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顯祖與晚明戲曲的嬗變(增訂版)
- 程蕓
- 546字
- 2020-12-24 11:06:01
第二章 遁世、醒世與救世
——湯顯祖的宗教意識
晚明諸多文人一方面汲汲于仕途的功名,同時也常以僧人道士為師友,甚至追隨、模仿他們的行跡。所謂“三教合一”,不但體現為義理上的會通、融合,儒、佛、道“同源同根”之說喧囂一時,還表現為一種類乎群體性社會習尚的實踐行為:士大夫階層為政問學的同時,也迷戀于登壇說法、廣結蓮社或醮齋煉丹、求仙尋藥。在人生的特定階段,他們也有可能反思自己的宗教行為,質疑自己的佛道情結,但終其一生,很難徹底根除佛道意識的影響。辭世前不久湯顯祖作《訣世語七首》,要求家人做到免哭、免僧度、免牲、免冥錢、免奠章、免崖木、免久露七件事,不但拒絕了宗教性的死亡儀式,也對儒者所遵從的建立在血親倫理觀念基礎上的喪葬之禮的存在價值提出了質疑。但事實上,湯氏這種“達人返虛,俗禮繁窒,怪之,恨之”(《訣世語七首》詩序)的心理訴求,也是他一生熏染于佛道二教“諸色皆空”“返虛歸真”等學說的結果。
湯顯祖曾與諸多僧人、道士交游,“玄宮梵館,一再周旋。少年早抱長生之訣,衰年乃就無生之意”(《答孫公皙》),可能也偶然接觸過西方傳教士[1];對天主教這種全然不同于中土文化傳統的外來宗教,湯氏沒有留下有意義的評論,至于佛、道二教,他一生既有義理學說、精神追求上的契合或懷疑,也有實踐、技法層面的認同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