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本書口述者簡介

白崇禧(1893~1966) ,中華民國時期新桂系首領之一。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字健生。廣西臨桂人。1916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后在廣西陸軍第一師任營長等職。1923年同黃紹竑在梧州組織廣西討逆軍,任參謀長。隨后與李宗仁的定桂軍合作,于1924年6月打敗舊桂系,占領南寧。同年加入國民黨并任廣西綏靖公署參謀長,桂軍第二軍參謀長。1926年3月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他任參謀長。北伐戰爭開始后,任國民革命軍副參謀總長。1927年初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從江西攻取浙江,3月進抵上海郊區。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時入上海,任淞滬衛戍司令。隨后,積極參與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1927年8月,他聯合汪精衛等迫蔣下臺,桂系軍隊乘機占領兩湖一帶。蔣介石重新上臺后,對桂系勢力的擴張,采取抑制措施。白崇禧等率桂系軍隊進行兩次反蔣戰爭均失敗,退回廣西。1931年5月又參加汪精衛、陳濟棠等在廣州發動的反蔣活動。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各派系達成妥協,11月他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2年李宗仁任廣西綏靖主任,他為副主任兼民團總司令,合力控制和經營廣西,作為爭奪權力的基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奉調赴南京就任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軍訓部長等職,參與制訂臺兒莊作戰計劃。1939年率部在廣西昆侖關予日軍以重大打擊。1940年冬,在蔣介石指示下,同何應欽合謀策動皖南事變,指使國民黨軍隊進攻新四軍。

1946年6月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積極追隨蔣介石打內戰。1948年改任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華中軍政長官。同年12月積極參與桂系提出“和平解決”的主張,逼蔣下野,企圖借長江天險,維持國民黨在江南的統治。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長江,白崇禧所統率的軍隊主力在鄂、湘、桂地區被殲滅。同年底,從南寧逃往臺灣省,任蔣介石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于臺北。

劉茂恩(1898~1983) ,字書霖。河南鞏縣人。初入袁世凱辦的模范團受訓,后入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后,入其胞兄劉鎮華所率之鎮嵩軍,歷任連長、營長等職,民國16年(1927) ,鎮嵩軍改編為馮玉祥部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面軍,任第四軍軍長,參加北伐戰爭。民國18年10月,蔣馮戰爭爆發,劉茂恩奉命攻擊潼關之馮軍。民國23年10月,任第十五軍軍長。民國26年,加入陳誠系統。民國33年5月,任河南省主席兼豫西警備總司令。1933年5月任安徽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豫鄂皖邊區第二綏靖區司令。抗日戰爭期間,任第十三軍團軍團長,率部入晉參加忻口戰役。后受命守備汾河,率部力戰。1939年,任第五集團軍副總司令、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1939年7月,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河南省警備總司令。

孔令晟(1918~ ) ,江蘇常熟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分校(西安王曲)畢業,于1939年分發至部隊,來年被選派進入兵工署學習最新之兵器知識與保養知識。1942年陸軍大學參謀班結業后,分發陸軍24師擔任上尉參謀,駐扎陜西邠州。日軍第一號作戰時,奉命南下貴州畢節增援。進入陸軍大學補修后,轉任陸軍28師上尉參謀。又調83團第3營任副營長,而后部隊更換美軍裝備,于1945年4月投入豫西西峽口戰役。或許這是孔先生率部隊參加的唯一一次會戰。其描述相當仔細,包括進攻的高地(111高地、1265高地) ,陣地的攻擊與防御戰斗、戰略地點的攻防(柴山、光華寮等) ,均描述得相當仔細。

張法乾(1909~2002) ,貴州安順人,16歲時只身前往北方求學,考入著名的天津南開學校。后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畢業后回國,由于和蔣介石是校友,被任命為總統府警衛營長。在日本侵略軍進攻南京時,是最后從南京撤退的政府人員之一。撤到后方,被任命為黔東南戰地收容司令部副司令,成功地將當時無人領導的擾民散軍九十三軍繳械。日本投降后,被任命為全美式裝備的五十三軍參謀長,接收上海和天津。在天津因為和陳誠意見不合,憤而辭職回鄉,被當時任貴州省主席的同鄉谷正倫任命為貴州警備司令。解放軍進攻貴州時,隨軍撤退到廣西,又被任命為廣西警備司令,后又敗退到云南。張法乾在臺灣被選為貴州同鄉會理事長。1993年首次回大陸探親,于1998年回鄉落戶, 2002年在貴陽家中病逝,享年93歲。

石覺(1908~1987) ,字為開,廣西人,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三期。由東征、北伐起,參加過多次重大戰役,大部分時間任作戰部隊長及司令官,戰功彪炳。1935年奉調進入陜北,翌年鎮守東寧,參加百靈廟會戰、南口會戰,并協助防衛同蒲鐵路,抗戰期間先后參加臺兒莊會戰,擊破貫穿敵方的崔家圩并追擊七十華里;1938年底升為第四軍軍長,襄花會戰與日軍激戰于鄂北桐柏山區的江頭居,經過整補,1940年初參與鄂北冬季攻勢作戰,拔敵據點,截阻日軍第三師團于殷家店;1940年4月棗宜會戰,殲滅日軍第四十師團234聯隊于唐河湖陽鎮;并參加豫南會戰,實行敵后戰斗,與日軍在象河關激戰;1942年接任第十三軍軍長, 1944年4月參與中原會戰,于登封擊退日軍第110師團,追逐至密縣,并安全撤回豫西;1944年日軍一號作戰進逼獨山,率部馳援貴陽,保衛重慶;危機解除之后,因所部十三軍戰力堅強,于1944年底獲第一優先換裝美式裝備;華南大反攻時,攻克梧州及丹竹機場;1945年底率軍赴東北接收領土主權,鎮守熱河;返臺后先后出任軍政要職。

尹國祥(1910~) ,河北唐縣人。讀高級小學時,曾到北平糧店作學徒,后入保定崇真中學讀法文,并信奉天主教,參加中國國民黨后做地下工作。1929年入北平黃寺河北軍事政治學校第,,。 二期 畢業后任排連長 參加長城戰役1935年考入陸軍大學第十三期,抗戰開始,回陸軍第三十二軍,以商震參謀參加平漢北段作戰。徐州會戰時守蕭縣,后再轉戰江西瑞昌馬回嶺、德安,曾參加第一次長沙大捷。1940年隨商任軍事委員會少將高參,后轉銓敘廳第二處副處長,掌理全國軍官銓敘。1943年赴印度藍姆家美國戰術學校受訓。抗戰勝利,赴法國參謀大學受訓,回國后任職總統府第三局。1949年來臺,先籌辦海軍參謀大學,又出任南防部參謀長,受訓于實踐學社與國防大學,出任陸軍第八十四師師長,繼任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1957年任駐法武官。1960年回臺。

劉先云(1910~ ) ,湖北大冶人。武昌中華大學畢業。抗戰期間,歷任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部某部及陸軍第94軍某部主任、湖北省恩施縣縣長、三青團湖北支團干事兼書記等職。1948年當選立法委員。1949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秘書。去臺后曾任革命實踐研究院教務組長、臺灣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1967年任臺北市教育局長,后任“教育部”常務次長、中華電視臺總經理。1976年任“考選部”政務次長。1980年任“考試院”秘書長。曾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969年當選國民黨第十屆候補中央委員。1976年起當選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1988年7月、1993年8月被聘為第十三、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

王靖之(1908~ ) ,河北盧龍人。就讀中學時,值五卅慘案爆發,反日情緒高張,因家族認識馬占山,故隨之出關就讀于東北講武堂(第十期) ,畢業后分發至稅警第一團,團長為趙君邁,后入陸軍大學(第十五期)。畢業后先分發第十三軍當參謀長,后轉任補充團團長,再全團撥調第十八軍,任第十一師參謀主任,最后入第六十六軍(胡璉)麾下,參加常德會戰。

羅友倫(1912~1994) ,廣東梅縣人,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曾于陸軍大學、國防大學、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深造。抗戰初期,擔任第五軍部參謀處長,參加1938年的昆侖關戰役。1942年2月,前往昆明,改編為“遠征軍”,駐扎緬甸梅苗,但因戰事失利,只得撤退回滇。歷任排、連、營、團、師、軍長,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憲兵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國防部參謀次長,副參謀總長,軍團司令,陸軍作戰發展司令,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聯勤總司令,駐薩爾瓦多共和國大使,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國民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

鄭天杰(1912~1994) ,福建林森人,小學畢業后考入福州英華書院,因遭遇五卅慘案,反英情緒高揚,故轉入馬尾海校,1931年畢業后服役于應瑞艦。1934年奉調留學英國,抗戰爆發后回國駐守岳陽。1938年之后,掌理布雷別動隊,親與長江布雷之艱危工作,位置在黃潁口到沙鎮間,也曾因為布雷而身受槍傷,重傷后送醫轉入重慶。1939年4月傷愈,前往宜昌報到,擔任第二艦隊測量艦(甘露艦)上尉,后又轉任布雷第三分隊上尉分隊長,在紅花套附近布雷。1940年1月,轉至布雷第二大隊,改至洞庭湖口下游的永和洲布雷。1940年9月,升任第二布雷總隊第三大隊長,參與長沙會戰,而后轉入當地淪陷區游擊隊。1943年9月,擔任美籍顧問紀飛浪(Giffillan Edward)的聯絡官。1944年5月,至中央訓練團黨政班受訓。日軍投降后,先至漢口擔任海軍處長,協助日軍受降事宜,后任靈甫艦艦長,旋長汾陽艦。1951年后負責海軍教育及駐美武官;最后調總統府參軍以迄退役。

池孟彬(1918~ ) ,字敬超,福建林森人。1937 年馬尾海軍學校第六期航海班畢業,先后分發永績艦、辰溪水雷制造所見習,永績艦見習期間首遇敵機。期滿后派赴湖南沅江,擔任湖南沅江至皖南至德一帶,長江中游布雷工作。1943年秋,獲選為海軍赴英接艦官員,翌年11月抵英,在皇家海軍學院,槍炮、魚雷等專科學校接受為期四年的訓練,期間多次登臨英艦見習。1947年9月任靈甫艦槍炮官兼副長,自英駛艦回國,旋奉調左營海軍士兵學校教育處長。1954年初接任太康艦艦長,參與防衛大陳時之鯁門頭門海域作戰、臺山列島作戰、協助大陳撤退等役。其后歷任海軍總部人事署署長、駐美大使館海軍武官、國防部連絡局局長、海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海軍軍官學校校長、國防部參謀本部次長、海軍副總司令等職。

徐亨(1912~ ) ,廣東花縣人,生于廣州。早年畢業于黃埔海校航海科與國立暨南學政經系。追隨黃埔海校校長陳策,后因陳策與陳濟棠沖突,陳策避走上海,徐跟著到上海,進入暨南大學讀書。1937年抗戰爆發,陳策任命虎門要塞司令,徐先生跟著到虎門,因陳策糖尿病纏身,傷口久未愈合,故于1938年到香港截肢,后陳策擔任中國國民黨港澳支部主委與中國駐港特派軍事代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逼香港,陳策決定突圍,同行的還有一些英國軍官,1942年抵達重慶,任職于軍令部二廳三處七科,管情報業務。1944年赴美受訓,準備接艦八艘(驅逐艦太康、太平掃雷艦永勝、永順、永定、永寧,炮艇永泰、永興)回國加入抗戰,未料戰爭竟已結束。

賴名湯(1910~1984) ,字曉庵,江西石城人。就讀江西省立工專時,鑒于國難當前,棄文從武,考入中央軍校第八期,后轉入中央航校第二期。畢業后編入驅逐機第一隊,1936 年中任職為驅逐機大隊22 中隊副中隊長,后入第四大隊,抗戰爆發后,進駐河南周家口,參加八一五空戰。未久,即因與日機96式接戰而負傷,自此留在航校擔任教官。1941年任赴美受訓學生領隊,歸駐美中國空軍辦事處管轄,進入美國參謀大學受訓,1944年奉召回國,派任為空軍第三司令部參謀長,駐防成都,與美國駐華空軍多有接觸,直到戰爭結束都在成都。

馬超俊(1886~1977) ,廣東臺山人。曾在舊金山庇利魯魯機器造船廠工作,后入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系,加入同盟會,參加鎮南關、黃花岡諸役。武昌首義,曾率華僑敢死隊守漢陽兵工廠。后負責全國工運。1924年中國國民黨改組,先在上海組孫文主義學會,后赴北京參加西山會議。1928年后,歷任廣東省建設廳、中央黨部訓練部副部長、立法委員、南京巿長、國民政府委員。抗戰時任社會部副部長、中央黨部組織部副部長。勝利后復任南京巿長,調中央農工部長。到臺后任中央黨部紀律委員會主任委員。

趙自齊(1915~ ) ,內蒙古奈曼(一說熱河綏東)人。南開大學畢業。1936年9月入南京中央軍校第十三期。曾任國民黨熱河省黨部委員兼書記長、三青團熱河支團部干事長、熱河省政府委員。到臺灣后,歷任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任委員、臺灣“立法院”黨部書記長、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秘書長。是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常委。

栗直(1902~ ) ,號天雄,吉林永吉人,畢業于中央黨務學校時,恰逢九一八事變爆發,潛伏東北,籌組天雄義勇軍。與東北義勇軍之李杜等人皆有接觸,乘國聯調查團前往東北考察時,起草《東北救國義勇軍總報告書》,痛陳日人欺凌之事,透過捷克外交人員,交到李頓爵士手中,因而遭受日滿通緝。1934年,中國國民黨東北黨務辦事處成立,奉派為駐津總干事。西安事變爆發時,曾前往西安勸說王以哲。1939年,中國國民黨決定加強敵后工作,派其進入天津租界,就近指導東北抗日工作,吸收地下黨員。

潘宗武 (1911~ ) ,廣西鐘山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后,歷任廣州培桂中學教務主任兼代校長職務、廣西學生軍政治指導員、廣西綏靖公署政治部股長,廣西賀縣、南丹、平南、蒼梧等縣縣長,廣西地方行政干部訓練團區縣訓練指導處處長等職。行憲后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至1991年年底退休。

黃通(1907~ ) ,江蘇海門人。中央軍官學校第七期畢業。歷由基層軍官而至師政訓主任、軍管區科長等。一度代理貴州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抗戰勝利前夕,受命為三民主義青年團南京支團書記。其后被選任南京巿參議員、立法委員。在立法院中任黨部書記長,并兼革命實踐研究院副主任、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副秘書長、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等。退休后,受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尹呈輔(1892~1976) ,湖北武昌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畢業。國民黨陸軍中將。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武昌起義。后入保定軍官學校及中央軍校學習。歷任國民黨第十五軍第三師師長、參謀本部第一廳第一處處長。抗戰時期,任第三戰區長官部參謀處處長、軍令部第一廳第三處處長、軍委會高參、軍令部高參等。抗戰勝利后,任武漢行營辦公廳中將主任、武漢行轅副參謀長等。1949年赴臺灣。1976年在臺北病逝。

劉象山(1911~ ) ,生于山西盂縣,幼從祖父及名師熟讀經書典籍,十三歲負笈滬濱,入上海大學英國文學系,并即加入中國國民黨,四年卒業北返。民國23年協助苗培成先生處理安徽黨務,此后二十余年擔任地方及中央黨部干部,民國49年榮任考試委員,又二十余年仍兼任黨職,默默奉獻。

于達(1893~1985)字憑遠,浙江黃巖人。保定軍校第三期、陸軍大學第九期畢業。歷任第一師各級干部,為胡宗南手下得力將領。抗戰前參與西北地區剿共戰役。抗戰以后,歷任蔣委員長侍從室組長、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等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溪县| 棋牌| 定远县| 云龙县| 屯昌县| 郯城县| 松潘县| 永泰县| 岐山县| 孙吴县| 巴中市| 娱乐| 宝山区| 米林县| 仪征市| 兴仁县| 定襄县| 福清市| 古蔺县| 德令哈市| 信丰县| 鹿邑县| 德格县| 洛浦县| 桃园市| 鄯善县| 马边| 阿勒泰市| 宜兴市| 郎溪县| 界首市| 罗源县| 呼玛县| 鄂托克前旗| 渝中区| 贡山| 翁源县| 修水县| 明溪县| 台中市| 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