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之道(原書第3版)(典藏版)
- (美)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 3872字
- 2021-01-07 11:20:58
前言
1984年6月,我在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市參加了美盛公司的一場培訓活動。兩周的時間里,我學習了投資、市場分析、法規(guī)和銷售技巧。我期盼著我的股票經(jīng)紀人職業(yè)生涯盡快開始,但我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
美盛公司崇尚價值投資,它在培訓活動中推薦大家閱讀價值投資經(jīng)典,包括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衛(wèi)·多德的《證券分析》,以及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每天,公司的老員工都過來分享他們對于股市的洞見,手把手地教我們看《價值線》期刊中他們心儀的股票。所有股票都有一個共同點:低市盈率、低市凈率、高分紅。更常見的是,這些股票并不是市場追捧的熱點,而且長期受到市場冷落。一次又一次,我們被告誡必須避開熱門的高增長股票,相反,要專注于那些備受冷落的股票,它們的風險收益比會更佳。
我明白價值投資的路徑邏輯,數(shù)學不難。《價值線》給我們提供了每家公司過去20年的資產(chǎn)負債表、利潤表,通過這些圖表,你會看到股價走勢圖常常與年度的運營結果有關。但無論我看這些圖表多少遍,總是覺得少了些什么。
一個周四的下午,在我們的培訓課即將下課時,老師遞給我一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1983年的年報,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家公司,寫作者是沃倫·巴菲特,我也從未聽說過這個人。老師讓大家閱讀其中董事長致辭部分,并為第二天的討論做好準備。
回到酒店房間的晚上,我迅速瀏覽了伯克希爾的年報,并有點失望地注意到這本年報中沒有照片和圖表,光是董事長致辭就占了幾乎20頁的篇幅。喘了口氣,我坐定后閱讀起來。接下來發(fā)生的事用語言難以形容,一夜之間,我的整個投資觀被顛覆了。
過去的兩周,我從數(shù)字、比率、公式開始,現(xiàn)在我讀到的是企業(yè)和運作企業(yè)的人。巴菲特引導我知道了80歲的羅斯·布朗金夫人[1],一位俄國移民,她創(chuàng)辦的內布拉斯加家具城每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我認識了《水牛城新聞報》的出版人斯坦·利普西、喜詩糖果的查克·哈金斯,學到了運營報紙的經(jīng)濟知識和糖果行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所在。
接著,巴菲特討論了保險事業(yè)的運營情況,包括國民賠償保險公司和他持有1/3股權的蓋可保險。但他并不是泛泛地談那些數(shù)字,他教我理解保險業(yè)的細微之處,包括每年承銷保費、損失撥備、綜合比率,以及各種財務安排的稅務優(yōu)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巴菲特還給股東上了非常通俗易懂的一課:“神奇的商譽,它令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有可能超越其賬面價值。”
第二天,我再次出現(xiàn)在培訓課上,像換了一個人。《價值線》提供的各種圖表、線條依然,但在我看來它們突然長出了肌肉、皮膚,活靈活現(xiàn)起來,不再僅僅是枯燥的數(shù)字,我開始思考這些企業(yè)、運作管理企業(yè)的人們,以及填滿那些財務報表的數(shù)字背后的產(chǎn)品和服務。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充滿了目標感。毫無疑問,我心中知道了我要做什么。我會將我客戶的資金投資于伯克希爾和它所投資的公司。巴菲特每做一筆投資,我都將跟隨。他每買一只股票,我都會致電該公司索取年報并仔細閱讀,探索他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可能錯過了什么。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到來之前,你可以支付25美元向證券交易委員會索取任何上市公司的年報,我要來了所有伯克希爾投資的上市公司年報。此外,我搜集所有有關巴菲特的報紙和雜志,閱讀并存檔。我就像一個小孩追星一樣。
幾年后,卡羅爾·盧米斯為《財富》雜志寫了篇題為《巴菲特的幕后故事》的文章(1998年4月11日)。該雜志的主編馬歇爾·勒布認為是時候寫一部巴菲特的傳記了,他知道卡羅爾是個優(yōu)秀的作家。在那之前,閱讀公司年報和參加奧馬哈股東年會是打探巴菲特信息的唯一途徑。當大家注意到卡羅爾曾幫助巴菲特編制過年報后,都認為她肯定會了解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于是我也趕緊去報攤上搶到了最后一本雜志。
卡羅爾說,她打算寫一個不同的故事,強調巴菲特不僅僅是個投資家,還是個與眾不同的企業(yè)家。她沒有讓人失望,在這篇7000多字的文章里,她忠實地描述了奧馬哈先知更為親切真實的一面。盡管卡羅爾知悉很多內情,但其中令我震撼的話不超過三句。
“我們所做的沒有超越任何人的能力范圍。”巴菲特說,“我做投資與做管理沒什么兩樣。沒有必要去做非同尋常的事以追求非同尋常的結果。”
我想讀到這些的人一定佩服巴菲特的這種來自中西部的謙虛,他不是一個吹牛的人,也不希望誤導他人。我相信如果不是他相信這些論點,他是不會做出這樣的論斷的。而且,如果這是真實的,我相信如此,這意味著有可能揭示一張藏寶圖,上面記載著巴菲特投資的指導原則和選股的特殊技能。這便是我寫這本《巴菲特之道》的動機所在。
閱讀伯克希爾公司過去20年的年報,以及每個他所投資的公司年報,和所有有關巴菲特的文章報道,我漸漸懂得了他對于普通股投資的思考。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知識,無論是投資普通股還是整個企業(yè),每次交易他都走過同樣的路徑。無論他買公眾公司還是私人公司,他都走同樣的流程,不多不少。他總會考慮什么人運營企業(yè)、企業(yè)的財務狀況、企業(yè)的價值,并逐一將這些與自己心中的準則進行對比。
我將這些準則分為四大類別:企業(yè)準則、管理準則、財務準則和市場準則。《巴菲特之道》這本書將以巴菲特公司所購買的企業(yè)為例,逐一剖析它們是否與巴菲特所言一致,這些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案例中所蘊含的思想和策略,哪些對于投資者有價值。這將是一個徹底的測試。我相信,最終我們會成功。
在寫本書第1版之前,我從未見過巴菲特本人,在寫作過程中,也沒有咨詢過他。直接的咨詢固然可以得到額外的益處,但能從他大量廣泛的談及投資的寫作中得到真諦,我已經(jīng)足夠幸運了。這本書中,我引用了大量的伯克希爾年報中的原文,特別是董事長致辭部分。巴菲特授權我,在經(jīng)他審閱的情況下使用其版權。當然,這授權并不意味著他合作了本書,或者他告訴了我其他人還不知道的秘密或策略。幾乎所有巴菲特的行為都是公開的,只是人們有沒有留心而已。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主要的挑戰(zhàn)是證明或反證巴菲特的表述——“我所做的事情,大家都能做到”。有些批評者爭辯說,盡管他很成功,但沃倫·巴菲特的特質使得其他人無法采用他的方法。我不同意。我想說的是,巴菲特的特質確實是他成功的構成因素,但一旦懂得他的方法論,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投資者均可以應用。這本書就是幫助投資者運用那些我相信使得巴菲特成功的策略,這就是本書的目的。
多年以來,我們都會收到懷疑論者的觀點,他們說只是讀一本關于沃倫·巴菲特的書無法讓你取得像他一樣的投資業(yè)績。我想說的是:第一,我從未暗示,通過讀一本書,一個投資者就會像巴菲特一樣成功。第二,為什么會有人這么想?這就像即使你買了一本《如何像老虎伍茲一樣打高爾夫》的書,你也不可能成為像他一樣超級成功的高爾夫球明星。閱讀是因為你相信書中或有一些有用的東西能幫你在自己的道路上有所改進,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巴菲特之道》這本書。如果你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有益于你的投資,這本書就是成功的。想想大多數(shù)人在市場上的糟糕表現(xiàn),取得一些改進應該不難實現(xiàn)。
巴菲特和他的智慧搭檔、副董事長查理·芒格曾經(jīng)被問及他們兩個教育下一代投資者的可能性。當然,這正是他們在過去40年中所做的,伯克希爾的年報以其清晰、高超的教育價值聞名,任何有幸參與過伯克希爾年會的人都能感知其光芒。
獲得知識是一個過程。在巴菲特的成長過程中,他吸收了本杰明·格雷厄姆和菲利普·費雪的智慧,他還從他的搭檔查理·芒格那里學到很多企業(yè)知識。這些經(jīng)驗和知識的學習塑造了巴菲特的投資風格,而且,他也愿意與那些擁有創(chuàng)新、活力和開放的心胸,且愿意自助的人分享。
在1995年伯克希爾的年會上,芒格說:“讓一些人放棄學習是很難的。”巴菲特接著說:“當人們能從中獲益時,讓他們放棄學習是很難的。”然后,他用一種相反的聲調繼續(xù)說:“但是有一種巨大的障礙阻止人們去思考或改變,引用波特蘭·羅素(英國哲學家)的話,‘很多人寧可死也不愿意思考’。在金融的范疇里,他說的也非常對。”
距離我寫作《巴菲特之道》第1版已經(jīng)有20年了,股市上的噪聲仍然在繼續(xù)。當你以為噪聲不會再大時,它們卻變得更加刺耳。電視評論員、財經(jīng)作家、分析師、市場策略師一個比一個能侃,競相搶奪人們的眼球。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信息奇跡,大家都認同,它給每個人都提供了免費的方式——應該說是免費的平臺——去接觸財經(jīng)信息,其結果是,我們都置身于信息泛濫的海洋里。
然而,盡管信息泛濫,投資者賺錢依舊困難,捉襟見肘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小事件會令股價火箭般躥升,然后鉛墜般迅速下落。那些為了下一代教育或退休而投資的人常常陷入迷惘,他們既無法踏對節(jié)奏,也無法預測市場,有的僅僅是受愚弄。
在一個投機勝于投資的瘋狂市場中,沃倫·巴菲特的智慧和建議一次又一次地被證明是數(shù)以百萬計投資者的安全港灣。有時,錯位的投資者會大喊:“這次不一樣!”有時,他們能押對寶,政策讓人驚喜,經(jīng)濟會有反應,股市有些回響。當有些公司衰退的時候,有新公司誕生。世界在進化、成熟。變化是永恒的,但這本書中提到的投資原則始終堅如磐石,如同巴菲特曾說過的:“這就是原則被稱為原則的原因。”
在1996年的年報中,有一段簡潔有力的內容:“作為一個投資者,你的目標僅僅是以理性的價格,購買一家容易理解的企業(yè)的一部分,這家企業(yè)的收益增長具有很高的確定性,5年、10年、20年。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能符合這些標準的公司少之又少,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你應該大量買入。”
無論你投資的資金量是多少,喜歡什么樣的企業(yè),你會發(fā)現(xiàn)這才是真正的試金石。
羅伯特·哈格斯特朗
賓夕法尼亞州維拉諾瓦
2013年10月
[1] 羅斯·布朗金是一位傳奇女性,人稱B夫人,她創(chuàng)辦的內布拉斯加家具城是美國最成功的零售家具店,1937年她以500美元起家,幾十年后創(chuàng)造了億萬美元財富。1983年巴菲特收購了內布拉斯加家具城90%的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