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泊一盞心燈,悠然前行

金錢面前止“貪”很重要

《孟子》中有一段話,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公孫丑問:“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這幾句話說得雖然比較抽象,但無非是說,浩然之氣涵育著“直、義、道”等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重義輕利的傳統,又發展了“義利觀”,進一步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正統的儒家思想對“義”與“利”的闡述,對于我們今天仍有指導意義。也就是說,人必須以公利為出發點,不能被私欲所蔽。而這需要律己思想。

南懷瑾是律己之人,他的律己表現在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他人寬容相待。尤其在金錢及各種誘惑面前,更應保持清醒頭腦。

古人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南懷瑾認為,“義”和“利”是中國人進行道德評價的主要標準之一,也是考驗一個人是否律己的試金石。因為人有什么樣的義利觀,在生活中就會采取什么樣的取舍態度,也就會擁有什么樣的人生。

孔子雖為圣賢,卻贊成經商,也愿把知識待價而沽,但是他仍明確提出“重義輕利”的理論。“重義輕利”,主張公利精神的“義”,贊成“義利”的統一,提倡“利以義制,先義而后利”,也就是說,“義”和“利”相比,“義”更高,“義”應該是主導,謀利應該是有原則的,尤其要在此時有“律己”思想,“利”應該服從于“義”,要“見利思義,利后取”。一個人面對利益的時候,要先進行道德判斷和是非判斷,而這一切建立在律己思想上,再確定取舍,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品性方面的偏差。

《論語》中記載,子貢曾是一個珠寶商,他十分懂得經商的真味。和他打交道的主要是各國的貴族,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喜歡收藏稀有的珠寶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珠寶又是沒有固定價格的,它的售價可因買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一個珠寶,賣給大夫可能只賣十兩黃金,賣給諸侯就可能以百兩黃金的高價成交。同樣,同一個珠寶,在普通商人手里,他們會認為是一般的貨色,不肯出高價去購買,而到了富商大賈手里,特別是到了有名望的大商人手里,他們就會認為這是稀世珍寶,用十倍甚至百倍的價錢買來之后,還覺得很高興。子貢做買賣時面對不同客戶,不同售價,因而獲利極多。他的商隊最多時是“結駟連騎”,即車馬成行。

子貢畢竟深得儒家仁義禮儀的滋養,在經商時重視從事慈善活動。他不貪婪,對窮人有同情心。一次,在做買賣的路上,子貢看到有一群貴族鞭打做苦工者。一打聽,原來他們都是流落在他國的魯國奴隸,于是子貢就自掏腰包替他們贖了身,并把他們送回魯國。按照魯國當時的法令,贖回在他國為奴隸的魯國人是可以向官府領取贖金的,但是子貢沒有去領取。后來,這件事為他帶來了“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美名。

子貢作為孔子的大弟子,常資助孔子到各國宣揚儒家的政治理念。眾多史書證明,子貢在陪同孔子周游列國時確實一面宣揚儒家思想,一面在做著買賣。《史記》記載,孔子師徒被圍困于陳蔡之間,斷了糧,是子貢賣掉一部分所攜帶的貨物,孔子師徒才擺脫困境的。

由于子貢的經濟資助,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廣為傳播,使儒家學說逐漸發展成當時的“顯學”,孔子的名氣也越來越大。而子貢作為孔門中的大弟子,社會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不僅是著名大商人,還是“名儒”。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當帶領大隊車馬和隨從的子貢去拜會所到之國的君主時,這些君主對子貢也不敢怠慢,都以上賓之禮來款待他。司馬遷在評論這件事時,指出“使孔子名揚于天下者”,是子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子貢也因為經商而名聲顯赫,他們兩人“相得益彰”。

毋庸置疑,在現今發達的經濟社會中,我們安身立命必須有經濟基礎。但是如何追求利益?應該一切以公利為出發點,不為私欲所蔽,而這需要有極強的律己思想。因為做到這一點很難,欲壑難填是人的弱點,很多人愛財慕富、貪圖榮華,還有一些人在位高權重的時候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記了其中可能隱藏的大災禍;許多人只見利而不見害,最后因不能律己導致“壞了一生人品”,毀了美好的前程。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所以,古代圣賢智者認為,做人要以律己為本,以“不貪”二字為修身之寶,只有這樣,才能戰勝物欲,快樂度過一生。

曾國藩是一代名儒,深受中國傳統思想浸淫,他繼承了孔孟的學說,認為律己才能以國家大義為己任,才能有為國盡忠的浩然之風。他一生廉潔自律,兢兢業業,克勤克儉,這在貪污受賄成風、賣官鬻爵的腐敗的清朝不能不算是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

曾國藩初辦團練時,由于他秉承律己思想,有“不要錢、不怕死”的信條,為時人所稱許。他寫信給湖南各州縣公正紳耆說:“自己才能不大,不足以謀劃大事,只有以‘不要錢,不怕死’六個字時時警醒自己,見以鬼神,無愧于君父,才能招來鄉土的豪杰人才。”

曾國藩曾對做人底線做了一個比較具體的說明:“欲求養氣,不外自反而縮,行謙于心。欲求行謙于心,不外清、慎、勤三字。因將此三字各綴數語,為之疏解。清字曰:名利兩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茍,鬼伏神欽。慎字曰:戰戰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勤字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繼日。此十二語者,吾當守之終身,遇大憂患、大拂逆之時,庶幾免于尤悔耳。”后來,他又將“清”字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用以規范自己的言行,而這一切,均是律己思想的體現。

曾國藩一生以公利心為出發點,不為私欲所蔽,以“勤儉”二字嚴律自己,他終身自奉寒素,過著清淡的生活。吃飯,每餐僅一葷,非客至,不增一葷,故時人詼諧地稱他為“一品宰相”。即“一品”者,“一葷”也。曾國藩三十歲生日時,縫了一件青緞馬褂,平時不穿,只遇慶賀或過新年時才穿上,這件衣服放到他死的時候,還跟新的一樣。他規定家中婦女均紡紗績麻,他穿的布鞋布襪,都是家人做的。全家五兄弟各娶妻室后,人口增多,加上兄長做官,弟弟們在鄉間新建了不少房子,他知道后對此很不高興,他曾馳書責備九弟說:“新屋搬進容易搬出難,吾此生誓不住新屋。”他果真沒有踏進新屋一步,最終卒于任所。曾國藩還規定,嫁女壓箱銀為二百兩。同治五年,歐陽夫人嫁第四女時,仍然遵循這個規定。他家嫁女如此,娶媳也如此。

后來年近垂暮的曾國藩出將入相,依然在“忠、義、勤、儉”上常常針砭反省自己。他說:“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欽,到處受人敬重。”他還說:“一般的人,都不免稍稍貪錢以肥私囊。我不能禁止他人的貪取,但只要求自己不貪取。我憑此示范下屬,也以此報答皇上厚恩。”這是曾國藩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具體表現。

“不貪財、不茍取”,這是曾國藩一生的信條,也是他做人行事的準則。

曾國藩的律己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他奉行儒家傳統忠義、公利思想的體現。當然,想要所有人都具有公利思想著實不易。但為人處事底線是要有的,即嚴于律己。人心中要有道義、有原則,要能在語言上、行為上約束自己。謀利應該是有底線的,任何時候,都應“利”服從于“義”,克私制私,這樣才能做到律己,事業才能有大發展。

自大不可取,自卑亦不可取

南懷瑾認為,自大與自卑是人的兩種極端性格,均不可取。像“自大”一義有“狂妄自大”“妄自尊大”等詞,而“自卑”一義則有“自貶”“卑躬屈膝”等詞。以為自己“天下第一”“無所不能”或認為自己什么也不行,不如任何人,這兩種人在當今社會都很多。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講述了一個自大的故事。

在我國的漢代,西南地區有一個小國,這個小國的名字叫“夜郎”。作為一個小國,本是應該虛心向大國學習和討教的,然而這個小國的皇帝和臣民,都認為自己的國家很了不起,于是驕傲自大,不把其他國家放在眼里。實際上呢?他們之所以驕傲自大,并不是他們真的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地方,而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其他國家的實力。所以這個“夜郎國”擁有的只是自大,后來,在頻繁的戰事中,這個國家被其他國家吞并了。

從這個“夜郎國”的滅亡中,我們可以看到驕傲自大對人是多么有害。孔子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是說人不能盲目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應虛心。南懷瑾也認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喜歡與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人交往。世間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會把自己的聰明外在表現出來的,他們以內斂、謙卑的態度對人,而凡事都鋒芒畢露的人,自認為自己有本領的人,往往最終沒有什么大成就。所以,為人處世要記得時時刻刻地收斂起自己的傲氣,因為真正的處世良方只有兩個字——“謙恭”。

清代著名的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畢秋帆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學問家,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相媲美的《續資治通鑒》就是他編纂的。

乾隆三十八年,志得意滿,以為自己有能耐的畢秋帆升任陜西巡撫。赴任的時候,經過一座古廟,畢秋帆就進廟看看。一個和尚正坐在佛堂上念經,人報巡撫畢大人來了,這個和尚既不起身,也不開口,只顧念經。畢秋帆當時只有四十歲出頭,英年得志,總認為自己中過狀元,名滿天下,見和尚這般傲慢,對自己竟然不理不睬,心里很不高興。

和尚念完一卷經之后,離座起身,合掌施禮,說道:“老衲適才佛事未畢,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畢秋帆說:“佛家有三寶,老法師為三寶之一,何言疏慢?”隨即,畢秋帆上坐,和尚側坐相陪。

交談中,畢秋帆問:“老法師誦的何經?”

和尚說:“《法華經》。”

畢秋帆說:“老法師一心向佛,摒除俗務,誦經不輟,這部《法華經》想來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彌陀佛’?”

和尚聽了,知道畢秋帆心中不滿,有意出這道題難他,便不慌不忙,從容地答道:“老衲資質魯鈍,隨誦隨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屢考屢中,一部《四書》想來也應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畢秋帆聽了一愣,而后不覺大笑,對和尚的尊敬有了幾分。

和尚陪畢秋帆看殿,來到一尊歡喜佛的佛像前,畢秋帆指著歡喜佛的大肚子對和尚說:“你知道他這個大肚子里裝的是什么嗎?”

和尚回答:“滿腹經綸,人間樂事。”

畢秋帆連聲稱好,繼而問:“老法師如此有才,取功名容易得很,為什么要拋卻紅塵,皈依三寶?”

和尚說:“富貴如過眼煙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凈土!”

兩人又一同來到羅漢殿,殿中十八尊羅漢各種表情,各種姿態,栩栩如生。

畢秋帆指著一尊笑羅漢問和尚:“他笑什么呢?”

和尚回答說:“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畢秋帆一頓,又問:“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和尚說:“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貪戀富貴的人,可笑;倚勢凌人的人,可笑;鉆營求寵的人,可笑;阿諛逢迎的人,可笑;不學無術的人,可笑;自作聰明的人,可笑……”

畢秋帆越聽越不是滋味,連忙打斷和尚的話,說道:“老法師妙語連珠,針砭俗子,下官領教了。”說完深深一揖,隨后領仆從離寺而去。

從此,畢秋帆再也不敢小看別人了,而他也修省自心,從此不再自高自大了。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切不可自以為是。謙恭雖不是故意做出來的姿態,但人要有謙虛之心,而且時時修心,提高內在品德和修養,養成不驕傲、不自滿的心態。

謙虛不是讓人自卑、軟弱,更不是讓人無能,謙虛是一種美德,一種境界,一種氣質。謙虛的人不會因為自己學問博大而傲慢,也不會因為地位顯赫而獨尊。相反,謙虛者學問越深越能虛心謹慎,地位越高越能禮讓他人。

所以說,人譽我謙,增一美;自夸自敗,添一毀。人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應該永遠保持一顆謙虛的心。

柳公權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可是,柳公權一直到老,對自己的字都不滿意。他晚年隱居在華原城南的鸛鵲谷,專門研習書法,勤奮練字,一直到八十多歲去世為止。他以勤學不輟,博采眾家之長的精神贏得了藝術上的成就,但他這種學習態度的形成,是與他的親身經歷有關的。

柳公權小的時候字寫得很糟,常常因為大字寫得七扭八歪而受老師和父親的訓斥。小公權很要強,他下決心一定要練好字。經過一年多的日夜苦練,他寫的字大有起色,和年齡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權的字已成為最拔尖的了。

此后,柳公權字越寫越好,得到同窗稱贊、老師夸獎,連嚴厲的父親臉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權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樹下擺了一張方桌,舉行“書會”,約定每人寫一篇大楷,互相觀摩比賽。公權很快就寫了一篇。這時,一個賣豆腐腦的老頭放下擔子,來到桑樹下歇涼。他很有興致地看孩子們練字。柳公權遞過自己寫的字,說:“老爺爺,你看我寫得棒不棒?”老頭接過去一看,只見寫的是:“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老頭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皺了皺眉頭,沉吟了一會兒,才說:“我看這字寫得并不好,不值得在人前夸。這字好像我擔子里的豆腐腦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有形無體,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見老頭把自己的字說得一塌糊涂,不服氣地說:“人家都說我的字寫得好,你偏說不好,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頭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當,不敢當,我老漢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腳寫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原城里看看去!”

小公權很生氣,以為老頭在罵他。后來想到老頭和藹的面容,爽朗的笑聲,又不大像在罵他,于是就決定到華原城里去看看。

華原城離他家有四十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個五更,悄悄給家里人留了個紙條,背著饃布袋就獨自往華原城去了。

柳公權一進華原城,見北街一棵大槐樹下掛著個白布幌子,上寫“字畫湯”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見一個黑瘦的畸形老頭,沒有雙臂,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右腳夾起一支大筆,揮灑自如地在寫對聯,他運筆如神,筆下的字跡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看客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這才知道賣豆腐腦的老頭沒有說假話,他慚愧極了,心想:我和“字畫湯”老爺爺比起來,差得太遠了。他“撲通”一聲跪在“字畫湯”面前,說:“我愿拜你為師,我叫柳公權,請收下我,愿師傅告訴我寫字的秘訣……”

“字畫湯”慌忙放下腳中的筆,說:“我是個孤苦的畸形人,生來沒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腳巧混生活,雖能寫幾個歪字,怎配為人師表?”小公權一再苦苦哀求,“字畫湯”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提起筆,寫道: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字畫湯”對公權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秘訣。我自小用腳寫字,風風雨雨已練了五十多個年頭了。我家有個能盛八擔水的大缸,每次我磨墨練字都用盡了八缸水。我家墻外有個半畝地大的池子,每天寫完字我就在池里洗硯,池水都染烏黑了,可是,我的字寫得還差得遠呢!”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牢地鏤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謝過“字畫湯”老爺爺,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權發憤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處補了一層又一層。他學習顏體的清勁豐肥,也學歐體的開朗方潤,學習“字畫湯”的奔騰豪放,也學宮院體的娟秀嫵媚。他經常看人家剝牛剔羊,研究骨架結構,從中得到字架啟示。他還注意觀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魚,奔跑的麋鹿,脫韁的駿馬,把自然界各種優美的形態都融注到書法藝術中。最終,柳公權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而自卑是一種自我評價,一種在認識上產生偏差的、認為自己無能軟弱的情感。自卑的人,總認為自己能力不行,做什么事都做不了。事實往往證明,這種自我評價是錯誤的。

春秋的時候,楚國有一位學識非常淵博的老者。有一天,他正在和弟子們在一起聊天,這時,一位衣著鮮麗的富家公子跑過來,趾高氣揚地向在場的所有人炫耀。他家在郢都郊外的一個村鎮旁有一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

他說得唾沫橫飛,滔滔不絕,眼中流露出來的自豪和興奮感是不言而喻的。正在他大肆吹噓的時候,坐在一旁一直默默聆聽的老者拿出一張包括了諸多國家在內的地圖給他看,并對他說:“麻煩你指給我看看,楚國在哪里?”

“這一大片全是啊!”富家公子指著地圖揚揚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郢都在哪里?”老者又問他。

富家公子挪著手指終于在地圖上把郢都找出來了,但很顯然,和整個楚國相比,它的確是太小了。

“你所說的那個村鎮在哪兒?”老者接著問。

“那個村鎮,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富家公子指著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說。

最后,老者看著他說:“現在,請你再指給我看看,你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富家公子急得滿頭大汗,當然是找不到了。他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都沒有,他很尷尬地說道:“對不起,我找不到。”

老者說:“請問你都能干什么事呢?”富家公子低下頭說:“我,我什么也干不了。”老者笑了,溫和地對富家公子說:“你只要不狂妄自大,其實還是能干成很多事的。”

富家公子從狂妄自大到自卑,其實并不能真實反映他的認識。任何個人所擁有的一切與有大美而不言的大自然相比,與浩瀚無際的宇宙相比,都只不過如滄海之一粟,微不足道,但任何人又都是改變世界的生力軍。慢慢流淌的歷史長河淘盡過多少的英雄豪杰,但這也不過如驚鴻之一瞥。而世界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現在,又怎能忽視人的力量?

民間有句俗語:“沒有見過高山的駱駝,總以為沒有比自己更高的東西了。”“高手在民間。”自卑的人跟自信的人相比,能力并沒有區別,有區別的只是心態。人如果調整好自卑心態,就會發現自己和別人一樣優秀。事實上,有些人很無知,卻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他人不如自己;有些人很能干,卻始終謙虛謹慎。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中融入了謙虛的精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謙虛的內容不僅博大精深,而且富有智慧的哲理,而律己律人首先要以虛懷若谷的心態待人接物,這樣才能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千事萬事,“變”能“成事”

南懷瑾認為,做事不可太固執己見,固執己見在一定條件下無可非議;但當條件不具備或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要擁有善于變通的頭腦,能夠審時度勢地適應出現的變化,這對人是非常必要的。有人說,變通就不能做到律己了,但實際上律己并不是限制自己,倘若將自己限制了,那還能做成什么事呢?

從前有一個農夫,看見別人的麥苗長得非常茂盛,就問麥田主人說:“你究竟是如何把麥子種得這么好的?”

主人回答說:“先把地整平了,再用糞水灌溉,然后播種,自然而然的麥苗就長得茂盛了。”

農夫回家后,歡天喜地、迫不及待地便依照麥田主人的方法,先整平了地,再把水肥灑在田里,準備撒種。

忽然農夫困惑起來,“我的腳踩在田地里,會把田地踩硬,如此一來麥苗就長不出來了。”他眉頭深鎖,左思右想,想不出一個好方法。突然,靈光一現,有了!“我可以坐在一張床上,叫人抬著,我就在床上面撒種子,這樣就行了。”

于是他雇來四個農夫,每人各抬一張床腳,把他抬到田里撒種。

人們見了,忍不住笑他:原本怕自己兩只腳踩壞了田地,結果多添了八只腳來破壞田地。

這個農夫就是一個面對情況不動腦子的人。

有些人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動腦子,或以為常規做法就行,直到碰壁碰得頭破血流,仍“一條道走到黑”。其實在解決不了問題時,采用靈活變通的方法對解決問題會有曲徑通幽的效果,所以靈活變通的意識在人的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靈活變通與審時度勢是緊密相連的,靈活變通不是抖抖機靈,也不是自以為是,更不是隨意改變想法,而是根據情況,采用其他方法或方式解決出現的問題,并且依事實判斷后而定。否則,舊問題沒有解決,又添了新問題。

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古時候,山里住著一家獵戶。

父親是個老獵手,在山里闖蕩了幾十年,獵獲野物無數,走山路如履平地,從未出過事。然而,有一天,因下雨路滑,他不小心跌落山崖。

兩個兒子把父親抬回了破舊的家,父親快不行了,彌留之際,他指著墻上掛著的兩根繩子,斷斷續續地對兩個兒子說:“給你們兩個,一人一根。”但是,還沒說出用意就咽了氣。

掩埋了父親,兄弟二人繼續打獵生活。然而,獵物越來越少,有時出去一天連個野兔都打不回來,兩人的日子艱難地維持著。

一天,弟弟與哥哥商量:“咱們干點別的吧!”哥哥不同意:“咱家祖祖輩輩都是打獵的,還是本本分分地干老本行吧。”

弟弟沒聽哥哥的話,拿上父親給他的那根繩子走了。他先是砍柴,用繩子捆起來背到山外換幾個錢。后來他發現,山里一種漫山遍野的野花很受山外人喜歡,且價錢很高。從此以后,他不再砍柴,而是每天背一捆野花到山外賣。幾年下來,他蓋起了自己的新房子。

哥哥依舊住在那間破舊的老屋里,還是干著打獵的營生。由于常常打不到獵物,生活越來越拮據,他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一天,弟弟來看哥哥,發現他已經用父親留給他的那根繩子吊死在房梁上了。

生活中,因循守舊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而靈活變通不僅讓頭腦靈活,而且思路開闊,可以找到相對比較理想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事實證明,敢于獨辟蹊徑的人,才可能收獲別人想象不到的意外成果。

東漢初年,據記載遼東一帶的羊都是黑毛羊,當地人也都習以為常。忽然有一天一個商人家中的黑毛羊生了一窩毛色純白的小羊。大家都爭相來觀看,附近一帶的人都認為這一定是一種特異的品種,于是就有人給這個商人出主意說:“如此干凈純白色的小羊,天下一定少見,你應該把它們送到洛陽,去獻給皇帝,皇帝肯定會重重地賞你。”又有人來給他出主意說:“還不如把這群小白羊拉到燕京市場上去,肯定能賣個大價錢,物以稀為貴,錯過了這個機會你后悔都來不及了。”

遼東商人聽了,果然動了心。經過一番盤算,他覺得還是把羊運到燕京市場去賣個大價錢比較合算。于是他把小白羊裝上車,向燕京進發了。

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跋涉,等走到燕京時他的小羊也基本上都長大了,他喜不自勝,以為這一回要發大財了!這天,他把羊運到市場的時候,他簡直嚇呆了,原來燕京市場中到處賣的羊都是白色的,小白羊在這里不足為奇不說,價錢還不如遼東的黑羊。遼東商人眼看著羊賣不出去,空歡喜一場,心中十分懊悔,心想還不如在當地賣了,也總比現在這樣強啊!

胡思亂想了一陣以后,他靈機一動:既然遼東沒有小白羊,這里羊的價格也不貴,我為什么不再從燕京販一些白羊回遼東?那樣才是真正的物以稀為貴,肯定能賺一筆。于是他從燕京又買了幾十只白羊連同自己的羊趕回遼東,很快就賣出去了。接著他又販遼東的黑羊來燕京賣,大賺了一筆。

其實,很多時候,當“山重水復”的時候,只要肯動腦筋,靈活變通,就容易找到“柳暗花明”的方法。人在失敗中不能“一根筋”,因為困境中也孕育著成功的機會,關鍵在于你能不能靈活思考,及時發現轉機,并努力把握機會。

世界是復雜的,“真知灼見”只能出自實踐,出自客觀存在和理性思考,而不可能出自“想當然”。所以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要結合自身的情況,換個角度想問題,能借鑒別人的經驗最好,如果不能,采取積極靈活的應變措施才是最關鍵的。

從前,滄州南有一座臨河寺廟,廟前有兩尊面對流水的石獸,據說是“鎮水”用的。

有一年暴雨成災,大廟山門倒塌,將那兩尊石獸撞入河中。廟僧一時無計可施,直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門,才感到那對石獸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尋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東流,石獸理應順流東下,誰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見其蹤影。

這時,一位在廟中講學的老先生提出自己的見解:“石獸不是木頭做的,而是由大石頭制成的,它們不會被流水沖走,石重沙輕,石獸必然于掉落之處朝下沉,你們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我認為在原地。”

旁人聽了,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話:“我看不見得。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因此,更可能在上游。”

眾人一下子全愣住了:“這可能嗎?”

老兵解釋道:“我長年守護于此,深知河中情勢,那石獸很重,而河沙又松,西來的河水沖不動石獸,反而把石獸下面的沙子沖走了,還沖成一個坑,時間一久,石獸勢必向西倒去,掉進坑中。如此年復一年地倒,就好像石獸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樣。”

眾人聽了,覺得有理。后尋找者依照他的指點,果真在河的上游發現并挖出了那兩尊石獸。

任何事情在解決時都不能死板教條,世間沒有絕對的真理,凡事考慮全面些,讓思維方式更有彈性,就容易找到因地制宜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堅持的力量最有成效

南懷瑾對淺嘗輒止的人有一句精辟的話:“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南懷瑾認為,人要想做成事,非有目標不成,非有志向不成,否則,容易半途而廢或只說不干。很多人做事囫圇吞棗、淺嘗輒止,不能堅持下去,最終一事無成。

傳說,有兩個人偶然與神仙邂逅,神仙教授他們釀酒之法,叫他們選端陽那天成熟、飽滿的大米,與冰雪初融時高山飛瀑、流泉的水珠調和了,注入千年紫砂土燒制成的陶甕,再用初夏第一張沐浴朝陽的新荷裹緊,密閉七七四十九天,直到凌晨雞鳴三遍后方可啟封。

這兩人牢記神仙的話,歷盡千辛萬苦,跋涉千山萬水,風餐露宿,找齊了所有必需的材料,把夢想和期待一起調和密封,然后潛心等候著那激動人心、注定要到來的一刻。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好漫長的日子啊!當第四十九天終于來到時,即將開甕的美酒使兩人興奮得整夜都不能入睡,他們徹夜都豎起耳朵準備聆聽雞鳴的聲音。終于,遠遠地,傳來了第一聲雞鳴,悠長而高亢。又過了很久很久,依稀響起了第二聲,緩慢而低沉。等啊等啊,第三遍雞鳴卻遲遲不來。其中一個人再也按捺不住了,放棄了等待,著急地打開了陶甕,但結果,卻讓他驚呆了——

里面是一汪水,混濁,發黃,像醋一樣酸,又仿佛破膽一般苦,還有一股難聞的怪味……怎么會這樣?他懊悔不已,但一切已不可挽回,即使加上他所有的跺腳、自責和嘆息。最后,他只有失望地將這汪水灑在地上。

而另外一個人,雖然心中的欲望像一把野火熊熊燃燒,燒烤得他好幾次都想伸手掀開甕蓋,但每當要伸手,他都咬緊牙關挺住了。直到第三聲雞鳴響徹云霄,東方一輪紅日冉冉升起——他打開灑甕的蓋,甕里是清澈甘甜、沁人心脾的瓊漿玉液啊!

這個故事說明了堅持的重要性。歷史證明,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往往不是智商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關鍵在于是否有韌性和耐心,故事中的前者不懂得“行百里路半九十”的道理,沒能持之以恒,故得不到甘甜的瓊漿。而后者知道行百里路需行百里,不投機取巧,而是堅持到底,故得到甘甜的瓊漿。所以,持之以恒不僅僅需要心態好,而且需要付出時間和代價,甚至一生的努力。人要成功,除了對你確定的目標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志向遠大也很重要。

曾經有一段時間,明慧大師的一個徒弟做什么事都只要稍稍遇有困難,就輕易放棄或氣餒,不肯鍥而不舍地做下去。

有一天晚上,明慧大師給這個徒弟一塊木板和一把小刀,要他在木板上切一條刀痕。

當徒弟切好一刀以后,明慧大師就把木板和小刀放在自己的床底下。

以后,每天晚上,明慧大師都要讓徒弟在切過的痕跡上再切一次。這樣持續了好幾天。

終于有一天晚上,徒弟一刀下去,把木板切成了兩塊。

明慧大師對徒弟說:“你大概想不到每天這么一點點力氣就能把一塊木板切成兩塊吧,人一生的成敗如同此木板,并不在于你一下子用多大力氣,而在于你是否能持之以恒的態度。”

生活并非我們看到的那么簡單,而是有很多學問和智慧,人只有立志堅持做下去,才會收獲果實。

淺嘗輒止事不成

南懷瑾認為,很多人研究問題都流于表面,并不進行深入探討,造成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以訛傳訛。古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不肯下功夫深入鉆研的人最終沒有大的成就。

有一天,秦穆公對相馬專家伯樂說:“您年歲已經大了,您的親屬中有沒有人能接替您的工作呢?”

伯樂說:“識別一般的好馬并不難。只要從體型、外貌、筋肉、骨架這幾個方面就可以辨別出來,最難識別的是天下無雙的千里馬,那要從內在的氣質上去分辨,而那種內在氣質是若隱若現、若無若有的,一般人觀察不到。我雖有幾個兒子,卻都是庸才,他們只能識別一般的好馬。我有個朋友叫九方皋,是個山野村夫,但他的相馬本領不在我之下,我愿意推薦給君王。”

秦穆公把九方皋請來,讓他出去尋訪天下無雙的寶馬。

三個月過去了,九方皋回來見秦穆公,報告:“您要的寶馬我已經找到了。”

秦穆公問:“是什么顏色的馬?公的還是母的?”

九方皋想了一下回答說:“我印象中的是一匹黃色的母馬。”

秦穆公聽他回答得不肯定,心中就浮起一團疑云,令他帶人把馬牽回來。牽馬的人回來報告說:“是一匹黑色的公馬。”

秦穆公很不高興。他把伯樂找來,埋怨他說:“你真糟糕透了!你推薦的那個九方皋連馬匹的顏色是黃是黑,馬匹的性別是公是母都分不清楚,你還稱他為相馬專家?”

伯樂聽了卻連連贊嘆:“了不起啊,真了不起啊!您說的這些情況,正足以證明九方皋的相馬技術比我還高明。他觀察馬,已經能夠排除外部特征的干擾,集中精力去深入觀察馬的內在氣質和神韻了。他取其精而忘其粗,重其內而忘其外。看來他注意的只是他需要觀察的東西,他忽略的正是他不需要觀察的東西。他的相馬技術實在是高啊!”

后來,秦穆公將馬牽來后,經過試騎,果然是一匹天下無雙的千里寶馬。

所以,不管做什么,只有深入地去研究,抓住事物的本質特點,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和行動。如果浮于表象,或者在某些非本質的方面投入精力過多,就可能顧此失彼,得出錯誤的結論。人要想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一定要認真、細心,肯下功夫,肯“坐冷板凳”;那種淺嘗輒止,滿足于一知半解,略微嘗試一下就以為了解了全部的人只能事與愿違,自己得不到真正的知識。

囫圇吞棗的故事我們都知道: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并自以為看了很多的書,懂得了許多的道理。

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萬分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多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是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但這個人聽后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接客人的話說:“如果我遇到這事,就是吃梨子時不吃進果肉,這樣不會傷胃;吃棗子時整個吞下去,就不會傷牙啦!”

這就是囫圇吞棗成語的由來,這個所謂有知識的聰明人其實是無知、不動腦子的人,是自欺欺人的人。這個成語現在我們用來比喻做事淺嘗輒止或學習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籠統接受。

淺嘗輒止,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做事不成功的原因所在。

生活是知識的“起源地”

南懷瑾認為人的學問并非都來自書本,更多是來源于社會生活。他獲取知識,也是從兩方面得來:一是書本;二是社會實踐。

有一天,一個跟隨樂天和尚化緣的小和尚,忍受不住心中的疑惑,問樂天和尚道:“師兄,你怎么如此高興,整天樂顛顛地唱個小曲,沒完沒了,究竟是唱給誰聽的呢?”

“當然是唱給菩薩聽了。”樂天說道。

“在寺院里是唱給菩薩聽,來到鄉間野外,也是唱給他們聽嗎?”小和尚笑嘻嘻地說:“你有時間唱,菩薩恐怕還不一定有時間聽呢。”

“那就唱給自己聽。”樂天依然樂呵呵地說。

“拿佛曲唱給自己聽,不是有失恭敬嗎?”小和尚故意裝著嚴肅的口氣說道。

“那就唱給清風聽,唱給大地聽,唱給花草聽,唱給路人聽。”樂天和尚說。

小和尚心服口服,向師兄深深一揖。

樂天和尚確實是個不僅通曉佛學的本質,也是個有學問的人。他知道,只要自己有信念,他唱歌有沒有人聽都沒關系,他人理不理解也沒有關系,因為,人生命的過程就是感悟生活、向生活學習的過程。

書本知識也是一代代人總結傳承下來的,書本知識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而實踐知識需要人們去開采,去轉化。

孔子是個大學問家,但他仍相信生活中遍布知識。他行走天下,一方面希望將他的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傳播于天下,同時也希望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從民間、社會獲取新的知識。他周游列國,不畏艱難險阻,盡管受盡了屈辱和嘲笑,常常如喪家之犬,被人驅趕,吃一頓飯要忍受好幾天的饑餓。但是,他堅持了下來,他不斷地宣揚他的理想和信念。孔子時代,大多數人并不理解他,但他并不以為然,在中國以后幾千年的封建朝廷,孔子一直被奉為萬世宗師,一直被當作圣人頂禮膜拜,他的很多思想也流傳至今。

孔子不拒絕向他人、向社會學習的機會。比如,他教育自己的學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有許多向下層人民學習或向村野民夫討教的故事。

司馬遷也是個不恥下問的大學問家,他為李陵仗義執言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但他選擇了“茍活”,他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在于,他有一項必須親自去完成的任務,這個任務是他去世的父親在病榻前叮囑要他去完成的,也就是《史記》的寫作。

為寫《史記》,司馬遷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史實反復做核對,同時對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他秉持“文直、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原則,最終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這部在后人看來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如果沒有司馬遷的忍辱負重、實事求是的寫作,今天我們怎么來傳承和欣賞、贊嘆呢?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毛主席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下。南宋陸游有首著名的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人要獲得知識,書本、實踐缺一不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川县| 重庆市| 贵溪市| 通江县| 阜阳市| 于都县| 桐乡市| 揭西县| 永城市| 邛崃市| 清新县| 定西市| 南康市| 周口市| 惠来县| 德阳市| 理塘县| 南安市| 南汇区| 颍上县| 怀仁县| 库车县| 阿拉尔市| 桦川县| 长宁区| 沛县| 和龙市| 新丰县| 冷水江市| 凤阳县| 洛浦县| 舞钢市| 西宁市| 宁化县| 龙岩市| 保康县| 雷州市| 呼玛县| 南川市| 闽清县| 陈巴尔虎旗|