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心理異常的診斷標準和病因模型

一、心理異常的心理診斷標準

心理異常現象,是指偏離正常人心理活動的心理和行為,也是對許多不同種類心理和行為失常的統稱,這是一個相對性極強的概念。所以,對于“心理異常現象”這個概念,是比較難以界定的,因為我們很難確切指出究竟哪種心理就是“心理異常現象”。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以下的困惑,那么這些屬于心理異常嗎?

一名高中女生,從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她外表斯文,家境優越,可是她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會經常偷東西,通常是商場服裝店里不值錢的小掛飾。所以當被舉報她有偷竊行為時,父母傻眼了,滿臉不相信。她是行為異常嗎?

一位全職太太,當丈夫出軌鬧離婚后,情緒嚴重低落,入睡困難,并且沒有胃口,甚至不想活了。她是否心理異常,或僅僅是一種正常的痛苦狀態?

一個五大三粗的男人,卻害怕老鼠,每次有老鼠出現他會嚇得大呼大叫,令周圍的人詫異不已。我們能否稱其為心理異常,或只是比平常人特別了一點?

在非洲,十幾歲的女孩們為了制造出具有裝飾的傷疤,會用刀把自己的手臂和臉劃破。這是病理性的自殘行為,還是遵循文化傳統和其他女孩子保持一致?

對于上述四個例子,可以總結出:某一種心理現象,如果絕大多數人在同樣的情況下都曾經出現,那么,這種心理現象或體驗便很可能是正常的。換言之,如果在同樣的情況下只有少數人出現某種心理現象或心理體驗,那么,這種現象或體驗便很可能是異常的。從理論上來說,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出現不同情形的心理異常現象,這便是心理學界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心理完全健康的人”的理論基礎。事實上只有異常的心理現象持續一定的時間或按一定的頻度出現,才會被認為是病態。所以,異常和病態兩者是有區別的,異常并不一定是病態,而病態則肯定是異常的,也就是說病態要比異常嚴重。

對于心理異常現象,到底是基于什么來判斷得知的呢?以下從心理異常現象的評判原則與評判標準來做詳細的闡述。

(一)心理異常的評估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心理反應的合理性。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對我們來說,每時每刻都在基于外界環境作出某種特定的反應。當我們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餓了就會嗷嗷大哭,當有人吼我們或者是欺負我們的時候會很憤怒,傷心的時候我們會哭,等等。這些都是屬于正常的合理的反應模式。如果這些正常的反應模式被打破了,人的心理就會表現出某種異常。也即是,當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性的模式遭到破壞的時候,可能就會被評估為心理異常。比如一個人經常性地在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刺激時不顧場合地亂發脾氣,這種反應屬于不合理的,說明這個人已經出現了某種心理異常。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比如人在過度疲勞或者緊張時會產生幻覺,這種反應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如果經常莫名其妙地產生幻覺,并且事后還深信不已,那么這個反應就屬于心理異常現象。我們判斷身邊的人某些行為不正常時,都是基于這樣一種不合理的反應所做的判斷。所以,基于一個人對于環境的反應是否在合理范圍內去進行評估,這是心理異常評估的一個重要原則。

第二個原則,是心理過程的協調性。人的心理是人類大腦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人的心理現象幾乎都是和周圍環境協調一致的。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或心理體驗,與其所處的環境明顯不一致甚至相反,則這種行為表現或心理體驗極有可能是異常的。譬如成年人當眾脫衣露體或者在炎熱的夏天身著棉衣在大街上招搖過市便是與環境不協調的異常行為。另外,如果一個人的情感過程是正常協調的,那么他可能會因為一件開心的事情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還會有對應的語言表達,這屬于心理健康的表現。但是如果這種協調性一旦遭到破壞就會表現出異常,比如有的人感知覺能力很正常,但是他的記憶力衰退,思維也變得遲緩,或者是用低沉無力的語調去表達一種很快樂的情緒,明明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卻無論如何也開心不起來。那么,這些情況就都屬于心理異常的表現。

第三個原則,是個性特征的穩定性。任何人都具有一些持續穩定的個性特征,并且這些特征是不會輕易改變的。比如一個性格很外向的人,他平時總是給人一種熱情開朗的感覺。雖然他可能因為某些外界的刺激導致心理過程發生變化,然后變得沉默寡言,不過這屬于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是如果這個反應在一段時間內難以恢復,可能就預示著他的心理現象已經產生了異常。一個人持續地處于一種低迷的狀態,很有可能就會影響到他的個性特征。再比如一個人本來一直性格內向、被動,卻突然變得外向、活潑、主動,喜歡支配和指使別人,這種性格的變化便是心理障礙中躁狂發作的表現之一。所以,個性特征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也是心理異常的標志之一,因為人的個性特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第四個原則,對現實錯誤的感知或解釋。一般情況下,我們的感覺系統和認知過程會使我們形成對環境的準確心理表征。看到不存在的東西和聽到不存在的聲音被認為是幻覺,通常,幻覺常被認為是潛在精神障礙的征兆。同樣,如果患者持有不現實的想法或者妄想,如他們認為自己是玉皇大帝投胎,或者是認為自己正在被黑幫追殺,那么他也處于心理異常狀態。再比如說,一個人通過求神拜佛祈求上蒼保佑自己諸事順利,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堅持認為自己真的看到了佛祖或是聽到了其他各路神仙的聲音,那么就需要家人警惕了。當然還有另外一類人,他們的想法并沒有到出現幻覺的程度,但是他們常常會有一種會被心理咨詢師認為是不合理信念的想法:“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對我友好”,“大家要尊重我的想法”等,通常這些想法不會讓他們處于精神異常的狀態,但是會讓他們陷入一種極大的痛苦中,因為他們常常會感受到想象與現實的落差。那么,這類群體也是需要做心理診斷的對象。

(二)心理異常的評估標準

第一個標準是主觀經驗。上述心理異常的評估原則主要通過心理反應的合理性、心理過程的協調性、個性特征的穩定性及對現實錯誤的感知或解釋四個標準,來判斷我們自己或者身邊每一個人有沒有心理異常現象。這樣的判斷其實就是基于主觀經驗的判斷,這種主觀經驗是心理異常判斷標準的第一個標準。換言之,主觀經驗的判斷標準就是基于對一個人情緒、行為、心理現象的評估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存在心理異常現象。這種主觀經驗的標準也是心理評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應用比較廣泛。在咨詢室中,一般都是通過來訪者的自我評估,以及他人評估,評判來訪者是否處于心理異常狀態。

第二個標準是統計分析與心理測量。由于心理異常現象是相對于正常現象而言的,那么它的界限就可以相對于普通人的特征去進行測量,然后獲得統計學的數據來進行比對,進而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基于統計學的標準,可以通過心理測量的方法,比如抑郁量表、焦慮量表等,通過這些量表來測試一個人是否患有抑郁癥或焦慮癥等等。統計分析其實是心理學的理論基礎,這在咨詢師的咨詢個案中經常會用到。

第三個標準是病因癥狀。所謂的病因癥狀就是去判斷一個人身上的某些異常行為具體有哪些。有些人可以很精準地捕捉到,比如一個人經常失眠,他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患有失眠癥這樣的心理異常現象。再比如一個人經常記憶混亂,出現幻覺,那么他就會判斷自己是不是有感知障礙這樣一種心理癥狀。這就是基于病因癥狀去進行的評估。

第四個是社會適應的標準,也就是看一個人能否去適應社會環境。如果一個人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也就是說他不能接受現有社會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那么,他的行為就與社會的規范和準則是相違背的。比如一個小孩隨地大小便,這并不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如果成人隨地大小便,這就屬于社會適應不足了,他很有可能是產生心理異常現象了。總之,任何一種行為表現出怪癖的、離奇的、不能為常人所理解的、也不符合年齡與身份地位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適應社會,即其社會功能受損,那就都有可能是某種心理異常現象。

  1.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尼維德,拉瑟斯。異常心理學[M].唐蘇勤,李秋霞,陳淑芳,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

  3. 鄭日昌。心理測量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台东县| 临城县| 武山县| 安徽省| 贵州省| 宝丰县| 大安市| 竹山县| 始兴县| 颍上县| 崇礼县| 陇川县| 克东县| 灵璧县| 沾益县| 池州市| 无极县| 郑州市| 左权县| 安西县| 新田县| 黑龙江省| 介休市| 昭平县| 西华县| 河源市| 扶余县| 池州市| 咸宁市| 囊谦县| 兴化市| 德昌县| 都兰县| 临夏市| 军事| 凉城县| 灌云县| 郴州市| 康定县|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