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薇拉·凱瑟《啊,拓荒者!》(1913) 美國內布拉斯加
- 偉大的虛構Ⅱ:重回73部文學經典誕生之地
- (英)約翰·薩瑟蘭
- 1311字
- 2020-12-21 16:25:28
Willa Cather,O Pioneers!,Nebraska,USA
瑞典移民的后裔亞歷山德拉·伯格森克服了她的弟弟們造成的困難和災禍,成功地適應了內布拉斯加的惡劣環境,最終在這個物產豐富的地方過上了優裕的生活。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拓荒者”的含義:開闊的草原和大篷車隊浮現在腦海中,歐洲移民憑借“天定命運”,一路向美國西部開拓荒野。然而,這個詞實際上源于古法語中的軍事用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一直在使用:“拓荒者”是一群建造軍營、橋梁、道路、鐵路和礦井的工程師。1779年,英國上尉喬治·史密斯在他的軍事詞典里提到,他們“配備圍裙、短柄斧、鋸子、鐵鍬和鶴嘴鋤”。這些工具明確了“拓荒者”與軍隊工程師的關系:他們是一些背井離鄉、打造新家的人,他們與堅硬的荒地、無情的天氣和身處異鄉的孤獨感做斗爭,在大草原和平原上建成新的家庭和社區。
薇拉·凱瑟10歲時,家里的農場毀于一場大火,她和全家人一起從弗吉尼亞州搬到內布拉斯加州,途中經過廣袤無際的土地時她震驚不已。盡管凱瑟成年后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東部城市,但開墾大平原北部地區所需要的艱苦的體力勞動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對她的價值觀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內布拉斯加州南部和大部分高平原地區一樣,沒有水草豐茂的植被,也沒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它的美是樸素而優雅、宏大又振奮人心的。遠處的地平線像180度角一樣平坦,眼前的草原波浪起伏,中間盤繞的水道兩側樹木茂盛。沒有猛烈的雷暴或暴風雪侵襲(風暴強度與很多移民的家鄉的風暴不相上下)時,天空會染上層層藍色、金色和粉色。冬日的大雪堆砌成丘,起起伏伏;盛夏的暑熱炙烤幅員幾英里的草地,揚起閃光的氣浪。在這種環境下,動物不需要樹林隱藏自己,也不需要大片的水源;草原上的狗、鵪鶉、野牛和郊狼利用自己的皮毛顏色、奔跑速度或者體形大小做出最好的防御。
在這片土地上拓荒的人們必須融入它才能生存。父親死后,亞歷山德拉沒有成為一名農民,而是成了一位經驗豐富的過程控制經理,經營著她繼承下來的、買下來的農場。她的父親和兄弟不是放棄了傳統的做事方法,就是堅持按舊方法做事,可亞歷山德拉卻重新評估了周圍的環境,決定按照土地的條件來生產,而非生搬硬套舊世界的那些方法。幾十年耕作下來,這片土地的回饋竟然出乎意料地慷慨:“富饒的土地產出了沉甸甸的收獲;干燥宜人的氣候和平坦的土地讓人和牲畜的勞作都變得更容易。”于是,這片土地的美不再出自它的偏遠和陌生,而在于豐盛的收獲和經濟上的富足。草原上成群的野生動物已經消失了,電話線和牧場圍欄將它定義為人類的領地。
《啊,拓荒者!》真正講述的并不是移民如何馴化這片土地,而是這片土地如何影響或者毀掉那些試圖馴化它的人。亞歷山德拉的弟弟們不喜歡農場生活,也不懂姐姐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和預見,而亞歷山德拉的原則是要與土地達成和諧統一的關系:“自從那片土地在萬億年前從海底浮現出來以來,可能是第一次有人類滿懷愛與渴望注視著它。她覺得它是富饒、宏偉、壯麗的,看起來美不勝收。”北美大草原重新定義了自然之美的概念,也定義了那些學著在草原上生存和生活的人。這部小說絕對不是利奧波德[48]式環境保護主義的一場聲明,但是,對于荒野的熱愛,對荒野的力量與豐產的尊重,能夠讓拓荒者的鐵鍬和鶴嘴鋤變成藝術家的雕刻刀,成為創造工具,而不是破壞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