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提倡施行仁政的《孟子》

春秋中后期的時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

這一時期,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擴大自己的疆域,不斷地發生兼并戰爭,使得原本分散在各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和財富,逐漸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里。天下也逐漸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諸侯國。

公元前408年,強大的齊國攻破了魯桓公后代孟孫氏的食邑郕城,孟孫氏子孫便分散流落到其他諸侯國,其中有一支遷居到鄒國。

遷居到鄒國的孟孫氏后人中有個名為孟激的人,他妻子仉氏為他生了個兒子,取名軻,字子輿。小孟軻剛3歲時,他父親孟激就去世了,小孟軻的母親靠給別人織布艱辛地撫養著小孟軻。

小孟軻家附近有一個墓地,有一次,有個人去世了,發喪的隊伍經過他家去附近的墓地。小孟軻見發喪的隊伍哭得死去活來,他覺得很有意思,便和幾個小伙伴模仿發喪,玩起游戲來。

孟母看到后,她認為居住在這樣的環境里對小孟軻成長不利,便決定搬到沒有墓地的城里去住。

搬到城里不久,一天,小孟軻見家對面賣鮮肉的小販手提著鮮肉叫賣非常有意思,他便和小伙伴們手拿著蘿卜模仿賣鮮肉小販的叫賣。

孟母看后決定再次搬家,不再跟賣鮮肉的小販為鄰了。想到小孟軻喜歡模仿,這次孟母決定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居住。搬到學校附近后,小孟軻5歲了,孟母就把小孟軻送到私塾讀書。

剛開始的時候,小孟軻讀書非常認真,但漸漸地,小孟軻對讀書生活產生了厭倦的情緒。有一次上課時,小孟軻乘老師不注意悄悄地從學校溜回家,正遇到孟母在織布機上織布。

孟母 孟子的母親仉氏。戰國時人,以教子有方著稱。孟子3歲喪父,靠母親教養長大成人,并成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亞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在我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百家爭鳴 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由此奠定了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各家互相辯駁,又互相影響,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孟母從大清早起來就開始織,這個時候已經織成好大一塊布了。她見小孟軻回來,就問:“你怎么不好好在學校跟老師讀書,回家做什么?”

小孟軻說:“媽媽,我不想再讀書了,讀書沒一點意思。”

孟母聽了非常生氣,她從織布機邊站起來,拿了一把剪刀,將已經織好的布匹一刀斬斷。頓時,已經快織好的布散落了一地,變成了廢料。

小孟軻看到后十分心疼,他不解地問孟母:“媽媽,這布已經快織好了,你為什么要把它斬斷?”

孟母說:“我這么做,就是要你明白,學習知識如同織布,靠的是日積月累,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如果你現在不讀了,豈不是跟這織了一半的布一樣?半途而廢太可惜!”

小孟軻深受震撼,從此以后,他便專心致志地發奮讀書,再也不貪玩了。

孟軻15歲的時候,拜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經過青少年時期的飽學和鉆研之后,孟軻開始在家鄉聚徒講學,逐漸成為了當時最有影響的儒學大師,被人們尊稱為孟子。

儒學 也稱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我國古代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它是中華法系的法理基礎,對我國以及東方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并持續發展的意識形態。

那時候,天下諸侯混戰的情形,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諸侯國為了爭當“霸主”,對內力圖改革,以富國強兵,對外則進行兼并戰爭以擴大疆土,致使人民流離失所。孟子稱這種“以力服人”的強權政策為“霸道”。

當時,士人追求的是“學而優則仕”,士人的學習目的,是憑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參與政治活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因此,孟子在40歲時其學術思想形成之后,他便開始周游列國,以游說諸侯,推行他的“王道”學說和“仁政”主張。

在當時,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要有高深的學問和豐富的知識,更需要懂得用深刻生動的比喻,來達到諷勸執政者的目的。

孟子是當時有名的辯士,一次,他到魏國去見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說:“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您如果要求‘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那么大夫也會要求‘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下面的一般人士和老百姓也都要求‘怎樣使我自己有利’,這必然會使全國上下互相爭奪利益,這樣國家豈不就危險了嗎?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兵車,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兵車,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利’的后面,這些大夫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拋棄自己的父母,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會奪國君的地位。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梁惠王聽后十分慚愧。過了幾天,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抬頭看到天上飛的大雁和原野上奔跑的麋鹿問孟子:“賢能的君主也喜歡這個吧?”

孟子回答:“賢能的君主并不會把這種娛樂當成首要的追求,不賢明的君主即使喜歡這些也沒有辦法欣賞。”

孟子又引用了我國先秦詩歌總集的《詩經》里面《大雅·靈臺》的詩句勸誡梁惠王:“周文王用民眾的力量修建靈臺、挖掘靈沼,但老百姓覺得很幸福,把他的臺叫作靈臺,把他的池塘叫作靈沼。他們高興這里有麋鹿和魚鱉。古代圣君與民同樂,所以才能真正地欣賞享受園、池,就好像《湯誓》中寫到的一樣。”

《湯誓》《尚書》中的一篇。為了一舉消滅夏桀,臨戰之前,商湯發出了隆重的動員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湯誓”。史官記錄這篇誓詞,名叫《湯誓》。《湯誓》分兩段,第一段說明興師征伐的原因,第二段申明賞罰的辦法。

梁惠王又問:“我治理梁國費盡了心力,河內遭了天災,我便把河內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居住,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救濟那里的災民。河東遭了饑荒,我也這樣做。我曾考察過鄰國,發現他們并沒有做到像我這樣愛護百姓。可是,鄰國的百姓并沒有因此而減少,我的百姓也沒有因此而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您喜歡戰爭,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丟盔卸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逃跑了50步,卻去嘲笑逃跑了100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這對不對?”

梁惠王說:“不對!逃跑50步跟逃跑100步本質上沒有區別。”

孟子說:“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漁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遺憾。當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時,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接著,孟子給梁惠王描述了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分給百姓5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50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么,7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70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徭役 在我國古代,凡國家無償征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都稱為徭役。包括力役、雜役、軍役等。它是國家強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起源很早,《禮記·王制》中有關于周代征發徭役的規定。《孟子》則有“力役之征”的記載。

梁惠王說:“我愿意聽您指教!”

孟子說:“請問大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那么,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梁惠王又問:“當年,天下沒有比我們魏國更強的國家了,而現在到了我當政,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也陣亡了;西邊又喪失了河西之地700里,割讓給秦國;南邊又被楚國侵占了8個城邑。我為此感到非常恥辱,希望能早日雪恥復仇,您說我該怎么做呢?”

孝 指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系。所謂“百行孝為先”,這反映出了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同時,孝文化也是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仁、義、禮、智、信等同是我國古代的優秀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孟子回答說:“在任何方圓百里的小國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國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對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提倡精耕細作,及時鋤草,使健壯的青年利用閑暇時間加強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德修養,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長敬上,這樣,即使是手里拿著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擁有堅實盔甲和鋒利武器的秦、楚軍隊相對抗。原因是秦國和楚國侵占了百姓的農時,使百姓無法耕種田地來贍養父母。他們使老百姓的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各自逃散,您如果興師前往討伐這樣的國家,有誰能跟您較量呢?‘實行仁政者無敵于天下。’請大王不要再猶豫徘徊!”

仁政 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儒家認為,統治者寬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爭取民心。

孟子對各諸侯國之間發動的攻伐戰爭導致人民流離失所深惡痛絕,所以,他懷著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一再勸梁惠王要以“仁者”得“天下”,而不是靠發動戰爭爭霸天下。然而,當時梁惠王致力于富國強兵,希望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并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

齊宣王曾經向孟子問:“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并沒有談論過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所以沒有傳到后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您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一天下的王道吧?”

齊宣王問:“那么,怎么做才可以用道德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這就要求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去統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是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在位期間,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嗎?”

孟子說:“能夠。”

齊宣王說:“你憑什么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曾經有人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里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鐘’。您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鐘了嗎?’您說,‘怎么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回答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一大江南北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齊宣王說:“是的,確實有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其實是不忍心看到牛害怕得發抖的樣子,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您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您如果可憐牛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么羊不也是毫無罪過而被宰殺的嗎?試想一下,牛和羊有什么區別呢?”

齊宣王說:“是啊,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有他們的道理。但我真的是不忍心看到牛害怕得發抖的樣子,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您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你之所以要用羊來代替,是因為您當時沒有親眼見到羊被宰殺的樣子。從古至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齊宣王(前350年~前301年),媯姓,齊威王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他在公元前前319年到公元前前301年在位,執政共21年。他招攬賢士,得人而治,也非常注重文化事業的發展。他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齊國到做官,對齊國文化發展影響很大。

之后,孟子又游說于魏、齊、宋、滕、魯等國,但其“仁政”理想均未能實現。隨后,孟子便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論、政治活動和思想學說,屬語錄體散文集。全書共有7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孟子》一書集中地體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與孔子一脈相承,并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這一學說主張統治者要施仁政于民,以德服人,實行王道,反對以力服人,實行霸道;對臣民應減輕刑罰與賦稅,發展農業生產:對百姓應施行道德教化,從而使國家長治久安。

性善說 孟子的學說,孟子提出的一種對人性的一種看法。是在他自己的那套心、性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心、性觀主要有以下兩點內容:第一,它是“道德層面”的心性,不是“情欲層面”的心性。第二,這個“道德層面”的心性具有仁義的內在先天規定性。

孟子認為,一國之君要施行仁政,就要進行“推恩”。仁政的具體措施,有保民、養民、教民等幾項措施,不僅僅要讓百姓生存,而且更要讓他們有教養,這樣就會確保王道仁政。

孟子提出的一套仁政主張,成為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孟子重視民心向背,提出了君輕民貴的口號。孟子認為君主實現仁政,應該以使人民心悅而誠服為目標,國君作出重大決定,應認真聽取國人意見。

隨著儒學在社會意識形態中逐漸確立起統治地位,仁政幾乎成為所有統治者所尊崇的施政目標。另外,《孟子》還具有較強的民本主義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并不是說百姓的地位要比國君的地位高,而是說國君在治國時,如果不照顧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難維持自己的統治。

《孟子》還指出,國家存在的根本不在于“天時、地利”,而在于“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勸誡統治者要與民同憂同樂。

《孟子》中的“仁政”學說,其哲學基礎是“性善說”。孟子認為人性善,把仁、義、禮、智看成是人的本性,是先天固有的,所以人就應該努力地去培養和擴展這些善的本性。

孟子認為: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義合一,居仁由義,是現實的倫理與合理的道德。

從孟子開始,“義”便在道德哲學體系中具有了特別重要的地位,從而形成了儒家以“仁、義”為核心和標識的道德哲學體系。

同時,孟子還將“羞惡之心”提高到“義之端也”,意即提高到“義”的根源地位,也就將羞恥心與道德直接同一,將它當作道德的現實性與道德合理性的基礎。孟子特別強調“恥”對于德行的重要意義。他說:

恥之于大人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還說:

人不可以無恥矣,無恥之恥,無恥矣。

除此之外,《孟子》還非常重視教育對人的影響作用;強調人的自我教育,主張修身養性,“養吾浩然之氣”,以完善自我;書中還教育人們為實現遠大奮斗目標,要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吃苦精神。并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標準。

在孟子所處的時代,政治斗爭激烈,各派學說蜂起。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孟子不得不與其他各類思想與學派進行交鋒,這就使《孟子》中的許多文章充滿了論辯性。

在論辯中,孟子往往巧妙地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采用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回曲折的方式,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

另外,孟子還“長于譬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體生動的形象表現出來,這使得《孟子》一書的文章富于形象性,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君子氣勢浩然是《孟子》一書的另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征。這種風格,源于孟子人格的修養。

孟子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東漢著名的經學家趙岐稱孟子為“命世亞圣之大才”。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后來元代至順初年,元文宗皇帝加贈孟子為“鄒國亞圣公”,尊封為“亞圣”,從此,孟子便與孔子合稱為“孔孟”。直到清末,《孟子》一直都是科舉必考的內容。

閱讀鏈接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么?”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道:“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傳。為了不失信于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绥阳县| 平原县| 岚皋县| 宣威市| 通许县| 云和县| 云南省| 汝城县| 郴州市| 武强县| 河间市| 凤冈县| 大埔区| 榕江县| 遵化市| 沅陵县| 循化| 淮南市| 嘉义市| 库尔勒市| 永仁县| 徐闻县| 池州市| 府谷县| 天气| 安仁县| 砚山县| 通辽市| 塔城市| 阿荣旗| 旬阳县| 筠连县| 林西县| 祁东县| 和田市| 江北区| 老河口市| 孙吴县| 正宁县|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