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因素和趨勢研究
- 徐志向
- 3472字
- 2021-10-22 11:41:14
1.3 研究內容與研究框架
1.3.1 研究內容
本書共包含9章內容。前2章為緒論、文獻綜述和理論基礎,是本書的基礎部分,主要介紹了經濟周期理論的歷史演變過程及研究現狀。第3章是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機制分析。本章屬于全書的立論部分,明確提出了作者的觀點,包括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及判斷標準。第4章是對具體經濟周期演變歷程的考察,在針對第3章所提出觀點進行驗證的基礎上,揭露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歷史過程,并對經驗事實進行了歸納總結,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現實材料。第5章是關于經濟周期影響因素的具體研究,并從制度變革、對外開放以及技術創新三個維度出發,深入研究了各因素對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貢獻度。第6章在第5章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構建相應的模型,對新時代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短期和長期趨勢做出預測,通過對預測結果的分析探索新時代中國經濟周期演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7章針對第6章中所提出的主要問題,總結國際經驗教訓,歸納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為第8章中國逆周期經濟政策的建構與運用提供參考。第9章是總結與研究展望,在系統總結了全書研究結論與研究觀點的基礎上,闡明未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的研究前景以及理論分析和數量分析可能存在的突破之處。其中,第3章為本書的“靈魂”所在,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的判斷標準。
第1章是緒論。本章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意義、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與路徑圖以及可能存在的創新點與不足幾個方面。首先,揭示了當前研究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演變的時代背景和現實要求。其次,明確了本研究所采用的根本方法,即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以及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數量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法等其他具體方法。最后,對本書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創新與不足進行了說明。
第2章是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本章主要按照時間先后與發展階段更替的順序,從國內外兩個空間維度對世界范圍內關于經濟周期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總結。首先,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根據不同的標準對經濟周期的類型進行了詳細劃分。其次,依次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經濟周期理論、西方經濟學中的周期理論以及蘇聯經濟學家的周期理論的深刻內涵,同時對經濟周期理論模型與測度方法、周期衡量指標、預測方法的演變做了系統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對各種不同的理論與方法進行了對比分析。最后,對21世紀以來國內外關于經濟周期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
第3章是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機制的理論分析。本章首先針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進行了探討,論證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波動的客觀必然性,不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是計劃經濟體制都存在經濟周期現象。同時,通過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周期進行比較研究,深化了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的一般性與特殊性、經濟周期波動對經濟發展影響的雙重性的認識。其次,在對新中國社會發展階段進行劃分的基礎上,研究了經濟周期階段與社會發展階段之間的耦合關系。最后,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提出了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三位一體”的時空轉換。
第4章是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歷程與國際比較。本章主要對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四個國家的總體宏觀經濟周期的波動趨勢以及短周期、中周期、中長周期、長周期四種類型的周期波動特征做了全面系統分析,且主要以中國為主。首先,對新中國宏觀經濟總體指標的周期性波動進行了概括性描述,詳細梳理了新中國不同長度經濟周期的演變歷程,包括存貨周期、房地產周期、投資周期、建筑周期、產業結構變遷、創新周期、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貨幣周期和利率周期等。其次,分階段地對美國、英國、日本的實際GDP波動特征進行了探討和比較。最后,簡要梳理了美國、英國、日本三個國家的不同長度經濟周期的演變歷程,并對其規律性特征進行了總結。
第5章是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影響因素分析。本章主要對影響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主要因素進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論證了“制度+開放+創新”發展模式對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影響。首先,通過將影響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所有可能因素劃分為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兩個方面,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對主導因素進行提取。其次,采用逐步回歸法對1953—2016年、1953—1978年、1984—2016年三個階段中所有可能影響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因素進行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最后,運用Blinder-Oaxaca分解法度量了制度因素對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程度;通過構建SVAR模型并采用方差分解法分析了美國、中國、日本三個國家之間經濟的相互影響關系;以數據包絡分析得出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作為技術創新水平的衡量指標,通過采用灰色系統分析法和脈沖響應函數法研究了技術創新對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
第6章是新時代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趨勢分析。本章著重從短期和長期的角度實現了對新時代經濟周期波動趨勢的預測。一方面,基于經濟周期影響因素的研究框架對當前我國經濟周期所處階段進行了預判:首先,通過構建Ver-hulst模型對各類經濟周期的趨勢進行了預測;其次,通過對月度數據指標構造合成領先指數的分析,實現了關于未來經濟總體變化傾向的景氣預測;最后,通過構建ARMA模型對GDP自身的波動態勢進行了預測。另一方面,基于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實現了對長期經濟高質量發展趨勢的預判:首先,從總量、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六個維度對衡量中國省際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指標體系進行了重構;其次,采用熵值法測算了1999—2016年中國省際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并對測算結果做了綜合評介;最后,運用熵值法和均等賦權法分別對“十三五”時期和“十四五”時期中國省際經濟發展質量的變動趨勢進行了預測。
第7章是國際逆周期經濟政策的經驗借鑒。本章主要對美國、英國、日本和中國四個國家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所采取的逆周期政策進行了歸納總結,擬為新時期中國逆周期政策體系的構建提供可參考的經驗。首先,依次分析了“二戰”以后美國、英國、日本三個國家逆周期經濟政策的演變歷程。其次,分階段地對改革開放以來1978—1996年、1997—2012年以及2013年至今中國自身逆周期政策的演變歷程進行了梳理。最后,通過對各國短期和長期逆周期政策實施效果的比較,總結了四點可以借鑒的經驗。
第8章是新時代中國優化逆周期政策的對策建議。本章主要是在基于前文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了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演變特征、影響因素、演變趨勢以及國際逆周期政策效果以后,從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的視角對新時代中國逆周期政策體系的構建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厘清了新時代中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改革邏輯。其次,為新時代中國如何控制經濟總量增速提供了相應的對策。最后,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角度提出了新時代中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
第9章是總結與研究展望。一方面,本章對全書的主要研究結論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梳理。另一方面,在對本研究存在的不足進行說明的基礎上,對未來經濟周期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幾點拙見。
1.3.2 研究框架
既然以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作為研究對象,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研究思維。劉明遠曾將中國經濟周期的研究路徑概括為“方法研究→波動描述→波動解釋→理論構造→現實檢測→修改方法→修正對波動的解釋及其分析理論”。因此,本節試圖在借鑒這一研究思路的基礎上,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闡明本書關于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的研究邏輯。
全書主體包括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周期的演變機制、周期的演變歷程與國際比較、周期的影響因素、周期的演變趨勢、國際逆周期政策經驗借鑒以及新時代優化逆周期政策的對策建議七個部分。這七個部分總體上是按照從“認識世界”到“改造世界”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前后呼應、層層遞進的,前五部分屬于“認識世界”的過程,第六和第七部分則屬于“改造世界”的過程。其中,對周期的認識又采用了經驗研究、理論研究、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對周期理論的發展以及周期的演變歷程進行了經驗研究。另一方面,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分析提出了“中式周期”的概念——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周期。此外,以“中式周期”的一般規律為指導,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周期演變的影響因素和波動趨勢進行了研判。最后,在總結了“二戰”以后美國、英國以及日本逆周期經濟政策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為新時代中國逆周期政策體系的建構與運用提出了一些參考建議。整體來看,全書各個章節、各個部分的結構安排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具體邏輯框架如圖1-1所示。

圖1-1 新中國經濟周期演變研究的邏輯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