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經濟:親歷者口述實錄
- 肜新春編著
- 581字
- 2021-03-26 14:43:56
一、抗戰時期的民營廠礦內遷
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從華北、華東、華南全面向中國發起瘋狂進攻,上海及其他沿海近代工業集中的地區面臨日趨嚴重的威脅,工廠被迫在戰火中大舉西遷,這一舉動被稱為中國工業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中國實業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一舉措也與抗戰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有關,當時內地各省地廣人稀,幾無工業基礎,難以滿足抗戰之物質需要,從頭建設又為時過晚。最好的辦法是將沿海的工廠遷至內地,這樣既可以增加抗戰的物資力量,又可以避免沿海地區淪陷后工廠為敵所用。全面抗戰爆發后,上海大鑫鋼鐵廠總經理余名鈺首先致函國民黨當局,“呈請政府協助內遷”。[1]中華國貨聯合會代表300余家工廠上書國民政府,要求政府迅速組織工廠內遷。在民營工廠要求內遷的呼吁下,資源委員會要求下屬的8個組分別開會討論。1937年7月28日,機器化學組召集會議,在討論全面抗戰時期軍需供給的問題時,林繼庸提議,將上海的工廠遷移到內地去,“以應兵工需要”。[2]這是國民黨官方有關工廠內遷的最初倡議。8月10日,行政院第324次會議決定“以資源委員會為主辦機關,嚴密監督,克日遷移”。[3]國民政府迫于形勢,開始著手實行經濟撤退,轉移工業經濟重心,在內地重建國防工業基礎,以支持長期抗戰。
在這場工廠內遷運動中,林繼庸是首倡者,被譽為“遷廠之母”。他積極地推動工廠遷移,督導內遷工廠盡快建廠復工,支援抗戰,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