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是東周時期,趙國猗氏人荀子是個著名政治家,他受到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學術風氣的感召,慕名而來。
稷下學宮聚集了當時各個學派的精英,荀子度過了較長一段時間的游學生涯,廣泛接觸到了諸子百家的學說,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荀子曾經游歷齊、秦、趙、楚等國,也有長期游學于稷下學宮的經歷,這為他思想學說的形成和成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豐富養分。后來,荀子定居蘭陵,著書立說,課子講學,直至病故。
荀子著述宏富,據載,在漢初流傳的就有300多篇,后來經過漢儒劉向的校讎,最終定為了32篇,而經后人編輯成《荀子》一書。
該書旨在總結當時學術界的百家爭鳴和荀子自己的學術思想,反映了荀子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思想,以及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
在荀子的社會政治思想中,禮是一個核心觀念。他主張“隆禮”,提倡禮治,同時也重法。他說,“禮義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認為禮和法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滲透的。
荀子具有明顯的調和禮法的傾向,也正是因為這樣,荀子強調治民要用兩手,他在主張“愛民”的同時也不放棄刑罰,他說:“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亂莫大焉?!?
劉向(約前77年~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非常有名,其中最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他的作品是古代文化史中的精華,對后世目錄學和分類學有極深遠的影響。
荀子用法充實禮,并沒有喧賓奪主,改變其儒家的基本立場。通過荀子對王霸問題的態度和德治、愛民等主張就看得出來荀子同孔孟一樣,也是崇王道而黜霸道的。
荀子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主要體現為“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職分,應該將其加以區分,并否認天有意志,否認“天命”。
《毛詩》指西漢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輯和注的古文《詩》,也就是現在流行于世的《詩經》?!睹姟访恳黄露加行⌒?,以介紹本篇內容、意旨等。而全書第一篇《關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總序,稱為《詩大序》,是古代詩論的第一篇專著。
認識論是荀子思想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其核心觀念是“解蔽”。荀子認為人的認識開始于感性,是通過人的耳目口鼻等感官與對象接觸而產生的感覺,這就是荀子所謂的“緣天官”思想。
荀子在對先秦諸子思想的批判性總結、“正名”理論以及音樂和詩賦理論等方面也有許多獨到的思考,提出了許多具有啟發性意義的觀點和學說。這些都共同構成了荀子集先秦諸子之大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
由于荀子的學說在秦漢時期儒家經典傳播中有重要地位,所以他的學說很受重視。漢初諸經如《毛詩》、《魯詩》、《韓詩》、《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大小戴《禮記》、《易經》等的傳授,均與荀子及其弟子有關,可以說荀子對漢代經學發展有重要影響。
荀子的學說立足儒家,兼取道、法,旁收百家,形成了一個博大而又開放的系統,建立起自己集大成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如果說我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以儒道互補為主體、以多元并存為特色的整體結構,那么荀子作為一個集先秦諸子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對百家思想的批判性總結和整合,對這種整體結構的形成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的。
閱讀鏈接
有一次,李斯和荀子談論仁義的話題,李斯認為商鞅變法使秦國由弱變強盛,并非荀子所說的仁義、禮制得到的。荀子嚴肅地說道:“你所說的強盛只是一時的利,我所說的仁義才是延至萬世的利。秦國雖然歷經幾世的強盛,卻經常為六國聯合起來對抗自己感到憂慮。你眼中的秦國之強不過是時處亂世、一時的用兵得勝罷了,而沒有把仁義作為根本?!?
此后的歷史發展證實了荀子的預言,秦國統一天下僅僅15年之后,就被天下群雄給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