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儒家董仲舒與《春秋繁露》
- 古老哲學
- 高立來編著
- 1346字
- 2021-05-28 10:19:13
那還是西漢的時候,河北廣川有一個叫董仲舒的人,自幼在多種文化熏陶中成長。少年時,董仲舒為學異常勤奮,數十年如一日地游學于“六藝”。長大后他不但精通“五經”,義兼百家,多見博聞,而且還特別擅長與人辯論和寫文章,被譽為“通才”!
董仲舒最擅長“五經”中的《春秋》公羊學,他發揮《公羊傳》微言大義,引經論事,甚至用《春秋》斷獄,將經書與現實政治結合起來。
當時,漢王朝吸取秦亡的教訓,崇尚黃帝和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精于儒學的董仲舒雖懷通經治國之才,卻并無建樹。但他并沒有因此消極,而是一方面招徒私授,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推行儒學的合格人才,一方面謹慎觀察現實,潛心研討百家學說,希望構建一個前所未有、兼容諸子百家的新儒學體系,以適應西漢社會大一統之局,以求積極有為之效。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這位雄心勃勃、精力旺盛的少年天子即位后,深切感受到黃老“無為之治”已經不能解決現實的流弊,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學說來解決現實的危機。
于是,漢武帝即位不久,他便一改以前因任自然、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施政方針,他下詔向賢良士子策問古今治道。當時對策者有100多人,董仲舒也在其中。
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劉徹的謚號,西漢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破匈奴,征服西域,開拓了漢朝最大版圖,首開絲綢之路。
董仲舒通過3次向漢武帝對策,從理論上解答了漢武帝所關心的問題,頗得漢武帝賞識。接著,董仲舒又不失時機地向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廣招士子、開辦學校、培養人才的建議。
于是,漢武帝建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選賢才,舉孝廉等,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
公元前121年,董仲舒辭官回家,此后一直居家埋頭著書研學,從不問家居雜事,也不置產業。他總結了自己治學50余年的心得體會,加上對《公羊傳》、《春秋》的研究,寫成了《春秋繁露》一書,凡17卷,82篇。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為闡釋儒家經典《春秋》而著。在書中,董仲舒極力推崇《公羊傳》的見解,闡發“春秋大一統”之旨。
董仲舒認為,自然界的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人世間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權都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這就是“君權神授”的思想。
同時,董仲舒運用陰陽五行學說,將自然界和社會人事神秘化、理論化,建立起“天人感應”論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神學體系。
所謂天人感應,是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董仲舒認為天能夠干預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夠感應上天。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論和“天人感應”論,對“家天下”時期有效防止天子濫用權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春秋繁露》內容反映了董仲舒的整個哲學思想體系,這種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體系,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與影響。
閱讀鏈接
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除了在《精華》中有“大旱雩祭而請雨,大水鳴鼓而攻社”的概述,還有《求雨》、《止雨》的專門章節詳細敘述其儀式的過程。
列于第16卷的《求雨》一章,計1300余字,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儀式也隨之有所變化,介紹可謂詳盡。
后來,這幾乎成為歷代求雨的規范格式,從皇帝到知縣,每遇天旱設壇祭祀時,都要向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當中的《求雨》一章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