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公民教育視域下的參與式公益研究
- 于希勇
- 548字
- 2024-03-20 17:10:26
三、比較公民教育:一種參與式公益的研究理路
真正的公益參與,應建立在制度完善與方法完備的契合基礎之上。這就要求既要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也要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培養學會參與公益的公民,是參與,而非獨白;是關愛,而非相互冷淡;是通過“實踐”(praxis)而非“實物”(commodity)——即通過實踐構造社會關系,而不是單純的實物給予。在此意義上,公益教育需要啟發學生直面復雜而深刻的“兩難問題”,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與政策的傳遞。從哲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層面而言,需要從本體論、主體性哲學拓寬到交互主體性哲學、闡釋學視界;從倫理學思想方法與實踐理性而言,需要實現功利論與義務論的融合,契約論與德性論之互補。
西方發達國家有比較成熟的公民教育經驗,其中也有著較為先進的參與式公益教育理念與實踐可資借鑒。批判地吸收其有益因子,有助于在比較借鑒中改進當下中國公益現狀。正如有學者所言:“國際公民教育的遺產、教訓和經驗,既是中國現實變革借鑒的鏡像,也將成為未來范型構建與選擇的可能依據與動力。教育發展的終極價值,在于個體學會通過公共生活的參與,在共同體中自主地獲致個體有尊嚴的生活方式。”
本書將立足中國實際,側重尋求西方發達國家公民教育與中國公益發展的對接點,以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益的進步與新時代中國公民教育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