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三分法辯證法研究
- 黃永奎
- 4698字
- 2021-08-20 16:33:28
五、三分法與“三位一體”
這一節要討論的是怎樣進一步理解三分法辯證法。
黑格爾是眾所周知的辯證法大師。他的貢獻在于建立了哲學史上第一個理論體系完整、思想內容豐富、邏輯論證相當周密的辯證法理論系統。但是,他也遭受多方面指責與嚴厲的批判。人們指責他完全弄錯了辯證法的哲學理論基礎,對辯證法做出了絕對純粹的抽象思辨論述與論證,把辯證法絕對概念化了。而對于黑格爾辯證法本身的具體內容方面的問題,則涉及不多。在一般觀念中黑格爾辯證法理論的具體內容似乎是完美無瑕的。其實,有關這方面的問題也是不少的。前面已有所論述,這里再作進一步討論。
黑格爾對康德的三分法辯證法有高度評價。他說:“一般說來,真正的分類必須以概念為準則。而概念又包含三個環節,因此分類一般首先分為三部分。但就特殊性表現為兩個而言,所采取分而為四的分類法也未嘗不可。在精神的范圍內,應以分為三部分為主這一點我們不能不說是康德的功績,他首先促人注意到精神應分為三的事實。”32這段評析雖然提到康德提出三分法是一種功績,但這個說法卻相當隨便,給人以可信不可信的印象,并沒深刻觸及這種貢獻具體地指明為什么說發現事物的三分分類法是一種功績。而且,黑格爾認為,康德的功績在于促使人注意到“精神”應分為三的事實。這話說得不確實。康德是首先在考察天體與天體體系的形成與運行中發現事物應分為三的事實,而“精神”之分為三,是后來在《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中才提及的。
由于僅僅做出這樣一種屬于“精神”方面的理解,黑格爾就僅把三分法看作“精神分類法”,他的辯證法也就只是概念辯證法。黑格爾模仿康德,也把自己的巨著《邏輯學》分成三部分。黑格爾是一個純粹精神學分類學家。他的哲學研究僅僅以概念為對象。三分法成為了概念的普遍分類法,整部《邏輯學》被分為純粹概念“存在論”“本質論”與“概念論”,在這三分之下,再三分;再三分之下,還有再三分,劃分得相當功整,儼然成為了一個普遍模式,廣泛應用于《邏輯學》這部著作中。
黑格爾這種做法在一些人眼里發生了誤解,成為機械公式,以為數量“三”本身就是偉大的法則。這就把“量”與“質”混為一談了。這正如黑格爾所說的那樣,他們把“一”說成是“直接的思想,二是代表思想的區別和間接性,三是二者的統一”。但黑格爾卻認為“這種聯系完全是外在的”。不過這些人并沒有清晰地理解黑格爾的意思,反而把“三”看作萬物的根本原則。于是,“三位一體”也就變成了康德“三分法”辯證法的具體體現。
其實,所謂“三位一體”在基督教教旨中很早就出現了。它是指三個位格圣父、圣子與圣靈同為上帝,即統一為上帝。這種“三位一體”在數字形式上實際上是合四為一,上帝并不是黑格爾所認為的“第三者”,不是作為“存在論”與“本質論”結合而形成的“概念論”那樣的“第三者”,而是“第四者”。因而就是在數字形式上,所謂的“三位一體”也與康德的“三分法”辯證法并不相同。
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誤解,原因在于只關注數量上的問題,不關注辯證法的“質”“實質”。“對立面統一”不僅僅是真正辯證法的根本性法則,更在于這一法則是真正辯證法的根本性內容、根本性實質、最為內在的本質結構,因而它(對立面統一)是真正辯證法的根本性標志。離開了或拋棄了這一法則,那就不屬于真正的辯證法。
從這種理論出發來進行分析。在基督教存在的二千多年歷史中,對“三位一體”有多種多樣的解釋。最早從理論上做出系統解釋的是奧古斯丁(公元354-430年),他是基督教教義哲學的集大成者,早期基督教神學理論的絕對權威。基督教成立初期,在基本教義上與神學理論上就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圣經》本身就有不同版本,既有“舊約”,更有“新約”;作為上帝的化身和代言人的也多種多樣,還有一大批使徒,各地教堂中實際傳經送道的神父更是不計其數。他們與各地地方利益密切勾連在一起。于是,在宣傳教旨教義中便產生各種各樣歧義,基督教內部分裂為許多派別。它們各唱各自的調,彈奏各自不同的樂章。到奧古斯丁時代,情況已經相當混亂,矛盾沖突十分突出。他作為一名神學理論大家有鑒于此,為統一神學理論,緩和各宗教派別之間的矛盾斗爭,撰有三部神學著作。《論三位一體》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部,約有四十余萬字。在奧古斯丁理論中,并沒有把圣父、圣子與圣靈三者之間的關系描述為本質上完全相互矛盾沖突的對立面,它們之間并不是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抹殺的,而是絕對的同一,都是上帝的絕對化身。奧古斯丁提出的“三位一體”的基本論點就是“父是上帝,子是上帝,圣靈是上帝”,不是三個上帝,而是同為上帝”。33
奧古斯丁對此有三個方面的論證。
“神圣三位格絕對平等”,具有同樣同等的莊嚴神圣。三個位格都包含同樣崇高肅穆的至高神性與神位,相互之間不存在差異性、雜多性。奧古斯丁說:“所以我們要借上帝之助,盡力給出他們索求的理由,闡明獨一真神之為三位一體,及說、信、視父、靈為同一實體或存在的正當。”34“據我所知,大公教會中新舊兩約的注釋者(他們在我們之前討論過三位一體,)都按照《圣經》教導說,在一個實體的不可分離的平等中展現了一種統一,因此沒有三個神而只有一個神;盡管事實上父生了子,因此父不是子,子是由父所生,因此子不是父;而靈既不是父也不是子,而只是父加子的靈,他本身是與父和子同等的,屬于三位的合一體。”奧古斯丁駁斥了把三個位格加以分裂的種種說法,認為“父是神,子是神,圣靈是神,可是這三位卻不是三神而只是一神,”“尤其在神所做的一切事中,三位一體都不可分地一起行動。”35奧古斯丁竭力宣揚,父、子、靈的區別僅僅是名分上的區別,在實質上它們的位格同一、神性同一、行動同一,毫無絲毫的差異。它們是絕對同一的。
2.三個位格具有同樣同等的神明性。它們都是至上智慧和最高仁愛的化身,全知、全識、全善。奧古斯丁解釋說:“正如圣父圣靈在一般意義上也是仁愛,我們都可分別稱圣靈為仁愛神的圣言即神的獨生子透過使徒之口被公開稱為智慧。‘神的地方和神的智慧’(林前1:24)。若我們細心檢審使徒約翰的字句,便可找到圣靈被稱為仁愛之處。在說‘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從神來的’之后,他又接著說,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愛就是神。”“看看保羅說的另一段話:‘然而我們只有一位神,就是父,萬物都本于他,我們也歸于他,并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藉著他有的,我們也藉著他有的,’誰能懷疑這里的‘萬物’他指的是受造的萬物。”“父或子或靈都是獨一上帝所是,一道創造受造的萬物。”36
3.三個位格具有同樣同等的神力性。它們同樣全知、全能、全在,創造天地,創造萬物;無時無刻、無處無地都在你的身邊;只要信,就可以得到福佑。這是因為“我們可以推知,使徒保羅所說的‘那獨一不死的’,并不是專指父,而是獨一的上帝,即三位一體而言。因為凡是‘永生’的是不死不變的,上帝的兒子,既然是永生的,也就是與父一樣是‘獨一不死的’”。37既然三個位格同樣永恒永生,那它們就都是無時不在,具有全在性,從而產生全能性。“所以這恩賜基督既從上天給,又在地上受,但先知和使徒二者都說‘恩賜’[復數],因為對基督的所有肢體來說,藉著圣靈這個[單數],適于各人的諸多恩賜[復數]在人中間得以分賞。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全部恩賜,而是有些人有這些,另一些人有那些,盡管人人都有那賞他們許多恩賜即圣靈。”38既然人人都得恩賜,那就表示三個位格都關愛一切人,掌管一切事,把握無上神力。
奧古斯丁從多個方面闡明三個位格的絕對同一性以后,進而指出:“但這乃是在那無可虛擬地超乎萬物的至上三位一體中的不可分離性,人的三位一體不能稱為人,但這一至上三一體卻被稱為并且就是一個上帝。它不是上帝的三重性——它就是一個上帝......上帝是三個位格,子的父,父的子,父與子的靈。”39這里,三個位格之間并不存在任何矛盾對立,任何沖突斗爭,沒有任何多樣性、乖異性,連“三重性”都被否定了。這是對差別、分離、分裂的絕對消解;這里所有的僅僅是絕對的同一,絕對地統一于上帝。顯然,這樣一種“三位一體”與康德的“三分法”根本不能相比較,更不可能相提并論,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基督教“三位一體論”所主張的是絕對的絕對同一性,父、子、靈三者只是虛構出來的名稱上的差別。各自并無各自實質性內容上的特殊差異性。數字“三”并不能顯示出它就是辯證法。基督教僧侶哲學主流從來沒有也不會把它說成是辯證法。而康德的“三分法”則在包括同一、統一的同時,也包含矛盾、對立;既突出統一,也強調對立與同一。這三個概念之間既有本質上的差異性,又有實質性內容上的相互聯系性、不可分離性。“三分法”辯證法特別要強調地突顯的是“對立面統一”這一偉大法則,它是真正辯證法的根本性標志。在理論上,如果承認“三位一體論”屬于辯證法,那會導致這樣兩種結果,既破壞了真正辯證法的對立面統一偉大法則,使它變成了只講絕對同一性的東西;又與基督教的神圣原則相抵抗,在圣父、圣子和圣靈之間劃分出分離和對立,破壞它們之間的絕對同一性,從而確認上帝本身是包含矛盾對立的,是可分裂分離的。這樣,上帝變成了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東西,不再永恒無限,上帝的神圣性、神明性、神力性也就徹底垮臺了。基督教哲學本身是必然會反對把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說成是辯證法的。
1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XIII-BXIV。
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10。
3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版,第33頁。
4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11。
5康德《判斷力批判》,人民出版社版,第31-32頁。
6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版,B177。
7參閱《海德格爾選集》上卷,孫周興主編,上海三聯書店版,第78、230、233、401、516等頁。
8參閱《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版,第228、232-233、281、516等頁。
9參閱《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版,第274、281、409、478等頁。
10《海爾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版,第479頁。
11《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版,第230頁。
12《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版,第145頁。
13《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版,第106頁。
14《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版,第575頁。
15《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三聯書店版,第500頁。
16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742頁。
17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709頁。
18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710頁。
19參閱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701-711頁。
20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1-2頁。
21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5頁。
22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6頁。
23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131頁。
24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121頁。
25參閱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124、129、132等頁。
26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787頁。
27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786頁。
28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792-793頁。
29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42頁。
30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48頁。
31薩特《存在與虛無》,三聯書店版,第152頁。
32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版,第415頁。
33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205頁。
34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24-30頁。
35奧古斯丁《論在位一體》,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33頁。
36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430,36-37頁。
37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35頁。
38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433頁。
39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4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