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時機及效應研究
- 陳若愚
- 1223字
- 2021-10-22 11:34:30
1.4 可能的創新點
本書闡述了一國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行為—效應”循環機制。在研究過程中,本書從不同視角對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時機以及效應進行了深入探討,并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剖析與闡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書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出了可能的改進和創新:
1.統一探討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和時機選擇問題
既有文獻大多將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問題和時機選擇問題割裂開來,要么只探討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問題,要么只討論資本賬戶開放的時機選擇問題。本書則將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和時機選擇納入統一研究框架中,提出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與時機選擇本質上屬于同一問題。在資本賬戶開放綜合效應最大化的目標和原則下,一國資本賬戶開放的程度與其經濟金融初始條件發展程度相匹配,而后者決定了一國資本賬戶開放的最佳時機。本書通過構建納入初始條件的資本賬戶開放經濟增長效應和金融風險效應門檻回歸模型,實證估計了各初始條件對資本賬戶開放經濟增長效應和金融風險效應的門檻值,并在門檻回歸結果的基礎上,引入信號分析法,構建資本賬戶開放成熟度模型,對一國經濟金融初始條件成熟度進行估計和量化。與以往研究相比,本書通過構建資本賬戶開放條件和時機選擇的整合分析框架,使研究更加貼近客觀實際。
2.引入非線性分析框架,強調了金融發展對資本賬戶開放跨境資本流動效應的漸進演變作用
跨境資本流動與資本賬戶開放的聯系一直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以往文獻通常假設資本賬戶開放與跨境資本流動規模之間的關系固定不變,因而一般采用線性模型展開實證檢驗,但Aoki等(2010)研究發現資本賬戶開放的跨境資本流動效應與國內金融發展水平相關。僅以單一國家或新興經濟體、發達國家等具有同一屬性的國家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缺乏不同屬性樣本之間的比較。與以往文獻不同,本書嘗試在非線性框架下,充分考慮金融發展約束,運用面板平滑轉換回歸模型分析資本賬戶開放與跨境資本流動之間關系的漸進演變,并進一步比較和分析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在資本賬戶開放跨境資本流動效應方面的差異,彌補了以往文獻研究樣本過于單一的問題,豐富了對資本賬戶開放跨境資本流動效應的探討。
3.基于中國的經驗證據,豐富了資本賬戶開放的人民幣國際化效應的實證研究
國內現有文獻對資本賬戶開放的人民幣國際化效應分析大多基于定性分析,較少運用定量分析方法論證資本賬戶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之間的關系。本書首先闡釋了資本賬戶開放對人民幣國際化效應的作用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借鑒經典的“貨幣錨”模型,實證檢驗了資本賬戶開放的人民幣國際化效應,在研究方法、數據資本方面均對現有文獻進行了有益的補充。在樣本國選取方面,以往文獻遵從人民幣國際化“先周邊化,再亞洲化,最后全球化”的一般思路,而本書從國際貨幣職能角度出發,提出以從人民幣國際化的優先地區中選取的執行人民幣貨幣職能成本較小的新興經濟體為樣本國。本書在實證分析中的樣本國選取思路為人民幣國際化路徑選擇問題的探討提供了有益補充和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