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
- 宋光智 張金華 何娟 歐平勇 張子全主編
- 4804字
- 2021-10-22 11:48:36
項目六 茶樹修剪
任務目標
1.掌握茶樹高產優質樹冠的構成和培養。
2.掌握茶樹修剪技術以及樹冠的綜合維護技術。
3.掌握修剪后茶樹的管理技術。
任務一 茶樹高產優質樹冠的構成和培養
良好的茶樹樹冠結構是優質、高產、高效的基礎。茶樹樹冠的高矮、寬窄、性狀、結構,直接影響茶樹生育、產量和質量。茶樹樹冠培養是茶園綜合管理中一項主要栽培技術措施。
1.高產優質樹冠的構成
高產優質型茶樹冠的外在表現是分枝結構合理,莖干粗壯,高度適中,樹冠寬廣,枝葉茂密。
(1)分枝結構合理
茶樹分枝結構主要指分支級數、數量、粗細等狀況。高產優質茶樹樹冠要求分枝層次多而清楚,骨干枝粗壯而分布均勻,采面生產枝健壯而茂密。一年中如對茶樹進行多次修剪,則分枝級數會更多,對于頂部冠面出現衰老的茶樹,當采摘面生產枝變細弱,出現較多結節,芽葉中有較多對夾葉發生時,通過修剪掉冠面衰老的枝條,可恢復茶樹冠面健壯的生產枝結構,以維持較好的育芽能力。對于衰老茶園,根據樹體衰老程度用不同的修剪措施可使衰老枝條更新復壯,重新獲得分支結構合理的樹冠。
(2)樹冠高度適中
為培養高產優質的樹冠和有利于茶樹體內樹液流動的旺盛度,綜合各地對茶樹生產枝空間分布密度和茶葉生產管理的實踐,茶樹樹冠培養高度以控制在80厘米左右為合適。即使是南方茶區栽植的喬木型大葉種,樹冠也以不超過90厘米為好。
(3)樹冠覆蓋度大
茶樹樹冠覆蓋度是指茶樹樹冠遮蓋占據地表面積與總茶園面積之比。高幅比達到1 ∶ 2或1 ∶ 1.6,樹冠間距為20~30厘米,樹冠有效覆蓋度達到90%的水平。我國南方一些栽植云南大葉茶、海南大葉種等較直立型植株,宜將冠面修剪成水平型;在采制綠茶和名優茶的一些茶區,為求成品茶外形細緊,條索整齊,宜將茶樹冠面養成弧形,弧形冠面上分布的芽均勻一致,密度較高。當然,確定將冠面修剪成什么形狀,應視品種和栽培的地域條件而定。
(4)有適當的葉層厚度和葉面積指數
中小葉種的高產樹冠面應保持厚度為15厘米左右的葉層,大葉種要有厚度為20 cm的葉層。以葉面積總量而論,葉面積指數以維持在4左右為合適。
2.修剪對培養高產優質樹冠的作用
(1)改變茶樹生長的頂端優勢
在茶樹的幼年期,通過修剪,適當減少一級分枝數量,改變幼苗自然生長的主軸優勢,可將養分集中供應給今后起骨架作用的分枝,使以后在此基礎上生長的側枝也能十分健壯。
(2)改變茶樹樹冠結構和生產能力
茶樹幼年期的修剪對塑造高產優質型樹冠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修剪也可以調節成齡茶樹的生產枝密度和粗度,改變芽葉的數量和重量。
(3)調控茶樹高幅度與冠面芽葉分布
修剪可控制樹冠高度和平整度,調節采面芽葉的分布。同時,修剪能促進側枝生長,使茶樹達到合理的樹冠覆蓋度。
(4)調節茶樹地上部與地下部的平衡
通過修剪茶樹的枝葉,影響茶樹的生殖和營養生長以及體內代謝物質分配變化。同時,修剪打破地上部枝葉與地下部根系的相對平衡關系,形成新的再生平衡,達到更新衰老茶樹、復壯樹勢的目的。采用人為修剪措施,刺激了茶樹側芽、不定芽的萌發和生長,可培育成廣闊茂密的采摘面。修剪剪除病枝,對分布在茶叢上部的害蟲特別是喜好危害嫩葉的害蟲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3.茶樹樹冠培養的主要修剪方式
利用修剪措施培養樹冠的方法和程序主要有三種:一是奠定基礎的修剪——定型修剪;二是冠面調整、維持生產力的修剪——輕修剪、深修剪;三是樹冠再造的修剪——重修剪和臺刈。
任務二 茶樹修剪技術
1.茶樹定型修剪
對茶樹進行定型修剪的目的:促進側芽萌發,增加有效分枝層次和數量,培養骨干枝,形成寬闊健壯的骨架。對茶樹進行定型修剪的對象:幼年茶樹或衰老茶樹改造后的樹冠。對茶樹進行定型修剪的時期:二足齡至四足齡茶園。修剪次數:常規茶園一般進行3~4次。
(1)第1次定型修剪
茶苗移栽成活后,當茶苗莖粗達到0.4~0.5厘米,茶苗地上部分高度超過30厘米,有1~2個分支時,就可以進行第1次定型修剪(一般在茶苗移栽的當年完成)。修剪高度離地12~15厘米,遵循主枝修剪側枝不剪的原則,適當保留1~2個較強分支,方便以后生長不定芽。如果當年不符合修剪標準,則可以延到第二年高度、粗度達標后進行。
(2)第2次定型修剪
第2次定型修剪的時間是在第1次修剪后的第2年,時間上盡量選擇在春季。如果不符合修剪標準的話,同樣需要推遲。一般此時樹高達40厘米左右,在距離第1次修剪剪口上10~15厘米進行。修剪后的樹干離地高度在25~30厘米。修剪的時候要注意保留向外擴展的側芽,以利于后期茶樹樹型外披展開,形成較為寬廣的樹冠面。
(3)第3次定型修剪
第3次定型修剪,在第2次定型修剪的基礎上高10厘米。按照離第2次定型修剪剪口上部約10厘米米左右進行整枝剪除,保持茶樹枝干離地35~45厘米。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適當進行第4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再提高10厘米米左右。第三四次修剪可以采用籬剪方式,也可以采用修剪機修剪。保證在一定高度的情況下平齊修剪,同時可以適當打頂采摘,形成離地50~60厘米、寬幅70~80厘米的樹冠面。之后可以通過輕采留養來進一步擴大樹冠,增加分枝密度。
2.茶樹輕修剪
對茶樹進行輕修剪的目的是刺激茶芽萌發,解除頂芽對側芽的抑制。
(1)輕修剪時期
輕修剪對茶樹的刺激作用是修剪措施中程度最輕的,它對茶樹體內貯藏養分和環境條件的要求較小。因此,輕修剪從原則上講一年四季均可進行。生產上應用較多的輕修剪時期有早春、春末夏初、秋末,即分別在春茶萌動前、春茶結束后和秋茶結束后進行。也有在夏茶結束后和冬天茶芽休眠期間進行輕修剪的。
(2)輕修剪的方法
生產上常采用的輕修剪方法有兩種:輕修剪或修平。
輕修剪是將生長年度內的部分枝葉剪去,一般在上次剪口基礎上提高3~5厘米進行輕度修剪,或剪去樹冠面上的突出枝條和樹冠表層3~10厘米枝葉。輕修剪每年進行一次,如果樹冠整齊,生長旺盛,也可隔年進行一次。輕修剪太淺,達不到刺激生長的目的;但剪得太重,又會影響樹冠面生產枝的結構和數量,不利茶葉產量的提高。因此,在確定修剪深度時,應根據生態條件、茶樹品種和新梢長勢等靈活掌握。一般氣候溫暖,培肥管理好,葉層較厚,生長勢強的茶園可適當剪重些;而氣候較冷,培肥管理差,葉層較薄或采摘過重的茶樹宜輕剪。
修平是將茶樹冠面上突出的枝條剪去,平整樹冠,程度較輕。修平一般多用于有性系品種種植的機采茶園。這是由于機采后的茶園樹冠較平整,但葉層較薄,適當留養是增加葉面積指數,防止早衰,延長其優質高產年限的重要技術措施。茶樹在留養其間,有性系品種的部分枝條生長較快,為了提高機采茶葉的質量,需要進行修平。另外,生產枝粗壯,發芽能力強,隔年輕修剪一次的茶園,常在不輕修剪的這一年進行一次剪平,以利平整樹冠,有利采摘。
另外,對于樹冠覆蓋度較高的成齡茶園,除進行正常的輕修剪和修平外,每年秋茶結束后還需進行一次邊緣修剪,即剪去茶行間的部分枝葉,保持行間有20 cm左右的間隙,以利田間作業和茶行通風透光。
3.茶樹深修剪
(1)深修剪周期
茶樹深修剪的周期視茶園管理水平和茶樹蓬面生產枝育芽能力的強弱而定。管理水平高,生產枝育芽能力強的,可適當延長深修剪的周期;否則,應縮短深修剪的周期。若是采摘大宗茶,對茶葉產量有較高要求時,深修剪周期一般控制在5年左右;對茶葉品質要求較高的茶園,特別是采摘名優茶的茶園,深修剪周期應適當縮短,一般可控制在2~3年,夏秋茶留養不采的名優茶園,甚至可以每年深修剪1次,由于夏秋茶留養積累的養分和腋芽較多,翌年春茶品質好,產量也較高;對于量質并重的茶園,深修剪的周期以4年為宜。
(2)深修剪方法
剪去樹冠上部10~15厘米深的雞爪枝,使樹勢恢復健壯,提高育芽能力。茶樹樹冠經過多年的采摘和輕修剪后,樹冠面上的分枝愈分愈細,長出許多濃密細弱密集的分枝,俗稱“雞爪枝”。這種小枝的結節增多,會阻礙養分的輸送,使枯枝率上升,所萌發的芽葉瘦小,對夾葉增多,育芽能力衰退,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
4.茶樹重修剪
重修剪的對象:樹冠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較強的生育能力、樹冠上有一定綠葉層的茶樹。
重修剪的技術:剪去樹高的1/2或略多一些,常年失管的茶樹,重修剪掌握留下離地面高度30~45厘米的主要骨干枝,以上部分剪去,重修剪后要加強培肥管理。
5.臺刈
臺刈的對象:樹勢十分衰老,骨干枝上地衣苔蘚多,芽葉稀少,枝干灰褐的茶樹。
臺刈的技術:臺刈是徹底改造樹冠的方法。一般灌木型茶樹離地面5~10厘米處剪去全部地上部分枝干。不同類型的茶樹臺刈高度不同,小喬木型和喬木型留樁可高些,可在離地20厘米左右下剪。
任務三 茶樹修剪后管理
1.加強肥水管理
修剪對茶樹來說是一種創傷,茶樹修剪后傷口的愈合和新梢的萌發生長,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樹體內貯藏的營養物質,特別是根部貯藏的養分。根部貯藏的養分多,剪后茶樹恢復快。合理的肥水管理是保證茶樹剪后樹勢復壯和高產優質的重要條件,如在缺肥少管的條件下修剪,茶樹養分消耗加速,反而會加快樹勢的衰敗,達不到改樹復壯的目的。生產上某些茶園改造后,枝條枯死現象嚴重,主要是由于茶樹體內養分不足,又沒有及時跟上營養所致。所以,生產實踐中常有“無肥不改樹”的說法。為了保證茶樹根部有足夠的養分供應自身及地上部的再生長,需要有足夠的營養供應。修剪前應施入較多的有機肥或復合肥,一般農家有機肥的施用量應在15~30噸/平方百米,或茶樹專用復合肥(NPK總養分25%)為1.5噸/平方百米左右;修剪后待新梢萌發時,應及時追施催芽肥。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新梢旺盛生長,充分發揮修剪的效果。重修剪或臺刈的茶園,茶樹經過多年的生長,土壤漸趨老化,養分往往不平衡,有時由于水土流失等,土層較薄,自然肥力水平低,更要加強培肥管理。
修剪下的枝葉含有茶樹生產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是很好的有機肥,腐爛后對提高土壤肥力有一定的作用,不僅如此,茶樹修剪后,特別是重修剪或臺刈后,行間裸露面積大,修剪枝葉又是很好的地面覆蓋物,對于減少水土流失和雜草生長也有明顯的作用。所以,那些沒有嚴重病蟲危害的修剪枝葉應留在茶園內。
2.留養與采摘相結合
處理好留養與采摘的關系是修剪茶園最重要的管理內容之一。幼齡茶樹骨干枝和樹冠骨架的形成主要依靠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后的茶樹分枝和葉片少,應順其生長,只留不采;第二次定型修剪后,特別是采摘少量春茶后進行的,可以適當打頂;第三次定型修剪的茶樹可打頂輕采,以留養為主。如果只顧眼前利益,進行不合理的早采或強采會造成枝條細弱,樹勢早衰,茶樹就會像個“小老頭”,無法形成優質高產的樹冠。對于春茶后深修剪的茶樹,剪后茶樹葉面積銳減,應留養一季夏茶,秋茶適當打頂輕采;對于樹勢較弱的茶樹,則夏秋茶均應留養,以利于樹勢的恢復和提高次年春茶產量。對于重修剪和臺刈的茶樹,新梢生長比較旺盛,葉片大、節間長,芽葉粗壯,對培養再生樹冠十分有利,早期應以留養為主,并進行定型修剪,切忌為追求眼前利益,進行不合理的早采或強采,從而影響修剪的效果。
3.及時防治病蟲害
茶樹修剪后,留下的剪口容易感染或有害蟲入侵;剪后再生的新梢持嫩性強,枝葉繁茂,也為病蟲滋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極易發生病蟲危害。所以,茶樹修剪后應及時進行病蟲防治。首先,對于危害嚴重、容易擴散傳播的病蟲枝條應及時運出園外,集中處理;其次,對于重修剪或臺刈的茶樹,特別是南方種植的喬木型大葉種,最好用波爾多液或殺菌劑涂抹剪口,防止傷口感染;最后,在新梢再生階段,對為害幼嫩芽梢的病蟲,如茶蚜、茶小綠葉蟬、茶尺蠖、茶細蛾、茶卷葉蛾和芽枯病等必須及時檢查防治,以確保新梢正常生長。
除了上述施肥、留養、病蟲防治等管理措施外,其他茶園管理措施也應積極配合運用,如鋪草、灌溉、耕作等,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修剪效果,促進茶葉的優質、高效和持續發展。
思考題
1.茶樹高產優質樹冠有哪些結構要求?
2.修剪對茶樹樹冠培養有哪些作用?
3.茶樹修剪包括哪幾種修剪方式?請說出它們的主要技術環節。
4.茶樹修剪后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