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帝國遺產的繼承人

第一章 有爭議的繼承人

夢之兆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日,東京紫禁城皇宮里傳出一陣嬰兒的啼哭聲,神宗又添了一位皇子,他就是趙佶。

據說趙佶降生之前,神宗到秘書省巡視,偶見東廂房的墻壁上掛著一幅南唐后主李煜的畫像,畫中的李煜豐神秀骨,眉清目朗,風流倜儻,雍容華貴。神宗對這位亡國之君的儒雅風度極為心儀,便在旁邊的椅子上小坐一會,誰知剛剛坐下,忽覺一陣頭暈,蒙眬之中見畫中的李煜從墻上走下來,沖著他雙手一揖道:“恭喜陛下,今夜喜得龍子,此子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聰明蓋世,乃絕代奇才。”神宗皇帝正欲問話,李煜又重新走進畫中,兩眼注視前方,紋絲不動。神宗晃晃頭,眨眨眼,顯得有些蒙眬。

內侍見狀,關心地說:“皇上,您很疲勞,回宮休息吧!”

“沒有呀!”神宗道,“朕好好的,怎么疲勞了?”

“皇上剛坐下,就小憩了一會兒。”內侍道,“我們大家都站在這里,等皇上醒來呢!”

“有這種事嗎?”神宗頗為吃驚,這才知道剛才做了個夢,微笑著說,“沒事,沒事了。”

當天晚上,后宮陳御侍果然生下一子,這位皇子,就是宋徽宗趙佶。

當時或稍后一點的人們都普遍傾向于相信神宗的這個夢:徽宗由李煜轉世托生。神宗后來回憶這件事時,也曾說徽宗是“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

熟悉中國文學藝術史的人,則會很容易地發現:南唐李煜和宋徽宗確實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才華橫溢,文采風流;不同的是,在詩詞曲賦方面,徽宗略輸文采;在書法繪畫方面,李煜則稍遜一籌。

——在治理國家上,兩人同樣弱智,同樣昏庸,同樣不管別人死活,只顧自己享樂,可惡至極;不同的僅僅是禍害人的程度與范圍而已。

——兩人同樣都是亡國之君。李煜的南唐亡于徽宗的祖宗趙匡胤之手,徽宗的北宋亡于金國女真人的鐵蹄之下。

——兩人的歸宿同樣悲慘不堪。

李煜成為俘虜,被軟禁在宋都汴梁,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妻子被趙家天子屢屢召去侍酒侍宴侍寢,成了真正的“三陪”。陰歷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也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候,而此時這位詞人皇帝心愛的小周后,卻被宋太宗趙光義召去侍宴后侍寢,妻子向他哭泣訴救,他卻毫無辦法,萬分悲愴地寫了一首《虞美人》,這位亡國之君在詞中不敢發泄不滿,只是滿懷凄楚地懷念故國和往昔歲月: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宋徽宗被女真鐵騎掠到冰天雪地的黑龍江,被安置在北方小鎮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除了年老色衰者,幾乎所有妻子女兒都被女真人瓜分,淪為姬妾,失寵后,再淪為奴婢侍女。臨死,這位天才的藝術家皇帝也寫過一首懷念故國與往昔的詞——《燕山亭·北行見杏花》。這首詞準確地表現了作者的悲愴與真情,這可能是宋徽宗的所有文學作品中最好的一首詞:


裁剪冰綃,

輕疊數重,

淡著胭脂勻注。

新樣靚妝,

艷溢香融,

羞殺蕊珠宮女。

易得凋零,

更多少無情風雨。

愁苦!

問院落凄涼,

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

這雙燕何曾,

會人言語?

天遙地遠,

萬水千山,

知他故宮何處?

怎不思量,

除夢里有時曾去。


無據,

和夢也新來不做。


往昔的一切,就連做夢也夢不到了,其悲愴可以想見。


趙佶一歲時便被神宗封為鎮寧軍節度使、寧國公。哲宗繼位后,又晉封為遂寧郡王,紹圣三年(1096年)改封為端王。

哲宗元符年間,哲宗皇帝唯一的兒子、太子趙茂夭折,哲宗因皇嗣未立,郁郁寡歡。聽說泰州天慶觀有一個名叫徐神翁的道士善于推測人的命任休咎,便派宦官前去詢問。宦官見到徐神翁,說明來意。徐神翁沉吟片刻說:“上天已經降下嗣君,大人何必再問?”

宦官說:“皇上別無子嗣,嗣君是誰?”

徐神翁緘默不語,被宦官問得急了,隨手取過一片紙,寫了“吉人”兩個字,遞給宦官說:“拿回去交差吧!”

宦官再問,徐神翁已打坐入定,無奈之下,只得回京復命。

哲宗召集群臣議事,詢問“吉人”二字何意,滿朝文武中雖不乏高人,但一個個如墜霧里,沒有人能悟透其中奧秘,只得作罷。

其實,“吉人”二字合起來是一個“佶”字,這是宋徽宗的名諱,徐神翁之所以不肯明說,是怕泄露了天機。

元符年間,哲宗在殿廷每天有一次朝會,叫作上朝,也叫廷議,各位大臣上朝時,都手拿一塊笏板,將上朝要說的話寫在笏板上,以免到時忘記了。上朝時,值班舍人必定要手持笏板巡視班列,遇到沒有拿好笏板或站立不合規矩者,都要大聲提醒一句:“端笏立!”意思是要恭恭敬敬拿好笏板,遵守好殿廷上的規矩。趙佶當時已被立為端王,有人認為,“端笏立!”意味著端王已經有被立為帝的預兆了。

還有一件事情很有趣:哲宗曾創建一堂,落成之后,讓群臣起一個恰當的堂名,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士子一個個搜索枯腸,想取一個好聽的名字以博取皇上歡心,哲宗竟然一個也沒有看中。臣子取的名字不中意,還是自己來吧!哲宗沉思片刻,突然靈光一閃,大聲說:“就叫‘迎端’吧!”意思是迎事端而治之,辦一件事情,開始就要認真,不料這卻成了迎端王入繼大統的符讖。

這幾段阿諛奉承的記載非常荒唐,無法使人相信,但趙佶的知名度卻一天一天高起來。


趙佶暗自歡喜,但只能埋在心里。因為哲宗正值盛年,此時談皇位繼承是一個不成立的命題。趙佶當藩王的時候,管家楊震對他忠心耿耿。一次,兩只鶴鳥降落在端王府后花園的桂花樹上,鶴降于庭,向來被視為祥瑞。朝中大臣紛紛前來祝賀,趙佶內心也喜不自禁。楊震擔心傳出去引起哲宗皇帝的猜忌,便把那些人趕走了,對他們說,你們看錯了,是鸛非鶴!又有一次,端王寢閣上突然長出一株靈芝,這又是祥瑞之兆,大臣們紛紛前來祝賀。楊震是一個有心人,連忙把靈芝鏟掉,對人說是菌非芝。趙佶對楊震的做法有些不滿,后來才理解到他護主的良苦用心,從此對楊震更加信任。

一連串的祥瑞異兆,讓趙佶心里有些不淡定了,難道說自己真能位登九五嗎?終于有一天,他按捺不住了,叫來一個仆人,吩咐說:“你拿我的生辰八字到大相國寺去,等開門時進去,讓每一個卦都推算一遍,詢問吉兇禍福,但只準說為你自己算命,不準說出我來。”

仆人奉命而去,每一個卦攤都前去詢問,那些占卜者信口胡謅,竟無一人能看出徽宗的富貴之命。仆人大失所望,正準備打道回府時,突然發現不遠處的樹底下坐著一位占卜者,神色淡定,對過往之人行注目禮,仆人慢慢踱過去,禮貌地問:“先生哪里人?”

“浙人陳彥!”

仆人拿出趙佶的生辰八字遞過去,說:“這是在下的生辰八字,請先生測一下吉兇禍福。”

陳彥接過去看了看,熟視仆人一會兒后說:“你這人真會開玩笑,這不是你的生辰八字啊!”

“那是誰的生辰八字?”仆人顯得很吃驚。

“這是天子的生辰八字,你為何以此捉弄人呢?”

仆人大驚失色,一句話也沒說,付了卦資,轉身就走。

急忙回府向趙佶報告。

趙佶聽了仆人的報告,沉思片刻后,對仆人說:“你明天再去一趟,不必隱瞞,就說是我的生辰八字,看他怎么說。”

仆人第二天再去相國寺見陳彥,把趙佶的話復述了一遍。陳彥嘆息良久,對仆人說:“你回去稟報端王,他命中注定該位登九位,請他自愛。”

一連串的傳說,旨在說明一個問題,趙佶天生就是一個當皇帝的命。

趙佶聽了仆人的傳話,內心竊喜,但表面上卻裝著若無其事,因為皇帝哥哥正當盛年,他不敢有非分之想。

趙佶是個極具心機之人,他心里清楚,不管制造多少祥瑞,都只能是幫他登上皇位作鋪墊,僅靠這些并不能成為天子,要想成功,必須贏得朝中最有權勢之人的歡心。哲宗病重時,朝中實際掌權者是神宗正宮向太后。向太后一言九鼎,朝中的重大決策,沒有向太后首肯,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無從談起。于是,趙佶使出渾身解數,曲意奉迎向太后,以討取向太后的歡心,甚至不惜降尊紆貴,著意籠絡向太后身邊的宮女。這一招果然奏效,時間一長,宮廷上上下下都替趙佶說好話,說他仁義孝悌,風流蘊藉,不同凡響。

向太后聽多了,果然對趙佶有了好感,在她的心目中,趙佶龍章鳳姿,比其他幾位王子有才華,因而對趙佶特別鐘愛。朝野上下紛紛猜測,哲宗之后,端王是最有希望入繼大統之人。

有爭議的遺產繼承人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二日夤夜,小雨中夾雜著雪花,寒風料峭,東京紫禁城福寧殿的夜空中,隱隱傳出一陣哭泣之聲,年僅二十五歲,正值盛年的哲宗皇帝趙煦乘鶴西去,魂歸道山。

哲宗是神宗的第六個兒子,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初一在福寧殿被立為太子,三月初五即位,那一年他剛剛十歲。如今還不到而立之年,便撒手塵寰,在朝野引起了不小震動。官家對外公開的死因見于《元符遺制》,書中記載:“故冬以來,數冒大寒,浸以成疾,藥石弗效,遂至彌留。”知樞密院事曾布在《曾公遺錄》中記載述其癥狀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通俗地說,哲宗皇帝死于縱欲過度。

依宗法制度,父死子繼位,遺憾的是哲宗皇帝膝下無子,猝然而逝,也沒來得及留下任何遺囑。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只能由皇帝的母親、神宗的正宮娘娘向太后做牽頭人,升坐福臨殿,召集執政大臣開會,討論選擇皇位繼承人這一重大問題。

向太后是河內人(今天河南沁陽人),她出身名門,是宋真宗時期名相向敏中的曾孫女,與神宗結為夫妻后,二人感情極好。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駕崩于福寧殿。向皇后與神宗生母宣仁太后一起,策立趙熙為帝,就是哲宗。后來,宣仁太后命人修繕慶壽宮給向太后居住。向太后堅決拒絕,原因是慶壽宮在宣仁太后住所的東面,按照帝國的習俗,東面為上,向太后不肯亂了婆媳上下之分。哲宗即位后,挑選皇后,并為各位皇弟娶妻。向太后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女人,她告誡向氏家族的女子,不要汲汲于富貴,不得參與其間。家族中有求官者,她一概拒之門外,不肯通融。因此,這位正直賢淑的太后,在朝野上下臣民中相當有威望。

福寧殿燈火通明,向太后把大臣們召集在一起,流著淚對大家說:“國家不幸,大行皇帝沒有子嗣,國不可一日無君,現在要推舉一位賢者繼承皇位。”

宰相章惇仔細琢磨向太后的話,理解為立誰為帝,似乎還沒有最后定論,既然沒有定論,就可以發表意見。宰相乃百官之首,依尊卑之序,應該第一個發言。

章惇年輕的時候與大文豪蘇東坡的關系很好,有一次,兩人出去游玩,到了一條水流湍急的溪邊,溪上有一座獨木橋,對面是懸崖峭壁。章惇建議蘇東坡到對面峭壁上題詩留念。蘇東坡看了對面一眼說:“太危險了,我不去。”章惇笑了笑,二話不說,沿著獨木橋走到溪對面,把長袍往腰帶上一掖,拽著一根老藤蕩到峭壁前,抽筆寫上“蘇軾章惇游此”。

章惇返回后,蘇東坡看了他一眼說:“你要是掌權,肯定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會有許多人頭落地。”

“為什么呀?”章惇有些不解。

蘇東坡說:“一個連自己的命都不當回事的人,能拿別人的命當回事嗎?”

在宋史中,章惇被明確定義在奸臣一列,位列奸臣傳之中。當年王安石變法受挫之時,章惇為樞密院使,為了維護變法成果,他強項敢爭,針對司馬光反對免役法的奏疏,直斥司馬光“村夫子,無能為”。在哲宗朝,章惇出任宰相后,黨同伐異,驅逐異己,就連當年的老朋友蘇東坡也難逃被流放的厄運。

章惇平日不喜歡端王趙佶,于是站出來說:“依禮律論,皇位應該由大行皇帝(哲宗皇帝)的同母弟弟簡王趙似繼承。”

古代宗法制是立嫡長子,可哲宗趙煦別說嫡子,就是庶出也沒有,章惇的建議,算得上是立嫡的變通,畢竟除了兒子外,皇帝一母所生的弟弟比其他人更有資格繼承皇位。

向太后并不贊同章惇的說法,說道:“老身也沒有親生兒子,所有皇子都是神宗皇帝的庶子,不應該再有區別,簡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諸兄之前,卿言不當,可再議。”

章惇見狀,改口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古今通例。神宗皇帝生有十四個兒子,其中八人早逝,加上大行皇帝,共為九人。剩余五位藩王中,依照長幼順序,應立申王趙佖為帝。”

章惇和申王趙佖并無多少交往,他之所以竭力推薦趙佖,目的就是阻止端王趙佶登基。

哲宗去世后,現存各位王爺中趙佖的年齡最大,立趙佖為帝,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趙佖年幼時患眼疾,瞎了一只眼,讓一個瞎子當皇帝,豈不貽笑天下?向太后不高興地說:“申王雖然年長,但患有目疾,豈有堂堂天子竟是一個瞎子之理?此事不宜,不可再議。”

向太后的理由光明正大,無懈可擊,章惇不禁一時語塞。

向太后似乎胸有成竹,緩緩說道:“申王既有目疾不能立,依次當立端王入繼大統了,各位卿家,可有異議?”

各位大臣面面相覷,沒有人敢出聲。大家都知道,皇位繼承是一個最為敏感的問題,一言不合,便會招來無妄之災,最為穩妥的辦法,就是三緘其口,一言不發。

章惇脫口而出,大聲說:“端王行為輕佻,不適合君臨天下。”

章惇這一招非常厲害,矛頭指向端王的人品。試想,一個人品不正的人,怎么能夠君臨天下呢?

向太后見章惇竟敢當堂頂撞自己,心里有些惱火,沉下臉說:“先帝曾經說過,端王有福壽相,人又仁孝,有當人君的福氣。立端王為君,是繼承先帝的遺意。”

話說到這份兒上,誰心里都明白,向太后是鐵了心要讓端王繼位,開會討論只是走過場而已。

向太后和宰相章惇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雙方似乎有些僵持不下之勢,此時需要有一個人站出來,打破這個僵局。

知樞密院事曾布與章惇向來不和,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出班說道:“章惇發表議論,只能代表個人觀點,不是執政大臣共同商量的意見。”

向太后臉上立馬露出了笑容,反問曾布:“你認為呢?”

曾布道:“太后決定英明,我舉雙手贊成。”

曾布是樞密院的長官,與中書分掌軍政大權,合稱“二府”,他有資格與章惇一較高低。

關鍵時刻,有人站出來說話,太后的砝碼陡然加重,天平立即發生傾斜。章惇正要分辯,尚書左丞蔡卞、中書門下侍郎許將都站出來附和曾布,擁護向太后的決定,異口同聲地說端王是繼承皇位最合適的人選。

章惇見形勢一邊倒,自己勢單力薄,知道再爭辯也無用,于是閉口不言。

其實,章惇說端王行為輕佻,不足以君臨天下,并不是故意貶低趙佶,而是說的真話。歷史證明,端王趙佶不僅僅是“行為輕佻”,而且近乎荒唐,章惇說他行為輕佻,還算是客氣的。

而向太后看到的是趙佶的孝順和聰明,只是她沒有弄明白,藝術天才和政治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有區別,而且區別還很大。

章惇的讖言

趙佶在當端王時,確實是一個多才多藝、好學上進的好青年,在宮廷內外、朝野上下口碑也不錯。據說他從小舉止不凡。當時的皇家貴族子弟大多喜歡追逐聲色犬馬,沉浸于享受,不求上進,趙佶卻醉心于筆硯、丹青、圖史、射御,十六七歲時,便已經是“盛名圣譽布于人間”了,不但知名度高,美譽度也不低,他與駙馬都尉王詵、宋室趙令穰往來密切,王、趙二人擅長丹青、書法,趙佶常與他們切磋琢磨,在筆墨、丹青、琴棋書畫,尤其是書法繪畫方面,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駙馬都尉王詵是英宗皇帝的女兒魏國大長公主的丈夫,論輩分,他是趙佶的姑夫。王詵是一個浪蕩公子,行為極不檢點。雖然公主溫柔賢淑,盡心侍奉公婆,王詵卻移情小妾,多次頂撞公主。神宗皇帝曾為此兩次貶王詵的官,王詵不思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的時候,當著公主的面與小妾尋歡作樂。偏偏品行如此惡劣之人,卻又是一個滿腹經綸的文化人,同時也是趙佶的文友,端王府的座上賓。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徽宗與王詵為友,自然會碰出一些火花。趙佶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好青年,在王詵等人的眾星捧月之下,風月場上也是一把好手,他經常微服出宮,游幸于青樓歌館,尋花問柳,京城稍有名氣的妓女,幾乎都與他有染,有時還將喜歡的妓女喬裝帶入王府,獨居一室,盡情淫樂。

俗話說,賭博不落單,嫖娼不成雙,趙佶卻不是這樣,他常同一班臭味相投的朋友出入于煙花柳巷,經常結伴的就有王詵。王爺、駙馬同宿妓,說出來是一件令人捧腹的事情。

皇帝與文人交往無可厚非,但不能把私人友情放在與國事相當的地位,更不能濫行封賞。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像宋徽宗這樣才華橫溢、具有高度靈氣和素養的藝術天才,很有可能也是一個充滿詩人氣質和浪漫情懷的人。通常情況下,這種人不認為蔑視傳統價值觀念的世俗行為規范有什么不妥,他們只服從于內心感受的召喚,按照自己的喜怒好惡行事,不知冷靜、理性為何物,為人處事沖動而情緒化,具有極為濃厚的感性色彩。假如再加上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那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在重大的國事決策上,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感性的東西比較多,欠缺理性的思考。

二百四十年后,元朝一代名相脫脫在組織修撰《宋史》時,也不勝感慨地說:假如當初章惇的意見被宋廷采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局。因為“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欲而敗度,鮮有不亡者,徽宗甚焉”。

章惇說端王“行為輕佻”,倒真是有些先見之明,后來的歷史證明,宋徽宗不僅僅是“行為輕佻”,而是近乎荒唐,章惇的話,不幸成了讖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江县| 平舆县| 廉江市| 金阳县| 武清区| 南川市| 岳普湖县| 七台河市| 新安县| 福泉市| 华宁县| 西安市| 札达县| 英吉沙县| 财经| 普安县| 萨嘎县| 随州市| 上饶市| 宁安市| 临江市| 黑龙江省| 盐城市| 翁牛特旗| 和平区| 米易县| 舒城县| 玛多县| 台州市| 蒲城县| 渭南市| 武义县| 潮安县| 江安县| 洮南市| 广饶县| 日喀则市| 西城区| 伊春市| 蒙城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