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卻將談笑洗蒼涼: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編
- 姜鳴
- 2740字
- 2020-12-14 12:44:14
自序
晚清歷史如此波瀾起伏,引人入勝,不斷地激發我的研究熱情。
本書獻給讀者的,是我近年所寫的十三篇文章,都環繞光緒朝的歷史展開。起于馬嘉理事件(1875)引發的中英交涉,簽訂《煙臺條約》,清政府向倫敦派出使團,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外關系變化;止于辛丑議和,李鴻章與各國使節進行屈辱談判,最終去世(1901);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時代新生力量,正在醞釀崛起。二十七年間,中國經歷了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諸多關鍵節點、重要細節、人物命運,本書均予以追蹤、剖析、揭示。
在研究方法上,我依然采用自己的習慣做法,閱讀史料和現場踏訪相結合,先使自己建立起歷史的時空觀,并把這種感受,通過文字傳遞給讀者。在寫作規范上,我依然努力使可讀性和學術性得以兼顧,“用論文的規范寫散文,用散文的筆法寫論文”,堅持通俗流暢,也堅持言必有據。
馬嘉理之死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卻被忽視的事件,迄今對于其基本情況的描述都存在錯訛。而在這一事件背后,蘊藏著中國對西方國家的認知,對西方國家制定的近代國家關系的被迫接受,中國駐外常設使團的派遣,以及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與緬甸、印度間國際通道的建立等重要問題。大約從2011年起,我花了很多精力研究這一事件,研讀大量原始資料。還三次前往云南邊陲盈江縣中緬交界處,沿著南崩河、芒允(舊稱蠻允)、盈江、騰沖一線,踏訪馬嘉理從上海經云南前往緬甸迎接柏郎探路隊,又從緬甸返回云南,在芒允附近被殺的現場,感受歷史、邊疆和自然、人文的氛圍,同時形成自己對這一課題的思考和結論。
2012年我去倫敦,特別想看一看1877年因馬嘉理事件致歉,郭嵩燾所率中國使團入駐的波特蘭大街45號的環境,這是中國近代建立的第一個駐外使館。1879年曾紀澤將其搬遷到49號新址,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至今還在使用這個館舍,可謂歷史悠久。1896年,這里還發生過轟動倫敦的“綁架孫中山事件”。我有幸進入中國使館內的“孫中山先生蒙難紀念室”參觀,對于大多數研究者和旅行者來說,這是難得的機遇。
為研究張佩綸遣戍軍臺生涯,我兩次前往張家口市,在堡子里和宣化漫步考察。堡子里是尚未被改造開發的舊城區,1885—1888年張佩綸曾在這里居住。宣化則由從前張家口廳的上級治域宣化府,降格為如今張家口市的一個轄區。2008年我第一次去宣化,還找到宣化府署舊址的石碑,而2013年重訪時,這里已是興泰居民小區,急劇發展的城市房地產,迅速抹去昔日的遺跡,我只能站在舊址,眺望遠處鎮朔樓高大的身影,感受與古人同樣的視野,感受歲月變遷的滄海桑田。
再早些時候,1988年,我曾踏訪李鴻章晚年在北京居住的賢良寺西跨院,我在《天公不語對枯棋》中提及過那次拜訪,不久以后,西跨院就被拆除,改建成為校尉小學的教學樓了。我曾經認為,這里是李鴻章去世的地點。但在去年,我通過研究李鴻章與張佩綸往來書信,發現李鴻章去世的準確地點,是西總布胡同27號。本書發布了這一研究成果。今年初,我去西總布胡同踏勘,這里也被拆遷改造得僅剩一堵紅色圍墻了。
顯然,現場踏訪和田野調查對于歷史研究是很重要的手段方法,但必須趕早,要有一種急迫的搶救心態。
近年來,我還著重運用新公布的檔案、書信,做了甲申易樞研究。1884年4月,慈禧太后罷斥以恭親王奕?為首的全班軍機大臣,啟用醇親王奕參與政務。這是光緒朝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個課題,以往由于史料不足,長期研究不深。而張佩綸與李鴻章的通信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新細節,為了解事件打開了新思路,展現出許多新脈絡。在孫毓汶介入易樞事件上,我運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新近發布的檔案,詳細再現他奉旨離京查案半年的行程;對學術界以往引用翁同龢日記中提及的“濟寧電線皆斷”推論孫毓汶的作用,我通過《申報》,查證出當年確實發生過濟寧電報分局跨越黃河水線故障,因此各種推測均屬過度解讀。我還找到由翁同龢后人翁萬戈保存并捐贈的醇親王在易樞之后寫給翁同龢的親筆信,對于了解醇王在事件中的心態甚有幫助。撫觸原稿,也有一種穿越古今的激動。我還從張佩綸家藏檔案所收陳寶琛信件中,找到易樞前王仁堪不在北京的證據,從而將其從盛昱參奏軍機事件中排除出來。
歷史研究是對古人的思考和對話。這種思考和對話大多數情況下是枯燥的,業內稱為坐“冷板凳”。然而當我們打開思路,其實研究就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比如對醇親王1886年巡閱北洋海軍研究這個課題,我持續關注了二十多年,慢慢積累起當年留下的大批照片、繪畫、詩歌、日記等史料,這次得以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地再現出海軍閱兵的盛況。關于李鴻章去世地點的新考證,我找到的關鍵證據是當年張佩綸與其通信的實寄封,信封上總部胡同的地址,與文獻記錄恰好互證。我在研究晚清官員喜歡飲用的滋補品“保衛爾牛肉汁”時,還買到當下聯合利華公司生產的同款產品進行品嘗,使得我們在味覺上也和百余年前的古人建立起共同感受。而琳瑯滿目的“保衛爾”老廣告,是從國外ebay拍賣網站上找到的,從中可以看出該產品昔日的營銷力度。當歷史變得如此栩栩如生之時,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引人入勝。
和以前一樣,我由于自身公務繁多,這些年的研究,并不追求完成年代史、專門史或人物傳記寫作,而是在光緒朝的大框架里,圍繞某個人物、事件或專題,即興展開。通過這些分課題,逐漸構建起本書的各個篇次。如果加上《天公不語對枯棋》《秋風寶劍孤臣淚》的相關文章,這套《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系列,累計已有五十余篇。以人物論,我寫了李鴻章、張佩綸、慈禧太后、慈安太后、珍妃、恭親王、醇親王、翁同龢、左宗棠、潘祖蔭、寶廷、胡光墉、康有為、譚嗣同、李鳳苞、嚴復、呂耀斗、胡傳、詹天佑、唐國安、賽金花;就事件論,我從不同側面研究了馬嘉理事件、“清流”的崛起和消亡、甲申易樞、中法馬江之戰、中日甲午戰爭、公車上書、中俄密約、辛丑議和、綁架孫中山;就專題史論,涉及鐵路、外交、天文、災荒、西醫傳播、傳染病流行、西式教育、建筑,甚至還包括婚姻、生育、餐飲和滋補品,這些既宏大又細碎的景象交織在一起,從而再現了轉型年代中國社會的變遷。我想,這樣的文章如果積累到一百來篇,我筆下的光緒朝,會和別的作者的表述有別,卻是自己思索、考證的一個充滿細節、充滿張力、起伏跌宕的大時代。
本書的文章,絕大部分曾在“騰訊·大家”上首發,然后進一步修訂和豐富完善。我特別感謝“大家”的編輯趙瓊女士,她的寬容和激勵,對本書寫作幫助甚大。
我還要感謝馬忠文、徐家寧、傅林祥、陳悅、黃顯功、梁穎、王志偉、張鈺翰、張黎源、劉震、吳慧劍、孫濤對本書的寫作和資料收集、圖像處理方面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感謝羅志田、李方、馬忠文對本書所做的推薦,感謝三聯書店編輯孫曉琳、鐘韻對于本書出版付出的巨大辛勞。
最后我還要感謝內人李家玻,是她的支持,使得我的學術研究得以堅持。感謝兒子姜源,他是我的學術助理,也是許多觀點的討論者和文章的第一讀者。
姜鳴
2019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