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音樂
- (美)大衛·拜恩
- 1569字
- 2020-12-04 15:25:51
引言
“重”聽音樂
雖然一直以來我都在從事音樂工作,但其實之前我從沒想過會踏入這行,一開始對音樂甚至沒有什么強烈的野心,但就這么一路走過來了。真要我說,我覺得這是個美好的驚喜。想到我的人生有很大部分都牽系著某種稍縱即逝的事物,感覺還真有點兒奇妙。我們觸摸不到音樂,它只存在于我們聆聽它的那一刻,但是,它卻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影響著我們的自我定位。音樂改變了我們對自己、對外在一切事物的觀感,帶領我們走過生命的困頓時期。音樂威力無窮。
我很早就發現,同樣的樂曲出現在不同場所,不但會改變聽者對它的感受,也會賦予樂曲全新的意義。同一支曲子在一個地方聽起來可能難聽、刺耳、惹人嫌惡,但在另一個地方卻可能會讓人忘情地隨之起舞。這都取決于樂曲出現的場所——音樂廳或街頭,以及演奏的意圖。音樂動不動聽,不單單取決于它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本質(假使音樂有所謂“獨立存在”的話),更取決于它周圍的環境、被聆聽的場合與時間、演奏方式、銷售與發行途徑、錄制過程、誰來表演、聽者跟誰一起聽,還有音響質量如何。以上種種不僅決定了音樂能不能打動人,能不能順利達成創作者的目標,同時也決定了音樂的本質。
本書每一章都聚焦于音樂的某個特定面向與演奏它的場景。其中一章探討科技如何影響音樂的表現、影響我們對音樂的看法。另一章討論聽音樂的場所對音樂本身的影響。各章節之間沒有時間與次序上的先后之別,讀者可根據需要以任何順序閱讀。只是,我真心認為,編輯與我合力商定的次序自有它的道理,并非隨機編排。相較于舊版,本次升級版新增了數章節的內容。它們源自初版的巡回售書活動、方興未艾的新技術,以及近期我與他人的書信往來與合作。可以說,隨著知識與經驗的拓展,我對書中所有話題的思考也在不斷進化。
寫這本書不是為了敘述我個人的歌手與音樂生涯,而是為了表達我對音樂的理解,那是多年來從事錄音與表演工作,自然而然累積下來的。在書中,我取材自身經歷,既探討了科技的演進,也描繪了我對音樂與表演的定義是如何與時俱進的。比如說,多年以來,我對舞臺演出已經完全改觀,而我個人的表演歷程正可以拿來演繹這個依然在持續變化的思路。
關于音樂在生理學與神經學上的作用,坊間已經有不少精辟著作,科學家也在檢視音樂以何種機制對我們的情緒與感知產生影響。這些并不是本書探討的重點,我關注的是音樂傳送到聽者耳畔之前的塑造過程:哪些因素決定一支樂曲能不能到達聽眾耳朵里?除音樂本身之外,還有哪些外在條件讓它得以引起共鳴,諸如舞臺旁有沒有吧臺?能不能把音樂收進口袋?女生喜不喜歡?人們是不是消費得起?
大致說來,我盡量避免觸及音樂創作與制作上的意識形態問題。不管是出于政治目的還是有其他原因,想運用音樂激發愛國情操,或用來推翻某個固有文化,這些都不是本書的議題。我對特定風格或流派的音樂也不太感興趣,因為我覺得某些原型或行為模式往往會在截然不同的場景中反復出現。即使你不欣賞我的音樂,我也希望你能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找到樂趣。音樂人與作曲家的裝扮跟任何令我著迷的現象一樣,也是塑造音樂的元素,然而,藝人膨脹的自我卻不是我想探討的主題。反之,我希望找出樂曲創作、錄制、發行與創收的模式,然后自我檢視,看看構筑出這些模式背后的那股力量是不是也引導了我與其他人的創作。但愿我不是在自說自話!書中的大多數內容,確實圍繞我本人。關于這點,我跟其他寫作的人并沒有多大差別。
為了抽絲剝繭、找到答案而提出一大堆問題,這樣做會破壞欣賞音樂的樂趣嗎?對我來說不會。音樂并不脆弱。了解身體的運作機制,并不會剝奪存活的樂趣。自從人類有社會組織起,音樂就常伴人們的左右。未來,音樂也不會消失,只是,它的用途與意義會演變。如今的我比過去更容易被不同類型的音樂打動。只要用更深更廣的視角去觀察音樂的湖泊,我們就會明白,那片湖其實比我們想象中更深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