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文明的地圖
  • 張信剛
  • 4590字
  • 2020-12-07 15:58:03

第3章 我看大中東

“大中東”(我將其定義為歐、亞、非交界處附近的地區)是人類文明最早出現的地區,是世界歷史上不同文明沖突與交融最為顯著的地區,也是近年來世界各種矛盾集中表現的地區。

當今的成年人,即使平時不關心時事,也不可能不知道“阿拉伯之春”:突尼斯政權更迭,埃及動亂及政權一再反復,卡扎菲被處死后利比亞分裂,敘利亞內戰造成近千萬人死傷及逃難,也門分裂又遭沙特阿拉伯轟炸,伊拉克的庫爾德地區與遜尼鐵三角地區讓巴格達政府政令難行,索馬里不時發生恐怖爆炸,等等。此外還有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建交、土耳其出兵干預利比亞內戰、美國暗殺伊朗高級軍官、伊朗擊落烏克蘭客機等新聞。各國的政局都不穩定,百姓的生活完全沒有改善。

何為大中東

這些事實讓我們不免把目光聚焦到大中東。“中東”這個詞是西歐人發明的,他們向東去探索比較有興趣的地方,稱近一點的地方為近東,稱遠一點的地方為中東,再遠的地方就是遠東。地球是圓的,所以這是歐洲中心主義的表現。在西歐人的眼中,中國、日本都在遠東。當然,古代華夏民族也把自己所在的地方叫作中國,稱新疆以及其西為西域,稱日本為東瀛。其實,“中東”這個詞的歷史并不久遠,最早是一些“東方學”研究者使用的,至今也不過100年左右。

傳統的中東地區包括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聯酋、卡塔爾、巴林、科威特、伊朗、土耳其,共16國。但“大中東”的概念要更寬泛。比如,從北非一直到摩洛哥地區的民眾都是說阿拉伯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文化上是相近的,所以我也把這些地區歸為“大中東”。從部分歐洲人,比如從法國人的角度看,這一區域在西南方向,再怎么也不屬于東邊。

當中東發生變動的時候,其外緣地區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比如,一旦突尼斯和利比亞發生沖突,馬耳他一定受到波及,雖然其國民大多數是天主教徒。塞浦路斯有60%的人口是說希臘語的東正教徒,我也把它歸入“大中東”。還有希臘,希臘是歐洲文明和整個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但因為地理位置和歷史上的淵源,它跟土耳其以及埃及的命運是很難分割的。當年奧斯曼帝國統治希臘的時候,周邊就是巴爾干半島,比如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地方,所以希臘不可能徹底脫離奧斯曼世界。還有介于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歷來受它們影響的、屬于東方世界的三個國家: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

因此,這里談論的“大中東”不僅包括傳統中東地區16國,還包括中東外緣地區,具體包括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吉布提、索馬里、蘇丹、希臘、塞浦路斯、馬耳他、亞美尼亞、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共15個國家。

這樣,“大中東”一共包括31個國家,其中23個國家人口的主要構成是穆斯林,有20個國家的主要語言是阿拉伯語。因此,說阿拉伯語、信奉伊斯蘭教是“大中東”地區民眾的主要特征。

但是,“大中東”之所以具有紛繁復雜的文化景象,就是因為有些國家不僅具有這樣的特征。比如,最近70多年來,以色列建國,這一由猶太人重新建立起國家帶來“大中東”在歷史、政治層面的新突破。還有幾個國家的民眾以信仰基督教為主。埃塞俄比亞和亞美尼亞的基督教會建立的時間都比羅馬教會要早。

“大中東”地區的特點就是,在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宗教、民族、部落、階級、語言、地域以及國家認同,因此幾乎每個中東人都有多重身份。在一般中國人看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理解的。中國95%的人口是漢族,漢族之間只有方言的不同,并沒有宗教、民族、文字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以中華民族(主要是漢族)的同質性非常高。法蘭西民族和德意志民族的同質性也很高,日本、韓國也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往往很難理解這些“大中東”國家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身份認同,要把它作為研究對象也是非常困難的。

用歷史解讀硝煙

“大中東”是人類文明最早出現的地區,是歷史上不同文明之間沖突與交融最為顯著的地區,也是當今世界各種矛盾集中表現的地區。

從古代到近代,比較強大的帝國都曾經在這里建立商道,并且征收賦稅。在2500年前,大流士在距離波斯灣東岸不遠的地方修建了波斯帝國的王宮。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攻陷波斯帝國,然后繼續征戰到印度河邊上。統治埃及的希臘人——托勒密家族的最后一個傳人,也是埃及人的最后一任王后克婁巴特拉,嫁給了羅馬大將安東尼,但仍然沒有避免亡國的命運。此時在東方的是波斯帝國帕提亞王朝,領土一直延伸到今伊拉克、敘利亞。

波斯帝國帕提亞王朝直接面對的是統治巴勒斯坦和和小亞細亞的羅馬。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國東部建設了一個新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伊斯坦布爾。它在古希臘時代是一個被叫作拜占庭的小村。因此,西羅馬帝國被北方蠻族滅亡后,東羅馬帝國就被后來的歷史學家稱為拜占庭帝國。此時東方是波斯帝國薩珊王朝,雙方爭斗了兩三百年,結果兩敗俱傷。

相對而言,中東地區崛起比較晚的是阿拉伯民族,他們借助伊斯蘭教的力量,很快消滅了波斯、埃及這些古老國家。后來,從蒙古高原一帶興起的突厥人慢慢向西遷移到波斯地區,建立了塞爾柱王朝,之后又占領了東羅馬帝國的地方。這引起了西歐的驚慌,從而使一部分基督徒開始了十字軍東征。

塞爾柱王朝后來被蒙古人打敗。13—14世紀是亞洲大陸交通最為通暢的時代,從亞德里亞海東岸直到朝鮮半島都是相通的。在沒有世界性海運之前,陸上交通是極為發達的。

近代統治這一地區的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統治埃及和阿拉伯半島是在16世紀以后,但此前它已經統治東羅馬帝國的領土長達200多年了。還有波斯帝國薩法維王朝。奧斯曼人與波斯帝國薩法維王朝有時候會為了領土進行斗爭,比如在今伊朗北部有一個叫大不里士的地方,就曾被兩方爭奪,幾度易手。

后來,英國、俄羅斯也進入這一區域。法國進駐北非,于1830年占領了阿爾及利亞。及至二戰后,法國仍認為阿爾及利亞是自己的一個省,堅持不允許其獨立,直到阿爾及利亞人用游擊戰牽制了大部分的法國軍隊后,戴高樂將軍才下決心放棄這個位于地中海對岸的“省”。很晚才統一的意大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對“大中東”的一些地方,如厄立特里亞和利比亞進行過殖民統治。今天的索馬里曾經是法國、英國、意大利三個國家的殖民地。

二戰以后,美蘇兩國在這里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比如,美國建立了巴格達條約組織。以色列于1948年建國之后,與周邊的阿拉伯國家連續爆發了四次大規模的戰爭,阿拉伯國家四戰皆敗,這令它們感到挫敗。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相繼爆發,直到今天還沒真正結束。

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義是在歐洲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刺激下成長起來的,很多阿拉伯人期望把阿拉伯民族統一起來,恢復他們往日的榮光、實力和影響力。所以,無論是信基督教還是信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都對阿拉伯民族主義予以支持。其實,很多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先覺者都是基督徒。比如,在今伊拉克和敘利亞,復興黨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其早期領導人中有很多都是基督徒,薩達姆在世時最后一任外交部部長就是基督徒。但遭遇美國入侵后,伊拉克無論誰掌權,都很難再有基督徒出任外交部部長的情況。

同時,由于伊斯蘭教在8—12世紀盛極一時,當受到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侵凌的時候,伊斯蘭教各派的人自然想到要恢復往日的光輝。其中,溫和派想恢復伊斯蘭社會的自尊和影響力,極端派則認為,凡是不符合《古蘭經》的習慣,比如女人不戴頭紗,都要根除。

近百年來,阿拉伯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及猶太復國主義激烈交鋒,伊斯蘭復興運動、社會主義與民主思潮交相作用。最近的政治動蕩既反映出各國內部的社會矛盾,又是大國博弈的結果,更表現出各地人民冀求通過變革獲得美好生活的愿望。

2011年,眾多埃及民眾在開羅勝利廣場持續聚集,恐怕不是因為意識形態問題,而是出于對自己生活的不滿,出于對當權者的霸道與權貴非法聚財的痛恨。大量民眾面臨失業問題,買不起房子,很難結婚,而在伊斯蘭世界,民眾普遍而言對待男女關系比較嚴肅,如果不結婚就很難有兩性生活。一個正常的人到了一定年紀無法滿足自己結婚或者生兒育女的需求,就會對統治者不滿。

發展的困局和民主之雙刃劍

自從“阿拉伯之春”以來,明顯可見,對當代世界的“大中東”地區,尤其是對伊斯蘭國家來說,中東地區的民主化是把雙刃劍,其實對于西方國家來說也是如此。

除了以色列,其他中東國家(甚至包括希臘)都是發展中國家。有能源的國家當然富有一些,但這些國家到目前為止大體上靠石油和天然氣吃飯。在有能源的國家,真正做事的工人都是外國人,社會階層大致分成五等:一等是王族及其親信;二等是西方大公司的技術人員和經理;三等是本地公務人員;四等是阿拉伯國家,特別是埃及、巴勒斯坦等地的專業人士,如工程師、教授等;五等就是從事底層體力工作的人,這些人占總人口中的大多數,大都來自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到現在為止,這些國家依然沒有充分培養自己的人才,需要時就從外面引進。沒有能源的國家,如也門和厄立特里亞就相當貧窮。

歐、亞、美三大洲和北非與東非的所有地區/國家,包括幾乎所有的“大中東”地區/國家,我都去過。這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變化確實十分之大。其中,東亞各國的改變是最大的,中國的改變尤其突出。東南亞國家,諸如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的改變也很大。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哥斯達黎加、巴西也有一些改變。可埃塞俄比亞、黎巴嫩、埃及這些地方的改變就不那么明顯。埃塞俄比亞今天的農村與50年前的景象并沒有差太多。吉布提于1977年獨立以后還保留了幾千名法國駐軍,海港也由迪拜、美國和中國租用,但當政者沒有把收入用于社會建設。法國駐軍的花銷、海港的租金收入,還有埃塞俄比亞交付的鐵路費用,都沒能讓這個只有不到100萬人口的小國家的多數人免于貧窮。

中東的傳統文化正在受到挑戰。我在埃及的開羅大學待過一個月,當時的助理是一個正在攻讀英國文學專業碩士學位的女孩。有天我問她,你有埃及人、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三種身份,你覺得哪種身份最重要?她說,當然是穆斯林最重要,相比穆斯林,埃及人、阿拉伯人的身份都是次要的。這個女孩的選擇表明,納賽爾時代所提倡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在今天的年輕人中已經不流行了。

中東女性的智力尚未得到良好的開發。女權在伊斯蘭社會看來是個文化問題,但其實它對于經濟發展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社會50%的智力資源都受到限制,那么其總體力量怎么可能充分發揮出來呢?近年來,在也門以及其他地方的反政府示威活動中,有女性也參加了,但她們的這種行為普遍無法得到男性的理解與支持。這類活動依然被認為是男人的事。即使在西化的土耳其社會,清真寺祈禱儀式還是依照傳統,讓女性在后面,人多的話,女性就得在外面。

目前,伊拉克、利比亞都在經歷內戰或存在內部分裂勢力。敘利亞的阿薩德政府雖然沒有如西方國家希望的那樣被“更迭”,但整個國家已經減少了1/3的人口,城鎮里到處都能看到被炮火摧殘的痕跡。

敘利亞的反對派之間是很難達成協議的,因為每個派別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和階級意識,背后還都有為其提供金錢和物資支持的外國力量。這跟100年前的中國軍閥時代有類似的地方,但情況卻比后者要復雜得多。

“阿拉伯之春”一開始,我就不抱樂觀態度,但還是懷著善良的愿望,希望這些國家能慢慢地取得成績。在2011年出版的拙作《大中東行紀》中,我寫道:“希望這是一個嬰兒出生前的陣痛,而不是一個宿疾的痙攣。”時過9年,以長時段的歷史眼光看,我今天仍然持這個態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政和县| 儋州市| 满洲里市| 阳城县| 商丘市| 自治县| 成安县| 五寨县| 左权县| 教育| 涿鹿县| 元朗区| 镇远县| 福贡县| 华蓥市| 台山市| 荆州市| 明水县| 邢台县| 都江堰市| 牙克石市| 陆川县| 女性| 分宜县| 玉田县| 花莲县| 东山县| 错那县| 灌云县| 麦盖提县| 台湾省| 牙克石市| 洪湖市| 岗巴县| 永和县| 商洛市| 凌源市| 蒙山县| 天全县| 民勤县|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