相關理論
1.2.1 理財的基本知識
1.財務知識
理財的第一步就是掌握基本的財務知識,學會如何管理金錢,知道貨幣的時間價值,讀懂簡單的財務報表,學會投資成本和收益的基本計算方法。只有學會這些基礎的財務知識,人們才能靈活運用資產,分配各種投資額度,使得自己的財富增長得更快。
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有多少財可理。類似于企業的財務管理,你首先要做的是列出你個人或者家庭的資產負債表:你的資產有多少?資產是如何分布的?資產的配置是否合理?你借過多少錢?長期還是短期?有沒有信用卡?信用是否透支?你打算如何還錢?有沒有人借過你的錢,是否還能收回?這些問題可能你從來沒有想過,但是,如果你想要具備良好的理財能力,就必須從現在開始關注它們。
2.投資知識
除了財務知識以外,我們還要掌握基本的投資之道。現代社會提供了多種投資渠道:銀行存款、保險、股票、債券、黃金、外匯、期貨、期權、房地產、藝術品等。若要在投資市場有所收獲,就必須熟悉各種投資工具。存款的收益雖然低,但是非常安全;股票的收益很高,但是風險較大。各種投資工具都有自己的風險和收益特征。
熟悉了基本投資工具以后,還要結合自己的情況,掌握投資的技巧,學習投資的策略,收集和分析投資的信息。只有平常多積累,才能真正學會投資之道。
3.風險管理知識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若不做好風險管理與防范,當意外發生時,可能會使自己陷入困境。一個人不但要了解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即自己能承受多大的風險,而且還要了解自己對風險的態度,即是否愿意承受大的風險,這會隨著人的年齡等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年輕人可能愿意承擔風險但卻沒有多少財產可以用來冒險,而老年人具備了承受風險的財力卻在思想上不愿意冒險。一個人要根據自己的資產負債情況、年齡、家庭負擔狀況、職業特點等,使自己的風險與收益組合達到最佳,而這個最佳組合也是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的。
1.2.2 基本原則
個人理財遵循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六個。
第一,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在理財過程中,人們需要為未來的投資之路做好心理準備: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任何風云突變的意外變化都有可能出現。
第二,二八定律,又稱帕累托定律,即重要因素只占20%,不重要因素占80%,但是這20%的重要因素卻對全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該定律早在20世紀初被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常用于經濟學、管理學領域,但是在個人理財中也可以被合理利用。個人理財總目標就是保值增值,但是這個總目標又是由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以及其他理財子目標構成的。根據“二八定律”,20%中的理財關鍵目標決定了個人理財的80%的收益結果。所以,個人理財要分清主次,專注于20%的關鍵理財目標,并根據時間設置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將關鍵目標和次關鍵目標分優先級,將20%最關鍵的理財目標放在首位,而其他的不重要的目標在關鍵目標的帶領下自然而然就容易實現了。
第三,4321定律。這條定律適用于家庭財產的合理配置,也就是說家庭總收入可以分成4份,其中40%用于供房及其他項目的投資,30%用于家庭生活開支,20%用于銀行存款以備不時之需,10%用于保險。按照這種收入分配比例模型可以合理分配財產資源,管理控制風險,讓損失降到最低。當然,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理財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生活質量指標,可在4321定律的基礎上按需調整。
第四,31定律。31定律指的是每月的房貸還款數額以不超過家庭月總收入的1/3為宜。例如,家庭月收入為2萬元,月供數額的上限最好為6 666元。一旦超過這個標準,家庭資產比例結構將發生變化,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便有所下降,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如果按照31定律設置承受范圍內的房貸還款數額,有助于保持穩定的家庭財產狀況。
第五,72定律——復利收益計算。資產翻倍的時間等于72除以年收益率。掌握了復利中的奧妙,有助于快速計算財富積累的時間與收益率之間的關系,便于在進行不同時期的理財規劃時選擇不同的投資工具;并且為了縮短財富增長周期,也可根據復利計算結果合理組合投資,使組合投資的年收益率在可承受風險范圍內達到最大化。
第六,80定律。高風險工具(如股票等)的配置百分比=(人均壽命-投資者年齡)%。例如,現在人的人均壽命約為80歲,若你現在30歲,則可用于高風險投資的資金占全部自有資金的比例為:50%=(80%-30%),這種配置比例叫生命周期模型,最開始的時候是配置股票比例=(100-投資者年齡)%。現在很多的配置依然在采用這種方法,因為不同年齡段對風險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拋開其他因素情況,人的風險承受力與年齡是成反比的。
1.2.3 相關理論
與理財相關的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生命周期消費理論
生命周期消費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認為,人們在較長時間范圍內計劃他們的生活消費開支,以達到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如人們第一階段參加工作,第二階段純消費而無收入,用第一階段的儲蓄來彌補第二階段的消費,這樣,個人可支配收入和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便取決于該消費者的年齡。它表明當收入相對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時,儲蓄是高(低)的;該理論同時指出總儲蓄取決于經濟增長率及人口的年齡分布變量。生命周期消費理論還得出另外一個結論:整個社會不同年齡段人群的比例會影響總消費與總儲蓄。例如,社會中的年輕人與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則社會的消費傾向就較高、儲蓄傾向就較低;中年人比例大,則社會的儲蓄傾向較高、消費傾向較低。生命周期消費理論也分析了其他一些影響消費與儲蓄的因素,如高遺產稅率會促使人們減少欲留給后代的遺產從而增加消費,而低的遺產稅率則對人們的儲蓄產生激勵、對消費產生抑制,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會使儲蓄減少等。
各生命周期中,對于個人理財會有不同的運用,如表1-3所示。
表1-3 個人理財在各生命周期中的運用

2.投資組合理論
投資組合理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投資組合理論指的是馬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而廣義的投資組合理論除了經典的投資組合理論以及該理論的各種替代投資組合理論外,還包括由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證券市場有效理論構成的資本市場理論。同時,由于傳統的有效市場理論不能解釋市場異常現象,因而投資組合理論又受到行為金融理論的挑戰。
在投資活動過程中,期望收益和風險之間的關系成為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問題。所以投資者或者證券投資組合的管理者們的主要目的就是組建一個有效的投資組合,也就是指從金融市場上眾多的證券中進行選擇,構建證券投資組合,以達到預期收益與風險的最佳配置,即每一單位風險水平上實現收益最高,每一單位收益水平上實現風險最小。
資產組合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資產所構成的集合。我們一般通過對資產組合內各種資產的預期收益率進行加權平均,來計算資產組合的預期收益率,其中,對權數的定義通常為各種資產占整個投資組合的比例。總體來說,考慮到資產組合中,任意兩項資產之間的相關關系并不完全,所以資產組合的風險會隨著資產組合中資產個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小。當資產組合中資產的個數逐漸增加到一定程度時,資產組合的整體風險不會持續下降,而是將趨于平穩。同時,各資產本身的風險可以用方差來表示,由于其只反映了資產本身的特性,因而在組合中資產個數逐漸增加時,它們的風險會逐漸減小。只要資產組合中資產的個數增加到足夠大時,這些風險就可以被消除。通過投資組合中資產數目的增加,最終能夠被消除的風險是非系統風險;而不能隨著資產組合中資產個數的增加而消失,不能夠最終被消除的風險是系統性風險。當資產組合中的各項資產均為有價證券時,我們也可以稱該資產組合為證券組合。在證券組合中,我們一般用證券之間的相關系數來測算證券之間的期望收益做同向運動或者反向運動的程度。
3.資產配置理論
資產配置是指在理財目標既定的情況下,遵循資產風險最低而報酬最佳的原則,將資金合理有效地在不同類型的資產上進行分配,使資產投資組合能夠達到提高報酬和控制風險的目標。
由于資產配置利用了各種類型不同的資產,以及它們不同的收益率、風險特征、相互之間價格波動所具有的相關性,因而資產配置能夠影響投資組合整體的報酬和風險。利用資產配置來指導投資,一方面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發生損失的風險;另一方面能夠更可靠地增加投資組合的報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