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以順口溜形式宣傳相關政策法規,總結打工心得,傳授求職訣竅,講述討薪方法

納雍農民自編打工“兵法” 贈鄉親

作者_周春榮 編輯_黃莉

本報訊 貴州復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納雍縣農民講師羅俊華自編《打工“兵法”》贈送打工老鄉。打工農民看了后,都覺得“很有幫助”。

羅俊華是個地道的農民,曾在外打工多年,對農民工維權等方面有很多經驗和體會。

編印《打工“兵法”》,始于他在故鄉的一次巡講。

去年5月的一天,羅俊華回到他的故鄉化作倮都村。這次,他不是探親,而是巡講,與老鄉們一起討論打工遇到的問題。

前來聽講的人不是太多,因為年輕人基本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一群老年人留守在山旮旯里。

倮都90%是苗胞,開始巡講時,羅俊華用漢語。

講到一半,一位年輕小伙跑到他的跟前,說:“大哥,大家都是苗族,你就用苗話講,大家容易聽懂,還很親切。”

于是,他改用苗語提問:“外出打工拿不到錢怎么辦?想回家辭不了職怎么辦?”

剛提出這個問題,倮都的老鄉們一個個喊道:“太好了,太好了!我們過去外出打工,要不到錢就丟了,辭不了職,還要丟一個月的押金。”

幾位小伙子告訴羅俊華:“大哥,真希望你能陪我們一起出去打工,外邊的廠太黑了,經常欺壓我們農民工,要是有你陪在我們身邊,他們就不敢欺負我們了。”

羅俊華告訴他們:“你們記下我的電話號碼,有事就找我。你們一定要記住人民政府時刻都在你們身邊。”

倮都村村民楊發書在上海一家無證照的廢紙品包裝廠打工,被機器弄斷了腿,但楊發書連老板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想要申請勞動仲裁也無法。

巡講結束后,羅俊華找到楊發書,指點了幾招。

楊發書高興地說:“大哥,你在外面不光會辦廠,還特別會幫助我們打工農民!”

羅俊華也曾在外打過工,深深了解農民工在外謀生的艱難,而在授課過程中,他更感受到許多農民工需要幫助的迫切愿望。

于是,羅俊華便著手編寫《打工“兵法”》,送給外出打工的農民當做“打工指南”。

《打工“兵法”》以順口溜形式講述農民工找工作、簽合同、算工資、追工資、辭工作等方面容易遇到的問題和相應的政策法規,語言生動活潑、淺顯易懂。例如講找工作,“兵法”說:“進廠先看其證照,必須合法才算好”;講簽合同,則是“合同期限定得明,工作內容講得清”……

羅俊華還在“兵法”中總結了追討欠薪的經驗和技巧,并在“學與用”這個部分講述了自己打工的體會,提醒大伙“農民打工變工人,缺少技術真不行”。

目前,他正著手準備,打算把《打工“兵法”》掛在網上,以讓更多的人受益。

畢節日報(2013.11.18)

第29屆貴州新聞獎二等獎

作品賞析

王西鈴

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貴州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員。

農民有才,記者有心

2013年11月18日《畢節日報》刊出的《納雍農民自編打工“兵法” 贈鄉親》獲得29屆貴州新聞獎二等獎。該新聞好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選題有情懷。選題關注、關心農民和農民工。我們都知道,農民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辛苦付出,卻往往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回報。只有記者心系農民和民工,懂他們的難處,才會關注到這一點,并從中發現新聞點。作為記者當有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情懷,而不是天天只顧追星、跑口。

第二、角度有新意。報道農民的新聞還真不多,多的也是農村有什么好政策,農民得實惠很滿意。或者是農民工討不到工錢、生活多么艱難。雖然這些也都值得關注,但是難免落入老生常談。本文作者,選取了農民自編打工“兵法”,凸現了農民新氣象。讓人感覺到我們的農民朋友也有懂知識、懂法律的,而且還樂于助人,這讓人耳目一新。

第三、文章的敘事方法不錯。作者采用倒敘手法,娓娓道來。直接引用農民的話語,像話家常,講故事。樸實、真實。

閱評員個人建議:一、引題可以不要,主標題已經足夠鮮明,且有吸引力;二、文中“兵法”內容稍顯少,如果能再多幾句,或直接在文后附一部分“兵法”內容,更能凸顯主題。甚至如果能把“兵法”的更多精彩內容通過媒體刊發出來,會讓更多農民和農民工受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胜县| 辽中县| 遵义县| 江油市| 富川| 安远县| 罗平县| 靖远县| 深州市| 定陶县| 石阡县| 苍梧县| 旺苍县| 万盛区| 广丰县| 西畴县| 万州区| 滨州市| 葵青区| 扬中市| 长丰县| 天等县| 兰溪市| 邵武市| 行唐县| 容城县| 乌兰县| 宁乡县| 揭阳市| 黄平县| 五原县| 七台河市| 石城县| 武冈市| 称多县| 理塘县| 正宁县| 嵊州市| 余干县| 云浮市| 永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