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圖什么:李少白風光攝影進階課(精裝版)
- 米開朗
- 2462字
- 2021-01-05 18:55:25
第一節
說你“太主觀”,其實是夸你
『傳道篇』
當我們批評別人時,經常說“你太‘主觀’了”。一般情況下,“主觀”是形容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他人意見。殊不知,在創作中,需要的就是“主觀”的思維方式??梢哉f,不主觀,無藝術。
無論是繪畫、攝影,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都是把自己的感受映射到事物中,是作者與萬物的共鳴。就像拍故宮,有的照片像素清晰、曝光準確,卻絲毫不能讓人留下印象;有的照片“硬傷”不少,比如構圖不完美,卻被稱為作品。原因即在于前者把攝影當成客觀記錄,拍成了建筑資料片;后者是主觀地看,是作者個人修養和審美的體現,換了第二個人就拍不出來。
藝術家如果以相似的視角連續創作,就形成了風格,包括個人風格、流派風格,甚至時代風格等。比如,古埃及壁畫注重秩序,高度幾何化;古希臘人喜歡自由、健康,雕塑優雅、寫實。自文藝復興以來,巴洛克藝術喜好繁復的堆砌;印象派藝術把現實浪漫化、抽象化;其后出現了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等表現形式,百花齊放?,F在的我們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表現。
好的風光攝影,還是一首詩。
詩是文學藝術最主觀的形式,就像高級囈語。跟下棋不同,詩人不需要精確地推理,詩句是自己從腦袋里蹦出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像做化學實驗,各種元素在試管里碰撞,“砰”的一聲合成新的物質。試管儲備的元素不同,成品自然不同。作為攝影師,要加強積累,創造有利于“化學反應”的條件。當遇到合適的風景時,好照片自然會“蹦”出來。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因為有了你的觀看,風景“活”了。本書呈現的正是獨屬于個人視角的作品。

龍宮/李少白
這張照片是典型的李老師“看到的”的風景。
大部分人來到故宮,會震撼于皇城的金碧輝煌,紛紛把鏡頭對準那些殿堂穹頂,表現它們的雄偉富麗。然后,拍出一張張導游手冊配圖似的照片,甚至作為導游手冊配圖人家都不要,因為類似的照片太多了。這幅《龍宮》,延續了李老師一貫的“不可說”風格。陰影占據大面積,讓那條尊貴的龍處在視覺中心??上В奈枧_非常小,看似萬眾矚目,實則束縛重重。好在觀眾的想象力可以由此起飛。
重內容而輕形式,看到宮殿就是宮殿,只是一種初級的觀察。高級的觀察是調動心里整個“素材庫”,不是在用相機拍照,而是心在顯影:看到藍天,感到心胸寬廣;看到草原,像看到自由;看到駿馬,感覺它的脊梁就像起伏的山巒,鬃毛就像溫柔的長發……
源于現實,超越現實,將圖像從原本的定義里解放出來,創作將更加自由。

黃花城/李少白
“不到長城非好漢”,應該怎樣拍長城呢?古往今來,無數人贊頌過它,贊頌之語無非就是雄渾、悲壯等。用大廣角鏡頭,趁夕陽西下,萬山紅遍時,“咔嚓”幾下,拍攝幾張照片,當然沒錯。但是大家都想到了,因此拍攝的照片就難以脫穎而出。
說白了,一張照片能脫穎而出,首先是形式感讓人眼前一亮。李老師沒有像一般人那樣去“歌頌”長城,而是將它審美化、符號化,與功能性說再見,讓形式感做主角。于是我們看到它成了一條橫亙陰陽之間的金線,孤懸于天地之間。這種遺世獨立的姿態,才是長城永恒、高貴的氣質,也是一種更高級的“歌頌”。設想一下,即使不懂中國歷史的外國人看到這張照片,是不是也會覺得它很美?
也許有人會問:“這表現了長城什么特質呢?”作者不會說出來,他只是埋藏了一根引線,火花需要你自己點燃。
『習作篇』
李少白:
似是而非,比寫實更高級。
輔導員:
我們的相機不是大自然的復印機,要學會用它“撒謊”。當然,“謊言”的虛假程度有高低之分,這取決于各人的審美修養。
這其實是白樺樹的樹皮,你看出來了嗎?上帝很少把美坦蕩無遺地展示在人們面前,而是留待那些喜歡探索的人去發現,并獲得意外的驚喜。

山海圖/王家璜
作者:
這張照片拍攝于黑龍江虎風嶺的一片白樺林。冬季的早上,陽光透過樹隙形成金色的光柱,很美,但我卻覺得眼前的景像缺乏新鮮感。
李老師說過,在拍攝時不要讓先入為主的觀念束縛自己,要努力釋放想象,探索視覺潛能。我在林中轉悠,目光落在這棵樹的樹干上。那一塊塊疤痕讓人產生了錯覺,白色的樺樹皮好比宣紙,疤痕是渲染的水墨山水。我干脆找了各種角度拍了一個系列,這是其中的一張。畫面如俯視的海景,山、島、灘涂、小舟一應俱全,妙趣橫生。

宮燈和脊獸/葉安麗
李少白:
聽懂畫面中兩位主角的密語了嗎?
輔導員:
攝影既可以如實再現事物的形狀,又可以借助光影、透視、角度的變化來“歪曲”形狀,更好地表達主觀感受,構建自己的審美世界。
故宮,是人們熟悉的傳統符號,如果純寫實,很容易讓人視覺疲勞。而光影是千變萬化、不可復制的,借助光影的表演,本來只是“路人甲”的宮燈,是不是像在和脊獸演繹一部宮斗?。?/p>
作者:
故宮里最常見的物件莫過于甬道邊和庭院里的宮燈,以及“站”在屋頂的瑞獸,但如何表現則各有千秋。
幸運的是,我注意到一座宮燈和脊獸恰好同時投影在一面宮墻上,形成有趣的呼應。李老師說過,攝影“要少一些解釋,多一些暗示”。扭曲的形狀引人遐想,我找好角度,按下快門,留出大片墻體,讓畫面有呼吸的空間。
這張照片是我重新“發現”故宮的成果。不過,如果有機會重拍,我會讓構圖更舒展,陰影的排列更講究。
李少白:
通過反光將日常的風景抽象化,拓寬了影像內涵。
輔導員:
排列有序的畫面元素在右側產生突變,如交響樂中的高潮。本來平淡的場景,因為這個突變,有了一絲荒誕、某種寓意和一股超現實的味道。
在規律中尋找變化,可以化平淡為新趣,帶來新的感官體驗。

樂壽堂/葉安麗
作者:
這張照片拍攝于故宮樂壽堂。這是一間極盡奢華的廳堂,據說乾隆皇帝曾在此讀書。
為了不把照片拍成室內效果圖,的確需要動腦筋。我發現廳內玻璃鏡面多、地面反光多,而局部出其不意的變形打破了沉悶。我想起了李老師提醒的“注意眾中之一的變異”,在此不正好可以實踐嗎?于是我仔細構圖,讓檻窗從左到右的變形越來越強烈,使觀者在識別環境的同時,有了想象的空間。
不過若要挑刺,光線還是不理想,有條件應該多等等,甚至反復去實踐,不要急于求成,相信老天不會辜負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