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三分法辯證法研究
- 黃永奎
- 6858字
- 2021-08-20 16:33:29
三、“先天綜合判斷”的客觀有效性
在康德哲學中,它的最終目的是要創立“未來的科學形而上學”。而在實際創立過程中,探討未來科學形而上學怎樣可能的問題被轉化為“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由于這后面一個問題被認定為形而上學的目的,因而對它的解決也就成為了形而上學的基本內容。這樣,這個特殊問題的解決變成了關涉整個形而上學命運的關鍵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康德自己從來沒有也不敢掉以輕心,他為此而忙忙碌碌十二年。手稿一改再改,補充再補充,直到建立起了解決問題的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為止。《純粹理性批判》整部著作實際上是圍繞這個中心而展開的。這真是煞費了種種千辛萬苦。有人輕易地評論說,先天綜合判斷可能性問題的解決只不過提出了與經驗的結合問題而已。但是,經驗本身包含“假象”,如果用“假象”來證明“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那豈不是也成了假象?所以,康德并沒有最終解決這個問題。這種說法與康德的具體做法并不相符合。它混淆了許多概念之間的區別,把復雜精細的機制簡單化了,不了解康德有關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下面來探討康德為解決“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問題所建立的復雜機制,其中包含各種環節、原則與步驟。
不過,在進入問題的解決機制之前還需要弄清楚“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客觀有效性以及客觀實在性之間的關系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康德曾經反復論述過。其中說道:
“所以,經驗的可能性就是賦予我們的一切先天知識以客觀實在性的東西?!?/p>
“因此,由于經驗作為經驗性的綜合,在其可能性中是唯一賦予其他一切綜合以實在性的知識類型,所以其他一切綜合作為先天知識之所以具有真理性(即與客體相符合),也只是因為它不包含別的東西,而只包含對一般經驗的綜合統一所必要的東西?!?/p>
“一般經驗可能性的諸條件同時就是經驗對象之可能性的諸條件,因而它們在一個先天綜合判斷中擁有客觀有效性——這時,先天綜合判斷就是可能的?!?a href="#b21" id="a21">21
這些命題涉及“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客觀有效性和客觀實在性。這三個概念之間是有區別的,但又密切聯系著。
康德認為,對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做出解釋,是先驗邏輯一切任務中最重要以至是唯一的任務。因為只有在完成這個任務之后,把捉到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它的條件和范圍之后,先驗邏輯才能展開對純粹知性能力的研究與批判,進而才能進行對純粹理性的批判和研究。從而才像純粹數學與自然科學中一樣,能論證哲學中存在著先天知識形式,先天知識形式能夠揭示客觀事物的普遍必然性,擴展人類的理性知識。
先天綜合判斷是綜合判斷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與分析判斷有本質的區別。后者只是從所給予的原已有之的概念中分解出它已經包含的東西,形成一個闡釋性判斷。由于這種分解是去分解原已有之的東西,這個東西在本質上是與原有概念保有同一性,因而在邏輯上具有不證自明的必然性,所確立的分析判斷不會產生是否可能的問題。但先天綜合判斷卻不同,它是由經驗性雜多與先天知性范疇的綜合統一而形成的,是由性質上完全對立的兩個對立存在體結合的結果。這就必然會產生不少疑問,這種綜合有其可能性么?有其存在的可能性條件么?這些可能性存在的條件是什么?這種綜合有其客觀有效性、客觀實在性?
所謂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即是指這種綜合包含有兩個對立物結合在一起的可能性諸條件;而所謂包含有兩個對立物結合在一起的可能性的條件,則是指這種結合在邏輯上是合乎原則的,合理合法,不破壞邏輯規律。由于在邏輯上是可以成立的,這種綜合也就具有它的客觀有效性。
但是,所謂先天綜合判斷的客觀實在性,根據以上所引述康德的三個有關命題看來,它與客觀有效性的含義完全不同,有高得多的條件;有可能性、客觀有效性不一定具有客觀實在性;有客觀實在性的東西,必定具有客觀可能性、客觀有效性,因為有客觀實在性的東西必定是客觀現實的存在物,客觀現實性的東西包含客觀可能性??陀^實在性即是指真理性,所取得的先天綜合命題或判斷與客體相符合,經得起經驗試金石的檢驗,在現實中是存在的。但是,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對上述三個概念的關系的分析并不是那么清晰明確的,有些地方甚而至于混為一談了:
“由現象的領會、聯想(再生)以及認定所構成的現實的經驗,在那個(對經驗的單純經驗性要素的)最后和最高的認定中,包含有使經驗的形式統一性成為可能、并與此同時使經驗知識的一切客觀有效性(真理性)成為可能的諸概念?!?a href="#b22" id="a22">22
這段論述中,雖然突出地說到“經驗”使先天知識成為可能,但卻把客觀有效性同真理性,即客觀實在性直接等同了起來,實際上是混淆了上述三個概念之間的區別,“第二版”中則把這些地方刪除了。
在初步弄明白了上述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后,可以進而來討論康德是怎樣對它們分析與論證的。這種分析與論證是十分復雜的。
第一。康德首先論證了“我們具有某些先天知識,甚至普通知性也從來不缺少它們”這一命題;為此,康德探討了“純粹數學是如何可能的?”“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兩個問題??档滤f的“普通知性”即指“純粹數學”與“純粹自然科學”兩門科學。在他看來,這兩門科學中就包含“先天知識”?!跋忍熘R”并不是什么神奇奧秘的東西,在普通科學中是廣泛存在的??档轮赋觯?/p>
“由于這些科學是現實地存在了,這就可以對它們適當地提出問題:它們是如何可能的;因而它們必定是可能的這一點通過它們的現實性而得到了證明。至于形而上學,那么由于它至今進展不順利,也由于在至今提出的形而上學中,沒有一個可以就其根本目的而言說它是現實在手的,所以必然會使每一個人有理由對它的可能性表示懷疑?!?a href="#b23" id="a23">23
康德論證純粹數學與純粹自然科學是可能的,目的只是用來表明我們具有先天知識,在哲學中也許有其可能性。但是,哲學本身畢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知識,我們不可能通過簡單的類比,就來證明哲學中就必然包含先天知識,更不可能證明先天綜合判斷就必定是可能的。它有它成為可能的各種特殊條件,只有在這些特殊條件都具備了以后,才能夠成為可能的,況且可能的不一定就是現實的,就具有了客觀實在性。
第二,這就需要從“先天綜合判斷”結構中對各種環節、各種條件進行具體分析,來尋求解答??档伦钕确治龅囊粋€元素是作為先天綜合對象的經驗性雜多。他指出:
“因為,假如一個相應的直觀根本不能被給予概念,那么概念按照形式也許會是一個思想,但卻沒有任何對象,且它將不會使有關某個事物的任何知識成為可能;因為就我所知將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東西,能夠讓我的思想運用其上?!?a href="#b24" id="a24">24
感性直觀或者經驗性雜多是構成先天綜合判斷的兩個最基本元素之一,缺少這個元素就形成不了先天綜合判斷。如果先天綜合判斷本身不能成立,那如何進而能夠談得到它的可能性問題?沒有經驗性雜多,先天綜合沒有綜合的對象,它本身也就會成為毫無客觀內容的空洞的思維形式。先天范疇本身的功能沒有著落,也不可能得到發揮。在先天綜合統一過程中,經驗對象的功能和作用在于提供知識的客觀內容,它是知識的一個主要來源,先天綜合的可能性、客觀有效性、客觀實在性的最為重要的保證之一。不過,需要注意到,這里所謂的經驗性雜多必須是已經形成的“先天感性綜合命題”,經過先天時空純形式梳理過的先天感性知識,而不是任何一種偶然的雜亂無序的經驗事件,更不是任何“假象”。在一些哲學家話語中,“經驗”還有“主觀經驗”與“客觀經驗”之別。如果是“主觀經驗”的東西,那就談不到客觀有效性的問題了??档滤f的“經驗性雜多”,即指客觀外在的感性事物,它是客觀對象,在主體的人之外實實在在的“客體”,它面對著作為認識主體的人,能夠刺激人,感染人,使人的感官甚至整個人本身發生變形,從而確證它是外在的“在場”的東西。
第三,先天知性范疇不僅是構成先天綜合判斷兩個基本元素之一,也是使先天綜合判斷成為可能的最基本因素之一??档轮赋觯?/p>
“這樣,范疇作為先天概念的客觀有效性的根據將在于,經驗(按其思維形式)只有通過范疇才是可能的。這樣一來范疇就必然地和先天地與經驗對象相關,因為一般說來,只有借助于范疇任何一個經驗對象才能被思維。
所以,一切先天概念的這個先天演繹有一個全部研究都必須遵守的原則,這就是:它們必須被認作經驗之可能性(不論是在其中遇到的直觀之可能性還是思維可能性)的先天條件。充當經驗性可能性之客觀基礎的這些概念正因此而是必要的?!?a href="#b25" id="a25">25
道理很簡單,先天知性范疇是構成先天綜合判斷的兩個基本元素之一,缺少這個元素,先天綜合判斷無法成立,同樣也就談不到它的可能性問題了。先天知性范疇為經驗提供綜合統一性,使經驗性事物的普遍必然性顯現出來,它是先天綜合判斷可能的可能性條件之一。沒有這個條件,先天綜合判斷同樣不可能。
既然先天綜合判斷是由經驗性雜多與先天范疇結合而構成,然后才談得到它的客觀有效性的問題,那這里又產生一些問題:經驗性雜多與知性范疇是兩個性質上完全相反的兩個對立面,為什么有可能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可能性條件又是什么?
第四、這就牽涉到使它們(兩個對立面)有可能密切結合起來的中介環節,即想象力的再生的綜合。我們在前面曾經討論過想象力的一個作用即是去刺激內感官,與思維器官聯系起來,在思想中熟悉地把握經驗性雜多與先天范疇各自不同時間性,嘗試著把它們綜合起來,為先天綜合判斷的正式認定做好準備性工作。康德指出:
“規定內感官的,是知性及其對直觀雜多加以聯結、即將之納入一個統覺之下(以此作為知性本身的可能性基礎)的本原的能力。既然知性在我們人類本身絕不是直觀的能力,而直觀即使在感性中被給予出來,知性也不能將之收進自身,以便仿佛是把它自己的直觀的雜多聯結起來,那么當知性單獨地就自身被考察時,它的綜合無非就是這種行動的統一性,知性即使沒有感性也意識到這種行動本身了,但知性本身通過這種行動就有能力從內部、就按照感性直觀形式所可能給予的雜多而言來規定感性,所以知性在想象力的先驗綜合這個名稱下對于被動的主體——它的能力就是知性——實行著這樣一種行動,對此我們有權說內感官由此受到了刺激?!?a href="#b26" id="a26">26
在康德看來,想象力是一種二重性的思維活動。它在感性對象不在場時也能在思想中直觀地表象對象,為先天綜合提供經驗性雜多;另一方面,它刺激內感官去與思維器官聯結,讓思維器官活躍起來,用先天地產生的知性范疇去與經驗性雜多在思維中嘗試著進行綜合,也就是嘗試著發揮綜合統一感性的能力。想象力這種二重性在先天綜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本身是一個十分靈活而敏捷的思維能力,在思維運作中,在嘗試著綜合統一中,它會依據經驗性雜多的內容本身所顯示出來的時間圖型,不斷地在先天范疇表中去尋找出一個其時間性特征能夠與雜多的時間圖型相適合的范疇來。這種范疇找出來以后,先天綜合判斷就算初步確立下來,然后就可以進而考量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所以想象力中的領會性綜合是否運用得當,也是先天綜合是否可能的一個條件。它是相當關鍵的一步。
在康德看來,經過想象力領會的綜合,表明經驗性雜多所具有的時間性特征與先天范疇所包含的時間特征是相符合的,它們雖然在本質上有完全對立的一面,但是在時間屬性上確是相一致、相協調的,因而又具有能夠密切聯系著的同一性另一面,因而這兩個對立面也是能夠綜合統一起來,形成先天綜合判斷。
以上我們分析了形成先天綜合判斷可能性的四個條件。事實上,第一個環節并不屬于這種屬性的條件。因為它只是一個簡單類比。第二、三、四環節才是這種可能性的條件。經過后面這三個條件的作用,顯示出想象力中再生的綜合是合乎辯證邏輯規則的,這種綜合在邏輯上是可能的,初步具有客觀有效性,不過,問題在于還需要在事實上進一步正式確認。
第五、固然先天綜合判斷的可能性、客觀有效性不能等同于客觀實在性,但是只要條件具備,可能性、客觀有效性是可以轉化為客觀實在性的。而有客觀實在性的東西就包含著現實的可能性、客觀有效性。
康德認為:
“如果一種知識要具有客觀實在性,即與某個對象相關,并通過該對象而擁有含義和意義,那么該對象就必須能以某種方式被給予出來。舍此則這些概念就是空的,我們雖然由此而進行了思維,事實上,通過這種思維卻什么也沒有認識到,只是在玩弄表象而已?!?a href="#b27" id="a27">27
所謂“該對象就必須以某種方式被給予出來,”不再是指在想象力的活動中被間接地意指,也不再是在想象中的再生,而是指該對象在直觀中呈現出來,對象直接在現場,可以對人的感官進行刺激。
“所以,經驗的可能性就是賦予我們的一切先天知識以客觀實在性的東西。而經驗是基于諸現象的綜合統一之上,即基于按照一般現象的對象之概念所作的綜合之上的,舍此它就連知識都不是,而會是知覺的某種夢幻曲,這些知覺不會與統覺的先驗的必然的統一性融合在一起。所以經驗擁有為它的先天形式奠基的諸原則,這就是那些在現象的綜合中的統一性的普通規則,它們的客觀實在性,作為必然的條件,任何時候都可以在經驗中、甚至在經驗的可能上指出來,沒有這種關系,先天綜合命題就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它們沒有第三者,亦即沒有任何讓其概念的綜合統一能在上面呈現出客觀實在性來的對象?!?a href="#b28" id="a28">28
這一段引文是對解決前面所提出的各個問題進行的最后歸納性總結。它指出,在考量先天綜合判斷是否可能,是否具有客觀實在性方面,“經驗”被賦予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康德認為,“由于經驗,作為經驗性的綜合,在其可能性中是唯一賦予其他一切綜合以實在性的知識類型,所以其他一切綜合作為先天知識之所以具有真理性(即與客體相符合),也只是因為它不包含別的東西,而只包含對一般經驗的綜合統一所必要的東西?!笨档略谶@里所說的并不是任何經驗,而是具有可能性的經驗,也就是在前引一段中所說的“經驗的可能性”。所謂具有可能性的經驗,那就是這種經驗首先經過了先天感性純直觀形式的時間與空間的綜合統一,成為初步具有可能認識的東西,進而又經過第三個環節“想象中的再生綜合”、第四個環節“概念中認定的綜合。”康德對于與先天范疇結合的“經驗”是有多方面規定的。在前引一段康德原話中,明確地指出,“那些在現象的綜合中的統一性的普通規則,它們的客觀實在性,作為必然的條件,任何時候都可以在經驗中、甚至在經驗中可能性上指出來?!边@即賦予“經驗”一個任務,在經驗中去指出“在現象的綜合中的統一性的普通規則”來,這實際上是說,經過“概念認定的綜合”以后,先天知識還需要去與經驗事實相對照,看看所提供的先天綜合統一性的普通規則能夠在經驗事實中真正地找得到。如果能夠確實地找到,那就證明這種先天綜合判斷是能夠呈現出客觀實在性,是具備真理性的判斷。正是這種意義上,康德才把“經驗”稱作真理的“試金石”。
主觀性思維形式之轉化為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問題,不僅是哲學家在考量,而且是一切思想家、實際活動家都在追問與沉思的大問題。它實際上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我們的解決原則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一個高標準、大原則。這條原則經歷過無數次歷史實踐的反復檢驗,而且經得起現實實踐與未來實踐的不斷檢驗。它曾經使許多假科學、偽真理原形畢露。而康德提出的把“經驗”當作真理的試金石這種原則卻過于簡單粗率,是一個低標準、低原則、低要求、因為經驗不僅包含假象的問題,而且它本身存在個別性、表面性、偶然性等等缺陷,而且還存在主觀經驗與客觀經驗、內部經驗與外部經驗等等的區別,需要進一步分清,但是這些問題康德并沒有明確交代。不過在他那個歷史時代,把“經驗”提升到這樣高度來對待,同他略前的萊布尼茨、沃爾夫、略后的黑格爾以及休謨等人比較起來,還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1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9。
2《康德書信百封》,李秋零編譯,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35頁。
3《康德書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51頁。
4《康德書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55頁。
5《康德書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77頁。
6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出版,第18頁。
7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出版,第33頁。
8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們出版社出版,B130。
9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03。
10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A10B14。
11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26。
12《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版,第93頁。
13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33。
14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04A79。
15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51-152。
16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A101-102。
17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A125。
18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59-160。
19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65。
20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66。
21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95、197、197。
2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A125。
23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20-21。
24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46。
25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23A94。
26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53。
27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94-195。
28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