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孔子之后,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義利思想,并對儒家思想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后世的人們尊為“亞圣”。
孟子,鄒國人,即現在的山東省鄒城。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雄辯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曾受業于孔子的嫡孫子思的弟子。
孟子特別推重“義”。他在《魚我所欲也》開篇即用一個比喻,表述了他“舍生取義”的思想:“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意思是說: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者不能同時都得到,那么,我會舍掉魚而選擇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我就舍棄生命,而選擇大義。
顯然,在生命與“義”的天平上,孟子是向“義”傾斜的,甘愿“舍生取義”。
孟子主張“舍生取義”,不是因為他認為生命不重要,而是因為他認為世間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這就是“義”。他曾經說道:
有比生命更重要更值得傾情更值得獻身的,我就會放棄生命;有比死亡更可惡更令人痛恨更令人惡心的,我就會選擇死亡。
可見孟子把“義”看得太重要了。
孟子的“義”是什么呢?他打了一個比喻:“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子思(前483年~前402年),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后人尊他為“述圣”。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意思是說:一筒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來,得不到就會死去,如果有人不顧你的尊嚴有辱人格地呼喚你給你吃,即使是行路餓極了的人也不會接受的;有人用腳踢你踹你再給你飯吃,你就是討飯的,這樣的食物你也會拒絕。
“義”是和人格尊嚴一樣的東西,或是比人格尊嚴更重要的東西。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大義。而對于執政者來說,義就是仁義治國。在治國方面,執政者更應該重義輕利。
孟子為了推行仁義治國的主張,他奔波于各國,“以身任天下”的大義之志,向世人展現了“寵不驚而辱不屈”、“生死當前而不變”的仁義情懷。
孟子曾經到中原大梁的魏國推銷自己的仁政主張。魏惠王跪在案子后面,兩鬢斑白,問孟子道:“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么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當時的魏惠王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窮兵黷武的錯誤,沒有認識到國君的責任首要在于“敬天保民”、富民教民。孟子勇敢地、超前地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對于魏惠王的做法自然反感。
孟子大義在胸,是個敢于橫眉冷對的人。所以當即斥責魏惠王說:“你們天天嚷嚷著利,卻不談義!”
魏惠王見孟子不許講利,就發牢騷說:“即使講義,那么我治理國,也算講義的。黃河以南發生饑荒,我就把災民移于黃河以東,這不是義嗎?當黃河以東發生饑荒,我也是如此。我調劑糧食,遷移災民等,鄰國的政治,還不如我呢!”
孟子說:“您這是五十步笑百步啊!您和您的鄰國都不怎么樣。關鍵是你沒有仁政。只有仁者,才能無敵于天下!”
魏惠王也來了精神,說:“請先生教誨。”
孟子給魏惠王提出3條建議:第一是“不違農時”;第二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第三是“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砍伐林木,但不要亂砍濫伐”。
在這三條中,第一條是要求遵照和利用自然規律以發展生產,不在農忙時征兵打仗,也不搞長官意志瞎指揮擾亂生產;第二第三條反對竭澤而漁、亂砍濫伐,是要求合理使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要走一條促進民豐國富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此外,孟子還提出其他具體辦法,比如:在5畝的宅基地旁邊種上桑,50歲的人就可以穿帛了。100畝的自耕地,也不要奪其時,全家幾口就不會餓死了。然后大家聚起來,講孝順的道理,仁義的理念等。
孟子的這些主張,不外乎是安定人民、富裕人民、教育人民的。然而,魏惠王并沒有采納孟子的這些建議,而他的兒子魏襄王也沒有這樣做。
孟子見魏襄王依然像他的父親一樣“不似人君”,就離開了魏國。孟子聽說齊國有一個“稷下學宮”,是個讀書人聚集的地方,于是就前往齊國。
齊宣王(前350年~前301年),戰國時期的齊國國君。他著意文化事業的發展,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到齊國稷下學宮,使稷下學宮進入鼎盛。他用淳于髡、田駢、荀子、孟子等人。曾多次問政于孟子。
此時齊宣王繼位不久,增修了父親齊威王留下的臨淄稷門外的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慎到等76人,都被齊宣王安排在這里講學。這里聚集的名聞天下的學者,達數百人之多。
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孟子對他說:“當國君的關鍵是做仁義道德的表率作用,引導全國人民提高仁義道德水準,全國人都仁義了,國家就大治了。這就是王道。”
齊宣王忐忑不安地問:“像我這樣的人,能修煉仁義,保民而王嗎?”
孟子說:“仁政實行起來,就像撿起一根羽毛,折斷一根樹枝那么容易,您當然可以。上次,我看見您祭祀的時候熱愛動物,不忍看見老牛哆嗦,這是仁心發現啊,這就是君子啊,君子遠庖廚嘛!”
孟子和齊宣王談論了如何施行仁政、不貪戀財物女色、官員管理,以及如何看待當時各諸侯間的戰爭等問題,齊宣王受益匪淺。于是,齊宣王授予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請教。
孟子出門就有好幾百人跟著。孟子受到齊宣王前所未有的禮遇。
齊宣王向孟子學起了仁政,并且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首先對自己的親戚行仁義,把自己的老弟、大貴族田嬰封為相邦。還組建了龐大的王家樂隊,以禮樂推廣孟子的仁政。
孟子還曾奔波于滕國、魯國等諸侯國,與各國的國君或重臣討論以仁治國,如何重“義”的問題,竭力倡導“先義而后利”,培養“配義與道”浩然正氣。
孟子的“舍生取義”道德觀念,是鼓舞志士仁人為民族大義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中,成為了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而能巍然屹立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閱讀鏈接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認為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就帶著孟子搬到了別處。經過3次搬遷,最后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的媽媽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住的地方。
后來,人們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接近好的人和事,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