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高級政治經濟學
- 劉燦 李萍 蓋凱程主編
- 5267字
- 2021-10-22 11:37:36
第七章 勞動價值實體是市場經濟社會分配的必然客體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分配制度也由過去單一的“按勞分配”原則轉變?yōu)椤鞍磩诜峙浜桶匆胤峙湎嘟Y合”的原則,由此引發(fā)了學術界對有關價值理論及分配理論的一次熱烈討論。這場討論的焦點在于:承認按要素分配的合法合理性,是否說明勞動價值論已經失去其科學性,取而代之的是要素價值論?目前有人認為,既然在實踐中已經確立了按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實際上等于證明了要素價值論的科學性,在他們的觀念中反而認為勞動價值論已經越來越難以自圓其說。所以,有必要對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厘清價值論特別是勞動價值論與現(xiàn)實分配制度的關系。這對于捍衛(wèi)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勞動價值論是商品生產者基本利益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歷史范疇
馬克思為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系,從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最基本元素——商品入手,在對商品經濟的產生、發(fā)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這種商品經濟的完成形態(tài)進行歷史主義研究的基礎上,抽象出商品經濟形式下,人們之間的基本經濟關系體現(xiàn)為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的矛盾,由它產生的商品交換恰好是推動商品經濟由簡單商品經濟的低級形式向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高級形式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梢哉f整個商品經濟從產生直至發(fā)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這個高級階段,都是在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中展開的。
無論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何種復雜的局面,都是生產商品的勞動的私人性與社會性的矛盾及其在商品交換運動中尋求解決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的唯一核心就是商品生產者的經濟利益得到保證和實現(xiàn),所以客觀上要求交換過程必須尋找一個經濟利益的社會化身,以體現(xiàn)或者衡量這種利益關系。馬克思針對這一點,從商品經濟最普遍的交換行為(交換價值)入手,運用抽象法,從不同使用價值才能交換的事實出發(fā),經過步步分析,最終抽象出價值——人類一般勞動的凝結這個實體。這個分析過程本身就說明商品生產者經濟利益實現(xiàn)的衡量尺度只能是抽象勞動凝結而成的價值。所以,一般勞動凝結的價值這個客觀的、歷史性的實體,作為商品交換中經濟利益的“社會代言人”而成為商品經濟的基本價值范疇,是衡量商品經濟中人們基本經濟關系的唯一科學依據,因而成為商品經濟社會分配的必然客體。勞動價值論是商品生產者基本利益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歷史范疇。由此,其邏輯的必然結論就是:商品經濟由社會分配的客體就是抽象勞動凝結的價值實體,也就是說,商品經濟的社會分配只能是將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社會成員中分配,當然這個價值是以使用價值或者財富作為載體的。因為社會分配的實質是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因而經濟利益是社會分配的對象,而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價值實體是經濟利益的唯一社會化身。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個勞動價值實體也只有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才具有意義,一旦沒有了人們之間交換商品的這種社會關系,人們的利益衡量及實現(xiàn)必然就與直接從交換這個客觀現(xiàn)實抽象出來的價值實體沒有任何關系了,從而其分配的客體就不是價值而是勞動或者產品。
論說一般勞動凝結的價值實體并沒有抹殺要素在財富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價值范疇的本質雖然是人與人的經濟關系,是社會性的范疇,但其自然載體仍然是財富或者使用價值。正如胡鈞教授所說:“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按價值交換似乎就是按耗費的勞動量來分配。但是應當看到,這種交換關系中包含著生產資料的作用在內。因為價值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較早采用先進技術的生產者花費同樣的勞動時間就能生產更多的產品和形成更大的價值,從而在市場上也能夠實現(xiàn)更多的價值。”
所以,在商品經濟形式下,由于其經濟關系的本質是商品生產者的利益關系,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即一般勞動凝結成的價值實體科學地體現(xiàn)了這種本質,因而這個價值實體成為商品經濟中社會分配的唯一客體。因此,只有勞動價值論才是真正反映商品經濟基本經濟關系的范疇。
二、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經濟形式共同構成分配制度的基礎
1.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原則
分配客體的自然載體是財富,而財富的創(chuàng)造是勞動和生產資料共同完成的。因此,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態(tài)必然是制約分配制度的關鍵因素。馬克思明確提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xiàn)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06."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3662/1864208260191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80343-m1ivlG45Yswg6CpoBm1q0OZ70PhhdTAA-0-615a7f0c7b69d7a541b037833dcf076e">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作為生產條件的土地、資本等都掌握在有產者階層手中,勞動者僅對自己的勞動力擁有所有權,這樣一種生產條件的分布格局,正如馬克思所說,反映了資本雇傭勞動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生產過程從屬于資本,或者說,這種生產方式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為基礎,而且這種關系是起決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73662/1864208260191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80343-m1ivlG45Yswg6CpoBm1q0OZ70PhhdTAA-0-615a7f0c7b69d7a541b037833dcf076e">而一定的生產方式必然是由一定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決定的。由資本雇傭勞動決定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其核心基礎就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它不僅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也決定了資本主義分配原則,即按照生產要素的所有權進行分配。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生產資料所有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這種客觀決定的分配原則對于資產階級是一種公平的分配,而對于勞動者則是一種剝削性的分配原則。
也正是遵循這樣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馬克思對未來生產力高度發(fā)達條件下的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和分配制度做了科學預言:那時,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由此決定的生產方式即人們在平等合作的條件下,為了自身的全面發(fā)展自由地與生產資料結合進行生產勞動,這樣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從而產品的分配原則是在進行必要社會扣除后對產品直接進行按需分配。而介于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生產力發(fā)展階段的生產方式就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產品還不能完全滿足人的需要,所以從生產方式來看,它是以國家計劃為核心完成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進行勞動的過程,其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這決定了產品的分配在個人生活資料部分是按勞動貢獻進行分配的,因為勞動是生產過程中個體之間的唯一差別因素。分配原則的決定因素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但是,這種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分配原則,并不是分配制度的全部,只有采取具體的分配形式,才能使分配原則得到貫徹。
2.經濟形式決定分配形式
(1)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首先決定著人們之間經濟關系的基本性質,進而決定一定經濟形式制約下的分配形式。具體分配形式作為分配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分配形式是分配原則的具體實現(xiàn)途徑。正如基本經濟制度可以采取不同的經濟形式一樣,同一個分配原則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分配形式,那么分配形式是如何確定的呢?生產資料對分配制度的影響最終體現(xiàn)在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決定分配原則上;而作為另一個元素的生產勞動,它對分配制度的影響主要是從制約分配形式方面起作用的。經濟學根據人們之間進行利益交換的范圍和基本方式而將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劃分為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產品經濟。
自然經濟形式下,生產力水平低,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生產勞動主要以一定范圍的自然分工為基礎,人們之間的經濟關系表現(xiàn)為在特定范圍內的互助合作特征,所以其交換方式采取的是男耕女織式的家庭或者血緣關系范圍內直接的勞動過程的互換。商品經濟形式下,社會分工已經非常廣泛,雖然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但由于物質財富仍然不能滿足人的需要,人們必須進行以個人經濟利益為核心的生產和交換,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具有強烈的、相互沖突的本質特征。此時,為了維護每個生產者的利益,生產交換是借助于一個媒介間接完成的,這個媒介就是商品。商品交換必須遵循價值規(guī)律,價格機制為其運動形式。而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未來社會可能采取的產品經濟形式,由于產品極大豐富,能夠滿足人的各種需要,人們的生產勞動是一種在高度社會分工前提下的平等合作與自我發(fā)展過程,人們的基本利益關系不再具有你少我多這種根本沖突的特征,所以交換還原為僅僅是分工前提下以使用價值為基礎的交換。這種交換已經不再具有用價值衡量經濟利益的必要,因而是產品交換。
(2)價格機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分配制度賴以運行和實現(xiàn)的載體。人們之間的基本經濟關系是以個人經濟利益的實現(xiàn)為基礎的,那么社會經濟活動就只能采取商品經濟形式,社會分配就只能通過商品的交換實現(xiàn),因而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就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按勞分配原則還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要求的按要素分配原則,都不可避免地要通過價格機制的形式來實施和完成現(xiàn)實的分配。因此,市場經濟下的任何分配原則都必須遵循價值規(guī)律,通過市場機制以價格的形式加以貫徹實現(xiàn)。
3.生產要素價值論只是對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的分配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xiàn)形式的表面描述
經濟學的價值范疇,是一個必須涉及根本經濟關系的范疇,它反映著主體對經濟問題的根本認識和態(tài)度,它深受主體所秉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影響,也深刻地反映著主體對世界的基本認識。生產要素價值論是對現(xiàn)實的市場經濟中社會分配形式的直接描述,是對生產資料私有制所決定的按要素分配原則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把按要素所有權取得的分配解釋為按要素的貢獻大小取得分配,因而巧妙地在否定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把分配制度與市場價格機制融合在一起,乍一看,讓人覺得更有可信度和說服力。作為價值論,它把人們之間的深層次經濟利益關系描述為公平、合法和合理的市場交換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市場供求雙方博弈形成的價格決定著每個要素所有者的分配額度,并借助這種表面上的自愿、合法形式,證明了這種分配的公平性。很顯然,首先,其階級立場是鮮明的,那就是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其次,它僅僅把目光限制在私有制下的市場經濟范圍內,而擯棄了其他一切存在過或者未來將要出現(xiàn)的經濟制度,所以是一種靜態(tài)的超歷史的表面化的解釋方式;最后,在生產要素價值論那里,是分配制度決定價值生產,而不是價值生產決定分配。這種舍本逐末的思維方式從方法論的角度看顯然是與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相違背的。
三、對實踐中的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思考
分配原則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決定的。按勞分配就是按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的多少,在進行必要的扣除后對勞動者進行分配;按要素分配是要素所有者依據要素所有權取得分配。在市場經濟下,以上原則借用市場的價格機制而得以實現(xiàn)。目前有很多人認為市場的供求決定的工資、利潤、地租、利息等作為要素的價格,實實在在地體現(xiàn)了要素的貢獻,因而似乎按要素分配是在現(xiàn)實中確實存在的、合理的分配,也因此把生產要素價值論當成科學的價值論;而認為勞動價值論所提出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概念,沒有可量化性,所以按勞分配是在現(xiàn)實中根本找不到的空中樓閣,從而認為勞動價值論也是無稽之談。
其實,對按要素分配的準確理解是按要素所有權進行分配,這個要素所有權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不可忽視的客觀存在,承認要素的所有權就是對生產活動是人與物的結合這個自然客觀現(xiàn)實的充分承認與肯定。所以,按要素分配絕非按要素貢獻分配,而只能是按要素所有權對要素所有者進行分配。那么,決定分配數量的這個要素所有權,其大小如何決定?在市場經濟下,要素所有權的大小是根據各個要素的稀缺程度,在供求關系的平衡下以要素價格的形式體現(xiàn)的,它是一種權利的市場價格,或者權利的市場租金,它的形成完全受價格機制的作用。按要素分配的原則并不符合無產階級公平分配的要求,但它反映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要求,也符合目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客觀要求,因而有其合理性。
在以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為分配基礎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自然是按照勞動所創(chuàng)造價值的大小對商品生產者進行分配,它符合無產階級的利益,因而是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相吻合的,更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的。但是,這個原則的實現(xiàn)要受各種條件的制約。首先,要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衡量的基礎:其次,它是只有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范圍內才具有效力的分配原則;再次,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社會扣除;最后,這個原則的實現(xiàn)一定是在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下,因而還受價值規(guī)律的支配。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中,現(xiàn)實中按勞分配原則的實現(xiàn)過程受很多復雜因素的制約,其實現(xiàn)依然與按要素分配一樣表現(xiàn)為市場價格形式。因此,我們并不能把表現(xiàn)出的市場價格形式都籠統(tǒng)地歸為要素價格,而排斥或者忽略其中客觀存在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因素。所以,從理論上講,我國公有制下的勞動者收入,應該以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為基礎,通過價格機制實現(xiàn);而對于非公有制下的勞動者,其收入分配并無按其創(chuàng)造價值量為基礎的理論基礎,因而只能是按勞動力所有權取得收入,它主要以供求關系為基礎,特別是由其稀缺程度和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的市場價格來體現(xiàn)。如果試圖通過是否能精確量化的標準來證明是按要素分配還是按勞分配更合理,顯然沒有意義。
[本文選自:楊慧玲.勞動價值實體是市場經濟社會分配的必然客體——勞動價值論與要素價值論之比較 [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1): 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