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性研究
- 侯甜甜
- 1388字
- 2021-10-22 11:30:40
序
農村微型金融機構是我國實施精準扶貧、建設普惠金融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今年,當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劃上句號的時候,我們將感受到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作用與貢獻。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相信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正因為如此,一批學界和業界的探索者們長期深耕在這一領域,孜孜以求,不斷攀登。侯甜甜博士的《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性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該書運用財務可持續發展、金融抑制等理論,基于四川實證數據,系統深入地研究了我國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性因素、面臨的現實困境及未來發展建議。這對于優化微型金融機構的制度安排、促進我國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該書具有以下特色和創新:第一,研究視角比較新穎。該書基于會計上的持續經營假設,按照財務理論的一般分析框架,研究了有風險補貼和無風險補貼下微型金融機構財務可持續能力及其影響因素。這一研究視角與已有研究文獻不同,已有研究往往側重于信貸規模、資產質量、盈利能力等方面,而本書則是建立在作者長期從事會計與財務專業實踐基礎上得出的理論思考。第二,研究發現的意義重要。該書在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之后,得到不少重要發現:我國微型金融機構的持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靠補貼支撐,高壞賬、高經營成本是影響持續性的關鍵因素,而規模、資本充足率、涉農比例影響并不顯著;政府宏觀調控在持續發展中具有顯著社會效益等。這些發現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第三,政策建議應用性強。該書結合國家“三農”領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宏觀背景,從政府角色定位、股權結構設計、信貸產品定價、金融創新、金融監管、金融生態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比如,在微型金融機構發展路徑上,主張金融機構自主定價,收取較高利率,同時政府對高利率進行補貼,以優化補貼方式。這為農村金融機構改善經營管理、約束自身行為、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提供了可行選擇。同時,還為監管機構進一步優化制度安排、促進農村金融機構健康發展,提供了參考路徑及理論依據。
在我的印象中,侯甜甜博士勤于學習、敏于思考、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在工作中有理論思考、有實踐體悟。工作期間,她一方面腳踏實地做好會計與資產管理工作,以優秀的專業感知力和職業判斷力,解決好關鍵問題和疑難問題;另一方面,她對農村金融、金融科技、電子貨幣等問題也保持著關注,圍繞這些新的領域,先后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項目研究,在學術期刊發表多篇研究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賦予“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要求。如何加快構建與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微型金融體系,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內在要求;是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主動應對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農村金融體系帶來深刻影響的必然選擇。因此,加快構建與農村實體經濟結構和融資需求相適應、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農村金融體系,促進農村微型金融機構在更高水平上可持續發展,都是我們面臨的十分重要和緊迫的任務。希望侯甜甜博士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祝愿她在實踐探索中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趙德武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