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PLC控制系統的發展概況
1.2.1 可編程控制器的產生及其定義
1.可編程控制器的產生
1968年,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E)提出了研制可編程序控制器(即可編程控制器)的基本設想,希望盡量減少重新設計和更換繼電器控制系統的硬件和接線、減少系統維護和升級時間、降低成本。希望將計算機的優點與繼電器控制系統簡單易懂、操作方便、價格便宜等優點相結合,設計一種通用的控制裝置來滿足生產需求。
1969年,由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控制器,有邏輯運算、定時、計算功能,稱為PLC。
1980年后,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PLC采用通用微處理器為核心,功能擴展到各種算術運算,PLC運算過程控制可與上位機通信,實現遠程控制。
2.可編程控制器的定義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1985年頒布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定義如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是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的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裝置,是帶有存儲器、可以編制程序的控制器。它能夠存儲和執行命令,進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并通過數字式和模擬式的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可編程控制器及其有關的外圍設備,都應按易于工業控制系統形成一個整體、易于擴展其功能的原則設計”。
可編程序控制器是一種用程序來改變控制功能的工業控制計算機,它是以微處理器為基礎的通用工業控制裝置。
1.2.2 可編程控制器的發展
可編程控制器最初是用于替代繼電器控制系統的新型控制器,現在的PLC功能更加完善,除了在開關邏輯控制的場合能夠大顯身手外,在要求有模擬量閉環控制、運動控制的場合,PLC也能完成。而且PLC更適用于工業生產現場環境,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及較好的電磁兼容性。
近年來,可編程控制器發展很快,幾乎每年都推出不少新的系列產品,其功能已遠遠超出了定義的范圍,已成為自動化工程的核心設備。PLC 成為現代工業自動化的三大技術支柱(PLC、機器人、CAD(Computer Aided Design)/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