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性研究作者名: 侯甜甜本章字數: 3字更新時間: 2021-10-22 11:30:40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弱國,農村人口所占比例大,農民平均收入水平低?!叭r”問題是關乎我國整體經濟發展,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
金融主導著現代經濟的發展,要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都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持。長期以來,我國處于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鄉金融發展極不協調且呈逐步加劇之勢,原有的“三位一體”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無法滿足農村大規模、多層次的金融需求,農村金融制度供求一直處于低效率的非均衡狀態。金融抑制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為機構覆蓋率不高、信貸缺口擴大、資金外流嚴重、金融服務缺位、競爭不充分等問題。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Patrick指出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模式有兩種選擇,即供給領先型和需求追隨型。在發現農村金融體系存在制度變遷“潛在利潤”的前提下,我國政府為打破已被“鎖定”的制度非均衡狀態,采取“供給領先型”戰略,通過強制性制度變遷增加金融供給,以應對農村金融抑制問題。
200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按照“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要求建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三中全會形成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要“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做到“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按照該決定的規劃部署,要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建設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普惠型的農村金融體系。
2003年6月,國務院下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再次啟動了新一輪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管理體制改革以及國家幫扶政策改革。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在中西部5省進行7家小額貸款公司試點,2006年12月,銀監會推出《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出臺了建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互助社三種新型金融機構試點的“新政”。200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有關政策的通知》,明確四種微型機構的相關政策規定。
目前,全國農村信用社均已完成新的經營管理體制框架改革,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根據銀監會公布的相關數據,截至2012年12月,全國共成立村鎮銀行800多家,小額貸款公司5900多家,鄉村發展協會、資金互助社等非政府組織(NGO組織)100多家。我國微型金融體系基本格局已經形成。
微型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對于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培育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這種快速發展并不是在自愿、平等、民主的基礎上由農村金融體系內部自發產生的,而是由政府為實現其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自上而下”提供的強制性制度安排。按照制度變遷理論,政府可以利用“第一行動集團”的角色強制性地推進改革,從而實現快速、低成本的制度變遷,但自身也存在無法克服的缺點,最為人詬病的是“統治者的偏好和有界理性、意識形態剛性、官僚政治、集團利益沖突和社會科學知識的局限性”等等。
微型金融不等同于慈善,也不等同于扶貧,是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行為。作為強制性制度安排的產物,我國農村微型金融機構蓬勃發展的表象離不開政府的大量扶持政策和風險補貼。今后,農村微型金融機構能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市場主體,在離開外部支援后仍能實現自給自足和長遠發展?如果不能,政府應該通過何種路徑進行補貼和監管?這將成為下一個時期我國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發展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本書以可持續能力為切入點,探討國內外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深入解析我國微型金融機構在有風險補貼和無風險補貼的情況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對我國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創新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合理建議。
1.1.2 研究意義
從理論上看,已有的財務管理研究對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研究相對不足,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影響因素缺乏系統的評估,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也缺乏深入的探討。根據“路徑依賴”原理,制度變遷存在某種“慣性”,一旦確定了某一路徑,就會按照既定方向不斷自我強化發展下去。也就是說,假如在初始路徑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制度變遷也會按照其自身的邏輯發展下去,最終演進到與最初設計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制度,無法實現制度設計的初始目標和理想效果。農村微型金融作為一項強制性制度供給,如果制度設計本身存在著不足,可能對其后續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有必要不斷審視和檢驗制度設計,并及時修正。
從實踐上講,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微型金融以來,微型金融的扶貧功能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在對扶持貧困人口和改善低收入群體生活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以來,微型金融步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機構數量出現了成倍增長的態勢。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尚不規范不成熟,財務上對外部支援(具體形式有:中央財政補貼、稅收減免、財政貼息、中國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國際捐助和軟貸款等)的依賴度很高。政府、機構自身、監管部門對現有微型金融制度的運行效果、主要缺陷、改進方向缺乏系統評估,對今后如何發展沒有明晰思路和系統規劃。
希望本書的研究在填補理論空白的同時,能為農村微型金融機構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書的研究意義如圖1.1所示。

圖1.1 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