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新聞獎作品賞析(全三冊)
- 貴州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 1394字
- 2021-10-29 10:15:23
翻越喜馬拉雅山的感謝
本報訊 “楊師傅,今年你指導我們的雜交水稻制種豐收了,畝產250多公斤,可創收4000多元呢,真是太感謝你了……”8月13日,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麻力坳組農民“洋教授”楊秀剛接到孟加拉國達卡市農業發展公司一家制種基地負責人馬舒的報喜電話,這個來自印度洋海岸,翻越喜馬拉雅山的信息,讓農民楊秀剛激動了很久。
岑鞏是貴州唯一的國家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開展雜交水稻制種已有近40年歷史,今年全縣種植雜交水稻制種3.8萬畝,預計創收1.2億元。而今年38歲的楊秀剛,從20歲開始一直從事雜交水稻制種,他善于學習,不懂就問,在縣農業部門的培訓下,他通過努力掌握了制種的尖端技能,不僅靠制種發了“種財”,而且還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專家”,并被貴州紅四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聘為技術指導員,平時他們都在本地指導公司基地的農戶從事雜稻制種,每年雜稻制種指導雖僅半年時間左右,就有工資收入3萬余元。
前不久,在公司的委派下,楊秀剛受命到孟加拉國指導雜稻栽培及田間管理,這也是他第二次出國指導,他從一名“土專家”變成了“洋教授”,通過在孟加拉國兩個月時間,在國外主要負責父、母本插秧時差,施藥技術,花期相遇指導等關鍵時期的技術指導,使孟加拉國的制種水平得到提升。
“以前想出國,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有了技術,往返坐飛機、吃住都是老板買單,在田間當‘教授’指導時還隨身帶著翻譯,還可以拿到7000元的工資。這種待遇做夢都沒有想過。”楊秀剛說,“只要有技術,在哪都吃得香,技術就是致富的資源。”
談起出國的經歷,楊秀剛真是如數家珍,在他的手機相冊里,仍然存放有他在孟加拉國指導農戶制種時的照片,同時,他還保存著出國的護照、承坐飛機時的登機牌、在國外景點觀光的門票票根……他說,這些作為一位農民“土專家”出國當上“洋教授”的證件,存放也能作個紀念。
如今,通過出國指導,“洋教授”楊秀剛也和國外一些同行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連續兩年出國指導,讓孟加拉國合作的種業公司年年實現豐收,他的制種指導技術得到國外同行們的認可和感謝,同時,他也為中國農民爭來了榮譽。
真牛!中國農民‘洋教授’。
黔東南日報(2014.8.15)
第30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
作品賞析
鐘華
貴州民族大學教授、播音系主任,貴州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員。

“土專家”變身“洋教授” 新聞故事吸引人
《翻越喜馬拉雅山的感謝》通過一位普通農民堅持雜交水稻制種18年,由農村“土專家”到出國當上“洋教授”的新聞故事,以小見大,反映了各級政府重視發展以雜交水稻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的大主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值得稱道的特色:
一是導語以這位農民“洋教授”接到來自孟加拉國的越洋電話,得知他指導別人制種的雜交水稻喜獲豐收,被當地農業發展公司負責人感謝來引出新聞,能較好地吸引受眾關注新聞內容,很有新意。
二是作品緊扣農民楊秀剛如何從農民“土專家”成為出國指導別人種植雜交水稻的“洋教授”的新聞故事,有人、有故事、有細節,使新聞真實、可信,有看頭。
三是稿件中對楊秀剛的采訪緊扣主題,非常成功。通過他“過去連出國都不敢想,如今掌握了種植水稻技術,不但能出國,還能往返坐飛機、吃住都是老板買單,在田間當‘教授’指導時還隨身帶著翻譯,并且還能拿到7000元的工資。這種待遇做夢都沒有想過”的感受,很好地說明了農民掌握實用技術的重要性。
總之,這篇新聞稿件從標題、導語到主體內容,都符合好新聞稿件的規范,值得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