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新聞獎作品賞析(全三冊)
- 貴州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 2250字
- 2021-10-29 10:15:20
受助大學生,畢業消失時欠一句“感謝”
資助人傷心:畢業就消失,連電話都沒一個青基會工作人員:不能簡單說孩子冷漠
本報訊 寧波愛心女企業家黎美和在最近4年里花費30余萬資助了9名貴州籍貧困大學生上學。如今,已經畢業的6名貧困學生離開學校后就沒了音訊。傷心之余,黎美和決定不再資助貧困大學生。
愛心源自本報報道
寧波好心人黎美和與貴州貧困大學生結緣,源自本報2007年8月的一篇新聞報道。
那一年,甕安一名貧困學生考上了東南大學。可由于媽媽身患癌癥,他打算放棄上大學選擇打工掙錢給母親治病。身在海外的黎美和看到一份華文報紙轉載的本報報道后,立即打電話到寧波,讓自己公司的員工金先生尋找這個貧困學生,要幫助他上大學。遺憾的是,金先生聯系上記者的時候,這名貧困學生已經得到眾多好心人的資助,同時東南大學也承諾免除他的學雜費。
時隔兩年,2009年8月,本報報道了大方14歲神童考上大學,家人為他的學費發愁的新聞,黎美和又看到了。她再次讓金先生聯系記者。同樣遺憾的是,這一次又被別的愛心人士“捷足先登”。
看到黎美和如此熱衷助學,記者開始為其尋找資助對象。后來經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推薦,2009年考取貴州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吉林化工學院的4個貴州籍貧困學生與黎美和結為幫扶對子,黎美和開始為他們提供4年學費和生活費。
之后,黎美和每一年都要資助一名或兩名貴州籍貧困大學生。到2012年9月,她總共資助了9名貴州籍貧困大學生。此外,她還在黑龍江等地資助有8名貧困大學生。
為了做好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黎美和讓自己公司員工金先生專門負責聯系貧困學生。金先生為每一個受助學生建立了檔案,針對每一個學生制定資助時間表,開學的時候寄學費、路費,每個月按時匯出生活費,放假的時候再給一點路費。
畢業后僅一人還有聯系
今年7月,已經畢業的14名受助貧困大學生中,只有來自黑龍江工程學院的受助學生李濤一人主動匯報畢業去向并道謝,其他學生離開學校后就失去了聯系。而來自貴州黎平、獨山等地的6名學生,沒有一個有消息。這令黎美和傷心萬分。
“我資助貧困學生,并不希望他們回報什么。”黎美和說,“但是你一個大學生,對資助你上大學4年的人,畢業后沒有一個交代,連禮節性的電話、短信都沒有一個,這算什么事兒啊?”
18日,金先生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黎美和近年在全國各地資助了17個貧困大學生,經他的手支付的助學金超過70萬元。“如今,他們都畢業快兩個月了,連感謝的電話都沒接到一個,我們主動打電話過去詢問情況,結果不是停機就是關機,讓人感到非常失望,”金先生說。黎美和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暫停資助新的貧困大學生。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受助學生都如此。”金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尚未畢業的3名貴州籍學生陳曉江、田威、田燦,就深得黎美和喜歡,他們3人都定期向金先生匯報學習情況,在學校經常參加公益活動。在天津南開大學上大四的陳曉江曾在兩個暑假期間組織同學到貴州沿河、思南、榕江等地的貧困學校支教,黎美和為此特別高興,額外“贊助”他9000元的活動經費。
不能簡單地說孩子冷漠
昨日,記者就此事采訪了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原秘書長陳保國。他參與實施貴州希望工程20年,對貧困生資助工作有深刻體會。
陳保國認為,資助貧困生上學,是社會倡導的一種美德,出資者都希望孩子們學業有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知書達禮。受資助的大學生學成之后選擇了“隱身”,對于資助人來講,的確是一件感到難以接受的事,同時對其愛心也有一種挫敗感。
陳保國說,受助學生不跟捐助方聯系,有很多復雜的原因。一般來說,貧困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地區,多數自幼都是留守兒童,在親情、感恩等教育上有所欠缺。可能有的受資助大學生出于自尊心,心懷感激卻不知如何表達,有的擔心資助者索要回報,有的甚至懷疑資助者的“愛心”等等。這并不代表所有受助大學生都沒有感恩之心,更不能簡單地說這些孩子“冷漠”和“無情”。“我相信,絕大多數貧困大學生都會在自己有能力時,以各種方式回報社會,也希望捐助方能夠寬容對待。”陳保國說。
貴州都市報(2013.8.19)
第29屆貴州新聞獎二等獎作品
作品賞析
點評專家:張興
原貴州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省管專家,二級教授。

提供思辨想象空間
報道社會新聞,最忌記者從個人主觀意愿出發,在新聞作品中簡單作出結論。一件事發生了,社會不同個體和群體會有各自不同的判斷,會得出不同的思辨結果。處理這類題材,要學習畫中國畫的技巧,在組裝安排素材上下功夫,形成思辨和想象的空間,作者本人不站出來評論議論,實際上形成一條思維通道,讀者看完之后得出比較全面、客觀的結論,這是高明的社會新聞報道,個人意見“不著點墨”,引導作用“韻在其中”。
本文講了一位寧波好心人近4年時間花費30余萬元,資助9名貴州籍貫貧困學子上學,最后竟有6人畢業后不知所蹤,引發主人公傷感的故事。好心人的失望和悵惘是已發生的新聞事實,連鎖反應是她決定不再資助貧困大學生。女主人確有其道理,如果站在她的角度看問題,將這種事斥為社會亂象亦無不可。但如此就會帶來似乎對另一部分當事人不夠公允的問題,人們會問:難道這些畢業生都是天性頑冥的壞孩子?我們社會風氣真已這么不堪了嗎?作者的句號沒有點在這里,而是轉向有關方面工作人員,他們認為“受資助學生不跟捐助方聯系,有很多復雜的原因,不能簡單說孩子冷漠。”這樣的新聞作品反映社會事件,呈現出一種立體性、多元性,提供了多樣化的思辨素材,讓讀者自己去判斷、去做出結論。這種寫法,切合當今社會復雜紛繁的實際,讀來反而更有可信度,而且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