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墨子堅持苦行為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義利之爭是一個時代命題,也是先秦時期諸子普遍關注的話題。除了孔子、孟子對“義”和“利”的闡釋和親身實踐外,墨子繼他們之后創立了墨家學派,這一學派對“義”和“利”也有自己的認識。

墨子,戰國前期小邾國人。小邾國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滕州。他好學深思,苦讀博覽,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

墨子經過長時間艱苦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義”、“利”觀,即“以德為先”,“身體力行”,實現“兼相愛、交相利”,國泰民安的理想社會。

要實現這一崇高理想,教育就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墨子認為,教育是一種“為義”的活動。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使人認識義的重要性。

當人們意識到行義不但能使自我受益,也可以給整個社會帶來公義,那么人們也就會樂于從事行義的活動了。

有一次,有一個游歷到墨子門下的人,身體很好,思慮敏捷,墨子想讓他跟隨自己學習。墨子對他說:“姑且學學吧,我將讓你當官?!?

用好言好意勉勵他后,他答應學習。這個人學滿一年,就向墨子求官職。墨子說:“我其實不能讓你當官。”

這個人問:“當初你說讓我當官的呀?”

魯 我國春秋時期國名,都城在后來的山東曲阜。于公元前1046年殺紂滅商后,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魯。國名“魯”是武王所賜,意為“像魚兒那樣生活在東夷之海中,用擺尾的方式掃蕩敵對勢力”。魯國于戰國時代為楚國所滅。魯國是春秋時期唯一可以和周使用同規格禮儀的諸侯國。

墨子說:“你聽說過一個魯國的傳說嗎?魯國有兄弟五人之家,他們的父親死了,那個長子嗜好喝酒而不肯出資安葬父親。他的4個弟弟說:‘你出資替我們安葬父親,我們會為你買酒的。’用好話勸勉之后長子安葬了父親。葬后長子就向他4個弟弟要酒。4個弟弟說:‘我們不能給你酒。你安葬你的父親,和我們安葬我們的父親是一樣的,你安葬的哪里僅僅是我們的父親?你不安葬那么人家將會嘲笑你,因此我們勸勉你安葬。'”

墨子最后和這個人說道:“現在你需要行道義,我也需要行道義,哪里只有我一個人講道義的?你不學習,那么人家將會嘲笑你,所以我當初只是為了勸勉你學習。”

墨子不僅僅是注重“義”、“利”觀的教育,把勸學當作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還把行義看得重于一切,“萬事莫貴于義”。

墨子本人曾經止楚攻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吳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但墨子都沒有接受。此“義”舉被傳為美談。

墨子對弟子更是要求用“義”來處理人們的各種利益關系和社會關系,要求其在生死、貧富、親疏面前,必須以“義”為原則做出選擇,即謂:“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

書社 古代的一種制度,就是由25家人組成一個社,叫“立社”,把社里的人名都登錄入冊,謂之“書社”。也可以指按照登記入冊的人口和土地。有點像我們現在的街道或者是街道下邊的一個小組一樣。

墨子曾經使人到衛國做官,去做官的人到衛國后卻很快回來了。墨子問他為什么回來,那人回答說:“衛國與我說話不合。說給我1000盆的俸祿,卻實際給了我500盆,所以我離開了衛國?!?

墨子又問:“如果給你的俸祿超過1000盆,你還離開嗎?”

那人答道:“不離開?!?

墨子說:“既然這樣,那么你不是因為衛國說話與你不合,而是因為俸祿少?!?

高石子 春秋戰國時期人,身份為墨家“墨辯”。是墨子的學生,深受墨子欣賞,曾推薦去衛國做官,官至卿。后因衛君不用獻言,放棄俸祿回到齊國跟隨墨子。高石子品行純潔高尚,堅持正義,不為功名利祿所動的崇高的氣節,被墨子贊為“為義背祿之人”。

墨子接著說:“世俗的君子,看待行義之人還不如一個背粟的人?,F在這里有一個人背著粟,在路邊休息,想站起來卻起不來。君子見了,不管他是少、長、貴、賤,一定幫助他站起來。為什么呢?說這是義。現在行義的君子,承受先王的學說來告訴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喜歡不實行行義之士的言論也罷,卻又加以非議、詆毀。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義之士,還不如一個背粟的人了。”

后來,墨子又派弟子高石子到衛國從政。衛君給予高石子優厚的俸祿,安排在卿的官位上。高石子3次朝見衛君,每次都詳述墨子的治國方略,衛君只是點頭稱好,卻不采納實行。

因此,高石子辭官回去,向墨子匯報說:“以前先生講過,天下無道,仁義之士不該處在厚祿之位?,F在衛君因老師您的緣故給我很高的待遇,我不愿在那里貪圖俸祿和官位?!?

墨子聽了很高興,就對得意的大弟子禽滑厘說:“背義而向往俸祿的人很多,拒絕俸祿而向往義的人很少。高石子就是為義背祿之人?!?

從墨子對高石子離衛的舉動大加贊賞并悉心勸慰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看出墨子“義勝于利”的價值觀和“從道不從君”的思想。

墨子除聚徒講學、組織團體之外,還周游列國。有一次,他的弟子問他:“先生見到各國之君說什么呢?”

墨子答道:“每到一國,必須選擇那些急需的事先講。國家混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窮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喜好聲樂沉迷于酒色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搶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

墨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四處奔走,“上說諸侯,下教民眾”,席不暇暖,摩頂放踵,東北游齊國,西游衛國和鄭國,南游宋國、蔡國、楚國和越國。

有一次,墨子從魯國到齊國,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對墨子說:“現在天下沒有人行義,你何必獨自苦行為義,不如就此停止。”

墨子說:“現在這里有一人,他有10個兒子,但只有一個兒子耕種,其他9個都閑著,耕種的這一個不能不更加緊張??!為什么呢?因為吃飯的人多而耕種的人少?,F在天下沒有人行義,你應該勉勵我行義,為什么還制止我呢?”

墨子曾經多次對弟子講解義與利的關系。他說:“義,利也,萬事莫貴于義。”為義就是要“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作為衡量價值高低的標準。要“兼相愛,交相利”,做到“兼而愛之,從而利之”。也就是說,為百姓、國家做好事,就是“義”,百姓、國家得到了好處,就是“利”。

墨子用利來規定義的內涵,把仁、義和愛的道德觀念同利益、功利直接聯系起來,表現了義利統一和重視功利的思想。

墨家弟子為“義”卻可舍去一切?!赌印ご笕 酚涊d:

砍斷指頭和砍斷手腕,如果兩者利于天下相同,那就無所選擇了。生和死,如果兩者利于天下相同,那也就無所選擇了。

墨家的貴義精神,既有平治天下的懷抱,也有大俠的義行,更有見義勇為、舍己為人的勇于犧牲精神。這種精神融于墨家學派的深層結構之中,并在其中薪火相傳,代興不輟,對中華民族優良品格的形成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閱讀鏈接

墨子小時候,常隨父母在村旁的一片洼地里耕耘,但卻很少收獲果實。有一天,父親對他說:“我是一名農夫,我也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土地留有空白!”

后來,墨子長大了,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終日奔波碌碌。他常常想起父親那句話:“即使沒有收成,也不能看著自己的土地留有空白?!庇谑撬_始選擇自己喜歡的事來做。墨子最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收獲了曾經擁有的那種快樂。不留有空白,不留有遺憾,就能收獲人生的快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阆中市| 通海县| 文昌市| 宜昌市| 郑州市| 寿阳县| 克东县| 周口市| 万全县| 石门县| 城市| 甘泉县| 邯郸市| 长岛县| 平度市| 涟源市| 桃江县| 武宣县| 广河县| 紫金县| 凤凰县| 嘉祥县| 石城县| 福州市| 互助| 鄂托克旗| 汝南县| 洞口县| 广安市| 西安市| 郧西县| 化隆| 惠东县| 寿宁县| 横峰县| 二手房| 武定县| 吉首市| 彰化县| 乐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