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封信

【內容提要】

希臘人具有性格的完整性,他們的國家雖然組織簡單,但卻是一個和諧的集體。在近代,由于文明的發展和國家變成強制國家,人只能發展他身上的某一種力,從而破壞了他的天性的和諧狀態,成為與整體沒有多大關系的、殘缺不全的、孤零零的碎片。這種片面的發展,對文明的發展、對人類的進步是絕對必要的,但個人卻為了這種世界的目的而犧牲了自己,失去了他的性格的完整性。因此,近代人要做的,就是通過更高的藝術即審美教育來恢復他們天性中的這種完整性。

我這個描述對于時代算是太過分了嗎?我想,人們不會這樣指責我,而是會提出另外的責難,說我揭露得太多了。您會對我說,這幅圖像誠然像現在的人類,但它更像一切正處在文明過程中的民族,因為一切民族在通過理性返回自然之前,都毫無例外地必然會由于拘泥理性而脫離自然。

但是,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時代的性格,我們就會感到驚奇,人類現在的形式與過去的,特別是希臘的形式形成鮮明的對照。面對任何其他的純自然,我們都有理由因為我們有教養與文明而感到榮耀;可是面對希臘的自然,我們就不能享有這種榮譽,因為希臘的自然是與藝術的一切魅力以及智慧的一切尊嚴結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像我們的自然那樣,是藝術和智慧的犧牲品。希臘人不只是由于具有我們時代所缺少的純樸(1)而使我們感到慚愧,而且就以我們的長處來說——我們常常喜歡以這些長處來慰藉我們道德習俗的反自然的性質——他們也是我們的競爭者,甚至常常是我們的榜樣。我們看到,他們既有豐富的形式,同時又有豐富的內容,既善于哲學思考,又長于形象創造,既溫柔,又剛毅,他們把想象的青春和理性的成年結合在一個完美的人性里。

那時,精神力正在壯美地覺醒,感性和精神還不是兩個有嚴格區分的財物,因為還沒有傾軋去刺激它們彼此敵對地相分離,各自劃定自己的界限。詩還沒有去追逐機智,抽象思辨還沒有沾染上吹毛求疵的毛病。(2)兩者在必要時可以交換它們的任務,因為任何一方都尊崇真理,只是方式不同。理性雖然升得很高,但它總是懷著愛牽引物質隨它而來;理性雖然把一切都區分得十分精細和鮮明,但它從不肢解任何東西。理性雖然也分解人的天性,放大以后再分散在壯麗的諸神身上,但是,它并不是把人的天性撕裂成碎片,而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混合,因為每個單獨的神都不缺少完整的人性。(3)這同我們近代人完全不同!在我們這里,類屬的圖像也是放大以后分散在個體身上——但是,是分成了碎片,而不是千變萬化的混合體,因而要想匯集出類屬的整體性就不得不一個挨一個地去詢問個體。幾乎可以這樣說,甚至我們的心力在經驗中的表露也是被分割的,簡直就像心理學家在想象中對它的區分一樣。我們看到,不僅是單獨的主體,就是整個階級的人也只是發展他們天稟的一部分,而其余的部分,就像在畸形生物身上看到的那樣,連一點模糊的痕跡也看不到。

我不是沒有認識到現在這一代人的長處,如果把他們當作一體放在知性的天平上加以衡量,那么,就是在古代最優秀的一代人面前,他們的長處也毫不遜色。不過,他們必須集合在一起才敢開始競爭,必須全體對全體進行較量。試問,有哪個單個的近代人敢于走出來,一對一地同單個的雅典人爭奪人的價值?

雖然類屬有長處,而個體有短處,這種狀態從何而來?為什么單個的希臘人有資格作為他那個時代的代表,而單個的近代人就不敢如此呢?這是因為,前者的形式得之于結合一切的自然,后者的形式得之于區分一切的知性。

給近代人造成這種創傷的正是文明本身。只要一方面由于經驗擴大和思維更確定因而必須更加精確地區分各種科學,另一方面由于國家這架鐘表更為錯綜復雜因而必須更加嚴格地劃分各種等級和職業,人的天性的內在聯系就要被撕裂開來,一種破壞性的紛爭就要分裂本來處于和諧狀態的人的各種力量。這樣,直覺知性和思辨知性(4)就敵對地分布在各自不同的領域,懷著猜疑和嫉妒守護各自領域的界限。由于人們把自己的活動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因而隨之在自己身上為自己建立了一個主宰,這個主宰在不少情況下是以壓制其他的天稟(5)為己任的。一方面,過分旺盛的想象力把知性辛勤開墾的地方變成一片荒蕪,另一方面,抽象精神又在撲滅那可以溫暖心靈和點燃想象的火焰。

藝術和學術在人的內心世界所造成的這種錯亂,政治的新精神使得它更全面、更普遍了。我們當然并不期望,古代共和國的那種簡單的組織會比古代風俗習慣的單純存在得更久。但是,這種簡單的組織并沒有上升成為更高級的生氣勃勃的生活,而是淪為粗俗的機器。在希臘的國家里,每個個體都享有獨立的生活,必要時又能成為整體;希臘國家的這種水螅性(6)如今已被一架精巧的鐘表所代替,在那里無限眾多但都沒有生命的部分拼湊在一起,從而構成了一個機械生活的整體。現在,國家與教會、法律與道德習俗都分裂開來了;享受與勞動、手段與目的、努力與報酬都彼此脫節了。人永遠被束縛在整體的一個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個碎片。他耳朵里聽到的永遠只是他推動的那個齒輪發出的單調乏味的嘈雜聲,他永遠不能發展他本質的和諧。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而是僅僅變成他的職業和他的專門知識的標志。即使有一些微末的殘缺不全的斷片把一個個部分聯結到整體上,這些斷片所依靠的形式也不是自主地產生的(因為誰會相信一架精巧的和怕見陽光的鐘表會有形式的自由?),而是由一個把人的自由的審視力束縛得死死的公式無情地嚴格規定的。死的字母代替了活的知解力,訓練有素的記憶力所起的指導作用比天才和感受所起的作用更為可靠。(7)

倘若公共社會把職業當作衡量人的標準;倘若他尊重甲公民是因為他的記憶力,尊重乙公民是因為他有把一切都分得像表格一樣精確的知解力,尊重丙公民是因為他有機械的技能;倘若它一方面不問性格如何只要求知識,相反,另一方面又為了一種遵守秩序的精神和奉公守法的行為就原諒知性的最大黑暗;倘若它讓這些個別技能的內涵發展到什么程度,主體的外延到此就不得再發展(8)——那么,為了充分扶植某種能帶來榮譽和報酬的單獨技能,就忽略了內心一切其他的天稟,這怎么會使我們感到驚奇呢?當然我們也知道,精力飽滿的天才并不把他職業的界限當作他事業的界限;但是,具有中等才力的人,只完成他分內的事就已經耗盡了他那貧乏的全部精力,如果還有余力從事業余愛好而又無傷他的職業,那就肯定不是一個平庸之輩。另外,如果精力超過了任務,或者天才由于有更高的精神需要為自己的職務設了一個競爭者(9),那對國家來說是不足為法的。國家惟恐失掉它獨占它仆人(10)的權利,因而它就輕率地做出決定(而且誰能說它做得不對呢?),寧肯同庫特瑞亞愛神也不愿同烏拉尼亞愛神共有它的仆人。(11)

因此,為了使整體的抽象能茍延殘喘,個別的、具體的生活逐漸被消滅。對公民來說,國家永遠是異己的,因為他在任何地方都感覺不到它。治人者由于不得不通過劃分等級來簡化他的公民們的多樣性,由于不得不通過第二手的代表機構同人打交道,因而他就把人同純屬知性的偽作(12)混為一談,最后在他眼中完全失去了人;治于人者也只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接受法則,因為這些法則同他們并沒有多大關系。最后,積極的社會交往也對維持一種很少受到國家扶助的聯系感到厭倦(就像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命運早已表明的那樣),它裂解成為一種道德的自然狀態(13),在那里公共權力只不過是一個派別,需要它的人憎恨它,回避它,只有不需要它的人才尊重它。

這種雙重的勢力(14)從內外兩方面向人壓來,在這種情況下,人怎么可能采取不同于他實際采取的方向呢?當思考的精神在觀念世界里追求不可喪失的占有物時,它在感官世界里必然成為一個異己者,為了形式而喪失了物質。當務實的精神被關閉在由各種客體所組成的單調的圈子里,而且在這個圈子里又被各種程式所束縛,它必然會看到自由的整體在他眼前消逝,同時它的范圍變得越來越貧乏。因此,前者試圖按照設想來仿造實際的存在,把他的意象力的主觀條件提高成為事物存在的根本法則(15),正如前者一樣,后者又落入相反的極端,他按照經驗中的一個特殊的片段來估量一切經驗,使他的職業規則毫不區分地適應于任何一個職業。這樣,前者必定成為空洞的吹毛求疵的犧牲品,后者必定成為迂腐的見識短淺的犧牲品,因為前者對于個別來說站得太高,后者對于整體來說站得太低。這種精神傾向的害處還不僅限于知識和創造,也擴大到感覺和行動。我們知道,心的感受性的程度取決于生動性,而它的范圍取決于想象力的豐富。但是,分析功能(16)占了上風,必定會奪走幻想的力與火,對象的范圍變得狹窄,必定會減少幻想的豐富性。因此,抽象的思想家常常有一顆冷漠的心,因為他們的任務是分析印象,而印象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時才會觸動靈魂;務實的人常常有一顆狹隘的心,因為他們的想象力被關閉在他職業的單調圈子里,因而不可能擴展到別人的意象方式之中。

我的計劃是揭露時代性格有害的傾向及其根源,而不是指出天性用以補償這一有害傾向的長處。我愿意向您承認,盡管個體在他的本質遭到肢解的情況下不可能幸福,可是不采用這樣的方式類屬(17)就不可能進步。希臘人的那種現象無疑是一個最高的水準(18),但它既不能夠長期堅持在這個階段上,也不可能進一步提高。之所以不能長期堅持,是因為知性由于它已有的儲存不可避免地必然要與感覺和觀照相分離,去追求認識的明晰;之所以不能進一步提高,是因為只有一定程度的清晰能與一定程度的豐富和熱度共存。希臘人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如果他們要向更高的教化前進,他們就必須像我們一樣放棄他們本質的完整性,在分離的道路上去窮究真理。

要發展人身上的各種內力,除了使這些內力彼此對立以外,沒有任何別的辦法。這種力的對抗是文明的偉大工具,但也只是工具,因為只要這種對抗還繼續存在,人就還是正處在走向文明的途中。只是由于人身上的各種單獨的力都彼此隔離,并都妄想獨自立法,這些單獨的力才與事物的真理進行抗爭(19),并強使平常由于怠惰與自滿自足而停止在外在現象上的同感(20)也去探究事物的深邃。純知性要在感官世界篡奪權威,而經驗知性(21)則致力于使純知性屈從經驗的條件,正是通過這種方式,這兩種內力都發展到可能達到的最嫻熟的程度,占據了各自領域的所有地盤。一方面,想象力由于它的任意性敢于解除世界秩序,另一方面,它又迫使理性上升到認識的最高的源泉,迫使理性呼吁必然的法則來幫助它抵制想象力。

力的運用的這種片面性固然不可避免地把個體引向迷誤,但把人類引向真理。只是由于我們把我們精神的全部潛能都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把我們的全部生命都聚集在惟一的力上,我們才給這一單獨的力插上了翅膀,人為地引導它遠遠越過那好像是自然給它設置的限制。這是確定無疑的,即使所有的個人合在一起,用自然賦予他們的目力也絕對達不到這樣的地步,能窺探出天文學家用望遠鏡所能發現的木星的衛星;同樣,這也是確定無疑的,人的思維絕不會創立一種微分學或純粹理性批判(22),如果不是理性在有此天賦的個別主體身上成為一種單獨的力,如果不是理性幾乎脫離了一切物質,通過傾注全力的抽象武裝了主體的目力使其看到絕對。但是,這樣一種簡直是分解成純粹知性和純粹觀照(23)的精神,它有能力把邏輯的嚴格束縛更換成文學創作力的自由運動,它有能力以忠實而貞潔的心意去把握事物的個性嗎?在這里,自然也為全才設置了他不可逾越的界限,只要哲學還必須把預防謬誤當作它最高尚的職責(24),真理就總是要制造殉難者。

因此,不管這種分割培育人的各種力的做法對世界的整體有多大好處,我們都不能否認與之相關的個體由于這一世界目的所帶來的災禍而蒙受痛苦。體操練習固然培育了體操運動員的身體,但只有通過四肢自由均衡的運動才能培育美。同樣,使各個單獨的精神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固然可以造就出非凡的人,但只有各種精神力均衡地混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出幸福而又完善的人。既然培育人的天性必須做出這樣的犧牲,那么,我們與過去和未來的時代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或許我們成為人類的奴隸,我們幾千年來就是為了人類而從事奴隸的勞動,我們那被肢解的天性打上了這種奴性的可恥烙印,為的是后代能夠在幸福的悠閑中等候在道德方面得以康復,為的是他們能夠自由地展現他們的人性!

但是,人怎么可能就注定得為了某種目的而忽略自己?自然怎么可能為了它的目的就奪走理性為了它的目的所給我們規定的完善呢?所以,培養個別的力,就必須犧牲這些力的完整性,這肯定是錯誤的;或者,縱使自然的法則還是朝這方面進逼,那么,通過更高的藝術(25)來恢復被藝術破壞了的我們天性中的這種完整性,也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1) 認為希臘人和希臘藝術是“純樸的”和“自然的”,最早是由溫克爾曼提出的,他的著名論斷“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到了18世紀成為德國思想界對古希臘的普遍認識。

(2) 在近代,“詩”(die Poesie,泛指文學)與“抽象思辨”(Spekulation)都脫離了自然,因而在文學中“機智”(Witz)占了統治地位,思維脫離生活。

(3) 希臘為數眾多的神,是人性的各種因素千變萬化的混合體,因而每個神都不乏完整的人性。

(4) 直覺知性(intuitiver Verstand),即下文所說的“經驗知性”(empirischer Verstand)或“想象力”(Einbildungskraft);思辨知性(spekulativer Verstand),即下文所說的“純粹知性”(reiner Verstand),或“抽象精神”(Abstaktionsgeist)。這兩者的分離是由感官與精神的分離派生出來的。

(5) 席勒像大多數德國18世紀思想家一樣,認為人身上有各種“天稟”(Anlagen,或譯“內力”),即在其他場合常說的各種“力”(Krofte),想象力和抽象精神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兩種。

(6) 水螅是腔腸動物,它的身體和觸手可以收縮和伸張,通常是無性繁殖,從本身長出芽體。

(7) 這段話講得很抽象,大意為:國家為了維持它那像鐘表一樣的機械運轉,制定了各種法律、規定等等,這些條文像公式一樣嚴格地規定了人應該這樣思想和行動,而不應該那樣思想和行動。因此,指導人們思想和行動的就是記憶中的那些死的字母,也就是條文中的那些死規定。

(8) 這句話大意為:個別技能的發展(即勞動分工)阻礙了人的性格向完整性的方向發展。

(9) 即在他的職業之外還有其他的愛好。

(10) 這里的“仆人”,指國家的公民。

(11) 庫特瑞亞(Cytherea)愛神代表感官的愛,烏拉尼亞(Urania)愛神代表精神的愛。這個比喻的意思是:國家因為害怕它的仆人即公民脫離它的強制,因而寧肯讓它的仆人沉醉于感官的享樂,也不允許他們在職務之外還有別的精神追求。

(12) 知性區分一切,經過知性的分解人成了一個個碎片。

(13) 道德的自然狀態(moralischer Naturstand),原指那樣一種狀態,從道德角度看是一種自然狀態,人們在他們的交往關系中不遵守任何道德規范,造成一種彼此殘害的大混亂的局面。

(14) 即人身內各種力的裂解和國家的強制。

(15) 即按照主觀推論來解釋客觀現實,把主觀設想的條件當作事物的普遍規律。

(16) 即思辨知性,直覺知性(intuitiver Verstand),即下文所說的“經驗知性”(empirischer Verstand)或“想象力”(Einbildungskraft);思辨知性(spekulativer Verstand),即下文所說的“純粹知性”(reiner Verstand),或“抽象精神”(Abstaktionsgeist)。這兩者的分離是由感官與精神的分離派生出來的。

(17) 即人類。

(18) 根據溫克爾曼的說法,在希臘,盡管各種力處于對抗之中,但總是保持了寧靜和平衡的狀態,因此想象和知性都達到了最高的程度,任何一方都不必壓制對方就可得到充分的發展。席勒接受了溫克爾曼的觀點,并且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19) 意即各種單獨的力因此都在探究事物的真理。

(20) 關于“同感”(Gemeinsinn)這個術語,席勒于1793年11月21日寫給奧古斯滕堡公爵的信中做了如下的解釋:“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知性起的作用是邏輯的,就是說,是清楚意識到指導它的規則和原則而起作用的;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知性所起的作用是審美的,而且——正如殿下從語言運用中可以看到的——是作為一種觸覺,這類知性在所有的語言中都稱為同感。這并不是說,仿佛感官也能思維,知性在這里所起的作用同在一個正規思想家身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一樣,而是說,在這里我們感受到的不是知性活動的本身,而是通過感到快樂或不快來接受它對我們的狀態所起的影響。”

(21) “經驗知性”,這里指想象力。

(22) 指萊布尼茨創立的微分學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23) 這里的“純粹知性”指前面談到的創立微分學和寫作《純粹理性批判》的那種抽象能力,“純粹觀照”指前面談到發現衛星的那種觀察能力。

(24) 意即哲學的目的不是探究真理,而是防止謬誤。這里是影射康德的“批判哲學”。

(25) 即審美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化县| 灌南县| 安丘市| 正安县| 尚志市| 新蔡县| 荔波县| 屯留县| 砀山县| 桦甸市| 柞水县| 青铜峡市| 惠东县| 科尔| 柞水县| 汤原县| 华安县| 潮州市| 铜鼓县| 开原市| 姜堰市| 安塞县| 宝坻区| 新沂市| 东港市| 临沂市| 琼海市| 色达县| 山西省| 六安市| 新邵县| 收藏| 无棣县| 临沭县| 山丹县| 南郑县| 昌宁县| 随州市| 孟津县| 来安县|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