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至譯文全集(卷二):審美教育書簡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 (德)席勒等
- 1805字
- 2020-12-30 18:24:08
第七封信
【內容提要】
要恢復人的天性的完整性不能指望現在這樣的國家,同樣也不能指望觀念中的理想國家,因為它本身必須建立在更好的人性之上。所謂更好的人性,就是既要有和諧一致的一體性,又要保證個體的自由和它的多樣性。但是,人的天性目前處于分裂之中,人身上的各種力處于對抗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和諧一致勢必對個體實行專橫的統治,給個體以自由勢必成為對全體的背叛。因此,只要這種分裂和對抗的狀態繼續存在,改善國家的任何企圖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要改革國家,獲得政治自由,必須首先改善時代的性格,恢復人的天性的完整性。
能期望國家起這樣的作用嗎?不可能,因為像現在這樣的國家是禍害的起因(1),而理性在觀念中所設想的國家也不可能創立更好的人性,它本身必須首先建立在更好的人性基礎之上。這樣我們到目前為止的研究就又回到我一度離開了的那個問題。當今的時代,遠沒有向我們表現出那樣一種人性的形式,它已經被看作是從道德方面改善國家的必要條件;相反,當今的時代向我們指出的是這種人性形式的直接的反面。因此,如果我所提出的原則是正確的,如果經驗證實我所描繪的當代的圖像是符合實際的,那么,直到人內心世界的分割再度被揚棄,他的天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以致天性本身成了藝術家(2),并保證在理性的政治創造能有實在性之前(3),人們必須宣布,任何這樣一種改革國家的嘗試都為時過早,任何建立在這上面的希望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自然在它的物質創造中為我們規劃了我們在道德創造中所必須走的路。原始自然力(4)在低級有機體中的斗爭還沒有和緩之前,自然不會高尚地去創造物質的人。同樣,在倫理人身上的原始自然斗爭(5)(即盲目沖動之間的沖突)尚未平息之前,他身上粗野的對抗尚未停止之前,是不敢為多樣性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的。另一方面,在可以使他身上的多樣性屈從于理想的一體性之前,他性格的獨立自主性必須已經確定,對外來專制形式的屈從必須已經讓位于正當的自由。當自然人還如此不受法則的約束而濫用他的任性時(6),人們幾乎不能給他以自由;當文明人還很少運用他的自由時(7),人們就不可奪去他的任性。自由原則的贈予會成為對整體的背叛,如果這種贈予與一種還在發酵的力量為伍,如果它加強了已經占優勢的自然;互相一致的法則會成為對個體的專橫統治,如果這種法則與一種已經占統治地位的弱點和物質的限制相聯系,如果它撲滅了獨立自主性和獨特性閃爍出的最后一點火光。
所以,時代的性格必須首先從它那深深的墮落中振興起來,一方面使它脫離自然的盲目暴力,一方面又使它回到自然的單純、真實和豐富——這是一項要用一個多世紀時間的任務。我愿意承認,在此期間有一些嘗試可能在個別情況下獲得成功,但在整體上絕不會因此而有所改進。行為的矛盾總是一再證明,準則所要求的一體性是不存在的。(8)在世界上其他的大洲,黑人的人性受到尊重,而在歐洲,思想家的人性卻受到侮辱。(9)舊的原則將會繼續存在,但會穿上時代的服裝,哲學出借它自己的聲望去進行從前由教會專權進行的鎮壓。(10)自由在它最初的嘗試中總是宣告自己是敵對者(11),因此,一方面,由于對自由的恐懼,人們心甘情愿投入奴役的懷抱;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迂腐的管制而陷入絕望,于是就一躍而落入自然狀態的那種粗野的放肆之中。強奪基于人的天性的怯弱(12),反叛基于人的天性的尊嚴(13),這種狀況要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最后盲目的強力這個人類一切事務的最高統治者出面仲裁,它像裁判普通拳擊一樣裁決這種所謂的原則之間的斗爭。
(1) 參見第六封信,席勒認為,現代國家是造成人的天性分裂的根源之一。
(2) 這里的“藝術家”是廣義上的,意即“創造者”。
(3) 理性的政治創造在人性處于分裂狀態時只是觀念中的理想國家,并沒有實在性;只有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全面發展,它才能成為經驗中的現實國家。
(4) 原文為elementarische Kr?fte。
(5) 原文為Elementenstreit;這里Element一詞與Naturgewalt(原始自然力)同一意義。
(6) 參見第六封信。
(7) 參見第六封信。
(8) 這句話大意為:人的行為總是自相矛盾的,這可證明理性的原則并沒有發揮普遍的效用,因而它所要求的一體性也是不存在的。
(9) 指18世紀在北美已有解放黑人運動,而在歐洲像沃爾夫和盧梭這樣的思想家卻被放逐。
(10) 就是說,以哲學的名義鎮壓自由。
(11) 自由與為維護所謂全體利益而設置的法則是矛盾的,因而它是法則的敵對者。
(12) 由于人天性中的怯弱,他心甘情愿受奴役,他的自由被篡奪。
(13) 人受到迂腐的管制,他的尊嚴受到損傷;他由于絕望進而反叛,不受一切法則的束縛,落入自然狀態的粗野的放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