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謠言逼出來的洋務高潮

漢人生猛上位

就在袁小四略識少年愁滋味的這些年里,慈禧母子的大清王朝也有點回光返照的榮欣,大部分地區結束了戰亂,社會經濟發展小有進步,史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最重要的標志,當數內亂終于解決,大清基業得保。

1864年,立國十四年的太平天國正式覆亡。

又經過五年的努力,到了1869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曾國荃等漢人輪番上陣,終于將捻軍以及太平天國的余部近乎全部剿滅。

這些漢臣的運氣不錯,在平亂中表現得也很生猛的唯一一名非漢族人士、皇親貴族僧格林沁并沒有堅持到最終勝利的那一刻,陰溝翻船,死在了捻軍手中。

到此為止,洪秀全、張洛行兩位猛男創下的偌大造反基業被一掃而空。

這些漢臣立下如此不世奇功,慈禧當然不會虧待這幾位功臣。

其中,曾國藩升任直隸總督,加正一品的大學士,封爵一等侯;江蘇巡撫李鴻章升兩江總督,加從一品的協辦大學士,封爵一等伯;浙江巡撫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封爵一等伯……

有人可能不太明白總督和巡撫有什么區別,特在這里將總督、巡撫還有容易混淆的提督一起解釋一下。

一般來說,提督就是一省的最高軍事長官,按職責又可以分為陸路提督與水師提督,大概相當于現在的省軍區陸、海軍司令。

巡撫則是一省的“文事”最高長官,相當于現在的省長兼省委書記,主管行政、司法乃至文教科舉,但是不能指揮軍隊,除非這個巡撫同時兼任提督一職。

總督的級別就高多了,可以管轄多個省,還文武都管,其權力相當于好幾個省的巡撫加提督,如果總督下轄的省還設置有巡撫、提督的話,總督可以對其發號施令。

清朝僅有九位這種級別的極品封疆大吏。這九位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陜甘總督、四川總督、云貴總督、東三省總督(又稱奉天將軍)。

尤其是九大總督之首的直隸總督,其職能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省長兼省委書記兼首都衛戍區司令員,權力相當大。

這些職位看上去十分誘人,卻是很難得到的。清朝官員如果不是立有什么特殊的功勞,譬如風險性極高的打天下,難度超高、機會超少的救過皇帝……能熬到二品退休,已經是祖上燒高香了。

單說總督一職,就已經是一品大員了,更何況這幾位還得到了爵位這張長期飯票,可見他們的功勞之大。

這里要重點說一下曾國藩。老曾在滅掉太平天國之后,居然把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湘軍解散了,僅僅保留了湘軍水師,而且水師的所有權還不歸他自己——曾國藩主動將其改編成了長江水師,主權屬于朝廷。

湘軍這支龐大的功勛隊伍,從此就像秋天里的樹葉一樣,隨風慢慢凋落了。

曾國藩孤身起兵,平定戰事,事成之后卻不計功勞、不求富貴地把自己的嫡系部隊解散,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仔細推斷,不外乎就是韜光養晦,不留給朝廷猜忌的借口。曾國藩壯士斷腕的勇氣、謹小慎微的為臣之道可見一斑。

不過,曾國藩絕對不會想到,他的這番行為成了后來清朝覆亡的原因之一。

總理衙門

雖然平定了內亂,但大清的天空也不是只見陽光,還有陰霾。

前面說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咸豐和慈禧母子靠著一系列割地賠款的條約才松了一口氣,騰出手來對付洪秀全和張洛行。

但是,與虎謀皮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這個世界是靠實力說話的。

實力強大的虎豹,只要它在那個地方曾經撒過一泡尿,就說明這地方屬于它了,也不會有人敢和它爭。現在的英法諸列強就像虎豹,割地就如同虎豹撒尿,用不著什么復雜的步驟,列強就把中國的土地一塊一塊地扒拉到自己懷里。

而賠款就沒有這么簡單了,清朝政府一時半會兒拿不出來這么多現錢,怎么辦?只能跟大家現在買房買車一樣,搞個分期付款,每次還一部分。

但這種方式有兩個缺點,一是有高額利息,二是需要抵押。

第一個缺點清朝政府的頭頭們不在乎,反正老百姓都是奶牛,大不了把稅加重些,多擠一擠這些奶牛罷了;他們在乎的是第二個,英法要求清政府用每年的稅收作為抵押,如海關稅、鹽稅等,如果清政府付不起賠款,英法就直接從稅收里扣除。

可是清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自稅收,除開稅收,它哪里有錢支付賠款,那樣做也就是說,每年的稅收大部分都被英法直接攥在手里了,清政府拿不到幾兩銀子。

這里有一個問題:英法怎么保證自己能拿到錢?

英國人想了一個很簡單的解決辦法——由他們英國人管理監督清朝的稅務。

實力不如人的清政府也只能點頭認了,清政府的決策班子商討一番后決定:在外交部門“理藩院”里新增一個總稅務司,總控全國稅務,交給英國人赫德管理。

不過清朝政府的熱臉貼了英法的冷屁股,英法說,“理藩院”的“藩”字有些歧視他們的“蠻夷”身份,讓清朝政府重新設計一個專業對口的機構來跟他們打交道!

于是,在恭親王奕訢的主持下,1861年,“理藩院”的換代升級產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粉墨登場。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簡稱總理衙門,其具體事務無所不包,除了英法重點強調的總稅務司,還囊括了外交、經濟、軍隊、交通、對外貿易諸多方面,其職能跟今天的國務院很是相似,不僅如此,這個新機構的頭頭也叫總理。

第一任總理便是恭親王奕訢,這位兄臺在這個位置上總共干了二十八年,要知道這個總理衙門一共也只存在了四十年而已!剩下的十二年幾乎都屬于后來慈禧跟前的大紅人慶親王奕劻。

總理下面有兩個重要的幫手:北、南洋通商大臣,分別由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兼任。北、南洋通商大臣居然由九大總督中的狀元與探花出任,可見其重要性。這通商大臣大概就相當于現在的外交部副部長、發改委主任、商務部長三職之和。為什么大清要設立一個如此權重的職位?

這就得提一提奕訢這個人。

在清朝貴族中,這位仁兄的頭腦算是相當清醒的,在跟列強打了幾年交道、簽了幾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后,終于悟透了——落后就要挨打,于是趁列強鼓動大清成立總理衙門的良機,借機推動晚清改革開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意圖富國強兵。

通商大臣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催生出來的,這個職位的功能很玄妙:外交部副部長意味著與列強打交道的合法且合適的身份,利用這個身份與洋人交涉,學習先進經驗,引進外資和設備,然后利用發改委主任、商務部長的這份權力名正言順地將這些經驗、外資和設備用到改革中去。

當然,通商大臣的設立,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大幕正式拉開!

說了這么多,大家也看出來了,總理衙門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晚清政府最重要的決策機構之一。

既然只是之一,那就不得不提另一個在本書中會反復出現的神秘權力機構——軍機處。

軍機處

關于軍機處的來歷,還得從當年雍正皇帝攻打西北一個不聽話的藩國——準噶爾說起。

那時,打仗的作戰計劃和人員安排都要經雍正批準了才算數,而雍正在最終拍板之前也得找幾個靠譜的大臣討論一下可行性什么的,為保密起見,雍正想了一個主意,他選了一些可靠的人在隆宗門北側內也就是緊靠皇帝寢宮的一間房內值班,輔佐他處理政務。他和這些人在屋子里商議事情的時候,閑雜人等不得靠近這個屋子。故而敵人不大可能把“無間道”使到這里來,保密性十分之高!

雍正將這間值班室取名“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在軍機處值班的人就是軍機大臣,人數很少,至少三人,至多十一人,這些人實際上就是皇帝的高級決策顧問。

這個臨時性的機構讓雍正使喚起來很舒服,簡直就是獨裁的最好工具,比在朝堂上吵來吵去效率高多了。于是軍機處就一直保留了下來,成為國家的最高軍政決策機關。

前面說過“辛酉政變”后,奕訢當上了領班軍機大臣,這領班軍機大臣就是這些軍機大臣的頭頭。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把總理衙門比作國務院,那軍機處就相當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其實還有一個機構比中央政治局更貼切,那就是蔣委員長的侍從室,跟軍機處的功能極其相似,這個神秘的侍從室在后面會提到。

從雍正時代設立軍機處,皇權就達到了頂峰。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雍正和他的后代們——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的權力超過了任何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權的皇帝。

扯遠了,接著說洋務運動的事情。

要說清楚洋務運動,還得從一個跟傳教士有關的案子開始。

晚清之“天津教案”

1870年7月21日,天灰蒙蒙的,天津望海樓天主教堂門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曾國藩仰望長空,嘆了一口氣,終于下了一個艱難無比的決定。

究竟是什么疑難課題,讓經歷過艱難險阻、九死一生,最終才戰勝洪秀全這等造反界巨擘的曾國藩都覺得如此艱難?

這個難題便是幾乎改變了晚清歷史走向的“天津教案”。

這一年的春夏之交,在天津望海樓法國天主教堂附屬機構育嬰堂的墓地,覓食的野狗刨出來了幾具兒童的尸體。

隨后,天津縣衙的差役聞風而至,經過統計,墓地之中共埋葬了近四十名兒童。

這之后,就有一個小道消息瘋狂地蔓延開來:望海樓的法國傳教士收買中國人販子誘拐了天津幾百名小孩。每誘拐一個小孩,傳教士就給人販子五兩銀子。法國傳教士買這些小孩,是為了以小孩的眼睛、心肝為原料,配制一種新式西洋藥。教堂墓地里的那些童尸就是被剖肝挖心之后棄尸的小孩。

湊巧的是,天津縣衙抓到了一個叫武蘭珍的人販子,武蘭珍說是教民王三委托他誘拐兒童的。

武蘭珍的這番話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一時間民情激憤,反洋情緒洶涌!天津民眾紛紛罷工集會,自發地包圍了天津縣政府辦公大樓,高呼:洋人滾出天津!出了這么大的事,你們政府到底管不管?

天津知縣劉杰實在是沒辦法了,只好帶著武蘭珍來望海樓教堂指認嫌犯王三,不過武蘭珍沒能指認出任何一個人,也說不出教堂內的細節。

但數千憤怒的民眾已聞訊聚集在教堂外,情緒激動,向教堂內胡扔板磚,沖突一觸即發。

如何應對這種混亂的群體沖突場面,劉杰沒有經驗,法國人也同樣沒有經驗。

就在劉杰試圖驅散人群的時候,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Fontanier)怒氣沖沖地帶人趕來與劉杰交涉。雖然劉杰已經是一名縣級干部,可骨子里還是一名意氣書生,意氣書生換個詞叫做“憤青”,憤青是有脾氣的,他哪里受得了豐大業的頤指氣使,斷然不肯配合。

豐大業自認為的“耐心說服勸解”式交涉未果,氣得抓狂的他決定單挑劉杰與憤怒的人群。失去理智的豐大業拔出槍來,沖劉杰扣動了扳機,動作平滑流暢,但準星太糟糕,沒打中目標劉杰,卻打死了劉杰的仆人。

豐大業顯然低估了人民戰爭的能量。這一次,他將為自己的沖動魯莽付出高額的學費。

沉默久了,就會爆發。自鴉片戰爭以來,國人已經沉默太久了!

鮮血點燃了騷亂的引信,民眾沸騰了,他們打死了豐大業和他的助手,沖進教堂展開了一場殺戮。十個修女、兩個教士、兩個法國官員、兩個法國平民喪命,教堂和育嬰堂被燒毀。但這并沒有平息人們的憤怒,接下來的幾小時,騷亂仍在延續,三個俄國商人被殺,四座英國和美國教堂被毀,三十多名中國教民被殺。

這就是“天津教案事件”。

“天津教案”之最終解密

當時,舉國上下普遍認為這是“愛國的正義行動”,出手的民眾是“民族英雄”,大家堅信能激起如此多人憤慨的事情絕不會是捕風捉影,外國人一定是干了不法的行為。

政府不敢管民眾來管!反對任何退讓!反對任何安撫!這就是來自民眾的聲音。

憤怒的不只民眾,還有列強,他們認為自己的國民死得太憋屈。相關列強把艦隊開到了天津,并派出使者向慈禧母子提出強烈抗議,要求懲罰兇徒,賠償損失,不照做就開戰!

慈禧母子夾在洋人與民眾之間,左右為難。因此,如何處理這個事件,成了考驗慈禧母子執政能力的一項重大課題。

此時慈禧想到了曾國藩。畢竟天津屬于直隸總督的管轄范圍。她對曾國藩說:曾愛卿,這滿朝文武,就屬你辦事我最放心,我

就把這件事交給你處理,不過我送你一句話:“持平辦理,順民情而維大局。”

既要不失去民心,又要不得罪洋人,難哪!

可曾國藩有選擇嗎?沒有!

曾國藩帶著慈禧的最高指示來到了天津。

他打開卷宗,開始審查整理案件。在這個并不熟悉的地方,他動用了所有能用的資源,在孤燈下艱難地工作,經過半個月的努力,他最終完成了這件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

1870年7月21日,曾國藩頂著群情洶涌的壓力,據實上奏慈禧《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奏折回答了三個問題:

一是教堂墓地埋葬的那些兒童的由來。

這一年是災荒之年,瘟疫流行,許多家庭無力養活孩子,家長就將孩子丟在道旁或直接扔進河里,許多孤兒便只能自生自滅。

后來,育嬰堂的修女、教士發現了孩子們,但他們大都已奄奄一息。這些孤兒被收留進教堂后,一部分孩子患病不治,死了之后教堂就送出去埋了。有些埋藏的位置較淺,就被野狗給刨了出來,“胸腹皆爛,腸肚外露”、“挖眼剖心”之說由此而來。

二是武蘭珍口供的蹊蹺。

有人的地方就有黑社會,天津當地有個民間黑社會組織叫“水火會”,首領叫徐漢龍,徐老大手下有七八百個古惑仔,這些人平時的娛樂活動主要是“替天行道”,代替政府私設公堂,審理案件,隨意處決他們所懷疑的人,“懲惡揚善”。

這個武蘭珍正是水火會“修理”過后交給縣衙的。曾國藩后來發現武蘭珍身上“跪傷”、“棒傷”和“踢傷”成片,那份蹊蹺的供詞其實是屈打成招的結果。

三是“教案”的深層次原因。

其一是教堂自身的問題。

在老百姓眼中,教堂神秘兮兮的(終年緊閉,過于秘密,莫能窺測底里),人們對于透明度不高的神秘之地總會有一些妄自猜測。而且教堂也表現得很酷,根本不出面解釋。所以教堂與老百姓就被人為地隔作了兩個世界。當老百姓根本不能理解教堂推出的慈善項目(收留被遺棄的病重孩童為其洗禮)的時候,自然會懷疑教堂殘害兒童。

其二是心理落差。

經歷了鴉片戰爭的中國人從八荒六合、唯我天朝獨尊的優越地位驟然跌落到唯洋人之命是從的屈辱之境,仇洋之心日益洶涌。

其三是教會藏污納垢。

百姓中有信洋教的,也有痛恨洋人不信洋教的。不信洋教的百姓由于痛恨洋人,自然很鄙視信洋教的百姓。問題是信洋教的教民中有少數地痞流氓,仗著洋人的勢力欺男霸女,尤其熱衷于誘拐小孩、誘奸婦女。一旦這些敗類被告到官府,官府卻總是因為這些人的洋人背景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搞得干群關系非常緊張。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與洋人的矛盾就如同干柴烈火,一點就著。

不管如何,“天津教案”的起因是不折不扣的謠言。

好在這一年的8月,曾國藩的主要對手法國人被突然爆發的普法戰爭(法德戰爭)弄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精力去顧及死在遙遠東方的國民。

曾國藩跟洋人一番討價還價之后的處理方案是這樣的:以命換命,殺掉為首的煽動者;向各國賠銀五十萬兩;派遣專員去法國“謝罪”。唯一堅決不讓步的是不讓相關官員抵命,譬如知縣劉杰以革職充軍了事。

不談曾國藩的處理結果是否公允,但這種處理方案,注定了曾國藩的結局——“賣國賊”的罵聲洶涌而來,彈劾他的奏折如雪片一般,均欲殺之而后快。

短短幾個月,就毀掉了曾國藩數十年積聚的聲名。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可嘆。

遠去的真爺們兒——曾國藩

鑒于輿論洶涌,慈禧找來了曾國藩:曾愛卿,群情洶涌啊!現在船上載有我、皇帝和愛卿三個人,船上人太多了,得有一個人跳下去……

曾國藩說:太后和陛下當然不能跳,微臣跳。

慈禧略微有點小感動:愛卿深明大義,哀家甚感欣慰,這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你是不能做了,剛好現任兩江總督馬新貽被人給刺殺了,就委屈你去做兩江總督,順便把這個案子給查清楚吧!

曾國藩平靜地接受了安排,回到了戰斗過多年的地方。

不過慈禧并非全然絕情,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留給了他的得意弟子——圓滑而機智的李鴻章。

李鴻章這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從此權傾一時,謗滿天下。

李鴻章再度出場之前,請看他的名片:

姓名: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

別名:在家里排行第二,又稱李二

籍貫:1823年生于中國安徽合肥

星座及血型:A型水瓶,理想又保守的矛盾體。內心世界極為錯綜復雜,外人很難理解

主要成就:滅太平天國;搞洋務;建北洋水師;簽訂不平等條約

名人社會關系:老板慈禧,老師曾國藩,徒弟袁世凱、盛宣懷,曾外孫女張愛玲

最喜歡做的事:做第一

長亭古道,秋風蕭瑟,長衫獵獵作響。

曾國藩看著送行的李鴻章——這個三十年前跟隨自己做學問的一介落魄青年,這個十二年前還是自己幕僚的人,這個一起渡過時艱、歷經考驗的人——不得不感嘆,如今年華逝去,大浪淘沙,留下的這個人絕不僅僅是他的學生,也是他的朋友。

于是他注視著他的這個朋友,深情地說道:你天資聰敏,但官場險惡,仕途坎坷,望你好自珍重,若到艱難之時,牢記此“隱忍徐圖”四字真言,用心領悟,必可轉危為安。

李鴻章眼眶噙滿了淚水,點頭稱是。

他果然牢牢記住了老師的這番叮囑,并在之后的歲月里把“隱忍徐圖”四字原則煉化為“內需變法,外需和戎”的八字方針。這八個字大概就是說要和列強搞好關系,盡最大努力求得和平的發展環境,不要因小失大,而要贏得時間來改革、發展自己。

應該說,這是一個有遠見也很正確的外交方略,與如今的共和國一心求發展的策略如出一轍。

不過,再好的策略,沒有正確的執行,那都是鏡花水月。

接下來的三十年中,李二“和戎”的方式不大理想。他的選擇是:以夷制夷、妥協退讓。也就是說,要么寄希望于列強調停,狗咬狗,譬如讓俄國人與日本人互咬,結果是前門驅虎后門進狼;要么被迫簽一些不平等條約,希圖換取發展的空間和時間,結果是背上賣國賊的罵名。

當然,這是未來的事情,暫且言歸正傳。

無論時局多么艱難,形勢多么險惡,曾國藩都挺了過來,可這一次不行了,因為無論怎樣的一腔赤誠、無論怎樣的披肝瀝膽,他內心也承受不了被世人當做賣國賊的苦楚!

很多人過得不快樂,是因為太過敏感。像有些人常常因為別人一句話、一個評論就生一個月氣,嚴重的就成了馬加爵:因為別人不請自己吃飯就郁悶得要殺人。

曾國藩也不快樂,因為自己的秉公處理、自己的一片丹心換來的是聲聲罵名。

這樣的結局讓這位鐵骨錚錚的真爺們兒也難以承受,他的身體狀況急劇衰落。一年多后,1872年3月,曾國藩在郁悶中病逝,結束了風雷激蕩的一生。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百年后的今天,無數浮華散去,曾國藩已被歷史平反。他勇敢無畏、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正所謂德才兼備者。更關鍵的是,他的經歷和著作影響了一大批人尤其是湖南人,從而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作為一名品行、才能、影響皆過人的不世出之奇才,曾國藩理應被世代傳誦。

容閎

曾國藩去,李鴻章來,但“天津教案”的影響并沒有就此結束。

1870年年底的一天,一個溫文爾雅的年輕人來到了李鴻章的家,他叫容閎,美國耶魯大學畢業,是中國史上留學美國的第一人。

容閎對李鴻章說:是您的老師曾國藩推薦我來找您的。

隨后,容閎對李鴻章說出了他的來意:我覺得幾句謠言都能導致“教案”這樣的大災難,是國人的愚昧無知導致的大不幸,而要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唯有教育救國!以我在美國留學七年的經驗,我認為有必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借西方科學影響民智,使這個陳腐的古老帝國變成由朝氣蓬勃的文明少年主宰的新中國。

說白了,容閎認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而且目前最適合的方式還是精英教育!

容閎說完之后,就靜靜地等待李鴻章的回應。他對李鴻章有信心,他堅信現在的這些朝廷重臣之中,李鴻章是最開明的一個,這正是他來到這里的原因!

李鴻章的思緒飄得很遠:我今年已經48歲,老天給我的時間不多了。一介書生尚有如此宏大的志愿,我又畏懼什么?我本一無所有,經過多少的艱難險阻才走到今天,難道就不能放手一搏嗎?

李鴻章認可了年輕人的想法。于是,兩人聯手爭取,在費了幾個月的口舌之后,慈禧母子終于批準了這個“選派幼童赴美留學”的計劃。

1872年夏天,上海。

容閎率領第一批幼童踏上了赴美留學的艱辛之路,拉開了改革的大幕。

歷史無獨有偶,一百零六年后的中國再次改革時,也同樣選擇了把第一批留學生遣往美國取經。

從1872年開始,三年間一共有一百二十名幼童告別父老,走向了吉兇難測的未知道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后來都成了引領中國改革之人,譬如詹天佑、唐紹儀、蔡廷干……

留學時代開始了,李鴻章的行動也開始了。時不我待,作為北洋大臣,他要加快“自強求富”的洋務改革步伐!可是選一個什么樣的突破口呢?

未來的首富——盛宣懷

李鴻章的幕僚之中,有一個28歲的年輕人站了出來,給他出了一個主意:開辦上海輪船招商局。

這個年輕人叫做盛宣懷。

盛宣懷,江蘇常州人,字杏生……號補樓……為什么用省略號,因為他的字和號實在是太多了,多得估計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其實又不是通緝犯,干嗎老改名,很令人費解!

不過盛宣懷還算好的。據知,在晚清民國時代,“沒事整天改名排行榜”的冠軍應該是李叔同,也就是那個寫“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弘一大師,他一輩子用過的名、字、號有二百多個,真真奇人也,也不知道大師怎么想的。

盛宣懷這個人,自稱是明朝大將盛庸之后,據查證確實屬實。不像后來有一個叫岡村寧次的日本人,自稱是明朝開國大將徐達的后代,非常不靠譜!

要說常州,真是一個盛產考試猛人的地方,僅明清兩代就出了近二百個進士。不過這塊福地并沒有庇佑盛宣懷,他在22歲時才考中秀才,要放在現在,充其量也就是一個重點高中畢業的學歷,而普通人22歲都已經大學畢業了。

盛宣懷的表現充分詮釋了他不是一塊考試的料。不出所料,接下來的歲月里,他多次嘗試考個舉人,都以失敗告終。萬幸,盛宣懷是個明白人,知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考試中舉之路不適合自己,于是他選擇了另一條路。

1870年,26歲的盛宣懷走了一些關系,去做李鴻章的幕僚。

在別人看來,盛宣懷不過是一個文憑較低、長得比較精神的小伙子而已,但李鴻章的眼力很毒辣,一眼看穿了這個年輕人的特點所在:喜怒不形于色,很有城府,值得大用。

接下來的兩年中,盛宣懷表現出了自己與普通年輕人不一樣的一面:沉穩內斂,多謀善斷,八面玲瓏,熱心仕途經濟。

盛宣懷從軍營秘書干起,不到兩年,28歲不到的他由李鴻章推薦升為知府。這可是從四品的廳級干部,相當于市委書記。

一名高中生,兩年爬上市委書記的位置,這能說明什么問題?

這說明人家特別有本事,后臺也特別硬。

洋務時代

前面說到,就在李鴻章為從哪里入手掀起洋務運動高潮而頭疼不已時,有經濟頭腦的盛宣懷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在上海開辦輪船招商局。

盛宣懷分析說:在上海,航運是最賺錢的行業,而且現在航運百分之八十的市場都在洋人手中,如果經營得當的話,既能賺錢又能從洋人手中奪回相當的利益,何樂而不為?

李鴻章承認他說得有道理,但反問了他一個問題:需要的啟動資金可不少,從何而來?

盛宣懷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方案——《輪船章程綱領》,并解釋道:雖然朝廷兩袖清風,給不了咱們多少銀子,但還有一樣東西可以用,那就是權力,權力就是第一生產力。我們這個招商局只需要朝廷給予政策支持,運營的資金則靠民間商人集資,年末結算,返給朝廷分紅作為報答,朝廷肯定會答應。我給這種打著國有旗號實質民間經營的形式取了一個名字,叫“官督商辦”。

盛宣懷的一席話讓李鴻章大為吃驚。他雖然知道小盛是個人才,但此時也不得不重新認識一下眼前之人: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才,是大才,日后必有大成!

就這樣,第一個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第一個純華人的股份制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正式登場。

但是招商局的第一任領導并不是盛宣懷,他還太年輕了,才28歲,不足以服眾。李鴻章選定了民間著名商人唐廷樞為督辦、徐潤為會辦,大概相當于今天的經理、副經理。幕后老板自然是李鴻章。

雖說盛宣懷在招商局的職位也就是幫辦,相當于經理助理,但在李鴻章的支持下,他的地位可不低,從決策到執行他都有相當的話語權。

之后,李鴻章在慈禧面前不斷進言,朝廷也給招商局開起了小灶,一份接一份來自朝廷的紅頭文件幫助招商局減稅、招徠業務、打壓對手。

負責執行的盛宣懷也不負眾望:招商局作為中國洋務企業的一面旗幟,只花了三年時間就奇跡般從洋商那里分回了一千三百余萬兩白銀的市場份額。接下來幾年,招商局又大肆收購外國企業,甚至包括美國的旗昌公司,不久之后,市場份額已經占了六成多,基本上壟斷了航運市場。

李鴻章與盛宣懷的成功證明了一個規律——在權力面前,資本一旦低下那高傲的頭顱,資本與權力就能永享魚水之歡。

幾年后,招商局副經理徐潤先生被查出有經濟問題:挪用公款十六萬兩去炒房地產,結果全賠了,沒有銀子堵漏洞,東窗事發。于是乎,徐潤被“雙規”,請去坐局子,唐廷樞也身負連帶責任,被轟出去坐了冷板凳。

在“反腐”的名義下,盛宣懷終于當上了招商局的督辦,從此在這里扎下了根。

盛督辦除了繼續實施壟斷經營外,與唐、徐二人主持招商局時明顯不同的是,上海輪船招商局的發展道路轉向了對外多層次、寬領域的投資,投資的對象包括煤礦、紡織、鐵廠、銀行、鐵路等領域,幾乎囊括了晚清時期所有的洋務行業……

當然,盛督辦也從中獲取了巨大的好處。這個在招商局以技術股投入的大清干部,直到去世都是招商局的最大股東,并因此躋身中國的頂級富豪行列,個人財產高達數千萬兩白銀。

就在盛督辦大刀闊斧地將輪船招商局從私有改造成為國有的同時,日本政府則將其最大的國有輪船企業——長崎造船所以驚人的低價轉讓給了民間商人巖崎彌太郎。長崎造船所后來的名字叫做“三菱”,也就是如今的商業帝國“三菱”。

改變孫中山等人一生的《盛世危言》

從輪船招商局起,歷史就這么把李鴻章、盛宣懷安排在了一起,讓他們成了絕妙的洋務搭檔!兩人的成績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未來的幾十年間,師徒兩人創造了無數個第一:

第一個官督商辦企業——輪船招商局。

第一所近代軍校——天津水師學堂。

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又稱北洋武備學堂。

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第一所工科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

第一家電報局——天津電報局。

第一家商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

第一條鐵路。

第一座鋼鐵廠。

第一座機器制造廠。

第一家西醫院。

第一家中國紅十字會。

……

基本上這就是近代中國的軍工業體系。

看起來,貌似這些事情做起來也沒有什么難度嘛!

你這么想就錯了!看起來容易的事情,做起來未必簡單。你不知道李鴻章在干這些工作時,面臨多少的困難,有多大的阻力,這些困難和阻力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的!

比如,拉電報線、修鐵路,實現信息化,多好的事情!但是清朝大批中央或地方干部都把電線跟忠不忠、孝不孝聯系在一起:電線埋在地下,電流通過會驚動祖墳,讓祖先的亡靈不得安寧。不讓修鐵路也差不多:機車轟鳴的聲音會打攪死去的祖先休息,對祖先不好是為不孝,不孝就不可能忠。

李鴻章也理解這幫死腦筋:畢竟閉關鎖國幾百年,改革開放沒幾天,思想意識哪能一下子跟上改革開放的腳步。

但是,理解歸理解,思想工作還得做。李鴻章下了很大的功夫、花了很多的時間來說服這些愚昧的同事,保證他們不瞎搗亂,只有在解決這些在你我看來不可想象的荒唐問題之后,才能開展工作。

李鴻章的成績來得太不容易了!

李二先生由于主張改革而捅了無數馬蜂窩,也招來無數無端攻擊,他遭到破紀錄的八百多次彈劾就是證據。就在這種困境下,李鴻章還堅持搞洋務運動。當然,也正是這種堅持成就了他,成就了他在晚清無敵于天下的政治資本和威名。

與此同時,也成就了他的徒兒盛宣懷——盛宣懷成了“中國商父”。

后來,有一個姓胡的優秀企業家不服氣盛宣懷,因為他同樣有過硬的本事,也同樣有強硬的官方背景——胡總是左宗棠的跟班,于是他決定挑戰盛宣懷。但是,胡總的智力和靠山稍遜一籌,挑戰失敗:企業倒閉,負債累累,家破人亡,在落魄中結束了一生。這個胡總的大名叫做胡雪巖。

從本質上看,盛宣懷更像一個徹底逐利的商人,而不是一個政客,他通過官商的身份牟利,挖了不少清王朝封建主義的墻腳。譬如,盛宣懷修了兩千一百公里鐵路,總共借了一千零六十五萬英鎊的貸款,吃回扣百分之五,折合白銀四百四十萬兩。不過在貪污已成常態的晚清,盛宣懷撈錢之余還能為國為民做點實事,勉強可以算作一位好公仆。

他的助手鄭觀應把他們一起辦洋務的艱辛與心得寫成了一本書,里面也提到了一些關于君主立憲、開議會、辦報紙、言論自由和新式學校的內容,叫《盛世危言》。

后來,孫中山、毛澤東都很認真地看完了這本書。甚至可以說,正是這本書催生出了這兩名逆天級別的革命人物。

孫中山讀了這本書之后,寫了一份叫《上李傅相書》的“改革論文”給李鴻章,沒想到石沉大海。孫中山顯然將這看作了李中堂的傲慢,心想我本來是想報效朝廷的,結果你不給我機會,那我就推翻你!因此孫中山來到美國檀香山(夏威夷),創建了“興中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子洲县| 扎兰屯市| 锡林郭勒盟| 宜川县| 东兰县| 徐水县| 南京市| 监利县| 瓮安县| 龙州县| 上饶县| 贵州省| 丰都县| 墨竹工卡县| 晴隆县| 余庆县| 井研县| 康定县| 湘乡市| 宁陵县| 潢川县| 揭东县| 光泽县| 鸡泽县| 平罗县| 渭南市| 抚顺市| 深圳市| 万荣县| 广河县| 安宁市| 报价| 贵港市| 商都县| 桂平市| 红河县| 修文县| 东源县| 八宿县|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