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新聞獎作品賞析(全三冊)
- 貴州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 2382字
- 2021-10-29 10:15:17
同一家醫院,一個月內數位農民受傷入院
旋耕機 一不小心就“絞肉”
村民質疑:旋耕機設計有問題;農機辦:市場上機器有好有壞
本報訊 近一個月,貴陽四十四醫院接連收治了來自貴州各地的五六名重傷的農民,他們都是在使用一種叫“旋耕機”的耕田機時,相繼被卷入機器。據醫生介紹,每個人入院時都是重傷或已致殘。
其中一名傷者名叫呂忠榮,今年31歲,來自修文縣農場鎮馬關村,是3月22日受傷的,當他從手術室截肢出來后,其兄弟目睹慘狀“當場昏死過去”。呂的家屬介紹說,不僅呂忠榮,在他們周邊,這幾年,有不少村民在使用這種機器時遭遇不幸。“除我們馬關村,在周關村、幸福村,也有村民被卷。”呂忠榮的哥哥說,最近鄰村有一個村民被卷進機器后,當場死亡。
對此情況,四十四醫院骨科醫生何志偉說,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他們醫院已接收了五六名這樣的村民,“都是被農耕機卷進去,個個都是重傷,我們救治的原則基本是先保命……”
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省農委農機辦農機裝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若農民購買了新機,享受了農機補貼卻未接受經銷商培訓,導致操作不當受傷的,根據經銷商管理辦法,可追究經銷商的責任,甚至可取消經營資格,并協調處理醫療費用。
該負責人同時提醒,若認為機器質量有問題,可撥打省農機部門的投訴電話0851-85959823,此外,每個市縣也都有相應的投訴站。
親歷者:回憶生死時刻
病床上的陳志達(化名)習慣性地想挪一挪右腿,但下面空蕩蕩的,沒有成功,四天前,他的右腿已徹底離開了他的身體。
自3月24日起被緊急送進醫院來,陳的腦海里全是翻轉著的刀片、被絞得都快脫離身體、露出筋和骨的大腿……
“事發前,沒有任何征兆。”陳志達說,當日中午,他只身一人來到空曠的山間用旋耕機耕地,當耕至一塊斜坡時,機器突然有點前傾,陳想拉住,腿朝前稍伸,右腿褲腳突然被旋耕機刀片卷住……
“剎那間,我的右腿被卷了進去,徹骨的痛猛襲上來,令我差點暈倒。”生死一刻,27歲陳志達做出了一個至今都讓自己都覺得吃驚的反應。
“我先用手死死抵住,免得刀片卷到腿根上來卷住身體,緊接著咬牙,一只手借機將機器熄火……”事后,陳志達一發狠,將半邊已被絞融的右大腿從機器中拔出,揀起掉在地上的手機,撥通急救電話,接著又通知家人。“考慮做手術不能吃東西”,事后,他還猛灌了一瓶營養快線。
當家人和急救車緊急趕到地頭時,發現陳志達“血都快流干了”。
探因:“致富機”緣何屢“絞肉”
“這個機械,我覺得它在設計上有缺陷。”一受傷的農民說,要是機器后面有個擋板,他也不至于被卷了進去。而另一農民則表示,從購買機器起,他就“從沒接受過什么正規培訓”、“操作說明也不夠,機器怎么拿都是自己摸索”。
昨日,記者來到平壩縣城,在一“旋耕機”銷售店,記者見到了這種耕田機,刀片上面有個“安全防護罩”,但保護的面積非常有限。當記者詢問是否需要“培訓”時,把這名店主都搞笑了:“培訓哪樣?我就是專家,不用培訓,馬上教,馬上會。”不過,他也承認,人站在前面發動機器時,確實有危險。
“按道理,掛擋后,機器是發不動的;但現在的機器雜,有些機器,不掛擋,你一發動機器,就出事了。”現場,一農民購買一臺旋耕機后,連說明書都不要,就走了,只聽銷售人員吩咐,“你要是‘搞不好’,就打電話給我哈。”
村民:我們想一起維權
“我們覺得,這個機器設計是有問題的。”昨日下午,一些農民表示希望其他有類似遭遇的農民兄弟能夠與他們聯系,集合后“抱團維權”,并希望能得到法律援助。
貴州省農委農機安全監理總站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的市場,機子多,經銷商多,廠家也較多,有好有壞,部分甚至是拼裝。”該負責人說,如果機器沒有擋板,農民在轉移機器過程中,一旦翻下來后,沒有裝置,就停不下來,確實極易造成傷人現象。
“一些商家節約材料,把擋板都省掉了,機器前重后輕,人易被拉過去,相當危險。”對于擋板問題,該負責人表示,他將向省農委反映,并提醒農民,受傷后,若懷疑機器有問題,他們可對機械進行鑒定,并出具事故鑒定書,有問題可向廠家索賠。
貴陽晚報(2012.3.30)
第28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
作品賞析
張興
原貴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省管專家,二級教授。

重在引發正面思考與行動
與農村農機普及率不斷提升同步,農機傷人事件也在頻發。在一個個偶然性事故的后面,到底有哪些深層次的必然原因?通過對事故原因堅持不懈的追蹤,既警醒農民兄弟確保生命安全,又為相關部門加強農機管理提供決策依據,體現了記者的道德良知,反映出記者的新聞自覺。從更高層面看,能不能通過一起事件,去引發社會性的思考和行動,是對記者素質和能力的“考試”。本件作品的作者,在這次“考試”中拿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且看記者如何“應考”。
得知貴陽四十四醫院近一個月,接連收治來自省內各地數名重傷農民,他們都被一種叫“旋耕機”的耕田機所傷的訊息,記者立即以醫院為起點,逐層收集線索,并一步步走向田間地頭,走向部門企業,打破砂鍋問到底,傾聽各方聲音,追尋事故原因。記者的新聞敏感和社會責任感躍然紙上。
親歷者血淚交融追憶生死時刻;某些銷售商面對機器設計缺陷的漠然冷淡;農民認定設計有問題,強烈要求維權的呼聲;相關部門對市場魚龍混雜的客觀分析,都成為記者的關注點。記者的調查從醫院起步,卻又遠遠超越了醫院。因為不停留在一面之詞、一己之見,作品的描述和分析,體現出客觀冷靜,有足夠的說服力。
這篇獲獎作品至少可以概括出三個特點:一是善于對獨立事件進行追蹤,尋找背后的社會關聯和關注。二是敢于“用腳走出好新聞”。從醫院到田間地頭,從田間地頭到銷售點,從銷售點到相關部門,一切艱辛,就為了還原事件真相,講清事發原因。三是注重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應,助推找出解決之道。
三個特點中,第三點尤顯重要。寫好事件新聞,目的不在渲染氣氛,徒添怨氣,而在于推進事件的解決。把握住這個尺度,作者的艱辛和努力得到了作品價值上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