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經濟周期的演變:機制、因素和趨勢研究
- 徐志向
- 4900字
- 2021-10-22 11:41:15
2 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
2.1 經濟周期的概念與類型
2.1.1 經濟周期的概念界定
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關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指出:“正如天體一經投入它們的軌道就會無限地圍繞著軌道旋轉一樣,社會生產一經投入這個膨脹和收縮的交替,也會由于機制的必然性不斷重復這一運動。”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序言》里寫道:“每經十年,生產的進程就被商業總危機強迫地停止住,在危機以后,經過長期的蕭條,跟著有一個短暫的繁榮時期,這個繁榮時期每一次都因瘋狂的生產過剩而結束,最后就是新的破產。”
他認為,工業發展過程中“個別的小危機”將“匯合起來,逐漸形成一連串的定期重演的危機”,這一危機的周期階段可以歸納為危機、蕭條、繁榮、新的危機,并且危機每十年爆發一次。此外,馬克思在其創作的第一部政治經濟學著作《哲學的貧困》中明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周期階段,指出工業生產是“接連地經過繁榮、生產過剩、停滯、危機諸階段而形成的一種反復循環的周期”
。后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把經濟周期的概念簡化為危機、蕭條、復蘇以及繁榮四個階段。此后,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關于經濟周期概念的認識在深化過程中也逐漸得到精煉。目前西方經濟學理論界對于經濟周期概念界定大致可簡化為兩種:一種是把產出與就業的短期波動稱為經濟周期
,另一種則將經濟周期歸結為圍繞實際GDP趨勢波動的經濟現象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盡管關于經濟周期概念的界定尚不統一,但各方觀點著實大同小異,并不會對本書的研究產生影響。因此,本書姑且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周期的概念系統化定義為: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循環出現的一種包括繁榮、衰退、低潮、復蘇四個階段的波動現象
。
2.1.2 經濟周期的類型劃分
關于經濟周期的類型,雖然在經濟周期的概念及理論中并沒有對其進行詳細的描述,但是人們通過對所處的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周期現象的觀察,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對經濟周期進行了形式上的劃分。
(1)按周期長度劃分
經濟周期長度是指從一個波峰(波谷)到下一個波峰(波谷)的時間跨度。經濟周期的長度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和制度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扎爾諾維茲(Zarnowitz, 1985)曾指出:“經濟周期不具有唯一的周期長度,它僅表明對周期存在著的重要規律性的一種認識。”因此,此處及下文中所提及的“周期長度”主要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時間概念,按照這種時間長度來劃分,通常有四種類型的經濟周期。
①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ff)周期。1925年俄國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通過對140多年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36種價格、價值額以及產品生產量指標的時間序列進行研究,發現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著長達50年的長周期。另外,在承認資本主義經濟存在長波的前提下,當代西方長波學派對于導致經濟長期波動的原因做出了多種解釋。趙濤(1988)在《經濟長波論》中將當代西方長波學派劃分為三大流派:現代長波技術論流派、經濟機制內部調節長波論流派以及非經濟原因長波論流派,并指出:“長波學派的理論五花八門,各循其道,并不受西方正統經濟學理論的指導,其原因在于西方正統經濟學對指導長波研究無能為力”
。此外,由于康德拉季耶夫所考察的周期時間跨度較長,因此又叫長周期。
②庫茲涅茨(Kuznets)周期。1930年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提出了著名的庫茲涅茨周期理論,這一理論主要是在對當時美國和歐洲部分國家的主要產品的產量和價格波動進行研究時發現的。庫茲涅茨在其著作《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中明確表示,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存在著一種“長波”或“長期消長”的經濟周期,且該周期的時間跨度一般為15~20年。此外,考慮到庫茲涅茨周期的主要影響機制在于建筑業增加值的周期性波動,因此有時也叫作“建筑周期”。
③朱格拉(Juglar)周期。1862年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通過對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的銀行數據進行研究發現,設備工器具的投資情況存在著一定的周期性波動,而且這種波動與經濟增速波動、物價波動等宏觀經濟指標的波動之間存在著很大程度的耦合關系,故此提出了著名的朱格拉周期理論。也就是說,在朱格拉周期理論中投資因素是影響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因素和關鍵因素,因此后來經過西方眾多經濟學家的研究,認為朱格拉周期屬于為期9~10年的投資周期。另外,由于在時間跨度上屬于中等長度的周期,故也稱為中周期。
④基欽(Kitchin)周期。這種周期最初是由美國的經濟學家基欽和克魯姆在1923年通過對英國和美國的銀行清算和批發物價進行考察時所發現的,長度大約為40個月(2~4年)。基欽周期的理論內核在于存貨的波動,即認為企業存貨的周期性增加與減少形成了經濟周期性波動的主要根源,而且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存貨數量的變動比較頻繁,大約2~4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一次“循環”,所以基欽周期通常既被稱為存貨周期,也被稱為短周期。
(2)按經濟危機類型劃分
經濟危機類型的劃分主要是建立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經濟危機中間性、補充性和局部性區分的基礎上的。然而,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不同類型的危機特點給予了一定的論述,但是并沒有為各種危機類型的劃分提供一個具體的標準。下面我們根據A. H.別爾丘克(1987)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書中將經濟危機分為周期性危機、中間性危機、結構性危機這一順序進行逐一描述。
①周期性危機。周期性危機又被稱為普遍性危機或生產過剩的總的危機,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商業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產物,它越來越危及到資產階級社會的存在。同時指出“這種危機是由于工人人口中這個或那個部分在他們原來的就業方式上成為過剩所引起的”
。盡管資產階級試圖采取一些克服辦法,比如:“一方面不得不消滅大量生產力,另一方面奪取新的市場,更加徹底地利用舊的市場。”
但是,“這不過是資產階級準備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機的辦法,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越來越少的辦法。”
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理論描述相對分散,但是我們仍能看出這一危機是整個經濟從高漲階段到蕭條階段的轉折(或者是從高漲到谷底的持續下降)過程。
②中間性危機。A. A.馬努基揚曾在《戰后周期和危機的特點》中寫道:“中間性危機能夠席卷整個國家的經濟,但其規模要比周期性危機小一些,它們往往帶有局部性。”同時,他還指出:“中間性危機的特點在于,它不是世界工業周期中定期出現的現象,不是一個周期的結束和另一個周期的開端。”
另外,A. A.馬努基揚還將中間性危機、補充性危機以及局部性危機進行了詳細的區分,他認為,補充性危機可能在周期性危機之后不久發生,它們能夠“做完”周期性危機沒來得及做的事,而它們不如周期性危機深刻,并將局部性生產過剩危機等同于部門生產過剩危機
。在此基礎上,別爾丘克又從危機的影響范圍、震蕩幅度、具體地位以及地區局限性四個方面對周期性危機和中間性危機進行了系統的區分。
③結構性危機。別爾丘克指出“結構性危機是指某一重要部門或囊括某一經濟領域的許多同類部門的持續性的危機”。他認為:“在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經濟危機中,結構性危機占有顯著的地位。如果周期性危機囊括全部經濟,結構性危機則包括它的一部分。但是,它們之間的區別不僅在于包括范圍的大小;它們產生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它們展開的性質及其發展過程本身也各有差異。”
(3)按周期的影響因素劃分
關于經濟周期影響因素的研究一直以來備受國內外學術界青睞,在研究國際經濟周期時,諾賓(Norrbin)和施拉格豪夫(Schlagenhauf)(1996)等將多國經濟波動的具體原因分為共同沖擊、特定國家沖擊、特定產業沖擊以及特定沖擊四個類型。在此劃分基礎上,我國經濟學家宋玉華等(2007)又將世界經濟周期的生成原因概括為外部沖擊和內部沖擊兩類,并且強調:“所謂外部和內部,是對世界經濟體系而言的。”另外,在對經濟長波的研究過程中,美國經濟學家羅森堡(Rosenborg)與弗里希塔克(Frichettak)將西方長波學派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長波技術論,另一類是長波內部調節機制論
。基于此類劃分方法,趙濤(1987)則將當代西方的長波學派歸納為三種:現代長波技術論流派、經濟機制內部調節長波論流派以及非經濟原因長波論流派
。基于此,我們按照影響因素的差異將周期的類型劃分為創新周期、經濟機制內部調節周期與非經濟因素周期三種類型。
①創新周期。創新周期理論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20世紀30年代研究經濟的長期波動時提出的,他認為技術創新是影響經濟長期波動的最主要因素
。之后,在熊彼特長波技術論的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格·門施(G. Mensch)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長波變形模式論,通過進一步的論證得出了經濟的長期波動并不是連續的波形而是斷續的“S”型的結論
。隨后,荷蘭經濟學家馮·丹因(Von danine)提出了創新壽命周期長波論,他把基礎技術創新看作經濟波動的主要動因,認為基礎技術創新的介紹、擴散、成熟、衰落階段分別與經濟周期波動的復蘇、繁榮、衰退、危機階段相對應,繁榮和衰退形成上升階段,危機和復蘇形成下降階段
。英國經濟學家克·弗里曼(Freeman)在《失業和技術創新》中提出了勞工就業長波理論,指出長波與技術創新、勞工就業具有很大的關系。從長遠的角度看,政府的科學技術政策可以起到促成創新、擴大就業的效果
。
②經濟機制內部調節周期。最早從經濟機制內部調節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周期的經濟學家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理論是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部矛盾運動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提出的,主要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必然性、周期性以及周期的階段性。馬克思對經濟危機和周期的分析主要集中于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矛盾的現實綜合和強制平衡,是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本質層面上加以深化的。自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對經濟機制內部調節因素影響經濟周期的論斷層出不窮,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1925)在提出長波周期理論的同時,指出經濟長波正是由于經濟生活中的固定資本產品更新換代所引起的,而且反對長波周期是由于偶然的外在因素誘發的。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Rostow)提出了相對價格理論,認為相對價格是影響經濟長期波動的主要杠桿
。另外,1975年以福雷斯特為代表的美國經濟動態系統模型研究者們從經濟運行的微觀層次出發對美國經濟的周期波動進行了考察,他們極力認為行為決策是由微觀經濟層面做出的,無數行為決策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宏觀經濟層次動態的盲目和失控性質。除此之外,1983年日本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還提出了影響經濟波動的四個動力理論,即“合力論”
。總之,主張由經濟機制內部調節因素引致經濟周期性波動的理論研究者還有很多,比如貨幣決定論、自然資源供求失衡論、投資決定論、消費不足論、調節失靈論、經濟發展不平衡論等,在此不再贅述。
③非經濟因素周期。非經濟因素主要是指除經濟因素以外的,包括自然、政治以及人們的心理等因素。自然因素引起經濟周期的主要理論是“以太陽運動為中心的氣候變化”論。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Jevons)在19世紀用“太陽黑子”11年左右的循環周期運動來解釋經濟周期,這一理論認為氣候的變化對于經濟活動的周期性變化影響較大。政治周期主要是針對資本主義國家領導人換屆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而言的,因而費雷(Frey)和諾德豪斯(Nordhaus)將大選和經濟政策重點變化而引起的經濟周期稱為“政治周期”。心理因素引起的周期主要包括“兩代人心理變化周期”“信心周期”等,這一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庇古(Pigou)。“兩代人心理變化周期”又稱“隔代重返的心理變化周期”,主要是指人們在價值觀、期望、偏好和行為等方面存在的隔代變化周期。“信心周期”則是由英國經濟學家蘭格里什(Languish)提出的,他認為在工程技術人員中存在一種“信心周期”。
(4)按經濟總量下降情況劃分
每一次經濟的周期循環波動都要經過上升與下降階段,按照周期處于衰退階段時經濟總量所出現的絕對下降或相對下降可以將周期類型分為古典型經濟周期與增長型經濟周期。
①古典型經濟周期。所謂古典型經濟周期是指在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國民經濟產出總量的絕對下降,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
②增長型經濟周期。與古典型周期相對應的增長型經濟周期則是指經濟的增長率不會下降到負值的周期,在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如果國民經濟產出總量并不絕對下降,而是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減緩,則稱之為增長型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