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周代形成的酒道禮儀

酒之蘊涵酒道興起

西周時期釀酒技術的逐步成熟和酒道禮儀的形成,在尊老重賢的中華傳統中有著深遠的意義。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物質財富大為增加,從而為酒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秦漢統一王朝的建立,促進了經濟的繁榮,釀酒業興旺起來。從提倡戒酒,減少五谷消耗,到加深了對酒的認識,使酒的用途擴大,構成了調和人倫、愉悅神靈這一漢人酒文化的精神內核。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酒風氣極盛,酒的作用潛入人們的內心深處,使酒文化具有了新的內涵。

周成王姬誦執政時,由于他年少,便由周公旦輔政。周公旦勵精圖治,使西周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事業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當時的酒業也迅速地發展起來。

西周釀酒業的發展首先體現在酒曲工藝的加工上,據周代著作《書經·說命篇》中說:“若作酒醴,爾惟曲糵。”說明當時曲糵這個名稱的含義也有了變化。

西周時制的散曲中,一種叫黃曲霉的菌已占了優勢。黃曲霉有較強的糖化力,用它釀酒,用曲量較之過去有所減少。

由于黃曲霉呈現美麗的黃色,周代王室認為這種顏色很美,所以用黃色布制作了一種禮服,就叫“曲衣”,以至于黃色成為后世帝王的專用顏色。

西周時期,有個叫尹吉甫的,他是西周宣王姬靜的宰相,是一位軍事家、詩人、哲學家。他在成為周宣王的大臣之前是楚王的太師。一日朝堂之上,楚王派尹吉甫作為使者向周宣王進貢。于是,尹吉甫就帶上一壇家鄉房陵產的黃酒獻給周宣王。

當時的房陵已經掌握了完整的小曲黃酒的釀造技術,當尹吉甫將房陵黃酒呈上殿后,開壇即滿殿飄香。周宣王嘗了一口,不禁大贊其美,遂封此酒為“封疆御酒”。并派人把房陵這個地方每年供送的黃酒用大小不等的壇子分裝,儲藏慢用。

從此,黃酒不僅擁有了御賜“封疆御酒”的殊榮,還被周王室指定為唯一的國酒。

西周不僅酒的釀造技術達到相當的水平,而且已經有了煮酒、盛酒和飲酒的器具,還有專做酒具的“梓人”。

酒曲 是在經過強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進行保溫,米粒上便會茂盛地生長出菌絲,這就是酒曲。關于酒曲的最早文字是周代著作《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曲糵”。酒曲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

西周早期酒器無論器類和風格都與商代晚期相似,中期略有變化,晚期變化較大,但沒有完全脫離早期的影響,仍以青銅酒器為大宗,原始瓷酒器略有發展,漆酒器品類較商代晚期為多。

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國貴族墓地中發現有漆罍、漆觚等酒器,色彩鮮艷,裝飾華麗,器體上鑲嵌有各種形狀的蚌飾,是我國最早的螺鈿漆酒器,堪稱西周時期漆酒器中的珍品。

為了釀好和管好酒,西周還設置了“酒正”、“酒人”等,以此來掌酒之政令。同時還制定了類似工藝、分類的標準。周代典章制度《周禮·天官》中記載酒正的職責:

酒正……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五齊”是釀酒過程的5個階段,在有些場合下,又可理解為5種不同規格的酒。

“三酒”大概是西周王宮內酒的分類。“事酒”是專門祭祀而準備的酒,有事時臨時釀造,故釀造期較短,酒釀成后,立即就使用,無需經過貯藏;“昔酒”則是經過貯藏的酒;“清酒”大概是最高檔的酒,大概經過過濾、澄清等步驟。這說明釀酒技術已較為完善。

反映秦漢以前各種禮儀制度的《禮記》中,記載了被后世認為是釀酒技術精華的一段話:

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齊,曲糵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無有差忒。

“六必”字數雖少,但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全面,缺一不可,是釀酒時要掌握的六大原則問題。

到了東周時期,酒器中漆器與青銅器并重發展。青銅酒器有尊、壺、缶、鑒、扁壺、鐘等,漆酒器主要有耳杯、樽、卮、扁壺。另有少量瓷器、金銀器,陶酒器則較少見了。

《周禮》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制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周代實行饗燕禮儀制度,這一制度在周公旦所著的《周禮》中就有詳細規定。饗與燕是兩種不同的禮節。饗,是以酒食款待人;禮,是天子宴請諸侯,或諸侯之間的互相宴請,大多在太廟舉行。待客的酒一桌兩壺,羔羊一只。賓主登上堂屋,舉杯祝賀。規模宏大,場面嚴肅。

這種宴請的目的,其實并不在吃肉喝酒,而是天子與諸侯聯絡感情,體現以禮治國安邦之意。

燕禮就是宴會,主要是君臣宴禮,在寢宮舉行。烹狗而食,酒菜豐盛,盡情吃喝,場面熱烈。一般酒過三巡之后,可觥籌交錯,盡歡而散。

在地方一級,還有一種叫鄉飲酒禮,也是從周代開始流行的。鄉飲酒禮是地方政府為宣布政令、選拔賢能、敬老尊長、甄拔長藝等舉行的酒會禮儀。一般在各級學校中舉行。主持禮儀的長官站在校門口迎接來賓,入室后按長幼尊卑排定座次,開始鄉飲酒禮。

豆 我國先秦時期的食器和禮器。像高腳盤,作為禮器常與鼎、壺配套使用,構成了一套原始禮器的基本組合,成為隨葬用的主要器類。用豆之數,常以偶數組合使用。大汶口遺址出土過流行春秋戰國時期的陶豆。開始用于盛放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

在敬酒獻食過程中,首先要飲一種“元酒”,是一種從上古流傳下來的粗制黃酒,以此來警示人們不能忘記先輩創業的艱辛。之后,才能飲用高檔一點的黃酒。

周代鄉飲習俗,以鄉大夫為主人,處士賢者為賓。飲酒,尤以年長者為優厚。《禮記·鄉飲酒義》中說:

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引文中的“豆”,指的是一種像高腳盤一樣的盛肉類食物的器皿。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鄉飲酒的禮儀,60歲的坐下,50歲的站立陪侍,來聽候差使,這是用以表明對年長者的組中。給60歲的設菜肴3豆,70歲的4豆,80歲的5豆,90歲的6豆,這是用以表明對老人家的尊重。

鄉飲酒禮的意義要在于序長幼,別貴賤,以一種普及性的道德實踐活動,成就敬長養老的道德風尚,達到德治教化的目的。周代形成的鄉飲酒禮,是尊老敬老的民風在以酒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中有生動顯現,也是酒道禮儀形成的重要標志,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閱讀鏈接

黃酒是我國漢族的民族特產,從漢代到北宋,是我國傳統黃酒的成熟期。黃酒屬于釀造酒,它與葡萄酒和啤酒并稱為世界三大釀造酒,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釀酒技術獨樹一幟,成為東方釀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事實上,黃酒是我國古代唯一的國酒。周代之后,歷代皇帝遵循古傳遺風,在饗燕之禮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宴會,如元旦大宴、節日宴、皇帝誕辰宴等。地點改在園林樓閣之中,氣氛也輕松活潑了許多。而宴會上使用的酒只有黃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水县| 栾城县| 灵璧县| 农安县| 全南县| 陇南市| 陇西县| 双流县| 鱼台县| 龙江县| 赤城县| 祥云县| 辽中县| 井陉县| 博兴县| 馆陶县| 方城县| 芒康县| 潞城市| 民县| 富顺县| 霸州市| 五华县| 泸定县| 明星| 大丰市| 离岛区| 宁武县| 临江市| 库尔勒市| 芜湖市| 黄石市| 长乐市| 荔波县| 嘉荫县| 贵阳市| 天镇县| 东莞市| 涟源市| 清水县|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