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豬現代養殖
- 何鑫淼
- 2779字
- 2021-08-20 16:30:40
第二節 民豬的形成、保護與利用
民豬(Min pig)原名東北民豬,是東北一個古老的地方品種。分布于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的民豬與分布于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民豬,在起源、外形和生產性能上相似,故1982年8月在山東兗州召開的《中國北方豬種資源討論會》上確定統稱為民豬,包括三個類型:大型民豬(大民豬)、中型民豬(二民豬)、小型民豬(荷包豬),是至今保留下來的我國華北型豬種中最主要的一個豬種。
1986年,民豬被列入《中國豬品種志》。2003年農業部130號公告,民豬群被列入國家級保種名錄,2004年被列入農業部編寫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2006年被列入農業部662號公告《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一、民豬的品種形成
在明清時期,東北與中原地區人民交流廣泛,特別是清“限漢令”解除之后,漢人大批移入東北。至二三百年前,由河北和山東的大量移民經陸路帶到遼寧西部的小型華北黑豬,以及由海路帶到遼寧南部和中部的山東中型華北黑豬,分別與原產于東北地區的本地豬進行雜交,經過長期的選育,逐漸形成了民豬。由于自然經濟條件的差異和群眾要求的不同,民豬逐漸分化出大、中、小三個類型。在邊遠山區和農村,由于交通不便,糧價特低,豬肉銷售有季節性,群眾多養兩歲左右屠宰、體重在150千克以上的大型豬,俗稱大民豬;在農產品較豐富、交通較方便的農村,喜養周轉快、不太肥,一至一歲半屠宰、體重95千克左右的中型豬,俗稱二民豬;在城市附近,農副產品多,群眾購買力強,喜食瘦肉,多飼養10個月左右屠宰、體重65千克左右的小型豬,俗稱荷包豬。
利用mtDNA D-loop序列研究二民豬的起源進化,系統發育樹分析顯示東北民豬與同為華北型豬種萊蕪黑豬、沂蒙黑豬的遺傳距離很近,并且與通城豬、皖南花豬的遺傳距離較近,據此可以推測東北地區的民豬可能是起源自山東省的萊蕪黑豬與沂蒙黑豬,而山東省的黑豬則有可能是以湖北及安徽等地的華中型豬種為母本,隨人口向北遷徙,經長期馴化、選育而形成華北型黑豬,這些以萊蕪豬、沂蒙黑豬為代表的華北型黑豬可能在近代,由山東進入到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境內,最終形成現在的東北民豬群體,單倍型多樣性雖然很高,但是各個單倍型存在比例上的偏性,種群存在一定的退化風險。同時,在與黑龍江野豬的比對過程中,發現黑龍江野豬并沒有與亞洲豬種聚為一類,而與歐洲豬種較為接近,與民豬也較遠,黑龍江野豬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與民豬聚在一類,反而是同杜洛克和歐洲野豬等歐洲豬種的親緣關系較近,可能是因為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毗鄰而居,而俄羅斯有部分領土位于歐洲,所以黑龍江野豬很可能存在歐洲野豬的血統。因此推斷,東北地區的野豬可能沒有參與東北民豬的后期形成。
民豬由于所生活的地區氣候寒冷,長期以來保溫條件又極差,管理粗放,經過較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民豬的耐寒性能增強,在冬天體驅密生絨毛,能夠在比較寒冷的環境下生存。同時,民豬還具有產仔多、肉質好和耐粗飼等突出優點。
二、民豬的分布區域
二民豬在本地區的分布廣泛,20世紀30年代,民豬廣泛分布于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省,總頭數達850萬頭左右。由于市場需求的變化、外來品種引入雜交、民豬品種保護不足等原因,導致民豬群體日漸減少,目前,大民豬已滅絕,存在的民豬以中型豬為主。20世紀80年代,黑龍江省的蘭西、望奎、富錦、集賢、北安、雙城,吉林省的九站、樺甸、永吉、靖宇、通化,遼寧省的丹東、建昌、瓦房店、昌圖、朝陽,河北省的遷西、遵化、興隆、豐寧、赤城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與遼寧省毗鄰的部分地區都有民豬分布。2007年民豬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蘭西縣及周邊地區,吉林省的長嶺縣、前郭縣及周邊地區。
荷包豬目前主要分布在遼寧省建昌縣和與建昌接壤的凌源、喀左、朝陽縣的部分地區。
三、民豬的保種
1.二民豬的保護與利用
(1)二民豬的保護。
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重視保存民豬資源。吉林省吉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首先在九站建立了中型民豬繁殖場,黑龍江省在北安、德都、雙城和蘭西等縣以及一些國營農場建立了民豬繁殖場,遼寧省在岫巖和建昌縣建場,保存了僅有的大型和小型民豬。1973年,東北三省建立了東北民豬選育協作組,對民豬的保存利用做了大量工作。中國著名養豬專家趙剛、胡殿金教授在蘭西縣種豬場進行了多年的選育提純,取得成功后,將蘭西種豬場建成了穩定的民豬繁衍基地,蘭西縣種豬場也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民豬保護場。
(2)二民豬的雜交利用。
自1840年起,俄羅斯僑民帶入一些俄國豬只進入東北,開始把白色豬種引入原中東鐵路(滿洲里至哈爾濱)沿線,與當地民豬雜交。由黃維翰纂修民國四年(1915)出版的《呼蘭府志》記載:豕分黑、白灰色兩種,俄產通體俱白眼圈作水紅色小耳。
1911年,日僑將巴克夏豬和約克夏豬帶入東北,1923年又從加拿大引入巴克夏豬。東北各省利用民豬分別與約克夏、巴克夏、蘇白、克米洛夫和長白豬進行有計劃和無計劃地雜交、選育,先后培育成哈白豬、新金豬、東北花豬、三江白豬、寧安黑豬等優良豬種,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這些新品豬大都保留了民豬抗寒性強、繁殖力高和肉質好的特點,同時也具有各自的優點。如哈爾濱白豬體型大,結構勻稱,體質堅實,胴體品質好,肥瘦比例適當,肉質細嫩適口;新金豬早熟易肥,產肉多;東北花豬適應性強,生長快和飼料利出率高;三江白豬生長迅速,飼料消耗少,胴體瘦肉多;寧安黑豬生產性能較高,遺傳性較為穩定且瘦肉率高。然而,在多年的引進豬種為主導生產豬種的情況下,有些豬種數量很少或雜交嚴重,如遼寧的新金豬,遼、吉、黑的東北花豬和黑龍江的哈白豬都未能列入2012年最新出版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
近20年,東北各省加大了民豬雜交利用的工作力度,培育出松遼黑豬、吉林黑豬、吉林花豬、遼寧黑豬等具有民豬血統的黑豬品種,其中,松遼黑豬被列入2012年最新出版的《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豬志》。
2.荷包豬的保護
荷包豬目前主要分布在遼寧省建昌縣和與建昌接壤的凌源、喀左、朝陽縣的部分地區。遼寧省畜禽品種資源調查組于1979年對荷包豬進行了調查,認定其屬于小型民豬,當時由省畜牧局投資集群保種,飼養在建昌縣種畜場。
2007年開始,荷包豬在遼寧省境內的飼養量逐年增加,2012年,據不完全統計,全省14個市中有11個市都有飼養,存欄母豬近萬頭,以利用杜洛克、瘦肉型巴克夏、遼寧黑豬公豬雜交居多,利用荷包豬肉質好、抗病力強和耐粗飼的特性生產笨豬肉和年豬,實行訂單銷售。產品主要包括活豬、部位分割肉。已有數家企業注冊了自己的商標,有的企業產品打入連鎖店,目前,荷包豬飼養勢頭良好。
2002年,遼寧省畜牧獸醫局決定在遼寧省家畜家禽遺傳資源保存利用中心組建遼寧省荷包豬原種場,開展荷包豬搶救性選育工作。選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2~2003 年)為集群、擴充母本家系、提純復壯;第二階段(2003~2007年)為擴充公豬血統數量;第三階段(2008年以后)是擴繁和開發利用。2008~2010年完成兩個世代的選育,從2011年開始設計世代間隔為3.0~3.5年,現已進行到第三世代的選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