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親子關系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作者名: 趙玉萍本章字數: 2833字更新時間: 2021-01-08 22:09:53
第一節 你是我生的,就得聽我的——媽媽的不合理要求和控制導致孩子叛逆
從生理臍帶被剪斷的那一刻起,孩子與父母就有了剪不斷的心理臍帶,這種心理臍帶在連接雙方時的緊密度和舒適度取決于親子關系是否良性發展。從良性發展關系的角度來講,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聯結建立在民主、相互尊重、給予自由成長的空間等的基礎上,如果聯結得不好,它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覺得痛苦,甚至會讓人以生命為代價。
比如,有些家長會錯誤地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無論他們長多大都要聽話,無論家長做什么,他們都要無條件接受。
家長常常會做很多自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會擅自翻看孩子的日記或手機里的內容、通話信息等;經常會在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時打斷他們;會阻止孩子一些看似冒進的思想和決定;極度擔心女孩和男孩接觸;有的媽媽還會給已經成年的兒子洗澡;孩子結婚后,仍然操控孩子組建的新家庭;等等。如果孩子對家長這些自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表示不認同或者進行反抗,家長首先會在孩子面前像“祥林嫂”一樣痛哭流涕,繼而像“孫二娘”“母夜叉”那樣,不是對孩子“舞槍弄棒”,就是詛咒、怒罵、抱怨、諷刺、挖苦、嘲笑孩子,最終用這些角色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以此維護自己作為家長的尊嚴。
每當看到或聽到家長用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對付孩子時,作為一個心理工作者,我內心是酸楚的、痛苦的。誠然,孩子是你生的,但他們不是你的私有品,他們是社會人,他們有權對自己負責,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所以,家長應該摒除不合理的信念,與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乖巧”的小白兔
第一次接觸小何(化名)的家庭時,我看到這樣一個場景:首先沖進咨詢室的是媽媽,她有一些胖,走路帶風;夾在中間的是爸爸,他走路比較慢,個頭比較矮,有些黑瘦;17歲的小何跟在最后,他縮著脖子,弓著背,拖沓著步子走了進來。他們一家之所以來咨詢,是因為上高二的兒子要退學,家長不同意。雙方商議的目標是找到孩子不愿上學的原因。
小何的父母都是農民,居住在一個小鎮上。小何是家里的獨生子,在市里的高中就讀。父母說,孩子小時候很乖,很“爭氣”,在各方面都很給家長“爭面子”。在這個家庭里,母親是當家人,說一不二,爸爸相對比較“慫”,像個悶葫蘆,話比較少。父母要求小何每周的周末必須回家,但從高一下學期開始,小何就不太愿意每周回家,他常常以各種理由推脫,所以,后來有幾次母親親自去學校將他“帶”回家。小何說,同學們經常因此嘲笑自己是“小寶寶”,他感覺自尊心受挫,再加上高二學習壓力大,他的學習成績直線下滑,導致每次周末回家的時間,他都是在媽媽陰沉的臉色和不滿的埋怨中度過的,于是產生了輟學去工作的念頭。
媽媽向小何表達自己的觀點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你給我記著,你是我生的,就應該聽我的。”小何只是低頭不語,爸爸也是一臉無奈。
在“沙盤游戲制作”環節中,我們設置了一個規則:在挑選玩具時,家庭成員不能有語言和表情上的交流。小何先去挑了一個“房子”玩具,因為不能交流,他就高高舉起來給母親看,想求得認同。母親雖然也在挑選玩具,但她的眼神始終沒有離開過孩子,當看到孩子拿一個大房子給她看的時候,礙于不能交流的規則設置,她就用咳嗽制止孩子的選擇。孩子畏懼了,趕緊又換了一個玩具。父親在挑選玩具時,始終面無表情。家庭沙盤心象[1]整體呈現出左高右低的感覺。沙盤上下的空間比較多,玩具的類型比較少,色彩也比較低沉。他們的沙盤的共同主題叫“公園”(見圖1-1)。

圖1-1 公園
媽媽的自我像(沙盤中的術語,可以理解為能夠代表自己形象和特點的沙具)是一個站在山上的居高臨下的老虎,而爸爸和孩子都在山下,面朝老虎;小何的自我像是一個趴臥在地上的很乖巧的小白兔;爸爸的自我像是一棵沒有樹葉、樹枝稀疏的樹。
媽媽表述沙盤故事時,說自己從小就負責照顧大家,5個兄弟姐妹中,她是老大,她就像這只老虎,保護全家人不受人欺負。爸爸說,家里都是她(妻子)說了算,自己也沒多大本事,這棵樹代表了爸爸希望孩子能茁壯成長。小何表達那只小白兔就是自己,因為如果自己乖巧、聽話,就能得到父母的夸贊。
從第一次的家庭沙盤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母親這種保護他人的愛,實際是對家庭的一種控制。爸爸在家庭中表現出的沉默與無力感,也是造成小何缺乏承擔責任的勇氣和能力的根源。17歲是小何青春期結束,走向獨立,形成自我獨立意識的關鍵階段,如果長期受到嚴格的控制,就會順理成章地形成逆反心理。所以,孩子以“退學”的方式來表達對母親和家庭的抗議。如果無法建立獨立的人格,孩子的人格就會和母親綁定,孩子會變得混亂又苦悶。當然,沙盤游戲不僅僅是讓我們看到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透過對潛意識的呈現,幫助我們調整和改善家庭關系。
兩次咨詢過后,在第三次咨詢的過程中,媽媽的認知開始有了轉變。她感受到自己對孩子這種聚焦式的愛是一種控制和不放心的表現,也認識到真正的愛是無所取的、無條件的。
當媽媽開始改變愛小何的方式以后,她的丈夫開始更積極地參與到家庭中。他主動和妻子交流這些年他對于教育孩子的一些想法,并坦言在家里不說話,處處讓著妻子,并不是因為怕她,而是因為愛她。這時候,夫妻兩個都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在第五次的咨詢中,小何表示不會再用退學的方式抗議父母,決定回到學校,完成高中最后半學期的學業,不管成績如何,自己的事情要自己來完成,男子漢要學會擔當。他們的家庭沙盤的心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媽媽的自我像是一個大大的房子,放在了沙盤的正中間,代表著她要用心愛著家里的兩個男人,給予他們溫暖和幸福;她的丈夫拿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放在房子的后邊,代表著要呵護好家庭,為他們遮風擋雨;小何拿了一個滑板,在遠處愉快地玩耍,代表著自己將要脫離家庭,踏入社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沙盤的主題也發生了變化,叫“自由”(見圖1-2)。
媽媽最初的自我像是站在山上、居高臨下的老虎,后來轉變為一個代表溫暖和幸福的大房子;小何最初的自我像是乖巧的小白兔,后來轉化為在遠處滑板上愉快玩耍的男孩;爸爸最初的自我像是一棵沒有力量的枯樹,后來轉變為枝繁葉茂、可以遮風擋雨的大樹,這些巨大轉變的秘訣在哪里?在于家長改變了對于親子關系的不正確的觀念。例如,媽媽的觀念由之前的“孩子是我生的,就應該聽我的”,逐步轉變為“真正的愛是無所取的、無條件的”。爸爸從之前像悶葫蘆一樣,比較話少,到后來能夠主動向妻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處處讓著你,不是怕你,而是愛你?!痹诟改傅恼J知發生改變后,孩子的能量也隨之產生變化,從逃避上學轉變為“敢于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圖1-2 自由
沙盤主題從“公園”到“自由”的變化,說明只有家長摒除不合理的觀念,才能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這個家庭案例使我們受到的啟發: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在別人的幫助下不斷地被推開,也就是說,父母要把孩子推出去,舍得退出孩子的人生舞臺,而不是阻攔、捆綁、甚至控制孩子。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空間和界限,放手讓孩子長大,讓孩子在成長中依靠自身的能量,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這樣就會形成健康良好的親子關系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