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為人處世哲學的《論語》

儒家教材 儒家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一起合稱為我國古代儒學“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多少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影響特別巨大。

《論語》、《孟子》分別是先秦圣人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分別出自早期儒家的4位代表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和孟子,被稱為“四子書”。這4部書都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我國研究儒學最重要的文獻。

那還是我國上古時期,人文始祖堯帝傳位給舜時,在帝位交接那一天,堯舉辦了莊嚴而隆重的禪讓大典。堯對舜說:

咨!爾舜!天之厲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這一句話表明,堯已經將天帝的神圣使命托付給了舜,堯告誡舜,要忠于這份神圣使命,并說假如舜辜負了使命使得四海困窮,那么舜將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堯對舜告誡很嚴厲,強調舜對四海的重大責任。

在舜禪讓給禹的時候,舜也同樣采用了這句話。禹最后本來應該把帝位禪讓給一個叫伯益的德高望重的人。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政權日益落入部落首領們的手中了,他們聚集在禹的兒子啟周圍,開始反對把帝位禪讓給伯益,并聯合起來打敗了擁護伯益的力量,最后啟打敗了伯益,繼承了帝位。

于是,啟正式拉開了我國憑借武力進行世俗制度管理國家的歷史大序幕,開創了我國第一個世俗強權的夏王朝。

到了夏王桀時期,年年發生天災人禍,夏王朝對內加強剝削,對外加強武力,結果鬧得眾叛親離。

這時,諸侯王商湯起兵討伐夏王朝,并采用祭拜天帝儀式,非常虔誠恭敬地向天帝宣布: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禪讓 指古代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人,這是一種“擬父子相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制,是我國歷史上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法。就是經過各方部落首領以協商的方式推舉部落最高首領,這反映了我國“五帝”時期復雜的部族政治現狀,是上古政治舞臺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結果。

夏桀 又叫癸、履癸,商湯把他謚號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代君主。他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暴虐無道。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先攻滅了桀的黨羽,然后直逼夏的重鎮鳴條。桀國亡后被放逐。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意思是說,你們只要輔助我,奉行上天的命令討伐夏國,我就要加倍地賞賜你們!你們不要不相信,我是決不會失信的。

商湯巧妙借助祭天儀式,成功賦予了自身天帝代言人身份,并自稱“天子”,表示自己是天帝兒子。

商湯打敗了夏桀,拯救了廣大人民。于是,人民也就對商湯這個自封的“天子”深信不疑。商朝開創了我國將對神的信仰置于世俗強權之上的格局。

由于商紂王時期,商王手握“天命”解釋權,實行武力治國,導致人民開始恐怖天命。這時,地處西邊的諸侯國周族首領姬昌,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仁”,宣告天帝是仁慈的,于是大獲民心,力量也日漸強大。

姬昌的兒子姬發在公開討伐商紂王時,發表了一份宣言: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意思是說,雖然姬發有血緣至親的人,但比不上有仁德高尚的人。百姓如果有過錯,責任全在我一個人身上。

姬發的這些話都是針對商的恐怖可畏的天命而去的。為了消除人民對商天命代言人的畏懼迷信心理,周武王還說了,即使人民有了過錯,上天也只會懲罰他一人。

周武王(約前1087年~前1043年),名姬發,周文王次子。西周王朝開國君主,謚號“武”,史稱周武王。他繼承父親遺志,于公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姬發打敗了商紂,拯救了人民,人民也信賴這個行“仁”的天命代言人,他就是周武王。周武王追尊姬昌為周文王。

為了把天帝神權推向至高無上的位置,周武王經常在泰山進行祭天,好像一切都依據天帝的命令行事。周政權以天帝代言人自居,從而獲得了制定政策的最高權力。

在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姬誦即位,當時由于周成王年幼,就由周成王的叔叔姬旦攝政當國。姬旦,也稱叔旦,因是周代第一位周公,又稱周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

在周公攝政之前,商王朝對于臣服的方國、部落雖加有侯、伯等封號,但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分封制度。沒有系統的控制方案,所以天下的方國時而臣服,時而反叛,使商政權很不穩固。

周公 為我國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也稱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因封地在周,故稱周公或周公旦。他為周朝制定了禮樂等級典章制度,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后來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周公就從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吸取了商代的建制不完備的教訓,開始對分封制重視起來,目的是使之系統化、制度化,并與宗法制度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推廣到廣大地區。這樣一來,一個有別于商的新的分封制便呼之欲出了。

為了鞏固周王朝對分封的各個諸侯的管理,周公從政治及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史稱“周公制禮作樂”。

周公輔佐周成王一共7年,在第六年時,他在洛邑制禮作樂。后來洛陽的周公廟里有個禮樂堂,就是專門紀念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的。禮樂堂位于定鼎堂的北邊,里面有一組泥塑人物群像,再現了周公制禮作樂的場面。

周公發明制定了一整套禮樂制度,頒布給各路“神仙”,并以“禮”來劃分人間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調和該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如此一來,禮樂制度使周政權的國家管理和社會生活和諧起來。

由于周政權把很多人都抬到了神的高度,人民由此日益失去了對“天帝”的信仰。而這一信仰的瓦解,直接造就了一個物質繁榮卻世風日下的春秋時代。

在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壞,國家諸侯割據。面對這樣的社會環境,士人們紛紛思考治國良策,并形成了不同的學說流派,于是,“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了。

早期的百家爭鳴并沒有什么影響力,后來出現了一個叫孔丘的人,人們都叫他孔子,他的言論很具有代表性,在當時影響很大。

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他祖先本是殷商貴族的后裔。周朝推翻商朝統治后,周武王封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為宋,當時宋是夏的都邑。微子啟去世后,他弟弟微仲繼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

禮樂制度 起源于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創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我國整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后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展。

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以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孔子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的陬邑曲阜。

孔子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勇士,叔梁紇夫人施氏一連生了9個女兒,卻沒生一個男孩。叔梁紇為此十分煩惱,晚年便又娶了年輕的顏徵在為妻。顏徵在為叔梁紇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孔丘。

顏徵在 是孔子的親生母親,在顏家排行第三,她18歲時嫁給66歲的叔梁紇為妾。據說,顏徵在生孔子前,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后懷上孔子,故孔子起名為丘,字仲尼。孔子的教育重任就完全落在了母親顏徵在身上,這就逐漸顯現出孔母的家教之優。

據說,孔子降生的這天晚上,有二龍繞室,五老降庭,天樂奏鳴。其實,“二”代表日月,“五”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加在一起叫作“七曜”,古人習慣觀察它們的變化,作為國家行政施治的依據,所以七星又叫作“七政”。為此,人們認為:孔子本人有從政之能,他的學生也都有從政之能,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學問。

孔丘3歲時,叔梁紇便去世了。從此以后,家里生活全靠顏徵在一人支撐著,生活過得十分拮據。孔丘從小就飽嘗到了生活的艱辛,并由此學會了體貼母親。長大成人的孔丘特別注重孝道,除了時代的原因外,也與他的成長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曲阜是魯國的國都,而魯國又是西周周公的封地,由于這個原因,周天子便給了魯國高級別的待遇,西周朝許多典章文物都被周公帶到了魯國。西周末年,社會動蕩,周王室的許多典章文物都散佚不見了,但魯國卻保留了不少,因此,人們常說“周禮盡在魯”。

小仲尼從小就受到周禮的耳濡目染,他與小伙伴們嬉戲時,常把祭祀禮器擺放出來,練習禮儀。日復一日,小仲尼盡情地和小伙伴們玩著這種游戲。這一切,都被細心的母親看在眼里。

禮器 古代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禮器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歷史悠久,主要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與權力。青銅禮器種類數量眾多,工藝精美,最為重要,種類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雜器等。

有一天,母親把仲尼叫到身邊,微笑著問:“丘兒,你長大以后,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嗎?小孩子家怎么天天學禮制呀?”

小仲尼瞪著一雙明亮大眼睛,認真地回答:“娘啊!我長大了,要當個為國效力的好大夫,不學禮制能行嗎?”

母親一聽到兒子有讀書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將兒子摟在懷里說:“丘兒真是娘的好孩子!從今以后,咱家里專為你設學堂,娘教你讀書好嗎?”

“太好啦,太好啦!孩兒謝過母親!”小仲尼說完,恭敬地給母親磕了一個頭。

仲尼6歲的時候,有一天,有位貴族在曲阜南郊進行祭祀活動。他得知后就連忙跑到舉行祭祀的地方,興致勃勃地觀看完了郊祭大典的整個過程。

祭祀結束后,小仲尼意猶未盡,回到家便從屋里找出一些壇壇罐罐恭敬地擺在院子里,模仿剛才在南郊看到的祭禮,按照程序一絲不茍地認真演練了一遍。從此,模仿郊祭便成了小仲尼經常做的游戲。

郊祭 是周代最為隆重的祭典,它原屬于自然崇拜的一種,但到了夏朝時,“天”已由自然屬性的天,轉而為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合一的“天”了。郊天之祭既反映了人們對上天的敬畏,又反映了人們對自己來自何處的根源性追溯。

在母親悉心教導下,小仲尼進步飛快,只用了6天的工夫,就把300多個字學會了。13歲時,小仲尼進入官學學習,當時學生們所學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禮節。15歲前,仲尼學習了一般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但這些根本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

由于家境貧寒,仲尼沒有條件進入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高級學校深造,他就只能通過自學來提高自己的水平。

仲尼勤奮好學,當時社會上要求士人必須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大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他進太廟時遇見什么問什么,表現了極其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有了“子入太廟每事問”的典故。

孔丘17歲時,母親顏徵在去世了。母親離世后,孔丘的生活更為艱難了。迫于生計,他選擇了相禮助喪的職業,也叫喪祝,就是專門為貴族和富裕平民主持、操辦喪事。

按照當時禮制,喪禮儀式是十分復雜的,也頗為講究,尤其是富庶人家的葬禮更是隆重奢華。這種喪祝活動在西周時期主要是由王室和諸侯國的神職人員巫、祝之類擔任。后來,隨著社會發展,神職人員地位開始逐漸降低,并逐步散落民間,成為了專門從事喪祝活動的術士。

從此,喪祝不再是貴族的專利,一部分富裕起來的平民在喪葬禮儀上也日益講究起來,對于喪祝的需要也越來越多。這樣,喪祝便開始成為部分民間知識分子的正式職業了。

孔丘雖然嚴肅認真地從事著助喪相禮的職業,但他卻不滿足于只做傳統的喪祝儒者,他希望把喪祝的禮儀發揚光大,使其成為一套社會規范的禮儀。于是他刻苦學習周禮,很快他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在喪祝活動中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承認和賞識,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了,后來,就連魯國國君魯昭公也開始注意到他了。

魯昭公(前560年~前510年),姬姓,名裯,魯襄公之子,母齊歸,春秋時期魯國第二十四位國君,公元前542年至公元前510年在位。公元前542年,魯昭公即位。公元前517年,魯國因斗雞而發生內亂,魯昭公先后逃亡到齊國、晉國。公元前510年,魯昭公在晉國的乾侯去世,終年51歲。

公元前532年,19歲的孔子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結婚了。婚后第二年,他便有了兒子。

魯昭公知道這個消息后,特命人送了一條大鯉魚以示祝賀。孔子隨即給兒子起名為鯉,字伯魚,以表示對君王賜魚的紀念。

孔子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才華,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承認和賞識,特別是魯昭公賜他鯉魚的消息更是不脛而走,一時間傳遍了魯國都城。于是,便有一些年輕人慕名而來求學于他,并尊稱他為孔子。

正卿 春秋時部分諸侯國的執政大臣兼軍事最高指揮官,上卿兼執政卿于一身,權力僅次于國君。亦有部分諸侯因政體不同,未設正卿一職。由于正卿為要職,終身執掌一國之命脈,權臣代替國君發號施令,容易造成君權下移于卿大夫之手,后被廢除。

不久,在魯國執政的正卿季武子派人前來請孔子,讓他擔任中都宰。

孔子恪盡職守,正直公正,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眾人贊譽。他一面做好本職工作,一面更加孜孜不倦地學習。他越學越感到不滿足,越學越感到自己與古代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此期間,曾點、顏路等青年先后拜孔子為師,做了孔子的學生。

孔子從23歲起便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到30歲時,由于求學的學生越來越多,魯國上卿大夫孟僖子面奏魯國君,請求準許孔子開辦學校教授學生。魯國君答應了。

孔子在闕里的街西邊筑起了杏壇,建成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所民間學堂。由此,開啟了我國私人辦學的先河。

這時,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強調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招收學生的條件極為簡單,只要有人愿意跟隨他學習,在初次見面時略備薄禮,便可成為他的學生。

在教學態度上,孔子認為應該“誨人不倦”;在教學內容上,他注重因材施教,提出對學生要做到有針對性;在教學方法上,他強調啟發的重要性,提出開導學生要把握時機,要等學生實在無法想明白的時候再去開導他,認為如果不讓學生自己努力思考就直接幫助,反而會使學生養成不愛思考的壞習慣。

禮崩樂壞 是對東周時期典章制度逐漸被廢棄的一種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在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領域出現了與周禮要求不相融的局面,這些都反映了周代封建社會正走向解體。

針對當時的禮崩樂壞,在教學過程中,孔子特別強調學生們要加強自身修養,強調做人要正直和仁德,他說: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蕩做事才沒有擔憂。雖然,在生活中,那些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些人只是靠暫時的僥幸避免災禍,遲早要跌跟頭的。

孔子認為,做人除了要正直外,還要仁德,因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并且只要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而且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他對其弟子說:

顏淵(前521年~前481年),曹姓,顏氏,字子淵,名回。他14歲時便拜孔子為師,此后終生陪伴在孔子身邊。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無不尊奉他為顏子。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那么怎樣做才能算仁呢?孔子認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規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周禮,即“克己復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一起討論學問。弟子顏淵向孔子請教:“老師,什么是仁?如何做到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就是做到仁了!”

弟子子路便又接著問:“老師,什么是仁德?怎樣做才算是仁德?”

孔子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德了。”

子貢(前520年~前456年),即端木賜,復姓端木,字子貢,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儒商之祖,后來他做了魯國和衛國的丞相。是孔子72個徒弟之一,也是其中比較有名的徒弟之一,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濟世之才,辦事通達,還善于經商之道,是孔子弟子中首富。

子路說:“老師,假如我當將軍帶兵打仗,讓子貢、顏回做我的校尉,攻城必克,奪地必取,百戰百勝。這樣算是有仁德之人嗎?”

孔子說:“這樣只能算是勇敢的武夫而已!”

孔子認為,“仁”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需要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

六藝 指我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6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春秋時期孔子開私學也授六藝,但此六藝即儒學六經,謂《經》、《書》、《詩》、《禮》、《樂》、《春秋》。六藝現代解釋,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8種技藝。

孔子還認為,還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為了能做到仁,弟子曾子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

除了正直和仁德,孔子又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就是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借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針對當時的諸侯割據和禮崩樂壞,孔子自20多歲起,就開始思考治國良策,也一直希望通過入仕把自己的所有才華用來治理國家,然而卻苦于沒有機會。于是,孔子便把教育當作“安邦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以文教來感化百姓。

孔子31歲的時候,在魯昭公的贊助下,來到周的京城洛陽考察參訪。首先拜見了老子這位高人,老子此時擔任周王室的圖書擋案和文物的保管工作,他熱情地接待了孔子。

老子的年齡比孔子大得多,大概年長40歲,人生閱歷豐富,接觸的文物史料也非孔子所能及,所以,孔子見老子是孔子學問事業上的一個大轉折。

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來學習,為他的好學所感動,不僅指出了孔子內在涵養的不足,還回答了孔子的很多有關古禮的問題。

同時,老子還給孔子引見了擅長音樂的萇弘。萇弘也把自己掌握的有關樂的知識全部告訴了孔子,使孔子對音樂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孔子離開前,老子為他送行,并告誡說:我聽說,有錢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送錢,有學問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贈言。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一下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

老子(約前571年~前471年),又稱李耳,春秋時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老子存世著作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學說對我國乃至世界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這幾句話是:一個聰慧又能深思洞察一切的人,卻常遭到困阨、瀕臨死亡,那是因為他喜好議論別人的緣故;學問淵博見識廣大的人,卻常使自己遭到危險不測,那是因為他喜好揭發別人罪惡的緣故。做人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不該只想到自己;做人臣子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到自己。”

齊景公(約前561年~前490年),是春秋后期的齊國君主。他年幼登基,在位58年,是齊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他親政之初,虛心納諫,認真聽取、采納晏嬰、弦張等人建議,從而使齊國在短短幾年間由亂入治。他的文治武功使齊國得以強盛一時,成為后來齊國強大的基石。

孔子回到魯國,見到自己的弟子,還不住地贊美老子就像天上的龍一樣,見首不見尾,無法捉摸。孔子一生似乎受老子影響很大,孟子至剛,曾子至柔,都沒能像他們的老師孔子那樣剛柔相濟,在矜持中有彈性,在退守中有進取。

公元前517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因仰慕孔子的大名,便派人把孔子請到府上,向孔子請教安邦治國的良策。齊景公問孔子:“請問夫子,做為國君,應該如何治理他的國家呢?”

孔子回答說:“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常’。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每個人都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否則國將不國,政將不政,社會將混亂不堪。而治國的前提在于君主要嚴于律己。如果君主自己正,管理國政就不會有什么困難,如果自己不端正,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別人,其國家也無法治理。除此之外,君主還應該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系,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

賦稅 指田賦及各種捐稅的總稱,依照法律或習俗征收的款項,尤其是指應付給政府的費用。我國古代最初的賦稅是統治者向下屬征取土產、勞役和其他實物。稍后漸變為按丁口征收軍役及軍需品,稱為“賦”;按土地及工商經營征收財物稱為“稅”。賦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齊景公又問:“穩定天下的大計是什么呢?”

孔子答:“實行清明的政治,用賢懲惡,減輕賦稅,助民興業。”

齊景公問:“教育百姓的良策是什么呢?”

孔子答:“用道德感化教育,用禮教加以約束,能使百姓不但有羞恥之心,而且能改過向善。”

齊景公又問:“怎樣才能富國強兵呢?”

孔子答:“從嚴治吏、發展生產、節儉,三者結合是強國的關鍵;從嚴治軍、注重德教、加強訓練,為強兵之本。”

齊景公贊揚道:“夫子所談治國之道言近旨遠,切實可行啊!”

三桓 指魯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和季氏。魯國的三桓起于魯莊公時代。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后,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

自從這次交談之后,齊景公多次召見孔子論政述志。有一次交談之余,景公高興地對孔子說:“我想把尼谿封給你。”

孔子推辭說:“我對齊國沒做出什么貢獻,無功不應受祿啊!”

齊景公說:“你多次為寡人提供良策,這本身對齊國就是一個不小的貢獻嘛!”

公元前516年,孔子來到齊國,這是孔子生平中第一次有記錄的政治活動。這一年他36歲。

那么,孔子為什么跑到齊國來了呢?第一,齊國是當時綜合國力強大的東方大國,孔子希望在齊國做一番事業。第二,魯國內部發生了政變,魯昭公被三桓逐出魯國,流亡到了齊國。孔子因同情魯昭公,也跟著到了齊國。

孔子在齊國聞到了韶樂,這可是舜帝時代的樂曲,孔子對它的評價是“盡善盡美”,沉浸在音樂之中三個月之久,以至于肉吃到嘴里都沒有感覺,感慨道:沒想到,音樂能把人打動到這種程度。”

在孔子的教學科目中,音樂是很重要的一科,他認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說教多了,招人反感;音樂多了則沒有副作用。經孔子整理過的傳統文化,又叫禮樂文化,禮是文化教育,開發人的左腦功能;樂是藝術教育,開啟人的右腦功能。用禮來約束行為,用樂來陶冶情操,這就是人文教育。

孔子原本希望從齊景公這里能夠得到一個從政機會,以便實踐自己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國理想。可是,他在齊國住了一年多時間,不僅從政的希望沒有實現,就連齊景公當面答應的給予尼谿之地的封賞也落空了。

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后來,孔子得知齊國大夫妒忌自己的才能,不但要挾齊景公收回對自己已許下的賞賜,而且還欲加害自己。于是,孔子又重新回到魯國,繼續聚徒講學。

在這期間,孔子一面教導弟子,一面上下求索。他在理論上的最大成就,就是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他的“仁學”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就是對人要尊重、關心和體諒,“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

大夫 我國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秦漢以后,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明清時廢止。

為了實踐“仁”,孔子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己,使自己言論行為都符合禮的要求。對于夏、商、周三代的禮制,孔子最贊賞的是周禮,認為它綜合了夏商之禮的優點。在他看來,周禮不僅繼承了夏、商之禮的許多形式和“親親”、“尊尊”的核心內容,而且大大增加了夏商之禮所缺乏的道德理性精神,把“有德”、“無德”作為遵禮與否的主要標準。

在此基礎上,孔子進一步闡發和弘揚禮的道德性,他用“仁”對禮進行改造和充實,從而把禮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當時,正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伴隨著奴隸的解放和社會各種關系的調整,人的價值和尊嚴越來越受到一些先進思想家的重視。

孔子提出的“仁”實際上就是賦予仁以普遍人人之愛的形式,換句話說就是對所有人,包括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奴隸,都要尊重、關心和體諒。這樣一來,“仁”又成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即所有人都從“愛人”的原則出發,要幫助別人發達起來,不要把自己厭惡的東西推給別人。

當時正是百家爭鳴時期,孔子的言論是百家爭鳴中最有影響的。以孔子為代表以及他的弟子們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倫常關系,成為當時一個最重要的學術流派。

大司寇 先秦的一種官職,西周時期的司寇,是周天子的最高法律裁判者。中央設大司寇,負責實踐法律法令,輔佐周王行使司法權,大司寇下設小司寇,輔佐大司寇審理具體案件。大、小司寇下設專門的司法屬吏。此外,基層設有士師、鄉士、遂士等負責處理具體司法事宜。

因為孔子曾經從事過喪祝,他的學問也是從喪祝發展而來的,而從事喪祝的人需要身著特制的禮服,頭戴特制的禮帽,當時稱之為“襦服”。“襦”與“儒”字同音,人們便逐漸直接稱“喪祝”為“儒”了。于是,人們就把孔子創立的學派也就稱為“儒家”學派了。

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接受了魯國大夫季氏的聘任,擔任了地方官中都宰。一年以后,他擢升為司空,之后又升任大司寇。

在孔子的治理下,魯國國力日益強盛起來,引起了鄰國齊國的警懼。于是,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定公贈送大量女樂寶馬。從此,魯定公成天只顧沉溺于女樂而不問朝政。

孔子勸諫多次卻無功而返。孔子見與魯定公、季桓子等人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知道自己留在魯國也難以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便離開魯國,希望到別的諸侯國實踐自己的治國理想。

離開魯國以后,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輾轉于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去游說那些諸侯王,然而他均未獲得重用。

顛沛流離14年后,年近70歲的孔子被魯國權貴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此時的孔子對仕途已經淡漠了,他便將精力主要用在培養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上了。

孔子從事教育達40多年之久,門生眾多。據史料記載,孔子弟子有3000人,其中才華出眾、品德優良者有72人。

孔子的學生多數來自魯國、衛國、齊國、秦國、陳國、宋國、晉國、楚國、吳國、蔡國、燕國等,遍布當時的許多個諸侯國。

這些弟子都非常尊敬孔子,他們把孔子的思想進行廣泛傳播,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后來,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記錄并整理成了一部書,名叫《論語》,意思是語言的論纂。內容包括孔子談話、孔子答弟子問、弟子之間的相互討論以及弟子對孔子的回憶等。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全書共20篇,每篇由若干段文字組成,多數段落是以“子曰”開頭的孔子語錄,少數段落略有記事和對話。

《論語》每篇的題目都是從該篇首段的第一句話中取兩字或三字而成,因此這些題目跟篇章內容沒有什么聯系。各篇的排列順序也沒有什么講究,每篇內部并沒有統一的主題,前后兩章之間很少有內容上或邏輯上的聯系。

張禹 字子文,漢代經學家,他從小學習《易經》,又深刻研究《論語》,被推為郡文學,后來又做了博士。初元年間,他教授太子《論語》,升任光祿大夫。河平四年,代替王商任丞相,封為安昌侯。永初五年,因君臣不和,皇上用策書免去了他安鄉侯的爵位。建平二年去世,謚號節侯。

《論語》成書于戰國初期,但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其中魯國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有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有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有21篇。

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心研究了《論語》,并根據《魯論語》和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史書《漢書·張禹傳》記載:

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馀家寢微。

《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后遺存下來的《論語》有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錄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有48章。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論語》中,表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點,他對于不同的學生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以及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他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論語》和儒家倫理學著作《孝經》是漢朝初學者的必讀書,一定要先讀這兩部書,才進而學習“五經”,“五經”就是后來的《詩經》、《尚書》、《易經》、《儀禮》和《春秋》。

《論語》自漢代以來,便有不少人注解它,可謂稱得上是汗牛充棟,舉不勝舉。

漢朝人所注釋的《論語》,后來基本上全部亡佚,后來所殘存的,以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注為較多。其他所注各家,在三國時期玄學家何晏《論語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論語集解》中。

后來,我國古代文籍《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就是用的何晏的《集解》和宋人邢昺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還有不少專注《論語》的書,可見《論語》影響的深遠。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孔子思想的精微就集中在書中。全書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作為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在東漢時就被列為“七經”之一。在南宋時,著名思想家朱熹將《論語》和《孟子》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與“五經”并列,成為后來讀書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

一部《論語》,便將孔子及其門生的有限生命融入到了無盡的歷史之中,創造了我國古代光輝的人文主義精神,被后人譽為“天不生仲尼,如萬古長夜”。后人還稱贊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對我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力。

閱讀鏈接

有一天,弟子子路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過了幾天,孔子另一弟子冉有也問孔子同樣問題:“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就去做呢?”孔子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去做。”

弟子公西華看見兩人問了同樣問題,而孔子給他們的答復卻截然不同,實在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有遇事畏縮,猶豫不決,所以要鼓勵他勇敢;子路遇事輕率,不深思熟慮,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伦市| 会东县| 浦东新区| 张家口市| 邵武市| 留坝县| 河北省| 桂林市| 泾源县| 徐汇区| 昔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文昌市| 汉阴县| 海原县| 会理县| 龙江县| 文化| 绥中县| 宁国市| 双辽市| 永宁县| 英吉沙县| 高要市| 清流县| 玉溪市| 安吉县| 阿拉尔市| 连云港市| SHOW| 呼玛县| 清镇市| 广河县| 杨浦区| 安国市| 邵武市| 长沙县| 石嘴山市| 宝坻区| 东丽区|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