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豬現代養殖
- 何鑫淼
- 4516字
- 2021-08-20 16:30:40
第一章 民豬品種的起源與形成過程
第一節 東北地區養豬歷史及自然經濟條件
豬在中國社會經濟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養豬業作為中國經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石器時期開始,一直綿延不衰,這是中華傳統農業特有的經濟結構所導致的。
一、東北地區養豬業歷史
1.對野豬的馴化
古代東北地區的人們將捕獲食用有余的野豬,特別是幼齡野豬,進行馴化飼養,逐漸改變其野性,成為家豬。現有的一些考古資料也可以證實這一點。1963年,在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鶯歌嶺出土了肅慎人原始社會的幾件陶豬,經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約3115~約2865年,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商、周時期。陶豬體形豐滿肥碩,早已脫卻“狼奔豕突”的野豬形態,而與近代家豬十分相似。1973年,在遼寧省旅順市郭家村發掘的距今大約4000年的晚期龍山文化遺址中也有陶豬,其體態與野豬有明顯區別。這些考古資料都表明,東北地區的養豬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此時人們已經將野豬馴化為家豬,并且養豬已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古代東北地區繁榮的養豬業
古代東北地區的養豬量很大,從各種文獻記載可以發現,養豬業一直是古代東北地區的重要產業之一。民豬的祖先也正是在人們的不斷馴養、培育中繁衍而來的。古代我國的東北地區多居住著少數民族,在他們與中原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交流中,其畜豬的一些狀況被漢文獻所記載。西漢揚雄《方言》卷八說:“豬,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豭;關東、西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豬子。”北燕朝鮮之間正是今遼寧地區,這表明,至遲不過漢代,東北已是我國豬的重要產區。東北地區的養豬業在之后的各朝各代一直延續下來,長盛不衰。《后漢書》中有“挹婁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魏書》卷一〇〇《室韋傳》中有“頗有粟麥及穄,唯食豬魚”。《北史》中有“勿吉其畜多豬”。《隋書》中有“靺鞨其畜多豬”。《舊唐書》卷八四《北狄傳》說室韋“宜畜犬豕,豢養而啖之,用其皮以為韋,男人女人通以為服”。《新唐書》中有“黑水靺鞨多豬”。渤海時期,各族部落都飼養豬。據1924年版的《寧安縣志》記載:勿吉、盄頡、室韋、夫余等民族都養豬。《金史·地理上·上京路》卷二十四記載:“會寧府,……戶三萬一千二百七十。舊歲貢秦王魚,大定十二年罷之。又貢豬二萬,二十五年罷之。”會寧府是女真人的居住地,文獻記載該地上貢的豬平均每戶接近一頭,可見會寧府豬的飼養量很大。這里的挹婁、室韋、勿吉、黑水靺鞨、盄頡、女真都是東北地區的各族部落。古代東北地區各族養豬也有多種類型。從遼寧省大連市營城子出土的東漢陶豬可以看出,其塑造的是華北豬小型種的形象,說明華北小型種是現存東北荷包豬的祖先。在營城子漢墓出土文物中,曾發現許多豬骨,某些冥器上還用朱砂寫著“豚”的字樣。出土文物揭示了東北本地豬種的演化關系,說明現存東北荷包豬應是東北當地的原始豬經過培育產生的后裔,同時也說明了在東漢時期東北地區豬的飼養已經非常普及。
唐代的文獻中還有東北地區人們飼養大型豬的記錄。《新唐書·北狄·室韋》卷二一九記曰:“其畜無羊少馬,有牛不用,有巨豕,食之,韋其皮,為服若(或)席。”室韋分布于今天的黑龍江南北岸地區。由此看來,室韋養豬不但多,而且養的是大型豬種。古代遼東的豬多為黑色。《后漢書》卷六三《朱浮傳》載《朱浮與彭寵書》中談到了這樣一件事:“往西遼東有豬,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集解》引惠棟曰:“黃河以北,豕皆黑毛,無白者,至南方則豕多黑白相雜,亦有純白者,故有遼東白頭豕云。至今驗之,猶然也。”而肅慎族系養豬多為白色。據《三朝北盟會編》甲,政宣上帙三記載,肅慎的后裔女真“獸多牛羊……白彘”;《契丹志》中也有“女真盇多白彘”。由此看來,肅慎族系的原始豬種是白豬,不同于遼東的黑豬。遼宋時代,金上京會寧府豬的飼養量大,質量好,會寧白豬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優良品種。唐渤海國時期,東北人還馴育出良種“盄頡之豕”,這是當時渤海國的名產之一。古代東北人養豬除了吃豬肉外,對豬的產品也有充分的利用。最早挹婁人還將豬皮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冬季將豬脂肪涂在身上御寒,后來還將豬毛搓成繩來織布。《后漢書·東夷列傳·挹婁》記曰:“挹婁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數分,以御風寒。”古代東北地區的挹婁人以豬膏涂身以御風寒,自然是它最原始的形式。《晉書》卷九七《四夷傳》也說:“肅慎氏,一名挹婁……無牛羊,多蓄豬,食其肉,衣其皮,績毛以為布。”另外,在古代,豬也被用作祭祀用品隨葬。以豬從葬的習俗在《晉書》和《肅慎國記》中均有記載,“殺豬積盉上,富者數百,貧者數十”。
另外,在大連的遠古遺址中也有家豬的蹤跡。西漢中、后期的墓葬中,普遍發現了盛放在陶盆中的豬腳,而且都是一套四只。到了東漢,墓中往往隨葬陶豬。
到了清末,由于與國外貿易往來的增多,豬鬃和腸衣往往作為豬產品出口。豬鬃是工業和軍需用刷的主要原料,加工和出口始于清咸豐年間。而民豬毛密而長,豬鬃較多,是豬鬃產品的主要來源之一。由張霖如修的民國八年(1919年)出版的《拜泉縣志》中記載:“豕俗名豬,毛色黑有間白毛者,亦有純白者,其鬃賣給洋人,價亦昂貴。”而豬腸衣當時作為西方軍需食品,原料也從我國大量進口。近代的豬鬃和腸衣貿易為緩解抗戰時期的經濟困境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二、民豬產區基本情況
1.產區地理位置
民豬分布區處于中國東北地區,地處歐亞大陸東緣,東臨日本海,南接黃海、渤海,西、北兩側與蒙古高原、西伯利亞高原接壤。在地理上,位于北緯39°~53°,東經115°~135°,面積為1 236 000千米2,在行政區劃上包括遼、吉、黑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轄區及河北省承德市。通常意義所說的地區指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或說東北四省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氣候特征與植被分布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區域,冬季寒冷。北面與北半球的“寒極”——維爾霍揚斯克–奧伊米亞康所在的東西伯利亞為鄰,從北冰洋來的寒潮經常侵入,致使氣溫驟降。西面是高達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亞極地大陸氣團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勢直襲東北地區,因而本區冬季氣溫較同緯度大陸低10℃以上。東北面與素稱“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遠,春夏季節從這里發源的東北季風常沿黑龍江下游谷地進入東北,使東北地區夏溫不高,北部及較高山地甚至無夏。
同時,本區是我國經度位置最偏東的地區,并顯著地向海洋突出。其南面臨近渤海、黃海,東面臨近日本海。從小笠原群島(高壓)發源,向西北伸展的一支東南季風,可以直奔東北。至于經華中、華北而來的變性很深的熱帶海洋氣團,亦可因經渤、黃海補充濕氣后進入東北,給東北帶來較多的雨量和較長的雨季。由于氣溫較低,蒸發微弱,降水量雖不十分豐富,但濕度仍較高,從而使東北地區在氣候上具有冷濕的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的綜合作用,東北地區植被分布呈現明顯的分異性,從南向北隨著熱量條件的變化,出現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寒溫帶針葉林和草甸草原;隨著濕度的變化,從東向西,出現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植被也相應地出現森林、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廣泛分布的凍土和沼澤等自然景觀,都與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有關。
3.耕作條件與農產品
東北土質以黑土為主。南面是黃、渤二海,東和北面有鴨綠江、圖們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環繞,僅西面為陸界。內側是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遼闊的松遼大平原和渤海凹陷。
東北平原面積高于全國平原面積的比重,松遼平原、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平原以及山間平地面積合計,和山地面積幾乎相等。受緯度、海陸位置、地勢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自南而北跨暖溫帶、中溫帶與寒溫帶,熱量顯著不同,大于等于10℃的積溫,南部可達3600℃,北部則僅有1000℃。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在遼南各地可正常生長;中部可以生長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亞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則以春小麥、馬鈴薯、大豆為主。自東而西,降水量自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氣候上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干旱區,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地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東北地區的玉米和大豆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玉米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9%,大豆的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0.4%,而玉米、大豆是主要的飼料資源。豐富的飼料資源為該地區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飼料來源。
4.工業發展狀況
與中國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現代發展的起步相對較早,從20世紀初開始,歷經100多年,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60多年的重點建設,使其在全國一直保持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布局在東北三省的鋼鐵、能源、化工、重型機械、汽車、造船、飛機、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東北原油產量占全國2/5,重型卡車占1/2,商品糧占1/3,木材占1/2,汽車占1/4,造船占1/3,鋼產量占1/8。“一五”時期的156個重點項目中58項在東北。在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期,為建設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推動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是我國重化工業的重要基地,也是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5.交通條件
東北地區包括內蒙古東部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境內鐵路密度居全國之首,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2008年,國家高速公路為主體的重點公路建設得到發展,東北地區建成國家高速公路里程超過4000千米。2012年,東北三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 427千米,公路里程35.78萬千米,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360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87個,內河水運通航總里程6967千米,運營機場有26個。
6.人口與民族
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黑龍江省總人口為3831.4萬、吉林省為2745.28萬、遼寧省為4374.63萬。主要民族有漢族、滿族、錫伯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朝鮮族、回族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吉林省鄉村勞動力大約是700萬,凈剩余60萬,黑龍江省擁有950萬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在勞動力成本上具有一定優勢。
7.畜牧業分布
東北地區不僅土地廣闊,農田、森林資源豐富,而且草甸草原面積大,水資源相對豐富,這些都是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的基礎。東北的畜牧業涉及的牧畜種類繁多,主要為馬、羊、牛、豬等。東北南部地區以農耕為主業,家畜多飼養豬、牛、羊,家禽多為雞、鵝、鴨(靠近水邊的地方);東北西部地區,歷史上多為游牧民族的畜牧區,多飼養馬、牛和羊;東北北部的漁獵民族,多飼養鹿和狗;東北東部的居民早期以山居漁獵為主業,除了飼養豬、牛、羊之外,往往還飼養鹿和鷹作為漁獵的助手。東北民眾的肉食主要來自飼養的豬、鵝、鴨、雞等,以及羊、牛、馬、駱駝等大牲畜。
8.科研技術力量
東北地區畜牧業的科研教學力量雄厚,科研機構包括省級農業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和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以及大量地(市)級農業科學院和畜牧研究所;另外,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院校都設有與動物育種相關的學科專業,大批專家長期從事養豬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為養豬產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提供了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