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自我心理調適技巧100問
- 劉明主編 徐佳 榮濤 劉雨佳副主編
- 2402字
- 2021-08-20 16:08:47
八、防疫工作人員的心理狀態調整

62.怎樣做好死亡患者家屬的心理危機干預?
面對親人的死亡,任何人都不會做好充分準備地接納,對于急性起病或是進展較快的疾病所造成的親人突然離世,家屬可能會出現急性應激反應。對于出現較重應激反應癥狀的家屬,建議交給專業心理危機干預人士去做。
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死亡的患者家屬可能會經歷震驚與否認、討價還價、麻木、抑郁、接受和釋懷等心理階段。患者死亡后 1~3 天,家屬可能會出現否認、討價還價,如“這不是真的”“可不可以不要嚇我,要是能讓您好起來,要我怎樣都行”“要是我不讓您……就好了”。此時我們需要陪伴、傾聽家屬的情緒發泄。
患者去世后 3~7 天,家屬可能會進入麻木、抑郁期,表現為情緒低落,言語、行為減少。此時我們要理解、共情,陪伴死亡患者的家屬。要向家屬這樣表達自己的關切:“我理解您的心情,但生活還得繼續啊。”
7 天后要隨訪、回訪患者家屬,做好善后工作,落實醫保措施、補助等問題,幫助家屬面對、解決這些事情。
63.近期工作忙,別人告訴我的事轉身就忘了,這是毛病嗎?
當前疫情引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作為心理壓力源,對人產生心理影響是必然的,您表現出的“忘事兒”,應該和您這段時間過于勞累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產生的焦慮情緒有關。這種情緒的出現是一種心理問題,但不是大問題,是可以改善的。建議您采用復述、回想等方式強化對具體的、重要的事件的印象,也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做事“慢半拍”,減緩做事節奏有助于您的思考。當然,在這個時候最可靠的方法還是及時記錄重要事情,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64.最近發現自己工作起來思路特別快,出錯也多,好多決定做出后就發現有問題,這是什么問題?
疫情當前,會使一些人出現心理“亢奮”,這種亢奮可能會使人產生局限性思維,這是筒狀思維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會使人做事莽撞、輕率,只關注事件一個點或一小片,難以全面考慮問題,容易導致決策失誤。建議您強化自我思維和決策模板,建立策劃與決策的路線圖,強化策劃、決策的依據性、程序性,把規范、調研、專家論證等因素納入策劃與決策機制當中。
65.近期工作忙,滿腦子都是疫情方面的事,也不覺得累,晚上睡不著覺,第二天也不困,長期下去會不會對身體有影響?
這是過度興奮的表現,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應激反應。適度興奮是好事,可以提高效率,減少疲勞感。但過度興奮或長時間興奮就會產生負面影響,會過度消耗體力和精力,甚至可能導致精力“衰竭”。所以,要適度控制興奮,方法是要主動強化抑制,放慢節奏,特別要強調的是需要主動或強迫自己休息。
66.最近工作時老愛發脾氣,感覺性格都變了,是問題嗎?
攻擊是人的本能,心理壓力會使人產生情緒變化,疫情壓力導致的焦慮強化了人的攻擊性。焦慮情緒需要釋放,您發脾氣也是釋放焦慮情緒的方式。有時吼過后自己還會感覺舒服一點,但這種方式不好掌握,有可能出現以下問題:①會使負面情緒轉移。您吼過后舒服了,可被您吼的人就不舒服了。②會使您產生自責情緒。如果感覺自己的情緒控制不住了,可以用“一吸二洗三離”的方式控制情緒。“一吸”是先深吸一口氣;“二洗”是用冷水洗洗臉;“三離”是離開當下的環境,到外面走一走。也可以選擇主動釋放,找個地方自我發泄一下,最好的方法是尋求心理援助。需要強調的是過分抑制對外攻擊,會使攻擊內化成自我攻擊,是導致抑郁的原因,所以一定要釋放壓力!
67.為什么近期工作總覺得沒頭緒,心里沒底?該怎么辦?
突發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節奏,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也會使人產生預期性焦慮,從而產生緊張不安、擔憂害怕的情緒。預期性焦慮在疫情過后會減輕或消除。但這段時間,您還應該積極調整心理狀態,可以嘗試制訂每日計劃,在一項工作計劃(內容)完成后,劃掉完成項,形成一種有序的工作模式。
68.現在有時候大腦感覺一片空白,注意力集中不了,該怎么辦?
非常時期,分心是難以避免的,疫情信息占據了人們絕大部分大腦空間,大腦出現空白可能是面對危機的一種回避性自我保護狀態。所以及時拒絕和清空不良信息是非常必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限制流入,關注權威媒體信息,濾出不良信息。
69.有時突然覺得心慌、出冷汗、手腳發麻,但靜一會兒就好了,是緊張引起的嗎?
可能是緊張引起的,緊張、焦慮有時會產生軀體癥狀,表現為心慌、氣短、腹痛、腹瀉、頭暈、頭痛、多汗、血壓升高,甚至會出現低燒等交感神經紊亂現象,這是一種應激心理反應,一般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要積極應對,主動轉移注意力和關注點,必要時應該尋求心理援助。但要注意的是,軀體化癥狀持續加重時,不要忽視軀體疾病的可能性,要到醫院及時就診。
70.晚上睡不著覺,又不敢吃助眠藥,怕來電話接不起來耽誤事,該怎么辦?
睡眠是人體修復的重要條件,助眠藥是幫助睡眠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在當前疫情影響下,人們普遍會有興奮、焦慮等情緒,難免產生睡眠障礙。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臨時使用安眠藥助眠。一般情況下服藥后也不必擔心睡著了就聽不到電話鈴聲了,因為即便是深度睡眠狀態也是可以喚醒的。
71.近期做事總怕做不好,甚至怕由于自己的疏忽出錯,使疫情擴散,很痛苦,我該怎么辦?
疫情期間,人們會有各種心理反應,包括抑郁情緒,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自責、自罪的觀念,這些癥狀和觀念會使人很痛苦,建議您尋求心理支持,必要時去看醫生。
72.因防疫工作需要訪問居民家庭,有時會遇到不配合的情況,應該怎么溝通?
溝通有三個要素,即信任、共情、共識。信任是前提,共情是基礎,共識是目的。有效的溝通是在信任的前提下,通過建立良好關系,達到共識的目的。您可以嘗試這樣說話:“在家待了這么長時間,憋得難受了吧(這是共情)?我是社區主任王亮(亮明身份,取得信任),以后見面叫我老王就行,今天來看看您,了解一下這兩天您的出行情況,都是為了咱們的安全(表明目的),謝謝您的配合(暗示結果,達成共識)!”當然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掌握好“溝通三要素”。
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