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新聞獎作品賞析(全三冊)
- 貴州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 1673字
- 2021-10-29 10:15:19
水城縣蟠龍鄉法那村村民自評村里模范
村民捐款為賢惠媳婦頒獎
本報訊 當全體村民向小康邁進的時候,水城縣蟠龍鄉法那村村民不忘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近日,該村村民自發組織,評選出了“賢惠媳婦獎”“德高望重獎”“熱心村民模范獎”等6個獎項,以此提高村民素質,推進村風民風建設。
法那村轄8個村民組868戶3559人,民風淳樸,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高達6200元,高于全省平均數近3000元。
日前,記者在該村看到,其境內的百車河猶如一條蜿蜒曲折的玉帶穿村而過;河岸邊,是成片的經果林和蔬菜基地。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的一幢幢別墅式民居,聚散相宜、錯落有致,在初春的暖陽下,與美麗的山水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2009年開始的‘美好家園’建設,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居住環境。我們村的新農村建設不僅在六盤水首屈一指,在貴州省所有地市當中也走在了前列。”一名村民自豪地說。他說,去年貴州省新農村建設推進會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設現場會在法那村召開,就是對該村最大的肯定和鼓勵。
據了解,近年來,在富民惠農政策的幫助下,法那村發展起了鄉村旅游,為了讓游客吃得上住得下,一些村民還在村里開辦了“農家樂”和旅館,“一到周末,城里的好多人都會開車到我們這里,尤其是在水果成熟的季節,前來游玩的人更多。”村民王林說。
由于法那村有著幾千畝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和經果林,這給一些商家帶來了商機,在村里開超市、辦企業……凡是城里有的這里都有,目前,該村已有多家企業入駐。正因為有了企業的進入,村民們不用再外出務工了,村里就可以解決就業,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就連城里人向往的小轎車,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生活富裕了,就應該倡導更加文明和諧的村風民風,為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活動的發起者之一楊宗俊說,開展此次評選,得益于今年春節期間該村民從自發開展“大家樂”文藝活動時引發出的靈感。一村民提出應該評選各種先進后,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兩天時間,自愿為評選活動出錢出力的村民代表達到了30多人。于是,這30多人均成了活動籌委會的成員。
“評先進總得有點獎勵吧!”于是,部分村民開始自發捐款。消息傳開后,當地一些個體戶、汽車運輸行業等,也加入了捐款行動,短短幾天時間,村民們共籌得總計4萬多元的現金和電器。對此,籌委會專門選出出納和會計,讓捐款的賬目明明白白。
“哪個能當選,群眾心中有桿秤。”楊宗俊說,評選獎項定下來后,30多名代表便各自推薦心目中的獎項候選人。為了公平公正,最后大家采取了舉手表決的方式,從候選人中票決出最后的獲獎者。
據悉,經過層層篩選,共有6名村民獲得了獎勵,分別是“賢惠媳婦獎”“德高望重獎”“熱心村民模范獎”“種植能手獎”“雙創雙建模范獎”和“尊師重教獎”。
對于村民們自評先進的做法,村委會主任楊宗勝認為,這對提高村民素質、推進和諧的村風民風建設起到了積極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村委會將引導、支持村民來年繼續把活動舉辦下去,努力把法那村建設成為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楊宗勝說。
烏蒙新報(2012.2.7)
第28屆貴州新聞獎二等獎
作品賞析
李穎
貴州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廣電系主任、副教授,博士,貴州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員。

貼近時代 挖掘典型
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時代的變化,總是在基層首先醞釀發生。貼近時代氣息,深入挖掘典型,是記者的使命。這篇報道就是記者深入基層挖掘出的一個好典型,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鄉土氣息、生活氣息,對于貴州農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有著記強的學習示范作用。
消息開門見山闡明主題,“當全體村民向小康邁進的時候,水城縣蟠龍鄉法那村村民不忘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進而以記者在現場的方式,引出鮮活的事例——法那村村民自發組織并捐款,評選獎勵獲得“賢惠媳婦”“熱心村民模范”等6個獎項的村里人。報道的事例并不復雜,但是見人見事,見思想、見精神,把典型意義和時代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把握住了具體故事的時代背景,顯得“鮮、活、深”。“評先進總得有點獎勵吧!”“哪個能當選,群眾心中有桿秤。”這些真切細致的表述,讓村民們的形象更加真實、鮮活,呈現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傳遞的是新聞的穿透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