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性研究
- 侯甜甜
- 1201字
- 2021-10-22 11:30:42
1.4 創新與不足
1.4.1 主要創新
首先在研究角度上。長期以來,學界對金融機構的研究分析側重于信貸規模、資產質量、盈利能力等方面。本書突破傳統分析方法,基于會計可持續的基本假設,以財務管理理論為分析框架,衡量我國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在當前經營效率和財務政策下的內在增長能力。本書從可持續發展這個視角,經過定量研究,發現我國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在目前的風險補貼水平下能夠實現財務上的可持續,但一旦沒有了風險補貼,財務上將不再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微型金融機構作為強制性制度安排的產物,尚不能離開政府的扶持與補貼,為增加農村金融供給,政府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放開利率或其他管制,讓微型金融機構完全實現市場化運營,二是繼續提供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
其次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本書以農村微型金融機構這一逐漸興起的新生事物為研究對象,首次全方位系統性地對國內外微型金融機構的產權制度、治理結構、內控制度、經營管理和外部監管等具體制度安排及制度環境進行逐一解析,將我國微型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與國際先進經驗進行比較。針對現有研究中普遍采用定性研究,缺乏以具體數據為基礎的定量研究的情況,綜合運用符號檢驗、F檢驗、面板分析等計量方法,從有補貼和無補貼兩個維度對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以下重要結論:第一,在有補貼的情況下可持續增長率為正,但實際增長率大于理論增長率;第二,在無風險補貼的情況下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負;第三,高成本和高壞賬率是影響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第四,支農再貸款的額度顯著影響可持續發展能力;第五,支農力度大小對可持續發展能力不產生影響。本書通過規范和實證兩種方法的結合運用,展現出一個更為全面的圖景,豐富和完善了微型金融機構現有研究成果。
最后在政策建議上。本書在解析主要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結合國家“三農”領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宏觀背景,從政府角色定位、股權結構設計、信貸產品定價、金融創新、金融監管、金融生態治理方面提出了六大政策建議,以求從更宏觀、全方位的角度為農村金融機構改善經營管理、約束自身行為、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互利雙贏提供幫助。同時,為監管機構進一步優化制度安排、促進農村金融機構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持。
1.4.2 不足之處
正如上文所述,本書面臨理論框架不足和實踐經驗尚淺的雙重挑戰,盡管筆者根據多年工作經驗做出了最大努力,仍存在以下不足和缺陷:
(1)實地調研方面
因時間和經費等因素的制約,對于微型金融機構的實地調研不夠深入,因而對于微型金融機構的具體運作缺乏感性認識。
(2)數據收集方面
由于新型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尚處于初始發展階段,監管部門對相關數據的統計監測不規范,本書收集的數據有兩大缺陷,一是時間序列短,樣本長度僅限于2012年4個季度;二是小額貸款公司、互助社、扶貧社等類型的數據缺失,導致實證分析的結果不完整不全面,準確性也受到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