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抗戰初期的正面戰場

(一)抗日戰爭的分析與實力對比

白崇禧

抗日戰爭之近因

民國二十六年六月六日,日本軍閥按照侵華預定計劃將駐屯平津之河邊旅團,集中于北平近郊之豐臺。七月七日晚日軍在宛平縣盧溝橋演習,藉口搜索失蹤之士兵,襲擊宛平縣城,我方駐軍朱哲元之第二十九軍,馮治安師之吉星文團因守土有責,奮起抵抗,遂發生了盧溝橋事變。這次事變乃日方按計劃而行,并非偶然。何以言之?因為當時日本無論在外交或輿論方面都直接或間接表示要擴大塘沽協定之范圍,擴大冀東殷汝耕之偽組織,撤退駐防北平附近之第二十九軍。日方此類要求或見諸報章,或出諸廣播,其目的不外乎在鼓舞其國內之野心人士。

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后,蔣委員長在廬山向中外發表嚴正之表示,其要旨如下:“中華民族乃一愛好和平之民族,國民政府之外交政策本此精神對內要求自存,對外要求共存,因而切望中日兩國之糾紛與問題能納入外交正軌,得以和平解決。”蔣委員長分析過去我國所以一再對日本忍讓之態度說:“……我國羸弱,國人對自己之國力、地位要有明確之認識,對自己之力量要忠實估計。國家為進行建設,必須先求和平;過去數年對日外交所以要委屈忍痛,原本此道理。”蔣委員長并提出民國二十四年時國民黨五全大會中所表示之對外政策:“和平未至絕望,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后關頭,絕不輕言犧牲。”為對日基本國策。所謂最后關頭,乃指全民為求國家民族之生存而犧牲生命財產之時,絕無中途妥協之理。妥協即是滅亡,為求最后勝利,全民務必拋頭顱、瀝熱血在所不惜。委員長這種真誠之呼吁,卓越之見解,旨在提醒日本軍閥之覺悟。無奈日本軍閥迷信于武力,仍按原定計劃,進行武力侵華之政策。自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上旬至八月上旬一月之間,日本除駐天津附近之河邊旅團外陸續調入華北之陸軍計有:駐屯東北之關東軍、騎兵,自國內調來之第五師團,二十二師團之第二旅團,酒井旅團(獨立旅)及偽滿軍約共十萬人以上。

七七事變后,日軍分三路進攻北平,宋哲元(時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第二十九軍軍長)因軍隊駐地分散,雖在豐臺附近抵抗,因形勢不利,遂于八月四日放棄北平,但天津之保安隊也曾予日軍重大創傷。自此之后,日軍在各地挑釁,民國二十六年八月九日,日軍武裝部隊侵入上海虹橋機場,沖入警戒線滋生事端,我方駐軍不得不加以干涉。日方以此為借口,集中軍艦派陸戰隊登陸上海,要求撤退駐滬之保安隊,經我方嚴辭拒絕,八月十三日,日方集合駐滬之陸軍、海軍陸戰隊約一萬人進襲上海保安隊,遂發生了震驚中外之淞滬戰事,而中日全面戰爭因此掀開了序幕。

禧于民國二十六年八月二日奉委員長蔣公電召于八月四日飛抵南京,對抗日戰爭我方之作戰計劃奉命參與。大本營之對日軍作戰指導原則,即為以后各戰區所根據之作戰要領,今特簡述如下。

對日戰爭之指導。日本之侵華政策訂自于明朝,歷代相沿,自民國二十年“九一八”后更為積極。中央有感于中日戰爭終不可免,為未雨綢繆計,亟力備戰。

第一,戰爭指導方針。我們以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完整;爭取民族自由、生存;建立三民主義富強康樂之國家為目的。對日之凌辱一再忍讓,愿望爭取時間,俾積極建設國防,充實軍備,增進國力。待和平絕望之時,舉全國力量對敵進行持久消耗戰,當時我們的口號是“奮斗到底,以求最后勝利”。

第二,備戰時期之指導大綱。對日戰爭必須有充分之準備而行之。對日之挑釁,一本委員長之指示“和平未至絕望,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后關頭,絕不輕言犧牲”作基本國策,委曲求全,所求者為宕延戰爭爆發之時間,以便于備戰時期增進國力,充實軍備,整編國軍,充實國防,整理交通通訊,開發資源,發展軍需工業,實行征兵制度,普及國民軍訓,策定整軍五年計劃(民國二十三至二十七年完成)。

第三,軍事。整頓軍事教育,舉辦廬山訓練,提高軍隊素質與軍隊技能,促進精神團結,增進國軍戰力。備戰未完成以前,對敵之挑釁,務求限于地方性,以免爆發全面戰爭。

第四,政治。全力貫徹援外必先安內之主張,先肅清國內動亂,綏靖地方,安撫邊疆,使內部安定然后方可一致援外。

第五,外交。向世界各國揭發日本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之陰謀。提醒英美之警覺,使全世界皆知日本是破壞集體安全之禍首,期藉此獲得國際對我之同情與支援。

第六,財政。穩定金融以利教戰事之進行,宣布法幣政策,對戰時所需要之財力、物力、糧食、日用品、軍需等物品,謀求自給自足。

對日戰爭時期之指導大綱

前言:以破釜沉舟之決心,運用全國之人力、物力與敵人抗戰到底,以求最后之勝利,縱令情況艱險也不中途妥協。指導大綱因時機之不同而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消耗戰)。敵人以優越之裝備,期于短時間內消滅我野戰軍,進攻我軍之重要據點,迫使我作城下之盟,達成速戰速決之目的。我洞悉敵人之陰謀,此時期內之戰略指導:以空間換取時間,為保持實力避免與敵人決戰,除部分兵力重疊配備于平漢、津浦、平綏各線,牽制敵人,消耗敵軍實力外,主力分布于長江流域,誘敵入山岳地帶,使其優越之裝備不能發揮效力,以奠定我長期抗戰之基礎。

第二期(持久戰)。武漢會戰之后,我方主力退守于西南山岳地帶,擴大戰場。敵人因兵力不足分配于偉大中國之戰場,為準備戰爭長期化,變更速戰速決之戰略為以戰養戰,因而由攻勢轉為守勢。我方鑒于敵大戰略之改變,更改戰略指導大綱為積小勝為大勝。一面在前線發動有限攻勢,與在敵后發動廣泛之游擊戰,消耗敵人之實力,并加強淪陷區之管制,盡全力阻止資助敵人之物質,迫使敵人困守點、線,破壞其以戰養戰之策略。民國三十年底,太平洋戰事爆發,我與盟軍并肩作戰,戰略指導由持久抵抗轉為攻勢防御。我軍在大陸牽制敵人兵力約一百二十萬,同時派遣遠征軍赴緬甸與英美共同作戰,打通中印公路爭取外援,獲得新式裝備,支援太平洋盟軍之海上攻勢。當時國內之戰事進展,光復廣西之桂(林)柳(州) ,肅清桂省之敵人,轉而進攻雷州半島,進出廣州,收復廣東以為反攻之基地。

第三期(反攻時期)。國軍之戰斗力充實后,決定以全力配合盟軍作戰,發動大規模之攻勢,消滅當前之敵人,收復已失之土地。正當我肅清桂省敵人,擬向廣東進攻之際,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日皇召開御前會議,以為無法抵抗此種科學利器,遂決定無條件投降,我向廣東進攻之計劃因而中止。不久,日在華之軍隊分別投降,我全面抗戰,經過八年之艱苦奮斗終獲得最后勝利。

對日作戰之準備

一.整編軍隊

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央知日本侵華乃不可避免之事,于二十一年擬定第一期國防計劃,準備至民國二十七年止,整編六十個調整師。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發生,緊隨著爆發八一三淞滬抗戰,我方未及完成該計劃,中日戰爭便全面爆發。(按該計劃原定自民國二十三年開始征兵,民國二十五年起至民國二十七年止,每年整編二十個師。)八年抗戰獲得最后勝利,與全國軍民之同心協力,然而此一國防計劃,使戰前有所準備,于最后勝利不可謂之無關。二十三年以前,國軍裝備不一,槍支配備或多或少;武器種類繁多;戰術思想,戰斗動作極不一致,或學日,或效英美,而紛雜不一。編制有一軍由二師編成者,有三師編成者;或一師有二旅者,或三團者不等。再加以地方色彩,個人主義彌漫于軍隊之中。中央見兵多而不能作戰,將多而不能聽命,為應對日本侵華之驟變,在民國二十三年開始整編軍隊,其所以選擇民國二十三年者,因為自這一年起至抗戰軍興,是國家安定而統一的時期。整軍的步驟可以分下列數點:

1 .國軍之整經備。統一編制,各軍、師、旅、團中之編制務必一致。

2 .充實裝備。在此之前,國軍之裝備甚為復雜,本國所制之槍械有漢陽、上海、太原、沈陽、洛陽、鞏縣等兵工廠之出品,與各省土制的槍支及日制之村田式。經此次整軍,各部隊使用之槍支多能配合,并有一定之制式。

3 .精兵主義。減少大單位,充實小單位。過去番號多,但是兵源不足,結果一師人,缺額有一千或二千不等。實行精兵主義,充實小單位,預定民國二十五年至民國二十七年裝備六十個調整師為基礎,另建立特種部隊,尤其機械化部隊等。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六十個調整師雖尚未完成,然而規模已具,此外尚有騎兵十個師、輕炮兵三十個團,重炮五個團,高射炮七個團,戰車兩個團,裝甲汽車兩個團,工兵三個團,化學兵五個團,通信兵五個團,交通兵四個團,鐵道兵一個團,鐵甲車五個大隊等。

二.實行征兵制度

征兵制度為現代國家國防所必須,也是促進全國皆兵之優良制度。中國古代所謂文武合一,兵民不分,孔子以六藝教學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的射、御便是對學生講求軍事訓練。征兵制度之優點乃在于平時國家勿須負擔巨額之軍備,戰時全國皆是兵源。現代之科學戰爭,因為武器厲害,兵不只要多,還更要精,如果要達成這項目的,使只有實行征兵制度。我國至宋代,因宋太祖重文輕武,中央集權,內重外輕,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邊疆將領的兵權,而且廢除了征兵制度,以致金兵入侵,不能抵抗。可見征兵制對國防之重要性。

北伐完成以后,中央見募兵制度所召集之兵員良莠不齊,不能適應現代戰爭之需要,遂于民國二十二年公布兵役法(廣西于民國二十三年便遵照兵役法實施征兵制度) ,二十五年三月一日開始征調。預定自民國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五年當中全國設置調整師師管區六十個,各配一調整師。

三.建筑國防工事

于全國重要戰略要點建筑國防工事,加強力量,中央組織國防工事建筑委員會指導在沿海建立要點與要塞。

四.江防要塞

整理南京、鎮江、江陰、福州、廈門、虎門等江防要塞,設置炮位,重修要塞之建筑物。

五.實行國民軍訓

1 .壯丁訓練。派軍官至各縣召集壯丁,以備兵源補充,因為征兵制度實施不久,尚不敷實際之需要。

2 .學校軍訓。征兵制度實施后,軍隊編制擴大,各軍官學校畢業生派充軍隊之基層干部,不敷應用,乃實施學校軍訓,以補軍事學校訓練之不足。

六.軍需工業

擴充兵工廠之設備。當時,國內之兵工廠能大量制造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山野炮,一千公斤以內之炸彈,各種信管與化學防毒面具等。

七.經濟動員準備

詳細調查工、農、礦各業之狀況,以制定戰爭時期發展經濟之計劃。

八.交通、通訊之整建

建立東南、西南、西北各省之交通線與通訊網,與各省之長途電話線,以利作戰時之指揮。計劃中所以不包括華北省,因為該地已為日方勢力所控制。

九.防空建設

成立防空學校,訓練防空人材,購置高射炮、照明器材。當時防空學校校長為黃鎮球將軍,黃將軍曾留學德國,專攻防空。抗戰時期,他批評全國之防空設備,以廣西為第一,因為第一,廣西各鄉鎮間設有通訊網,傳達消息方便,各鄉鎮長受過軍事訓練富有防空常識;第二,空地聯絡良好;第三,我購置德制七十五毫米口徑之高射炮。當時,全國劃分九個防空區,組織防空情報網,至民國二十六年各區情報網可以相互銜接。

戰時中日兩國兵力之比較

一.日本戰時之兵力

日本之現役兵有三十八萬人,預備役兵有七十三點八萬人,后備役兵有八十七點九萬人,第一補充兵役有一百五十七點九萬人,第二補充兵役有九十點五萬人,各種兵役共計四百四十八點一萬人。戰斗兵屬于現役、預備役、后備役者共計約一百九十九點七萬人,此外皆是后勤兵役與補充兵役。日本陸軍有十七個師團,海軍有各種艦艇一百九十萬噸,空軍共有飛機二千七百架,其中屬于陸軍者有一千四百八十架,屬于海軍者有一千二百二十架,預備機與補充機,皆包含于此數目中。

二.中國戰時之兵力

(1)陸軍。我國現役兵共有一百八十萬。我國于民國二十五年方實施征兵制度,故兵力遠不如日本。我國除一百八十萬現役兵之外,預備兵役、后備兵役一無所有。民國二十五年為應付時局訓練壯丁得五千人,中日戰爭爆發,揭示訓練一百萬壯丁之目標,因準備未周,不能普遍,未能到達目標,亦僅理想而已。至于學校軍訓至二十五年底止,高中與同等學校學生合格為預備軍士者約有一萬七千九百五十四人,專科以上學校學生合格為預備軍官者八百八十人。當時我國兵力,陸軍部隊計步兵一百八十二年師、四十六個獨立旅,騎兵九個師,六個獨立旅,炮兵四個旅與二十個獨立團,工兵三個團,化學兵五個團,防空兵及高射炮兵七個團,通信兵三個團,交通兵四個團,鐵道兵一個團,保護鐵道之鐵甲車五個大隊。我國因版圖遼闊,戰時預定使用于第一線之兵力約有步兵八十師、九個獨立旅,九個騎兵師,炮兵二個旅與十六個獨立團。工兵、通信兵及特殊部隊亦配合使用。所余之一百多個師兵力尚需駐防各地,維護治安,擔任鎮守之職責。日本為戰時體制,乃一征兵制之國家,備戰工作甚為完善。我方僅有一百八十二個師,既無預備役、無補充役,若戰時部隊有所傷亡,補充困難,如淞滬之役,士兵傷亡之數字達參與會戰之兵力之四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因備戰倉促,故部隊皆不足言補充,這是抗戰期中我不如敵人之處。由此可見,非征兵國家從事國際戰爭困難極多。我國當時為了保衛國家之獨立與民族之尊嚴,不得不奮起抗敵,是應戰而不是求戰,若以準備工作而言則差之遠矣。我國自民國二十五年起開始征兵,但不普遍,無奈所征之兵源未及訓練便開赴前線,我在前線常看見未經訓練而開赴戰場之士兵,無論就作戰技術或作戰精神皆不能稱之為戰斗員,僅是備員而已。所以,抗日戰爭我國依憑民心士氣,與敵作戰八年,實完全出乎日人之意料。

(2)海軍。我國海軍有第一、二、三艦隊,巡防艦隊,練習艦隊,測量隊,直轄艦隊等約五點九萬噸,無論噸位、速度、火力、裝甲均不如敵人。

(3)空軍。我國空軍有轟炸機三個大隊,驅逐機三個大隊、偵察機兩個大隊、攻擊機一個大隊、直轄機四個中隊,合計三百一十四架,與日本二千七百架之數目簡直不能比較。我國不能自制飛機,全賴向外購買,所以種類復雜。空軍作戰因為速戰速決,傷亡率大,不但需有第一線之飛機與停留機場應戰之第二線之飛機,工廠中還需隨時制造供應,但是我方除三百一十四架飛機外,一無所有。

(二)抗戰八年的回憶

劉茂恩

忻口會戰

民國二十六年抗戰之初,本軍正在大別山剿共,并未參加戰斗序列。迨我由廬山受訓歸來,因感于官兵愛國熱誠,乃上電蔣委員長請求加入戰斗序列,終于獲準。最初歸第二戰區閻錫山指揮。同年十月十日,本軍奉命改歸前敵總司令衛立煌指揮,并奉令在忻口以東,南崞下經靈山、龍王堂一線構筑陣地,左與我第九軍之右翼切取聯系,積極備戰。十二日,敵以第五師團為基干,向我白水之線猛攻,激戰三晝夜,敵雖死傷慘重,但仍繼續增加,進攻不休。我基于以往之經驗與教訓,深感“一點破,全線潰”,并感于月余以來,不斷轉移陣地之痛苦,經向衛總司令建議:我十五軍應即擊敵側背,以收夾擊殲敵之效,最低限度,亦可分散敵軍兵力,減輕我左翼軍所受之壓迫。當奉指示:十五軍主力仍應固守主陣地,以求穩扎穩打,可以有力之一部,向敵側背進擊,以牽制南下之敵。

十月十五日拂曉,命馬旅長率一九五旅全部,向東西榮花徒涉渾河(即滹沱河上游) ,向忻口敵之側背進攻,敵第五師團之第十旅團,以炮兵掩護向我反撲,激戰至十一時,敵軍復以飛機及戰車參加作戰,我一九五旅被迫撤退至南岸之榮花,與敵隔河對戰。薄暮,敵第十旅團假飛機及戰車之掩護,在東榮花以北架設浮橋,全部南渡。十六日晨,與我展開激戰,當時我龍王堂陣地之守兵,一面予以火力支援,一面抽調六十五師之補充營,襲擊敵之左側背,敵始稍挫。兩日來,敵我死傷均極慘重,敵復增加部隊,于十七日與十八兩日,與我一九五旅,施行近戰,雙方反復沖殺肉搏,日必數次。是時以我一九五旅苦戰數日,官兵死傷達一千三百余人,部隊已感極端疲勞,乃請準于十八日夜間將該旅撤回,予以休養整補。

十月十九日拂曉,敵以飛機及優勢炮火,轟擊我主陣地,掩護其步兵向我全線進攻。午后十時,我靈山陣地一度被敵突破,旋由我兩側守兵,乘其立足未穩,斷行逆襲,將突入之敵三十一名悉數擊斃,陣地得以恢復。激戰至午后三時,我靈山陣地復被突破,又經我兩側守兵奪回,敵棄尸百余具,我獲步槍八九十支。二十日午后,敵機每次八九架,輪番轟炸我靈山陣地,并另以山炮、野炮數十門,集中火力向我轟擊,迄日暮未停。判斷當面之敵,有于晚間攻占我靈山陣地之企圖,其理由如下:靈山為忻口方面我軍全線陣地中之最弱部分,因靈山限于地形,僅有一線陣地之設置,如被敵突破,則其以南地區全為平原,無險可守,其他方面,因山脈綿亙,均尚具有相當之縱深,不易突破。基于上述之理由,乃抽調三八二團之全部,秘密轉移于靈山陣地附近,伺機打擊來敵。晚十時許,敵軍約二三千人,猛犯我靈山陣地,迨至我軍陣地直前,我乃集中火力,予以奇襲,敵死傷數百人,狼狽潰退,我三八二團乘機追擊,至東榮花以北橋梁附近,遭受敵軍戰車之妨礙,敵步兵部隊又行反撲,我三八二團以天將黎明,為避免空襲,遂返回原防,獲步槍二百余支、重機槍八挺。

十月二十一日,衛總司令以本軍連日苦戰,傷亡眾多,恐疲勞過甚,即派高桂滋軍長率其十七軍到達受祿鎮,接洽接替本軍任務,而以十五軍改預備隊,俾資休養。我鑒于十七軍于南口作戰之后,實力損耗甚大,全部武器亦不過步槍兩千余支,若將本軍二十余千米之全線陣地,交予該軍,對整個戰局顧慮頗多。乃請準僅將龍王堂陣地交與十七軍,其余陣地仍由本軍防守,以免影響戰局。是時我奉命擔任右翼兵團指揮官,轄十五、十七、三十三等三個軍。二十一日至十二月二日,敵我形成膠著狀況,戰況已不若以往之激烈。十一月二日夜,本軍奉命向忻口東南之高地楊興鎮轉移。三日晨復奉命令向太原急進,在太原縣以南,沿汾河右岸占領陣地。我軍以四日午后進入小店鎮,敵之十四(土肥原)師團、二十師團,已先我占領小店鎮。當時以上層指揮系統已被摧毀,左右兩翼友軍并于先一日撤防,本軍卒不及備,與敵遭遇,且主客形勢,于我極端不利,混戰至五日薄暮,始乘隙脫離戰場,經文水、孝義,轉移霍縣以北之韓侯嶺,阻敵南犯。

忻口會戰是本軍參加抗日戰爭以來第一個會戰,起于二十六年九月十三日,止于十一月二日,前后歷時一個月又二十天,檢討敵我之優劣,得如下之結論。敵軍方面,其優點有四:第一,訓練精良,行動靈活。第二,裝備優良,機動性大。第三,命令貫徹,動作協同,能夠得到分進合擊之效。第四,攻擊精神旺盛,射擊技能優越。但是,敵人在戰略上卻犯了一項大錯誤:敵軍初以瘋狂之心理與不顧一切犧牲之攻擊,攻占我忻口、太原后,因其精銳部隊被我消滅達數萬之眾,以損失過于慘重,不敢放膽前進叩我黃河渡口,擴大戰果,乃至坐失良機,使我得能重新選擇有利地形,扼險固守,阻敵前進,而確保我大后方之安全。我方有優點亦有缺憾,優點方面:第一,戰斗意志堅強,犧牲精神旺盛,以劣勢裝備,在敵人炮空聯合轟炸之下,死傷枕藉,仍能奮不顧身,前仆后繼,與敵作殊死戰斗。第二,我戰略上之成功,敵人戰略為速戰速決,以迫我之屈服。而我以劣勢之裝備師,不得不放棄平原之作戰,而將敵人牽入我有利之山岳地帶,以達成我持久戰之目的,而粉碎敵人速戰速決之企圖。至于我方本身之缺憾則有:(1)我軍正面太大,軍力分散,不能構成縱深之配備,時常招致一點破而全線潰,使整個戰場陷入不可收拾之境地。(2)訓練欠缺,對于工事之構筑、火網之形成,不知利用側防,致被敵人利用死角,以接近我陣地,施行近戰,而遭受慘重損失。(3)我軍之武器窳劣,在每一部隊中配備之各軍火器,口徑均不一致,補給至為困難。(4)通訊器材缺乏,不能組成完美之通信網,對于指揮連絡均感困難,誤時誤事。(5)陣地轉進時,發布命令者,對各部隊之行進路線,未有明文規定,以致常有十數個之大單位(軍、師)在一條道路上,齊頭并進,不但擁擠混亂,遲滯行動,甚至爭先恐后,各不相讓,每每引起各友軍間之自身沖突。偶遇敵人之追擊或空襲,又將何以自處?至今思之,尚有余悸。

晉南會戰(中條山之役)

中條山位于黃河北岸,東起晉城,西迄潼關。以言經濟,因僅產煤、銅、硫黃等礦物,且人煙稀少,故價值并不很高。論軍事地位,則因其地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價值卻很大。民國二十八年二十九年間,日軍在南戰場進展迅速,而北戰場卻因無法突破中條山之防線,戰事始終呈現膠著狀態,故日人視中條山為盲腸。

忻口會戰之后,本軍奉命轉進霍縣,于韓侯嶺失守后,為保全實力計,又奉令轉入中條山從事游擊戰。民國二十八年秋,余奉派為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民國三十年五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參加晉南會戰中條山之役,茲將經過情形略述如下。三十年五月七日拂曉,當面之敵三十三師團及其獨立第四旅團,向我董村九十八軍陣地及陽城以南第十師陣地進犯,并以飛機多架輪番轟炸。我全線守軍,依既設工事,猛烈反擊,并以六十五師預備隊(一九五團)由中村向董村西北敵后襲擾。是日戰況異常激烈,陣前敵尸枕藉。八日晨,絳縣之敵已將橫嶺關以南四十三軍陣地擊破,該軍轉移至望仙莊附近,敵經皋落大道向垣曲前進,是夜垣曲失陷,我與第五集團軍之聯系及我后方補給線,全被切斷,同善鎮東南亦發現匪蹤,我左側背感受威脅,乃命十五軍調整部署如下:(1)酌留小部隊,堅守原陣地;(2)主力集結于高平附近,向西南方面警戒,以掩護本軍之左側背。經上述調整后,我九十八軍及第十師之陣地,雖經敵日夜進攻,屹立未動。九日晨,敵攻我九十八軍董村陣地益猛,午后二時,該方面陣地一度被敵突破,我以白刃與之沖殺,卒獲恢復原陣地。惟該預備隊經此次全部投入第一線后,無法另行編組,當時該軍武士勉軍長,曾數度請求增援,而集團軍以另有積極企圖,嚴令排除萬難,堅守陣地。集團軍擬乘我當面敵軍數晝激戰疲憊之際,予以聚殲。乃商請趙世玲之四十三軍由望仙莊推進,而以武庭麟之十五軍主力集結于董村以西,期于十日拂曉,向敵之右側背包圍攻擊。詎料夜暗天雨,山路崎嶇泥濘,未能按時到達。十日拂曉,董村陣地復被敵突破,我守軍逐次轉移陣地,堅強抵抗,午前,第十五軍先頭部隊之一九一團趕到,即與進犯之敵施行肉搏,敵我傷亡均極慘重,遂又恢復九十八軍之原陣地。是時由翼城增援之敵約二三千人加入戰斗,與我們成膠著狀態。十日午后,垣曲東犯之敵,竄達邵源以西地區,與濟源西犯之敵會合,我第九軍之主力已向黃河南岸轉移。至此,我與后方之聯絡線完全斷絕,后方感受之壓迫益甚。十一日午前,我第十師雪泉嶺陣地左翼要點被敵攻破后,敵仍續向我總部駐在地之橫河鎮前進。是時情勢危急萬分,我陳牧農師長親率該師僅有之預備隊一個營,與總司令部特務營之兩個連,施行逆襲,因天氣大霧,與敵遭遇于橫河鎮以北之山沖中,我即以手榴彈與白刃,向敵猛擊,瞬間將其悉數消滅,并恢復該師既失之原點,總部始得轉危為安。根據此次戰役所虜獲之步槍二百余支及戰刀二十七把判斷,敵方兵力當為其第四旅團之一個大隊。同日,我九十八軍方面仍有激烈之爭奪戰,當以該軍傷亡甚大,經命六十五師之補充團加入該方陣地之守備。十二日,邵源方面之敵一部北進,被我四十三軍部隊阻于西洪洪東南約四五十里之高地。是日午前十時,奉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電令,以中條山補給中斷,不能留置大軍,著酌留一部,以游擊方式,打擊敵人,主力應迅速突圍,向敵后轉進。十三日午后,總部率第十師進抵陽城以南之上下桑林,接獲宋治均科長電告:十二日夜,我十五軍武庭麟與九十八軍武士勉部突圍部隊正在集結之際,陣地被敵攻破,該兩部主力被迫于橫河以南地區與敵激戰中。

中條山區地瘠民貧,食物毫無,且部隊早已殺馬果腹,今主力既未突出重圍,指揮系統已破,將來之混亂與不可思議之困難,均可逆料。為重新掌握部隊,指揮突圍計,我乃決心重回中條山。當即命令第十師陳師長,率該師經陽城以東,以游擊方式向沁水方面轉進,歸還九十三軍之建制。總部于是夜又推進至中條山之西莊凹,當與部隊電臺取得連絡,經命十五軍竭力拘束當面之敵于壽衣莊以南地區,使九十八軍迅向西北張馬方面以北突圍。十四日,我九十八軍已安全突圍,到達翼城東南地區,與我劉副總司令戡取得聯系。同日,第十師陳牧農師長率該師補充團前來,堅請由該師掩護總部向沁水方面轉進,以免為敵所乘。我以此一地區尚有十五軍與敵苦戰,四十三軍亦與敵接觸中,在各都未能脫離危險之前,決心督率全體官兵,奮戰到底。陳師長見我如此堅決,亦表示在總司令未脫離危險前,決不離開總部,經予核準,乃令該師副參謀長率該部主力向沁水前進。十五日,晉城垣曲方面之敵亦相繼來犯,依當時情勢,實無再行北進之可能,且我已無堅守陣地之羈絆,反覺海闊天空,遂決心以機動作戰,打擊敵人。在陽城以北之九十三、九十八軍由劉戡副總司令指揮,在陽城以南之十五軍及第十師補充團由我親自指揮,并分呈委員長及衛長官,奉批:“所擬甚善,準予備案。”于是聯系四十三軍,即在中條山區展開游擊戰。二十一日,奉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電令,以黃河南岸防務空虛,飭即日設法南渡。當遵令并采取游擊作戰之方式,交互掩護渡河。自二十五日開始,迄六月中旬止,我第十師陳師長及十五軍之全部,先后在新安、孟津間陸續南渡,集結于新安地區擔任河防之守備。六月下旬,敵人將進攻中條山部隊,轉攻我太岳區,我戰區司令長官都為避免我孤軍久懸,被敵包圍,令我九十三、九十八兩軍,走晉西設法渡河。我九十三軍由劉戡副總司令率領,經過汾河以西、禹門、河津之中間地區,渡河至河南靈寶,歸還建制,擔任河防守備。而武士勉所率之九十八軍,在西進期間,則被陳賡、徐海東部攔截,同時復有日軍在后追擊,武軍長因以殉職。其部隊不得已重回中條山打游擊,于八月間始再度陸續渡河至河南新安集中。

檢討此次晉南會戰中條山之役(民國三十年五月七日至六月十三日) ,可得如下之結論:

敵人方面:(1)敵人此次集結優勢兵力,亟欲一舉而殲滅我中條山之野戰軍,以割除其盲腸。其步驟與行動,實有出人意表者。蓋以其利用靈活之情報,以及知我中條山物資之缺乏,一方面迅以有力之部隊,由濟源、孟縣西進,占領我黃河北岸各渡口,切斷我后方之補給與聯絡。另一方面,抽集優勢兵力,突破我橫嶺關,直陷我垣曲縣,以切斷我與第五集團之聯系,而達成其各個包圍、進而聚殲之企圖,是在戰略上已得到很大之成功。(2)敵人雖具有旺盛之企圖,強大之兵力,以及優良之武器,但受我地形之限制,運動因而困難,反而受到我軍不斷之伏擊與側擊。(3)敵人雖已將我包圍于中條山,但因中條山地形特殊,交通復雜,絕難施行嚴密之封鎖,而阻我向敵后之轉移與黃河之南渡。

我軍方面: (1)作戰地帶,配備薄弱,常與敵人以可乘之機,而突破我陣地,造成一點破而全線潰之現象。(2)諜報人員素質低劣,不能提供具有價值之情報。(3)通訊器材缺乏,不能構成綿密之通信網,稍有破壞,即與各方失去聯系,影響作戰者實力。(4)補給欠缺,不合乎作戰要求。中條山戰役甫行開始,因補給斷絕,軍隊初則殺騾馬,繼則采摘樹葉,挖掘草根,以資果腹。我官兵于此艱苦狀況之下,猶能枵腹奮戰,浴血殺敵,其壯烈情形,洵謂可歌可泣。(5)我各級指揮官對于部隊之掌握確實,尤能以身作則,與士卒共甘苦,是以團結力加大,因而雖在極端艱苦狀況之下,猶能以迅敏之行動,不時予敵以極大懲罰。(6)我各級官兵,對于敵后之游擊戰術,較抗戰初期——晉西蒲縣游擊時,大有進步,確能做到化整為零、化零為整、分進合擊之要求。

豫中會戰(洛陽之役)

豫中會戰(洛陽之役)開始于民國三十三年四月六日,至五月二十四日宣告結束。茲將此次作戰經過情形分述如下:民國三十三年五月六日,敵陷登封,同時攻陷臨汝之敵亦續向洛陽方面進犯,八日破伊川,犯龍門,我劉戡兵團當予迎擊,同日午前,將十五軍之三個團推進至洛陽以南之關林附近,為劉兵團之預備隊。九日晨,敵我在龍門以東之高地發生激戰,午前,我命十五軍之一九二團加入該地作戰,午后,龍門被敵攻陷。敵陷龍門后,續向洛陽進犯,薄暮即抵洛河南岸,與我隔河炮戰。十日拂曉,敵之主力由三山村徒涉,開始向我七里河之一九二團陣地進攻,并另以一部繞道磁澗以東,向莊王山、李屯之一九一團陣地進攻。十一日,東面之敵亦進攻東關我九十四師及一九四團之陣地,均為我守軍擊退。我莊王山、李屯、七里河及西工六十四師陣地,經過三日夜之激烈戰斗,爭奪達十數次,敵軍死傷達二千余名之多,相持至十三日晨,敵戰車突入我西工陣地,所有工事多被推毀,守軍死傷慘重,不得已,放棄西工。十六日午,敵復由東南兩方面增撥五六千人,戰車百余輛、大炮數十門,協同原有敵軍,向我全線猛攻。是日夜,我莊王山陣地被敵突破,經兩度肉搏,卒將陣地恢復,但我官兵傷亡殆盡,且彈盡援絕,迫不得已,于十七日晨放棄城外各據點,退守孤城。

是時我本擬建議委員長,使該軍撤守洛陽,但午后突接武軍長電告:本日下午奉到飛機空投委員長命令,飭令堅守,并將親率陸空大軍前來解圍。守城官兵聆聞訓示,士氣振奮,決誓守孤城,不再作突圍之準備。血戰至二十日,敵復由新安、宜陽方面增來步兵萬余名、戰車百余輛、大炮七八十門,先后于二十一、二十二兩日加入戰斗。至此,敵以本戰場整個軍力,全部集中攻擊洛陽孤城,以飛機更番轟炸,及戰車二百余輛、大炮百余門,集中火力,以掩護其步兵,向我沖殺。我守軍以血肉之軀與敵誓死周旋,戰況慘烈空前,敵我傷亡慘重,但我官兵浴血奮戰,陣地屹立無恙。二十三日,敵鑒于我軍戰志堅強,曾空投傳單,對我誘降,其傳單之要點為: (1)欽佩我軍作戰之英勇。(2)夸耀彼軍卓越之戰績,并謂已將我野戰軍,壓迫于潼關附近。(3)洛陽為彼軍必得之地,若長此相峙,死傷者,將為雙方之官兵及無辜之人民,盼即同意雙方停戰,并派代表前往彼方商議善后諸問題。接傳單后,我武庭麟軍長為表示作戰到底之決心,乃以僅有之榴彈轟擊龍泉溝敵軍司令部,我軍心士氣,益加振奮。二十四日拂曉,敵復以熾烈炮火向我猛攻,午后,我西北城角守軍彈藥消耗凈盡,該方面陣地被敵突破,戰車亦相繼由西北城角突入城內。是時我守軍已無預備隊可資運用,混戰至夜,始由東南城角突圍,至龍門以東地區,采游擊方式向盧氏附近集結整補。

檢討此次戰役,可得如下幾點結論:

敵方: (1)戰略成功:敵人大舉西犯,避開我嵩岳及虎牢之天險,而將其主力配屬大量戰車,沿登、密以南之廣大平原,采取中央突破,以迂回我軍事要地之洛陽,在戰略上極其成功。(2)作戰計劃周詳:敵人企圖一舉而將我野戰軍消滅于潼關以東地區,曾派遣若干之挺進部隊,分途向我大后方西竄,以配合晉南由澠池、陜縣南犯之敵。在我洛河以北、黃河以南之中間地區,分段切斷我大軍之撤退,并破壞我后方之通信、交通與倉庫,會合敵之主力,企圖殲滅我野戰軍之主力,茍非平日研究有素,何能采取吾人素所不知之密林鳥道,且其所采道路之終點,均在我所設置國防工事之后方,誠為其計劃周詳之一明證。(3)富有作戰精神,當其圍攻我洛陽據點時,日必以數次波浪式之猛烈攻擊,短兵沖殺,死傷累累,斃倒我外壕之尸體,幾為之滿,而其強烈攻擊,始終未稍頓挫,可以想見其作戰精神之強烈。(4)敵人裝備優良,機動性大,陸空之協同,亦至為密切。

我方: (1)戰略指導上極其成功:我左翼依托黃河阻敵南犯,正面利用虎牢天險阻敵西進,而以有力之野戰軍阻敵于襄、禹等地區。而后依情況變化,將敵牽引于臨汝、嵩山之反八字陣地內,由我伏牛山與嵩岳區之有力部隊,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將強敵夾殲于該地區,推以在戰術運用上及作戰準備上,未臻完美,仍未能收到預期之戰果。(2)堅守洛陽據點,亦為戰略上絕大成功:洛陽位于邙嶺洛河之間,鐵道公路必經之地,為西上唯一咽喉,我軍以全力堅守,與強敵血戰十八晝夜之久,牽制敵人之主力,與戰車部隊不能西進,適時與其向我后方迂回挺進之部隊會合,使我大軍能夠安全轉移有利陣地,我大本營有緊急處理與部署之余暇,以安定我大后方。(3)守城官兵,犧牲精神旺盛:在敵炮空聯合慘烈轟炸之下,血肉橫飛,死傷枕藉,但我守城官兵,仍能沉著應戰,與敵進攻之步兵施行肉搏。甚而有以血肉之軀,身抱集束之手榴彈,匍匐前進,置身于敵之戰車下,轟炸戰車,與之同歸于盡,計達二十余名之多,壯烈成仁,誠可感天地而泣鬼神。(4)行政未能配合軍事行動:我行政系統,地方上,在縣以下,固有聯保、保、甲及國民兵團之組織,惟其在平時,既毫無訓練之可言,聯系上亦極為松懈,一且強敵壓境,不特不能對軍事上稍有貢獻,反之,則專員、縣長聞風倉皇撤退,進入其所謂預定根據地,以保彼輩之安全,以致整個行政系統,形同解體。是以大軍行進,軍糧供應,工事構筑,乃至運輸等等工作,均稱束手,甚至演成軍民交惡,置軍事上于絕對不利地位。(5)民防工作,形同虛設,對情報上毫無貢獻。(6)洛陽保衛戰,在準備上實感欠缺:守洛陽必須守西工,如欲堅守此兩地,必先固守邙嶺高地,否則必受敵之瞰射,而無從作戰。我戰區長官部,素日設計之守備工事,原為十二個加強團之陣地,而此次洛陽之保衛戰,僅有兵力為十五軍之四個團,及九十四師之三個團,兵力之單薄,可以想見。而尚能達成任務者,端賴我官兵浴血報國之精神。裝備方面:缺少優越之炮兵,尤其根本未有高射與戰防火器之配備,對于敵人之飛機、戰車,毫無抵御方法,而處挨死打之境地。糧彈方面,毫無補給,雖間或有空投接濟,究屬杯水車薪,于事無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洛宁县| 偏关县| 鹰潭市| 林芝县| 南召县| 于田县| 讷河市| 红原县| 砀山县| 郓城县| 平安县| 寿阳县| 宁化县| 隆回县| 六枝特区| 天长市| 武清区| 屏边| 大连市| 五大连池市| 中宁县| 阿拉善盟| 来宾市| 淳化县| 盐津县| 驻马店市| 泗水县| 上虞市| 香河县| 申扎县| 潜江市| 个旧市| 通州市| 绥江县| 北票市| 青龙| 大埔县| 辽阳县| 淮滨县|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