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經濟發展的波浪形曲線

考察民國經濟發展狀況可以發現,民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受各種重大內外政治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不穩定的狀態,存在以下幾個階段的發展波動:1912~1920年為第一階段,受制度初建利好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呈現出私人資本為主的較快發展狀態;1921~1927年為第二階段,受列強經濟勢力和軍閥混戰的影響,外國資本和本國資本并行發展;1928~1936年為第三階段,隨著國家政權的相對統一和經濟政策的改善,國家資本和私人資本發展較快;1937~1945年為第四階段,受抗日戰爭的影響,本國資本嚴重受挫和外國資本畸形發展的狀態;1946~1949年為第五階段,隨著國民政府對日資企業的接收和內戰的全面發動,外國資本和私人資本衰落,國家資本急劇膨脹。不過,本文為了分析方便,僅從1912~1936年、1937~1949年兩個較大的階段進行分析。

據資料統計,我國發展經濟的資本總額在1936年以前是持續增加的,在1936年之后卻大幅度跌落,1911~1914年國內資本總額計為483845萬元,1920年為719882萬元,年均增長5 . 59%;1936年資本總額為2580387萬元,年均增長8 . 31%, 1947~1948年為1424518萬元,增長率為-5 . 04%。不過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從1936年的31 . 273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55 . 408億美元(按1936年的匯率計算合186 . 48億元) ,占1936年資本總額的72 . 27%,東北地區、合肥西南地區和上海的本國資本這一時期也有一定的發展和恢復。[5]

顯然,外國資本在中國資本總額中占有較大的比重,1911~ 1914年為38 . 16%,1920年為33 . 20%,1936年為35 . 96%。在產業資本中外國資本所占的比重更高,這三個年度分別為57 . 16%、51 . 56%、57 . 23%,1945年所占的比重就更大了。[6]這反映了民國時期經濟的資本主義化尤其是工業化的進程,是與外國在華投資同步發展的。

從產業資本來看,其增加的速度快于商業資本,資本數量及其所占的資本總額的比重也從1920年的第二位占35 . 83%,上升到1936年的第一位占38 . 71%,工業的資本主義進度有所加快,私人資本也出現了較快增長的勢頭。農業、工業和交通運輸業中的現代產業所占的產值比重,1920年分別為31 . 34%、18 . 19%和50 . 47%,1936年分別為9 . 63%、32 . 46%和57 . 91%,其中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程度處于領先地位。就資本主義現代產業的產值在工農業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而言,1920年時為15 . 40%, 1936年為23 . 80%。[7]

1937~1945年,由于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使中國的經濟建設遭受重大挫折,一方面在淪陷區內大量的華資企業生產力遭到重大傷害,甚至被劫奪,完全失去了以提高本國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要義的發展目標,淪為日本侵華戰爭的戰時工具;另一方面在抗日后方,隨著國民政府的內遷以及戰爭地區大量華資企業、文化教育機構的內遷,后方經濟建設出現較好的發展,使西南地區的經濟水平和工業布局有了明顯的發展變化。由戰前的集中于上海、天津、武漢、廣州和江浙等沿海沿江城市及地區向內陸和邊遠的西南地區遷移。從1937年8月工廠內遷開始到1940年底初告結束,內遷的廠礦共639家,其中經國民政府工礦調整處協助內遷的448家,閩浙兩省自行內遷的191家,拆遷機器材料總重量約12萬噸,資本總額在1億元以上。而在1937年時,西南地區的四川、陜西、云南、貴州、廣西、湖南、甘肅七省,共計只有廠礦237家,資本總額僅為1520 . 4萬元,[8]遠不及內遷廠礦的數量和資本額,廠礦內遷使西南地區的產業資本陡然增加了數倍??梢姡瑑冗w廠礦對西南諸省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巨大的基礎并帶來了短暫的戰時繁榮??箲饎倮?,內遷的很多廠礦企業又紛紛遷回原址或沿海沿江工業發達地區,西南諸省的工業發展遂從戰時的高峰狀態轉入停滯和低落。顯然,內遷企業發揮的作用很大,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政治因素對經濟的影響何其巨大。

抗日戰爭時期的廠礦內遷,通過內遷企業的復業、擴展,并帶動新企業的建立和當地舊有企業的改造發展,西南地區的工業化程度迅速提高。1940年已形成了重慶、川中、廣元、川棟、桂林、昆明、貴陽和寧雅八個工業中心區。西南七省的工廠數及產業資本也從1937年237家、1500多萬元增加到1942年的3188家、2 . 9億元(戰前幣值) ,1944年的4665家、4 . 55億元,分別是1937年的19 . 6倍和30余倍。[9]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抗戰勝利時,西南地區工廠數及資本額的較快增加,只有一小部分是由廠礦內遷直接帶來的,而絕大多數是在內遷廠礦的帶動下發展起來的。工廠內遷后帶來了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驗,使大后方工業的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促進了工業生產的發展。

到1944年1月,國統區的工廠已達5266家,資本總額4 . 87億元,工廠數和資本額大大超過了戰前的水平。其中,西南、西北、湘、桂等7省工廠總數達4665個,占國統區總數的88 . 6%,為1937年7省工廠總數的19 . 6倍;資本4 . 55億元,占當時國統區資本總額的93 . 4%,為7省1937年資本總額的45 . 5倍。從部門發展來看,到1944年,國統區鋼產量達到1 . 8萬噸,生產各種機器3 . 4萬臺,擁有大小輪船100多艘,與1938年相比,到1943年,煤的產量增加40%,電力增加97%,水泥增加63%,面粉增加172%。[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道真| 沿河| 乐都县| 金昌市| 当阳市| 布尔津县| 济南市| 尼木县| 乌拉特前旗| 东乡| 漠河县| 阳朔县| 临汾市| 夏河县| 宁河县| 鹤壁市| 万宁市| 玛曲县| 盐池县| 太保市| 平度市| 京山县| 淄博市| 开化县| 安溪县| 龙井市| 石泉县| 华阴市| 黔东| 仁怀市| 桦南县| 墨江| 会同县| 吉安县| 肇源县| 泊头市| 喜德县| 闸北区| 策勒县| 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